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2545
傅佩榮
遠見天下
2008年12月23日
187.00  元
HK$ 149.6  






ISBN:9789862162545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軟精裝 / 668頁 / 14.8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如果你的一生只能念一本書,
    毫無疑問,你就該選擇閱讀《論語》。


      宋朝宰相趙普說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說,他以半部《論語》創王品。《論語》對年輕人與老年人、對平凡人與大學者,都是必讀與必須不斷重讀的經典。


      被譽為「傳統文化的傳道者」、「台灣的于丹」的傅佩榮,繼解讀老子、孟子之後,為你解讀經典中的經典——論語,這是梳理《論語》最好的版本。


      《論語》,居經典中的經典地位。不但古代的從政者,將之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法寶;近年來,許多企業領導者,將之運用在公司治理與企業文化上,也獲得極大的成效。


      本書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解讀經典」系列第三部,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原典到白話翻譯,到融入現代生活的實例,與其他解讀《論語》最大的不同是,作者以累積二十餘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人能弘道」的觀點,孔子和儒家都主張入世,「道」是指人生理想,與人有關,強調實踐理想的主動力量在於人,而不在於道;即使沒有學問或智慧,只要真誠,就可以發現內心向善的要求,走上人生正路,進而使天下人都步上善的途徑。


      讀者因此能在這樣的引領下,「與孔子為友,以孔子為師」,親炙孔子的智慧與中華文化的精髓。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39年生,上海市人。


      台大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人性向善》、《究竟真實》、《宇宙的舞者》、《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轉進人生頂峰》、《哲學與人生》、《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家》、《新世紀的心靈安頓》、《論語解讀》等八十餘種,以及有聲書系列《論語解讀CD版》、《老子解讀CD版》、《孟子解讀CD版》等(由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等。







    自序? 人能弘道
    前言? 超越時空,了解孔子


    學而篇? 第一
    為政篇? 第二
    八佾篇? 第三
    里仁篇? 第四
    公冶長篇? 第五
    雍也篇? 第六
    述而篇? 第七
    泰伯篇? 第八
    子罕篇? 第九
    鄉黨篇? 第十
    先進篇? 第十一
    顏淵篇? 第十二
    子路篇? 第十三
    憲問篇? 第十四
    衛靈公篇? 第十五
    季氏篇? 第十六
    陽貨篇? 第十七
    微子篇? 第十八
    子張篇? 第十九
    堯曰篇? 第二十







    前言


    超越時空,了解孔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西方學者稱為人類歷史上「四大聖哲」之一。四大聖哲即: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因為這些人都像是分水嶺,他們一出現,所有的人都以他們為標竿,在各自的文化傳統裡發展延伸下去,進而影響了整個人類。


      孔子身處春秋時代,一生的遭遇並不順遂,從事業功績方面來看,做官的時間也很短,能達到這樣的地位與成就,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讀其書先要知其人,要了解孔子和《論語》,就要超越現在的時空,回到古代,知道他的生平背景。


    出生於禮崩樂壞的亂世


      中國古代有夏、商、周三代,周又分為西周、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情況,所以史學上稱為「先秦時期」。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四七九年)是春秋時代(西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的人,在春秋末期去世,這段時期被稱為「亂世」。當時的諸侯各自為政,禮崩樂壞日趨嚴重,在上位者不守禮、百姓不守法、臣弒君、子弒父的情況層出不窮,整個國家的秩序和社會倫理,眼看就要瓦解和崩潰。此時的孔子,懷著使命感上場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之後,就將商朝後裔封於宋國。孔子的祖先後來遭到迫害而遷居到魯國,孔子是家族到魯國之後的第六代。


      商朝重視鬼神的祭祀,周朝則重視人文的發展,因此文化的表現更燦爛,文明的開發遠超過商朝,孔子很欣賞並決定追隨周朝的道路,曾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對制禮作樂的周公,他更是仰慕不已。


    透過教育,啟發內在覺悟


      孔子最廣為人知的形象是好學,他能掌握古代所有的經典,即「五經」—《詩》、《書》、《禮》、《樂》、《易》(現在是以《春秋》取代《樂》)。懂得掌握五經,就知道如何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人活在世上,有生必有死,活著的時候,要在群體中營造一種共同的生活,才能持續發展;死了之後,可以通過宗教儀式(如祭祀)得到安頓。如果社會發生問題,只有兩個解決方法:一是復古,意即以古人的規矩為行事依歸;二是創新,創新需要智慧,而孔子正好擁有這樣的智慧。


