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

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228064
鍾怡雯
聯合文學
2008年12月23日
67.00  元
HK$ 56.95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一九一九年五四白話文運動即屆九十載,散文創作在兩岸三地、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開枝散葉,迄今異鄉 /在地書寫已難辨其身世。而成長於赤道的文學跨界作家鍾怡雯,在本書卷一「短篇評論」中,簡潔俐落地道出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書寫脈絡,為當地散文留下精譬的紀錄。

  本書卷二「書評」,是精采的二次創作,以內斂的題材引入鍾氏的諧趣與抒情,兩者合體,嗅出原著的氣味,也看見令人熟悉的鍾怡雯身影。

  本書展現了遼闊的文學視野,以及細膩的觀察。論述範疇涵蓋台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文文學,論述議題包括:散文創作觀察、當代小說評述、命名機制、文學版圖分析、自然寫作、遊記等,時間跨度則從清代延伸到二十一世紀初。

作者簡介

鍾怡雯

  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散文精選集《驚情》、《島嶼紀事》;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散文繪本《枕在你肚腹的時光》、《路燈老了》;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Ⅰ: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九十四年散文選》、《因為玫瑰:愛情散文選》、《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馬華散文史讀本》等。



【序】無非抒情 鍾怡雯

卷一 評論
《幽夢影》與林語堂──序張潮《幽夢影》
現代散文和白話文
時間的意義
文字的滋味
散文浮世繪
二○○○年散文創作觀察
友情的深度──導讀高行健《朋友》
從父親到戀人──論簡媜〈漁父〉的父親角色置換
從「新興華文文學」論馬華文學的命名
流傳──五十年來的馬華散文
閱讀婆羅洲
斷裂──序沈慶旺《台北的雨、古晉的蟻》
局外人的偏見──論香港散文
想像更完整的泰華文學版圖

卷二 書評
地球還有明天──評賈德.戴蒙《大崩壞》
尋找不下雨的樂園──評《樂園不下雨》
內斂的冷抒情──評蔣彝《牛津畫記》
不可思議的光──評郝明義《那一百零八天》
掘洞人獻寶──評周芬伶《仙人掌女人收藏書》
既貓又人的分裂書寫──評心岱《貓,我們的同居愛人》
落花無聲──評童元方《為彼此的鄉愁》
不只是八○後──評李傻傻《紅X》
不論你喜不喜歡貓──評朱天心《獵人們》
時間的銅鏽──評余光中《青銅一夢》
內褲外穿的莫言──評莫言《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隨手寫來的集體記憶──評葉兆言《文學少年》
幸福藥罐──評李欣倫《藥罐子》
想像異鄉,書寫故鄉──評《法蘭西遺囑》
想念出走的滋味──評愛亞《秋涼出走》和《想念》
有讀者被意象吐出──《大規模的沉默》的一種讀法
一則關於食物的好故事──評露絲.雷舒爾《天生嫩骨》
退化的歷史──評莫言《食草家族》



無非抒情 鍾怡雯

  十年前我到元智大學教書時,還是博士班三年級學生。一九九八那年,我開始自覺的寫散文評論、書評,以及華文文學論述。碩士論文研究的是小說,對散文評論產生興趣,是因為寫散文,遂很自然的展開散文論述。又因為始終無法置外於「身分」,遂順理成章的把觸角延伸到華文文學這區塊。

  那幾年到各地蒐集資料,給我很大的衝擊和感觸。創作環境對作家的影響竟然如此複雜,土地、政治和作家的關係真是盤根錯節,而且錯得那樣無理,結合了文字和實地體驗的感覺如此清晰。

  論文寫完之後,我又陸續去了更多的地方,有些跟論文有關,有些一點也不。這些年的出走經驗讓我體會到,評論,絕非冷靜的隔岸觀火,無關抒情。評論,除了絕不可少的學養,或者紮實的方法訓練之外,也需要以情感為底,以情感的深度去接近另一種情感,或者經驗。
遂有此書。一種評論的態度,內斂的抒情。

文摘

閱讀婆羅洲

  在臺灣讀者的閱讀版圖中,馬華文學本是非常有限的一塊,馬華文學裡的東馬文壇(主要以砂拉越為主),連西馬讀者都對它很陌生,更何況是擁有眾多閱讀口味選擇的臺灣讀者,知道東馬在地球哪個角落就不錯了。編選《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臺北:萬卷樓,2003)時,因此特別邀請東馬作家沈慶旺撰寫〈雨林文學的迴響──1970-2003年砂華文學初探〉,並重新修訂阿沙曼〈璀璨年代文學的滄桑──拉讓文學活動的回顧與探討〉一文;二文就砂華文學的歷史發展,創作、出版、評論、文學團體和活動等現狀,作了非常完整而系統的介紹,有心人自可按圖索驥。我只想就自然寫作和相關評論補充一點個人意見。

  砂拉越豐富的雨林資源是其先天優勢,生產了最多也最具特色的自然寫作。對非馬來西亞讀者而言,雨林幾乎成了他們對馬華文學最直接而粗淺的印象。至少在臺灣,論者慣以雨林概括馬華文學的特質,其中又以張貴興最為讀者所熟悉。張貴興以小說「遠距」想像/回憶雨林,固然造就了馬華或個人的小說奇觀,在地的馬華作家「實地考察」的方式,以多元文類完成的、迥異於張的自然寫作,亦為馬華文學打造不同的雨林景觀。臺灣作家劉其偉《婆羅洲熱帶雨林探秘》和徐仁修《赤道無風》分別以旅行者的角色書寫婆羅洲,難免有浮光掠影之憾,與當地創作者所呈現的「在地」視野相比,既缺乏生活感,又似獵野傳奇,終究隔了一層。傳奇性的雨林題材,如果我們視之為感性書寫,很容易成為「共相」,也即是放諸任何雨林皆可,筆隨意走,在感性範圍內滿足讀者的好奇即可。反正所謂「馬來西亞的雨林」,除了少數的植物學者或專業人士,沒有人瞭解它該具備哪些獨特的物種。砂華作家深知自身身處雨林的優勢,雨林題材是近年來他們努力開發的題材。

