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醫生這件事

醫生這件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30919
廖月娟
大塊文化
2008年10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To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0*14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o


[ 尚未分類 ]









  因為瑪格麗特.愛特伍,才有這本一鳴驚人的小說!

  這部小說是關於一群常常站在抉擇關頭的人的故事。阿敏、費茲、小陳、史瑞、奈傑、卡爾這幾位從世界上不同的地方聚集到溫哥華的醫學院中,努力學習,成為醫師,當他們踏進這個世界裡,時時面對一具一具需要努力修復的軀體,他們要與時間搏鬥,賭注則是他人與自己的生命。

  例如至今讓人依然記憶猶新的SARS,本書主角之一,擔任空中醫療轉送醫師的費茲,從深圳轉送病人到溫哥華時染患了SARS,他從醫生變成病人,昔時的同僚關係即刻轉變,且也讓同事小陳因接觸而受到感染。此一事件而由在第一線工作的作者寫來格外震撼,如醫謢人員如何分配工作,作者以一位單親護士的故事點出了天人交戰的兩難,還有因為醫治病患而染上SARS的醫生,彼此義氣相挺,即使知道危險,還是奮不顧身的爭取時間直接救治,過程中驚心動魄,因為生命交關,每一步都影響甚鉅,抉擇就更形困難。

  像SARS這樣的問題,不是唯一,也不是最艱險的任務,其他種種小如大體解剖、急救、如何告知家屬相關訊息(例如:要不要誠實地說,「你爸爸是在享受性服務的時候心臟病發死掉」……);中如接收了有問題的病人(ex酗酒鬧事者、槍傷鬥毆病患),如何與警方盤旋交手,避免自身捲入麻煩的判斷;重如跳出了醫院的空間限制,將自身生活完全陷入其中,例如醫治精神病患,卻得像偵探一般,對於種種跡象抽絲剝繭、斷明真假,一不小心,可能連自己都要懷疑自己的理性是否喪失。或者是擔任空中救護員,到世界各地運載各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病人。更直接的是,置身於致命疾病的危險,SARS是其一、AIDS也是,還有諸多或許不曾引發大眾關注的種種問題。

  這部書裡,作者不寫醫院中光怪陸離的幽默趣事,不控訴體系扭曲人性的荒謬殘酷,而是精準地層層刺入彷如神卻永遠不是神的醫療人員在每一個生命攸關的時刻,無法超脫於人的一切行為反應之上,有時如何兢兢業業,有時如何不自覺地屈服於人性必然之惡。

  這本書的出版,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緣際會。作者林浩聰的工作之一就是擔任極地考察隊的隨船醫生,在某一次的旅程中,他在船上遇見瑪格麗特.愛特伍,愛特伍親切隨和的態度,讓他主動請教她關於寫作的種種。在旅途結束後,他寄去小說手稿,沒想到,愛特伍閱讀後推薦給出版社,促成了這本一鳴驚人的小說出版。

我們走在生命的鋼索上,從深淵的這頭走向另一頭。

  這是一本以醫師的角度寫成的小說。阿敏、費茲、小陳、史瑞、奈傑、卡爾,從世界上不同的地方聚集到溫哥華的醫學院中,努力學習,成為醫師。當他們穿上白袍,時時要面對一具具需要修復的軀體,要與時間搏鬥,賭注則是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

作者簡介

林浩聰Vincent Lam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成長於渥太華,他的父祖輩是來自於越南的華人。

  他於多倫多接受醫學訓練,目前擔任急診室醫師,同時也從事國際空中撤離工作,以及南、北極考察隊的醫療服務。他的非文學作品散見多種專業雜誌期刊。

  十五、六歲左右,他讀了海明威的《尼克傳奇故事》(Nick Adams stories),而對「故事」的魔力深深著迷。後來即使家人都建議他上醫學院,他卻想成為作家。他寫出第一篇作品,描述家人在雪天裡跨越邊界的故事,獲得年輕作家競賽的大獎,對他而言,更是一大鼓勵。

  但小說創作是一條漫長而孤單的內省之路,他仍想透過其他方式與外在世界緊密聯繫。而在他眼裡,學醫能提供他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了解他們的心靈。不過,他當初沒料到的是,成為醫生就已經讓他忙得不可開交了。但儘管如此,他還是不放棄喜愛的文學。《醫生這件事》是他的第一本書,出書因緣相當奇特。在某次他擔任極地考察隊的隨船醫生,在船上遇見瑪格麗特?愛特伍,愛特伍親切隨和的態度,讓他想請教她關於寫作的種種。於是在旅途結束後,他寄去小說手稿,沒想到,愛特伍閱讀後推薦給文學經紀人,促成了這本一鳴驚人的小說出版。他即將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堤岸,遺忘邊緣》(Cholon, Near Forgotten)則是以《醫生這件事》中的第五篇故事發展而成,故事靈感來自於祖父的生平,帶有家族傳記的成分。

