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教室裡的惡魔

教室裡的惡魔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8037281
山(月劦)由貴子 
平安文化
2009年3月25日
80.00  元
HK$ 68  






ISBN:9789578037281
  • 叢書系列:TOPIC話題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k菊
    TOPIC話題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課程與教學

















    在台灣,平均每兩個孩子
    就有一人曾經遭受校園霸凌!
    不能再漠視了!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你的孩子很可能正是受害的「肉靶」!
    .日本上市一個月,即熱賣突破10萬本!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顆半星熱烈好評!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變成地獄的惡魔,
    當教室裡的玩笑變成集體的惡意傷害,
    你無從逃避,只有認真面對!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了嗎?
    不要等悲劇發生了才後悔,
    現在就來看看「霸凌徵兆檢測表」!


    ★最近孩子的東西經常不見。


      東西有可能是在學校被同學藏起來或被破壞了。當孩子無法清楚說出東西不見的理由時,家長一定要注意。


    ★不想讓爸媽看學校的筆記本和課本。


      孩子的課本可能被同學亂畫,筆記本可能被撕破了。也有可能是筆記本、所有的課本(或是其中幾本)裡面,全被同學亂畫、亂寫了。


    ★對金錢的要求增加,或從爸媽的皮包裡面偷錢。


      孩子可能被同班同學持續勒索金錢。


    ★希望爸媽不要去參加學校的活動。


      加害的孩子們會不希望被欺負的孩子家長來學校,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對受害的孩子施壓說:「叫你(妳)的爸媽不要來。」


    ★背著爸媽清洗衣服、制服、鞋子。


      當衣服、鞋子被同學弄髒或是留下受傷的血跡時,受害人就會趁爸媽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清洗,好隱瞞自己被欺負的事實。


    ★不想外出;外出的時候會一直注意四周。


      孩子害怕外出可能會碰到加害人。和爸媽一起出去的時候,孩子還是會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加害人。


    ★成績下滑。


      由於在課堂上也遭受霸凌,所以孩子無法專心上課,成績自然會開始下滑。


    ★變得非常健忘。


      滿腦子都是自己被欺負的事情以及過度緊張的狀態,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降低。更有甚者,重複經歷創傷的孩子可能會喪失記憶,這是一種防止內心受傷的防衛機制。不過在旁人看來,這只是單純的健忘而已。


    ★暗示「死亡」的紙條、日記。


      我想孩子們應該會藏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不過他們可能會透過某種形式來寫下自己的痛苦。不只是筆記本或日記,像是鉛筆盒、書桌的角落等小地方,也會發現孩子們的心聲。萬一發現了這種訊息,請利用「最近你(妳)的身體好像很不好喔」等其他理由,帶孩子去心理科或是兒童諮商所。


      校園霸凌問題,不只在日本,在台灣也常發生!


      校園霸凌問題存在已久,很多學生都知道自己班上哪個同學被「公幹」了,而他(她)往往變成大家惡整的對象,久而久之,被霸凌變成是理所當然,也是罪有應得的。


      「其實校園霸凌事件,很多老師都不知道!被霸凌的同學不論是口才、勢力、膽量,往往都處於弱勢,結果大都是不了了之……」這是筆者所諮商的學生親口透露的。這就是為何受害者最後會被逼到死角,會在忍無可忍之下來個大反撲,用強烈的手段自傷或傷人,或者出現異常的行為問題。


      「霸凌問題可以解決!」這是本書帶給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好消息。倘若學生、家長與學校能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最後獲益者必然會利及「加害者」和「受害者」。──【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莫茲婷所長


    作者簡介


    山(月劦)由貴子 


      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橫濱市立大學心理學系,目前任職於東京都兒童諮商中心心理科,在一年內接受超過一百個家庭的諮商與委託治療,並接受流浪兒遽增的越南政府委託進行演講,以利培訓兒童諮商所的工作人員,在國內外皆相當活躍。此外,她也透過持續投稿至報章雜誌,傳達臨床工作現場的真實聲音,是目前最受矚目的臨床心理學者。


      著有《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從房裡出來?》、《不養育孩子的男人不懂女人的厲害》、《渴求邂逅的少女們》等書。


    譯者簡介


    羊恩媺


      一九八一年生,淡江日文系畢業,目前從事編譯工作。




     





    導讀


    台灣校園霸凌事件的省思
    文/【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師】莫茲婷


      校園霸凌問題,不只在日本,在台灣也常發生!


