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二手) 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 Kirael: The Ten Principles of Consciously Creating

(二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349750
弗瑞德?思特靈
黃愛淑
生命潛能
2008年10月01日
120.00  元
HK$ 90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系列
規格:平裝 / 34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靈成長系列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導師/靈訊















  高靈齊瑞爾Kirael在《預知生命大蛻變》中,解答了現代人對2012年光子能量全面來臨的疑惑。數千年前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焚毀的古老祕密知識——「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由齊瑞爾大師從宇宙知識寶庫中擷取並轉譯,透過訊息使者思特靈在本書中傳達出這份珍貴的「祕密」,能讓你在最真實與喜悅的狀態下心想事成。

  覺醒有工具有方法,齊瑞爾指導靈大師透過弗瑞德?思特靈牧師提供了古老失傳的智慧,引領讀者透過研究和練習,學會開啟更高層的意識覺知。時時刻刻用十大法則作為生命的指引,不只能祛除慣性的恐懼疑惑、除去遮蔽覺知的帷幕,更能深切的認知到我們與造物主相連結的事實;我們是自身創造的源頭,可以開創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生活。

  「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喚醒你被遺忘的無限力量,讓你的意念能具顯成真。十大法則有基本分組,卻相互關連:

.真實、信任、熱忱三者一體,把造物者的愛植基於本我之內。
.明晰、溝通、完成三項承諾,教導你如何釐清意念和採取行動。
.祈禱、靜心、睡眠編程、創造合願四根支柱,運用靈性能量的助力,讓夢想和渴望在最大向度中輕鬆實現。

  人類的生命如同行星的生命般,有著無限的進化和成長的可能性。當你踏上這個意識大蛻變的靈魂進化旅程時,且深呼吸光子能量,在高靈齊瑞爾大師帶領的靜心和教導中,重新認識並榮耀自己,那麼你的生命將會和宇宙在和諧中一起進化──你可以擁有你想要的一切。

本書特色

  *藉由弗瑞德˙思特靈牧師的通靈,一位從第七層次的光來到這裡的慈愛指導靈齊瑞爾,將自身的光奉獻給地球層面來幫助人類療癒、進化。

  *「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是數千年前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焚毀的古老祕密知識,由齊瑞爾大師從宇宙知識寶庫中擷取並轉譯。這十大法則的存在,事實上是比亞歷山大圖書館更早的,曾被一些古老社會文明所應用,例如約五萬年前的列木里雅(Lemuria)。

  *這些法則此時重新呈現在人類的歷史當中,是要來協助我們經歷意識大蛻變。跟隨每個法則的引導式靜心、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循序地進行靈魂進化之旅,內化且實踐十大法則——能讓你在最真實與喜悅的狀態下心想事成!

作者簡介

弗瑞德?思特靈(Fred Sterling)

  他是一位資深的靈媒、牧者以及信使,是一位往返於人類的第三次元世界以及靈的無限領域之間,具有美洲原住民根源的薩滿,也是非傳統的靈性教會「檀香山光之教會」的創始人與資深牧師。他以書籍、文章或錄音個案,來傳達大師指導靈齊瑞爾的慈愛之光與智慧。

  他和齊瑞爾大師一起著作的書籍有:《預知生命大蛻變》(Kirael : The Great Shift)、《通往未見的本我》(Guide to the Unseen Self)、《齊瑞爾:創世基質》(Kirael : The Genesis Matrix)等書,經常在電台、網路及電視節目中分享自身智慧及齊瑞爾的訊息。每週的網路廣播節目「跟弗瑞德?思特靈一起大蛻變」,從世界各地邀來許多頂尖的靈性人士及治療者,以愛來使我們醒悟到意識的大蛻變。

工作坊及相關訊息請上網:www.kirael.com



關於齊瑞爾指導靈大師
作者弗瑞德•思特靈簡介
中文版


推薦序 覺知,然後創造 林千鈴
前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
十大法則概觀
引介 你可以擁有一切
第一章 真實法則
第二章 信任法則
第三章 熱忱法則
第四章 明晰法則
第五章 溝通法則
第六章 完成法則
第七章 祈禱法則
第八章 靜心法則
第九章 睡眠編程法則
第十章 創造合願法則
齊瑞爾的數字學
譯者分享 給不斷進化的人們最好的禮物
生命大蛻變的故事
重要字彙索引
致謝  


中文版序

  對於中文讀者,我要以這本由衷的愛寫成的書來介紹這些讓我成長的重要法則。一直到我了解第一個法則--?真實?之後,我才從生命中的局限解放出來。是的,?真實?使我得到自由。在真實中我了解到,在生活中若要成功,一定要把勇氣帶進這個世界裡。所以,我懷抱著勇氣生活在?真實?裡。

  閱讀這本書將會改變你的生命。你將不得不告訴周圍的人你所知道的和相信的?真實?是什麼。你可能不再說大家都會說的「白色謊言」,也不再說「黑色謊言」,因為假如不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制止它,它就會變成負面的能量纏繞、困擾著我們。

