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輕鬆讀孫子

輕鬆讀孫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83750
李神州,潘超
有名堂文化館
2008年12月05日
73.00  元
HK$ 62.05  







* 叢書系列:WISDOM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7* 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ISDOM


[ 尚未分類 ]









《孫子》十三篇,影響的層面跨越了時空的界限──

  .曹操:「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中山:「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法,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為中國的軍事哲學。」

  .波斯灣戰爭中,每位美國軍隊軍官曾被發放《孫子兵法》為讀物。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感稱:「在《孫子》中,把我二十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戰略和戰術原則幾乎包羅無遺。」

  但《孫子》不僅僅在世界軍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對政治、經濟、商業、人事管理、市場策略,甚至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有其不容忽視的指導意義。

  活在現代競爭社會裡,你絕不能沒有自己的生存謀略!

  《孫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但它不只是兵法謀略之書,孫武所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無論是為人處事、職場競爭,還是經營決策、社會管理等各方面,都將使我們受益終身。

  .「始計」思想告訴我們,謀事之前便先要高瞻遠矚,不能鼠目寸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告訴我們,在分析實際問題時要考慮主觀與客觀,穩定與易變,易見性與偶然性等各種性質因素;

  .事態發展過程中,教會我們怎樣抓住機會、創造機會,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讓我們懂得怎樣利用不同的環境,奪占先機,變劣勢為優勢……

  那麼,何不在心寧神靜之時,翻開歷史的畫卷,一起來領略《孫子兵法》的風騷!

作者簡介

李神州

  新聞系畢。活潑開朗,積極向上,最大的理想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座右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潘超

  新聞系畢。性格開朗,坦率直爽,興趣廣泛,好奇心強。人生幾何,博採眾長,譜寫人生華章,是一直以來的追求。



  春秋時期,周王朝勢力減弱,政治、經濟地位淪喪,逐步邁向衰亡。趁此之機,各諸侯列國紛紛崛起,出現了大國爭霸的新局面,繼而戰亂頻繁,風煙四起,鼓角爭鳴。此時,各諸侯列國為成就各自霸業,軍事方面的人才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在此時期,一位至今仍深深影響著
  中國乃至世界的軍事家誕生了,此人便是春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孫武。

  從小他便熟讀古代各軍事典籍,瞭解作戰經驗,深究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這些都對孫武軍事方面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尖銳,危機四伏。

  孫武對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意糾纏其中,便毅然決定另謀出路,遠赴別國,尋找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天空。他蟄伏20年之久,等待時機,侍奉公子光政變,伍子胥聞其才能便將其薦於吳王。為得到吳王重用,孫武集思廣益,傾其畢生所學,著成《孫子兵法》一書作為給吳王的見面禮。全書共十三章,囊括了他一生的軍事思想。其內容是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軍事思想被運用到現代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始計」思想告訴我們謀事之前便先要高瞻遠矚,不能鼠目寸光;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告訴我們在分析實際問題時要考慮主觀與客觀,穩定與易變,易見性與偶然性等各種性質因素;事態發展過程中它還教會

  我們怎樣抓住機會、創造機會,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它還讓我們懂得怎樣利用不同的環境,奪占先機,變劣勢為優勢。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所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無論是為人處事、職場競爭,還是經營決策、社會管理等各方面都會使我們受益終身。

  當你心寧神靜之時,翻開歷史的畫卷,領略《孫子兵法》之風騷,你才知道﹕當生活中的風風雨雨迎面襲來,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當生活中的坎坷使你舉步維艱,它會指引你迎難而上;當你心灰意冷、長籲短嘆,它會帶你重拾生活的光彩;當成功與你擦肩而過、失之交臂,它會助你力挽狂瀾,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悅;當競爭者與你並駕齊驅、旗鼓相當,它會推波助瀾,使你脫穎而出。今天,《孫子兵法》的智慧依然閃耀著燦爛的光芒,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