      「細菌來了,趕快走……哎喲!好噁,大家不要碰他的東西!書……髒耶!作業本……有細菌……還有座位……碰了會傳染的。不准靠近我們,給我閃開!各位同學,他碰過的東西都要消毒,不然就死定了!」幾個帶頭的在那邊加油添醋,另外幾個在旁敲邊鼓,其他的人或冷眼旁觀、或不知所措。──唯獨「他」孤立無援地被眾人消遣著!不只一天,是一學期、一年、兩年……遭受辱罵的語言,加上鄙視嘲笑的眼神。被霸凌的他起初很生氣地和同學反駁、爭辯,後來不爭辯了,在校變得沉默寡言,在家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漸漸地,缺課、請假的次數增多,最後不去上學了,醫生說他得了「憂鬱症」。


      這就是霸凌問題!它不只發生在日本,也發生在我們台灣。


      有人會說:「關於書中日本諮商心理師所提的校園霸凌問題,在台灣不會這麼嚴重吧!就算有,也應屬於偶發的個案。」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不!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可能是由於這一、兩年台灣才比較重視、比較有宣導霸凌問題吧!事實上,校園霸凌問題存在已久,很多學生都知道自己班上哪個同學被『公幹』了。因此,不難從他們口中聽到某某某又被……」


      被公幹的同學,往往變成大家惡整的對象,久而久之,他被霸凌變成是理所當然,也是罪有應得的。最常聽見的受霸凌對象包括:人際技巧不好(白目、不懂察顏觀色)、外貌(長得醜、肥胖、恐龍妹、娘娘腔)、成績不好(上啟智班、資源班)……


      這讓我想到諮商的一位個案,她是國中女生,在班上成為同學言語霸凌的對象。她曾哭訴說:「我並沒有做什麼惹同學不高興的事,為什麼開學第一天,班上一個曾與我是小學同學的人就大聲對大家說:『她小學成績是班上倒數第一名!』從此我就被取笑是『上啟智班的』、『沒藥可救的』,沒有一個同學對我是友善的。」這個女生從此被孤立了,她形容自己在班上幾乎像是「隱形人」或「空氣」一樣。她很羡慕其他同學成群結伴,卻沒有人願意理她。當上課要分組活動時,她永遠是落單的,從開學到學年結束都是如此。後來她告訴我:「現在我不是班上最被討厭的人了!他們有了新的霸凌對象,因為她長得胖,所以被取了外號叫『肥油』。她的遭遇跟我以前一樣,桌上的東西無故失蹤、書包被倒入莫明其妙的液體、離開教室再回來時發現自己的桌椅被踢開……今天上理化課時,老師談到油、脂肪,全班都看著她大笑。我看得出她很生氣,可是我也跟著大家一起笑她,這也許能幫我自己從原來被公幹的對象中解脫吧!」從她說話的神情中,我看到了當她面對班上霸凌時,內心的掙扎、矛盾與無奈。


      受害者可能變成加害者


      本書作者再三強調:「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加害人,也都可能成為被害人。」這點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尤其是受害者可能會變成加害者。按照我們的想法,一個人若身受同學欺負之苦,應該更有同情心站在護衛「弱者」的一方。然而,大多數的情況卻非如此,似乎有一種「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從受害者反而變成加害者。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看看小草的例子,就比較能瞭解。