      孔子認為,社會如果瓦解,外在的力量不足以約束百姓的行為,只有靠內在的力量—教育來規範。教育的作用是引發人內在的力量,讓他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要求自己遵守社會規範,與別人好好相處。


      內在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人性到底是什麼?孔、孟認為人性是善的,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們都被稱為儒家的正統—各自以自己為正統。


      為什麼會有善、惡之分呢?事實上,只是定義的不同,所謂的人性,他們看到的都只是人的一部分。譬如孟子特別提出人心有善的四端,而荀子看到人的行為有一種爭鬥的結果。一個是從出發點看,一個是從結果看,兩者皆屬於儒家。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則是有一個中心思想,把整個學說連貫起來變成一個系統。


      由於生處亂世,孔子因此深諳人性,使他提出對整個時代的新觀點,亦即人生在世,要通過教育啟發內在的覺悟。首先覺悟到人性是向善的,下一步行善就是自我的要求。行善的快樂不是別人給的,而是內在自我順著人性的傾向發展,所得到的結果。


      因此,外在的成就、榮華富貴或貧賤痛苦,都不重要。因為人生在世,成就是外在的命定,無法自己控制;唯一能掌握的是本身的快樂。像孔子的弟子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居然能「不改其樂」。一般人都受不了如此的貧困,但是顏淵照樣很快樂。為什麼他不會抱怨呢?因為他了解快樂是從內而發的。


      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句話並非指貧窮是快樂的,而是指貧窮時,知道另外有快樂的來源,就不會以貧窮為苦了。


    學習,是成長的開始


      孔子出生魯國鄒邑,父親是叔梁紇,為魯國的大力士。他父親的第一次婚姻生了九個女兒,苦於無兒子傳宗接代,於是再娶,果然生下兒子孟皮。可惜孟皮的腳有殘疾,於是叔梁紇在六十歲左右,第三度結婚,但這次並未經過正式婚禮,後來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身世在歷史上顯得複雜,《史記.孔子世家》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母親當時才二十歲左右,由於孔家無法接納他們,母親只好帶著孔子回娘家。


      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的孔子,由於家境清寒,必須幫忙做所有瑣碎的家務,也因此學會了許多本事,所以孔子後來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古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大學,普通百姓的小孩十五歲之前在鄉村受教育,每年等秋收農忙結束後,就由村裡有學問的長者,在祠堂或祭祀的宗廟授課。主要教兩種學問:


      第一,文化常識。譬如知道自己國家的由來,春秋時代諸侯國眾多,每一個都有其封建的背景,透過文化常識可以了解各國的特色何在。第二,基本的武藝訓練。男子要學射箭、騎馬、駕車、作戰等技能,因為十五歲後必須子承父業,進入百工的行列,就再也沒有機會學習了。


      出身平民的孔子,沒有資格上大學,他不甘心學習之路就此斷絕,於是立志求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從此,孔子的一生都是「學不厭,教不倦」,終身都努力求學不輟。


      孔子立志求學以後,就遍訪名師,向人請益,歷史上記載他曾「問禮於老子」,也曾向有名的盲人樂師師襄習樂。我們可以從他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窺他用功的程度。


      師襄教孔子一首曲子,聽他演奏得有模有樣,就要他換一首新曲子練,孔子卻說:「不行,我只會彈奏這首曲子而已(習其曲),還不懂得掌握技巧。」師襄只好繼續讓孔子練習。又經過幾日,師襄認為孔子已經彈奏得夠好了,可以換別的曲子練習,孔子又說:「還是不夠,我只知道它的技巧(習其術),卻不懂這首曲子的真正含義。」又練習一陣子,孔子仍然覺得自己只是「習其志」而已,意思是:知道這首曲子的用意何在,卻還不了解這首曲子描寫的人。


      最後,他終於彈到「得其為人」的境界,知道這首曲子裡描寫的人長什麼樣子,他形容這個人長得瘦而高、皮膚黝黑,眼睛看著遙遠之處,好像在牧羊一樣,這就是周文王。


      師襄聽到之後大吃一驚,因為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正好是歌頌周文王的,這個學生竟然能「習其曲,習其術,習其志,得其為人」。師襄於是離開老師的座位,向孔子鞠躬。


