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創造力的研究最後成書《大腦的傑作》(1981年),另外他還著有《思考的教學》(1985年與Raymond Nickerson和 Edward Smith合著)、《以知識為設計》(1986年)、《教導思考:議題與方法》(1989年,與Robert Swartz合著),以及《智慧型學校》(1992年)。
原點出版社慧眼挑中了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的《看藝術學思考》(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來推介給台灣的讀者。此書的價值,在我的眼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它傳達的是具有革命性的教育內容;第二,它可以被放在哈佛「零計畫」(Harvard Project Zero,簡稱HPZ)大量有關藝術教育的成果中一起看待。
這本書與HPZ的關係,也很重要。柏金斯在此書出版時,是HPZ的兩個主任之一,另一位主任,就是開發台灣教育界很熟悉的「多元智能理論」的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兩人及其所領導的大型研究團隊,在認知導向教育之思想、理論與實務上的貢獻,早已名聞遐邇,本書《看藝術學思考》是柏金斯個人的專著,也是HPZ後來一些相關研究的基石。比如說,以本書為出發點,HPZ團隊裡的榮.理察(Ron Richard)與夏麗.提許曼(Shari Tishman),在「看得見的思考」的研究上,各自有所推進,前者稱之為「Cultures of Thinking」,範疇比較大,後者稱之為「Artful Thinking」,比較專注在藝術,讀者可以點閱他們的網站,來做進一步的了解。另外,前面提到影響了柏金斯的古德曼,是HPZ的創建者以及思想導師,他對藝術的獨特見解以及領導能力,激發HPZ成員許多不同的藝術教育發展,譬如,嘉德納對創造力的各項研究、艾倫.溫納(Ellen Winner)對特殊兒童的藝術發展的研究、潔西卡?戴維斯(Jessica Davis)對藝術教育「幽谷現象」的研究、史帝夫.賽戴爾(Steve Seidel)對「藝術做為評鑑」的研究,而柏金斯自己在「科技與教育」及「智慧」上的其他專著,都可看到呼應「看得見的思考」之處,讀者可以由本書開始,走出過去本質取向與環境取向的局限,接觸一個很廣大而且很核心的藝術教育新天地。
除了上述兩項價值之外,本書還有一個優點。 2008年暑假,柏金斯自己說,當年他為了寫這本書,去看了很多美術館和展覽,親自挑選了全書的插圖,他說他本就熱愛藝術,這回可以看個夠不說,還可以坐下來把一些想法很「簡單、精準、易解又美麗地」(brief,precise,accessible and beautiful)寫下來,真是一個享受。當然,這是相對於柏金斯其他著作的經驗而言的,所不能抹煞的是,由於這樣愉悅的生產過程,以及原出版者蓋提藝術中心對科普出版理念的堅持,我想讀者們就是最大的贏家。對於台灣的讀者,我的建議是:注意!「看得見的思考」不是台灣教育界傳統所謂「聯絡教學」,也不是以低層次的藝術活動來增加各科教學趣味,而是直接開發藝術本身的高階思考價值。如果能保握這一點,就可以很輕易地吸收本書的精義了。謹祝,展卷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