      小草是國二男生的個案,由媽媽帶來中心求助。媽媽抱怨孩子上了國二後交了很多壞朋友,放學後常常跟他們混在一起。我招呼他到諮商室,他一副酷酷的樣子說:「我跟你講,我才不想來,都是我那機車的媽媽強迫我來的。」他故意裝得很「江湖味」的樣子,但是仍然看的出來他的稚氣與善良本性。經過幾次的會談,他終於告訴我,他跟那群「壞」朋友在一起的原因。「我上國一時,原本也很單純。有一次我上?所時,看到有人在裡面抽煙,我只是好奇地多看他們一眼,他們就嗆我:『看撒洨!』接著給我一個耳光。我害怕地想逃回去,他們卻堵在門口,記我的班級與名字。我不想告訴他們,他們就把我圍起來,接著拳打腳踢,還警告我若敢去告的話,小心對我不利……」小草回去後,媽媽曾問他為何臉受傷了,他不敢說實話,僅淡淡地表示是不小心撞到,跌倒受傷了。「後來幾天,我都很害怕去學校,因為我擔心他們會再來找我麻煩。一天又一天,我覺得在學校很沒有安全感,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如果加入他們,又有人罩我、又有人跟我玩,不就不用擔心了嗎?」就這樣,小草加入了他們一夥人。在加入不久後,也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第一次聯手打了同學。


      校園的不安全感,使孩子覺得大人無法保護他們,他們需要自力救濟。漸漸地,他們嘗到了「人多勢眾」的好處,也體驗了「拳頭」的力量,因此就從受害者轉身一變,成為不折不扣的加害者。


      「負向管教」是霸凌問題的真正推手


      記得筆者在校園駐校心理諮商時,某國中輔導室曾轉介一名在校園內被十幾位同學圍毆,打成骨折的學生。該受害學生被圍毆的原因是:他曾挺身替幾位被打的同學向一群霸凌學生嗆聲。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群圍毆他的同學中,有幾位是受害學生平日的好友!


      當我為這名學生作心理評估時,曾問學校輔導老師:「這一群霸凌的同學,是否為缺乏愛、低成就的孩子?」老師回答:「是的,帶頭的幾名學生在校成績都不好,並且平常過的生活幾乎像孤兒一樣,少有家人理他們。」


      在霸凌事件中,問題背後真正的推手是誰?我認為關愛及管教孩子的方式扮演重要的因素。因為孩子們會複製大人負向管教的行為模式,如:肢體暴力、語言傷害、冷漠忽略、高壓權威、無理要求……並且在同儕之間如法炮製表現出來。因此,當我們在看待校園霸凌事件時,除了宣導霸凌的防治外,推動溫馨家庭、友善校園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教育部近年來所推動的「正向管教」,若能真正地落實在親職教育、教師班級經營及校長治校,對創造一個尊重、友善的環境會有助益。這樣的環境提供給孩子正面的典範,進而必有助於培養自我負責、自我反思的學生,對於杜絕和預防校園霸凌問題,也必有深入的影響。


      從團體動力來看,強勢的勢力所做的事,有時候是被認同和默許的,在台灣的校園霸凌也是如此。所以大人如果能深入地理解和洞悉加害人與被害人,就可以在介入處理時,避免嚴厲批判及指責,而是以接納、整合且多元的觀點,進行積極、正面地協助。


      霸凌問題解決之道:「教育」!


      「霸凌問題可以解決!」這是本書帶給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好消息。倘若學生、家長與學校能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最後獲益者必然會利及「加害者」和「受害者」。因為他們可以從面對的過程中,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人際相處的技巧和情緒的管理等。在本書第一章中,作者針對霸凌問題如何獲得成功解決舉出諮商案例,作了完整、深入的呈現。


      因此,校園霸凌問題必須以「教育」觀點作為處遇的目的和手段,而不是「定罪」和「刑罰」。在國內,筆者常聽到許多老師、家長在處理學生霸凌問題時,用威權、訓導的方式處罰犯錯的孩子,使他們心生怨恨,除了可能煽動更多人加入霸凌行列外,手段更是變本加厲。這樣的結果,反而讓被害者生活在恐慌當中,未來被威嚇時更不敢請求大人的協助。