      這就是「青出於藍」的最佳實例,說明孔子學習任何事物都能學得很透澈。當時的人對他有兩個評價:一是博學,二是知禮。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禮非常繁瑣和複雜。


    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鍛鍊與領悟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過世;二十歲娶妻亓官氏,第二年生子孔鯉。他做過的職業包括「委吏」,即管理倉庫的基層小吏;後來「司職吏而畜蕃息」,即管理牧場,負責牛羊的繁殖;之後曾以「助喪」為生。助喪這一行,孔子做了很久,由於古代重視喪禮,而喪事的禮儀非常繁複,從過世到入土安葬,就有五十多道手續,需要專家來幫忙才能順利進行,而孔子顯然就是最懂禮的人選。


      孔子三十歲前後,就有學生跟隨他學習了,並以他為中心,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團體。四十歲時「不惑」,是因為孔子十五歲「志於學」後,能不斷學習,使理性更有效率,更快掌握重點,如此才能逐漸邁向不惑。


      五十歲「知天命」,了解自己的神聖使命何在。孔子五十一歲才出來做官,一開始當縣長,做得很好;第二年升小司空,接著又升司寇,五十三歲時「攝相事」,亦即代理宰相事務,使「魯國大治」。


      但政治是詭譎的,孔子做得太好卻出了問題。鄰近的齊國,眼見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國勢日盛,擔心齊國的發展會受到威脅,開始緊張起來,於是用美女來迷惑魯定公,《史記》說:「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魯定公看到這麼多的美女、駿馬,果然「定」不下來了。


      他開始疏遠孔子,祭祀時,甚至沒把祭肉送給孔子。古代的國君祭祀完後,要按照等級將祭肉分給大夫們;沒有分到肉,就表示不受國君的重視。孔子由此知道自己很難在魯國實現理想,便在五十五歲時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時狀況頗多,有時遇上戰爭,有時被當作人質,有時被抓,有時被圍,甚至還差一點被殺。有一次子貢聽到別人描述孔子神情落寞,活像一隻喪家犬。孔子聽了子貢的轉述,就笑著說:「我對外形不在乎,但說我是喪家之狗,說得沒錯!說得沒錯!」(《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一直到六十八歲才回到魯國,結束了長達十四年顛沛流離的周遊教化,當時是魯哀公十一年。孔子的晚年可謂相當悽涼,親近的人都比他先走一步:七十歲時,兒子孔鯉過世;七十一歲時,顏回過世;七十二歲時,子路因參加衛國的內戰而遭殺害。魯哀公十六年,孔子辭世,享年七十三歲。許多弟子自動為他守喪三年,子貢更是守了六年。後來,孔墓附近形成了聚落,名為孔里。


      孔子的一生看似平凡,志向也無法伸展,但他憑什麼擁有這麼大的成就,一直到現在,還被後代當成偉大的人來尊敬呢?原因在於,孔子以身教、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與「典型的人」,正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前兩個「而」字通「於」字,意即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天下人都會效法。一個普通百姓能做為百世的老師,「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樣的人,我們要去追隨誰呢?這是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


    《論語》是孔子一生的智慧結晶


      《論語》的具體內容有二十篇,按順序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


      有些篇名是取每一篇內容的頭兩字,像「學而時習之」就是〈學而篇〉。〈子罕篇〉是最特別的,孔子有很多學生,當中沒有人叫「子罕」,原文是「子,罕言」,意指孔子很少說話;〈憲問篇〉也是一樣,憲是學生,他問了問題,合在一起叫〈憲問篇〉;〈堯曰篇〉與前面相同。其他像是雍也、泰伯、顏淵、子路、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等,都是人名。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與第一流學生的對,第三等是孔子與第二流以下學生的對話,第四等是學生發表的言論。譬如:「學而優則仕。」(〈19.13〉)這是子夏說的,而非孔子的話。閱讀《論語》的時候,要根據四種重要性的程度,分別對待及討論。


      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體分類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貢;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學(文獻)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學科。相關資料,可參考〈11.3〉。


      讓我們一同進入《論語》的世界,與孔子為伍,探討人生的不凡境界。以下解讀各章,引述原文註明出處時,將以〈1.1〉的標示代表第一篇第一章,其餘編號皆依此類推,方便讀者搜尋、對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