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查查與波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2132
郭恩惠
小天下
2008年10月09日
87.00 元
HK$ 73.95
詳
細
資
料
* 規格:精裝 / 40頁 / 27.5*22.2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烏鶇查查和燕子波波是「不撞不相識」的好朋友!
查查告訴波波,有一天,他會從土色變成黑色。波波不相信!
波波告訴查查,不久之後,他會跟其他燕子一起飛往非洲!查查也不相信!
但是,就在某個涼爽的秋天早晨……
讓我們一塊兒跟著海豚、駱駝和鱷魚,潛入大海、穿過沙漠、橫越陸地,看他們如何幫助查查傳話給他的好朋友波波。
作者簡介
茱莉亞.唐那森 Julia Donaldson
英國著名童書作家,於布里斯托大學畢業後,曾長期為英國國家廣播電台的兒童節目創作歌曲,1993年,她將一首歌曲改編為童書後,正式投入童書的寫作行列。
茱莉亞的創作量極為豐富,至今為兒童及青少年創作了一百多本童書,作品中經常巧妙運用韻文與重複句,非常適合朗讀。她也常訪問學校與圖書館,為小讀者說故事或演唱自己的作品。目前和家人定居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
茱莉亞的個人網站:www.juliadonaldson.co.uk
繪者簡介
潘.斯麥 Pam Smy
英國劍橋英吉利工藝大學插畫學系畢業,2001年繼續攻讀童書插畫研究所。學生時期,潘就獲得了邁克米倫插畫獎(Macmillan Prize)第三名。
目前與英國各大出版社合作,同時也為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繪製插圖。潘的作品在英國、德國、美國和澳州等地皆有出版。
譯者簡介
郭恩惠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學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幼兒教育碩士。目前從事出版與翻譯、教育與教學相關工作,曾擔任台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研發組主任。喜歡以文字及書籍等柔性的方式關心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尤其繪本是其最愛,因為繪本裡往往隱含幽默,最能潛移默化的將知識與正向概念內化到孩子心中。
譯作有《小恩的秘密花園》、《我不知道我是誰》(格林出版)、《你很特別》、《因為我愛你》(道聲出版)、《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麼》(維京出版)、《小火車做到了!》、《5個小英雄》、《小船,向前走!》(小天下出版)等。
序
導讀
凌拂
自然文學作家、國小退休教師
簡單中的角度
查查與波波讀來有趣,是因為查查與波波的對話,就是我們生活周邊常見孩子的對話。孩子最喜歡說「我不相信」,也最喜歡強調「這是真的」;因為這個世界對孩子而言,世紀再久、再老舊,也還是新的。這個故事就圍繞著這樣的氛圍,不停的打轉,繞了一圈旋回來,繞了一圈又旋回來,最後結束。許多瑣碎小事,孩子可慎重其事,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實則幽默,有多條可導引孩子與之互動的軸線。
其一,「傳話」這個遊戲小孩大都玩過,大伙排成排,一句話只能附在耳邊,悄悄從前傳到尾,驗收時好笑的事就來了,雞同鴨講,風馬牛不相及。當波波恍然大悟說:「原來,你要告訴我的不是『一、二、三、哇!』而是『一、二、三顆蛋!』」時,對查查而言仍然是錯誤了,牛頭對不上驢嘴,波波與查查聚焦的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事物,但那又怎樣呢?他們很快的就有了相互應對的解決之道。話會傳錯,當然有各種原因,書裡面要傳的這句話可不好翻,從「快來我家」、「拍打浪花」、「我愛吵架」、「猴子下午茶」到「一、二、三、哇!」諧音、節奏、押韻,語言的妙趣,馬耳東風是這樣形成的。試試看,和孩子玩一個傳話的遊戲,發現那個謬誤的關鍵在哪裡。
其一是「傳遞聽聞」,其二便是「眼證所聞」。親自交付的可能有誤,無法眼見的可能為真,此二者哪一個更容易且沒有謬誤呢?
查查講的波波不相信,波波講的查查也不相信,因為他們都各講了一些看不見的事實,這要依何判斷呢?
信與不信,成長中的許多事靠經驗、常識、推理、判斷……,查查與波波在彼此的互動間學會了許多認知,最後查查要告訴波波的,關於橘色的莓果,波波依舊沒有看到,但是波波相信了。可以問問孩子是因為什麼呢?故事裡是有跡可尋的,埋下了許多可以探循的線索。
其三,除了故事情境的部分,書中還有一個訊息可以延伸,與孩子對話。故事中的波波是候鳥,查查是留鳥,成長的波波會隨著季節遷徙,查查則會隨著成長換羽,長大會有許多改變,但是變中有其不變的部分,這個故事在情境中同時隱含了知識的背景,可以帶孩子檢索資料,認識一下關於烏鶇,關於燕子,也映對一下自己的成長與變化。故事不能背離知識,這本書可以有許多對話與運用的角度。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