      國一的小浩,有一次因被父母發現有偷竊行為,才揭開了小浩在學校「被強迫」送東西、送錢給同學的情況。事情是這樣的:起初,班上兩、三位強勢的同學提議玩「交換禮物」遊戲,小浩為了能交到朋友也加入了。小浩加入後,帶頭的同學將遊戲規則改變成:大夥列出禮物清單,指定小浩必須按照清單送禮物給他們。小浩第一次被要求送禮物時,心想:「這樣一來,同學就會願意把我當朋友了。」所以就遵照同學所列的清單送禮給他們。一次、兩次,清單的項目越來越多、禮物的金額越來越高,同學人數也越來越多,大家絞盡腦汁在想自己還缺少什麼,最後甚至在清單中出現了「現鈔」,「交換禮物」成為變相的「勒索」!小浩漸漸無力應付同學的需索,但是想到若拒絕同學,同學會拍桌子、瞪著他說:「不──行!」也會威脅似地說:「走吧!他要是不給,我們大家都不要理他。」小浩擔心自己被孤立的下場,也害怕同學的冷嘲熱諷、言語挑釁,所以「送禮物」是最後的浮木吧!


      當小浩的父母知道這一切的問題後,第一時間就告訴老師。老師的處理步驟是:1.將有參與的同學集合起來;2.嚴厲的斥責他們;3.要求他們寫道歉函給小浩和他的父母,內容必須舉出自己做了那些錯誤的行為,並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向小浩和父母道歉;4.將小浩過去送給他們的東西一一清還;5.懲戒他們每人兩個警告。這樣的處遇方式,忽略了小浩和同學之間的微妙關係與心理狀態。最後霸凌事件就此落幕了嗎?當然不!小浩心中的恐懼更加深、極害怕上學,覺得只要待在學校一天,就會有不可預科的事發生。果然,霸凌的同學在老師不注意時,展開下一波的報復行動,因為小浩又多了一項罪名,叫作:「抓扒仔」。


      因此,我們要問:「當霸凌問題浮現時,當如何適宜地面對,才能真正地解決呢?」作者所提的原則和步驟,乃根基於「教育」原則,一方面重視受害者身心的保護,且針對他們的創傷安排心理治療;同時,也積極關心加害者,針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輔導,使他們不再重複霸凌行為。


      提升預防霸凌問題的敏感度


      本書第二章,作者剖析了九個實際案例,深刻地描述孩子們身陷無知的遊戲中。這些案例,不但有助於讀者深入認識校園霸凌現象,也能提高我們對周遭誤入歧途孩子的敏感度,以至於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即時介入處理,糾正、引導他們回到正確的人際關係軌道中。


      「其實校園霸凌事件,很多老師都不知道!」這是筆者所諮商的學生親口透露的。「即使老師聽到風聲,進而質問雙方,但是被霸凌的同學不論是口才、勢力、膽量……往往都處於弱勢,結果大都是不了了之,以至於『強者更強,弱者越弱』。」


      這就是為何受害者到最後會被逼到死角,會在忍無可忍之下來個大反撲,用強烈的手段自傷或傷人,或者出現異常的行為問題。本書作者在第五章指出了霸凌問題發生後,學生可能顯出的行為徵兆,這些徵兆可作為家長和老師平常對孩子的觀察指標。


      總之,校園霸凌問題屬於「重大傷害」的事件,需要來自家長、教師與學生多方的關心、瞭解與努力,同時也需要專業輔導的介入與協助。在此同時,我們仍必須從預防的角度,長期進行「心理教育」的投入,以有效建構健康的校園生態環境。我們期盼透過大家的努力,可以使校園永遠是人生中最美麗、安全的樂園!


    序言


    現在,大人們應該做什麼?