作者網站: www.vincentlam.ca/

★已改編為電視影集 
★得獎紀錄:二○○六年獲得加拿大文壇最高榮譽--吉勒獎(Giller Prize)

譯者簡介

廖月娟

  一九六六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研究翻譯近二十載,曾獲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翻譯領域為醫學人文、文學與歷史。代表譯作有納博科夫作品《幽冥的火》、《說吧,記憶》(大塊)、《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天下文化)、《大崩壞》(時報)等。



1. 如何進醫學院(I)
2. 獻身
3. 如何進醫學院(II)
4. 分秒必爭
5. 神奇療法
6. 人心難測
7. 血的邪惡
8. 死亡細節
9. 一線之隔
10. 暗夜飛行
11. 接觸追蹤
12. 天亮以前



蛻變的挑戰
文-賴其萬(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

  大塊文化邀我為Vincent Lam的加拿大暢銷書 “Bloodletting and Miraculous Cures” 的中文譯本《醫生這件事》寫序介紹,很慚愧地,因為我對小說一直都不太偏好,所以我對作者與書名都十分陌生而有點遲疑。想不到看完這本書,才非常珍惜這段因緣。

  作者Vincent Lam是一位醫師作家,他是越南華僑的後裔,生長在加拿大,目前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同時他也曾經參加過國際空中緊急救難工作以及南極探險船上的醫療工作。他從小就喜好寫作,他在這部《醫生這件事》得到2006 年加拿大Giller 大獎時,接受記者採訪,坦承自己是從小就夢想成為作家,直到十五歲時,才想到作家也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做題材才寫得出好東西,而做醫生一定會得到許多的人生經驗,這才使他走向學醫之路。有趣的是他做了醫生以後,才知道單單做醫生就是一個非常吃力的工作,更不用說要作家與醫生兩者兼顧,真是難上加難。但當記者問他,你認為自己是醫生還是作家時,他笑說,「這要看你問我這問題的時候,我手上拿的是聽診器,或者是我正面對著電腦 word processor。」他說做為急診醫師他們都是二十四小時值班制,通常都是下午開始上班,而他發現最好的寫作時間是在上午,能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以後,帶著愉快的心情去上班是最有意思的生活。他說他所專精的急診醫學,面對的病人與家屬都是緊張恐懼,醫生也因為病情的關係分秒必爭,這種經驗使他充分體會到「醫病溝通」的重要,而這時候醫生說話的用字遣詞更是贏得對方信任的關鍵。

  《醫生這件事》這本書是描述四個年輕人進入醫學院,由醫學生「蛻變」(transform) 為醫生的成長故事。作者很熟練地以第一人稱交替地寫出這四個年輕人的心路歷程,而從作者的背景,也不難猜出書中許多情節都是作者將其個人多彩多姿的生涯以及他對周遭同學的敏銳觀察,分散成這四個不同角色的遭遇,由此編織成一部有血有肉的小說,娓娓道出這些年輕人如何由天真無邪的中學生,為了不同的動機,迷迷糊糊地走入學醫之路,而後經由各種不同的因緣際會,得到各種不同的人生體驗,而走出各自不同的行醫之路。

  由於作者的家庭文化背景,他所刻畫的東方人子弟受到父母的壓力而進入醫學院的「不近人情」,真有入木三分的傳神。進入醫學院初期的大體解剖課、家人生病對醫學生的心理壓力也都有相當深刻的描述,而後進入臨床,在急診處碰到有被迫幻想的精神病人、應付送病人到急診處的警察人員、緊急施行人工心肺復甦術、為了安慰死亡病人的家屬而學會說謊、參加國際空中緊急救難工作的身心壓力等等,都能幫忙讀者體會行醫路上點點滴滴的甘苦。我個人覺得作者在「接觸追蹤」這一章裡描述 SARS 侵襲多倫多時,醫師、護理人員與社會大眾的感受,使我直覺地認為作者當時必定有親自照顧病人,或自己真地遭受到隔離的經驗,不然實在很難寫出這般傳神的情節,尤其是那段「小陳」醫師衝破隔離他與「費茲」醫師之間的玻璃門,奮不顧身地對同儕進行急救的描述,更讓人會對醫師間的友情、真情所感動。對於曾經接受 SARS洗禮的台灣讀者,這一章應該是會引起許多的共鳴。

  我個人認為,這一本醫師作家所寫的《醫生這件事》是一部非常傳神的介紹醫生如何蛻變的故事,是值得推薦的好書,因為它可以促進醫生瞭解自己以及幫忙社會大眾瞭解醫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