  東馬作家兼評論者田思曾經提出「書寫婆羅洲」的想法。〈書寫婆羅洲〉提及若干問題,包括如何擺脫(被西馬)邊緣化;誰來書寫婆羅洲,並指出張貴興的小說異化了婆羅洲;文中並概略介紹了婆羅洲的書寫成績。然而田文並未進一步論及這些書寫的特質,僅以婆羅洲為思考基礎,向西馬文壇「宣示」或「平反」的意味遠大過評論。我以為「自然寫作」這結合知識和散文的書寫方式,或許是一條砂華作家可以思考的方向。田思並曾為多位婆羅洲作家作序,如沈慶旺、薛嘉元、槐華、楊藝雄等,可說是東馬的專業評論者,以上文論均收入《沙貝的迴響》(吉隆坡:大將,2003)評論集。此外評論者尚有何乃健,身為一位自然寫作者,何乃健亦有專文〈哭泣的熱帶雨林──馬華詩歌的生態意識初探〉、〈含淚為大地撫傷──淺介田思的環保詩〉等主要探討詩歌的自然寫作。另外尚有臺灣學者李瑞騰,他曾到砂拉越實地考察,蒐集了可觀的資料,並先後完成三篇相關的論文,包括〈詩巫當代華文新詩──以草葉七輯為主要考察對象〉、〈以詩巫為中心──砂華小說家黑岩的近作考察〉、〈抓住歷史轉折的關鍵──黑岩小說集《荒山月冷》的一些考察〉。這三篇論文主要探討詩和小說,並未觸及自然寫作。二○○四年出版的《馬華文學大系.評論卷》甚至連一篇東馬評論都沒有,自然更未見自然寫作相關主題,顯見「書寫婆羅洲」這個工程,勢必得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深度評論才能有成果。

  相較於匱乏的評論,創作者就踴躍得多。二○○一年出版的《馬華文學大系.散文卷》共收錄九十一位作者,沙巴作者闕如,砂拉越則有七位,七位之中梁放是以描寫伊班人生活的〈長屋〉入選。這本選集是典型的「西馬」視野。未入選的砂拉越作家楊藝雄(又有筆名雨田、田石),在《星洲日報》和《國際時報》撰寫專欄已久。他生於砂拉越拉讓江口的布拉歪村,曾因反英殖民地政府而身陷囹圄,當過報館工人,亦曾經商,經營農牧和養殖業,並且常常入山打獵,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的自然寫作融合「環保文學」、「生態文學」以及獵野傳奇等特質,散文集《獵釣婆羅洲》(吉隆坡:大將,2003)是「書寫婆羅洲」的一次豐收。楊藝雄擅長處理雨林百姓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對野生動物著墨尤多。他不只見證雨林帶血的生猛生活,更為好奇的讀者打開一扇窗,旅遊文學當以此為鑑,方可知旅人和在地人的視野相比其差何止千里。雨林書寫不是感性文字,它要動用複雜的知識,否則極易變成雨林旅行文學,如果我們期許它成為馬華文學的獨特題材,就不能以旅行的角度去處理它,而必須選擇一個「在地人」的書寫視角。

  此外,尚有詩集和散文集均已結集的砂拉越作家沈慶旺。他的散文和詩多處理當地的原住民生活和禁忌,原住民的教育等,同時也觸及生態保育,例如批判本南人所賴以維生的樹林被財團砍伐等議題,田思稱之為「砂州原住民釆風錄」。沈慶旺於二○○一年發表系列小品,處理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所面對的生態危機,強烈的環保意識透露出「在地人」的焦慮。他獨力維持的「犀鳥天地」(www.hornbill.cdc.net.my)網站,跟石問亭所主持的「犀鳥文藝」互聯網頁,是瞭解砂華文學的方便捷徑。詩巫記者黃孟禮的《24甲──尋訪拉讓江、伊干江福州人村落》和《情繫拉讓江》,則是拉讓之子對母親之河的禮讚。另有邡眉發表於副刊的「熱帶雨林手記」系列,以東馬為地理背景,手記形式記錄雨林,此外尚有梁放、田思、李笙、薛嘉元、藍波等(偶然)觸及自然寫作題材的砂華作家。對砂華非常陌生的讀者,或許田農的《砂華文學史初稿》、房漢佳《砂拉越拉讓江流域發展史》和《砂拉越巴南河流域發展史》,以及黃妃《反殖時期的砂華文學》是非常好的入門書。只是,連我們這些「西馬人」都要經過重重困難,並且「機緣巧合」才知悉的這些當地出版品,對華文世界的大部分讀者來說,大概純是「參考」書目而已。

──原載於二○○五年三月號《文訊》,第二三四期,45-47




其 他 著 作
1. 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
2. 我相信我能飛
3. 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
4. 鍾怡雯套書
5. 陽光如此明媚
6. 野半島
7. 垂釣睡眠(新版)
8. 河宴-三民叢刊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