      我是一個心理諮商師,在東京都兒童諮商中心 ,也就是所謂的「兒童諮商所」工作。兒童諮商所接受與孩子相關的所有諮詢,當然,也接受和「校園霸凌問題」有關的諮商。


      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和孩子們接觸、接受孩子們的諮商,每當碰到和霸凌問題相關的報導時,就不禁覺得大人們所認知的「校園霸凌」,和孩子們親身體驗的霸凌問題差距實在太大了。光靠這樣子的報導,幾乎無法傳達霸凌問題的本質。孩子會因校園霸凌而自殺,並不是由於孩子本身軟弱,而是因為現代的霸凌問題真的就是這麼殘酷。一旦了解現實的情況之後,大概沒有人會說出「被欺負的人也有問題」這種話了吧!現在的校園霸凌問題,是因孩子們為了生存而妥協,情感不再柔軟敏銳,才會引發如此異常的情況。教室儼然成了地獄,就算把欺負人的孩子稱為「教室裡的惡魔」也不為過。要是有人覺得我這種說法太誇張,不妨直接跳過第一章,先讀幾個第二章的實例。


      那麼,為什麼孩子們的霸凌問題會如此殘忍,手法又如此高明呢?


      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都存在著霸凌問題,在大人社會中也有。雖然沒有大人因為霸凌問題而自殺的報導,不過因為遭受霸凌而辭去工作、罹患憂鬱症的大人並不算少數。所謂的騷擾,其實也是霸凌的一種。看看現在孩子們的霸凌手法,就會發現當中有很多都是模仿大人社會中的欺凌手段。孩子們利用媒體、通訊管道,以驚人的速度吸收大人的負面行為,再將其濃縮,透過與生俱來的協調性持續「開發」霸凌的新手法。


      家長該如何保護孩子免於遭受「校園霸凌」?


      身為大人的我們又應該怎麼做?


      傾聽了孩子們的許多告解之後,我的責任就是利用本書來回答這些問題,利用各種實例來介紹「校園霸凌的真實狀況」,並在解說成因以後,明確指出保護孩子免受霸凌的方法。


      本書的第一章是介紹克服霸凌難關的家庭實例。只要父母接受孩子的心,下定決心處理,必定能解決問題。我期許自己能在悲慘的霸凌過程中挺身而出,為各位指出希望的所在。


      第二章裡介紹了各式各樣的霸凌手法。現在孩子們之間是否正進行著慘無人道的霸凌?過度殘忍的手法或許會讓人不忍卒睹,不過為了保護孩子,您一定得了解這個難以捉摸的「霸凌問題結構」。


      第三章則剖析了「加害人的心理」。您可以藉此理解,發生霸凌的原因並不在於某個特定的人身上,因為霸凌本身就是不斷傳染給別人的一種疾病。


      而在第四章,我具體地寫出當您發現自己的孩子遭受霸凌時,身為家長的您該怎麼做?該如何對待孩子?又該怎麼樣和校方溝通?


      最後一章是讓您察覺霸凌問題的徵兆檢測表,希望能夠幫得上忙。


      另外,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實例中並沒有明確寫出孩子們的年齡,不過基本上是以國中生為主,然而,從國小高年級生到高中生都有類似的案例。請您將這些實例當作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的狀況來閱讀。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變成受害人,也有可能變成加害人,這就是現代的校園霸凌問題,而且霸凌會在肉靶不斷更換的情況下持續發生。過去,霸凌關係只在於「被欺負的孩子」、「欺負人的孩子」和「旁觀者」之間,現在則變成「一個人」對「全班同學」這種非典型的模式了。正因為如此,只要學校裡一旦出現了霸凌問題,孩子不只會成為「被欺負的」,也有可能成為「欺負人的」。在發生霸凌問題的班級中,甚至連當個旁觀者都很難,每個孩子的心都因此而受傷了。


      光靠孩子自己,是無法解決這種現代「霸凌問題」的。現在非得挺身而出的就是我們大人。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拚命奮戰、守護孩子的家長們,以及在學校裡努力的老師們帶來一些幫助。只要大人同心協力,齊心為孩子們祈禱,一定可以改變這個「霸凌社會」。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