  你可以用任何方法去看這本書。但是在看書之前,我建議你先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本書,以及它是如何寫成的。我在齊瑞爾大師的指導下寫了此書,以便你們可以透過靈性意識來經驗和感覺?真實?。換言之,言詞的振動是非常重要的。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去感受到齊瑞爾大師言詞的節奏模式。畢竟,他是一位大師,他講的話至少含有七個層次。

  當你有熱忱去改變,並且像其他人一樣從瞭知中變得更有力量,你會再回頭把它念完。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多讀一次,就會有新的、更深一層的了解。也就是說,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瞭知。從這個方面看來,這是一本永遠看不完的書,因為每一次閱讀,你就會進化到一個更高的智慧層次。

  我相信讀此書將會改變你的生命。先讀講述?真實?的那一章,然後放下書,照著書上講的方法,練習活在?真實?當中。慢慢地、而非很快地,改變一定會發生在細胞層次上,讓你對活在真實當中的感覺有更完整的瞭知。
我以最大的愛和謙卑把這本書呈獻給大家。

卡胡(Kahu)弗瑞德.思特靈 二○○八年八月十九日

引介

你可以擁有一切

*問:可否請你解釋一下「在覺知中的創造」,好讓讀者可以明白你所說的「你可以擁有一切」?

  齊瑞爾:朋友們,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造物者以祂無限的智慧和無盡的渴望創造了這個你們稱為地球的小東西,並且讓你們(你們都是造物者的一部分)來體驗它。

  所以,我稱你們為有「覺知的創造者」,意思是說,雖然造物者利用這個空間來創造,祂卻無法體驗祂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你們可以很容易地拿起一杯水,品嚐它的純淨,而在做為(靈界)指導者的我們卻無法拿起一個杯子。我們有記憶,知道那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你們的能量模組是由五種感官意識所組成,你們可以拿起杯子,小飲一口,看見它的美,品嚐它的美,嗅出它的美。我們正在努力對做為人類這件事有新的認識。

  朋友,你會問:「你是怎麼進入光的?」在我之前已經有很多前輩來到地球,他們已經告訴過你們有關很多很多個世界的事,而你們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他們來自光的層次,它的深奧和豐富是你們無法想像的。做為一個共同創造者,你們展開雙臂歡迎他們。他們來這裡和你們一起做最好的體驗。

  你們問到身體的療癒之類的問題,身體的療癒僅僅是你為了要體驗一些特定的情況而選擇的旅程。但是「我們每一個人」(We the People)都要自己從內在的世界去找出一些助力在(所謂的)疾病中做為引導。我們把一些能力帶到地球給一些偉大的療癒者,讓他們從內在覺醒過來,展開新的療癒之旅。

  我們要談到創造一種關係時所需要的情緒上的覺知。你有沒有發現(彼此的)關係是你在這裡完成自我實現時你所能做的事當中最可行的、最美的事情之一?但是大多數時候人類的世界卻花很多時間在討論它不好的一面。我們在我們的光中給關係帶來一種新的覺知,它意謂著你們正在有覺知地創造著,不只是和造物者一起創造,也正帶著覺知和你的人類能量形式一起創造,為的是要學習生命本身的愛。

  朋友,「豐盛」的神奇之旅就在一個人的生命裡面!有時候我們沒有看到豐盛,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然而我們卻總是希望有一天自己會變得富有。在我所講的?十大法則?裡有提到,你將會覺察到豐盛已經在你的掌握中。

  我過去已經說過很多次,但我打算向你們展示一種完滿——如何可以擁有你所要的豐盛的每一個部分。你們自己需要做些努力,因為那不是一個可以輕易獲得的禮物。如我先前所說,我們不是只來這裡給你們東西,我們是來這裡擴展你們的光,讓你們知道「你可以擁有一切」。

  不論你走到哪裡,都會有些旅程需要去經歷,就算不是身體、疾病,或關係,總是會有其他事情是你正在努力想要獲得的。這個時候你需要尋找的就是「明晰」。

  在那些法則裡,每種可能性都有包括在內,沒有一樣被遺漏。但我要說的是:在它們自身的光中,那些法則都是很簡單的。因為它們太簡單,所以有很多人嘲笑,並?:?不,不,我要把它們弄得實在很難,我才會懂。?

  讓我在造物者之光的深處告訴你:你不必把你的旅程弄得太困難。你需要了解一種能力才能對自己有足夠的愛,這樣你才會願意踏上這個旅程,讓它把你帶到從未經歷過的興奮程度。沒有什麼會被遺漏。

  當你對十大法則有清楚的認識時,你會看著它們,說:?我的老天,那不就是最美、最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我在生命中獲得我想要的一切?我只要去完成那個旅程就可以了。?

我想,這就是你所尋求的答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