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55715
游鑑明
五南
2009年5月01日
83.00 元
HK$ 78.8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五南文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32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五南文庫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女性口述歷史與一般的口述歷史有何不同?
訪談女性受訪者一定要是女性嗎?
訪問女性通常會偏重哪些內容?
要如何運用訪談稿?
訪談稿可以建構歷史嗎?
在歷史中,女性的角色雖重要但卻不受重視。主要原因在於史料記載本身的限制,歷史的書寫向來著重於政治與社會,對於生活的描述鮮少;而民間的一般文字記錄也多偏向男性觀點,女性的樣貌在歷史長河中,往往模糊不清。
口述歷史透過訪談的方式,紀錄了上一個世代經歷的生活,同時也替近現代史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由於其性質的特殊,往往比一般史料更能貼近女性的生活及經歷。故,女性口述歷史在婦女史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本書論述與案例兼有,闡釋口述歷史的重要、口述歷史的實踐以及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主訪人該如何設計問題、引導受訪者進而讓訪談具歷史意義?主訪人如何在受訪者的陳年往事中,分辨虛虛實實的記憶?主訪者的立場與態度需要因為受訪人的性別而有所調整嗎?訪談的材料該如何使用、如何分析呢?作者長期研究婦女史,累積豐富的口述歷史經驗,本書除了為其經驗之分享外,更是口述歷史的入門手冊。
作者簡介
游鑑明
學歷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現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研究領域
中國近代婦女史、近代教育史、臺灣史;參與並主導多項口述歷史的計劃
目
錄
自
序
@部分 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省思
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
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
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女性口述歷史的虛與實
第二部分 女性口述史料的運用
口述歷史與臺灣婦女史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的「滿洲國」經驗:以口述歷史為例
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的口述戰爭經驗說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別形象
徵引書目
附錄??「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
序
top
自序
去年(二○○八年)三月間,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企劃主編歐陽瑩小姐問我:《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即將絕版,是否有意再版?我不假思索的同意,但去年一整年,忙於其他書稿,再版的事被我延宕下來。
當時出版《傾》書,是因為每次受邀演講時,深感到聽眾對如何從事女性口述歷史充滿熱望,但許多人不知道從何做起,我才決定出版一本女性口述歷史的操作手冊,幫助更多的人去傾聽女性的聲音。《傾》書出版(二○○二年九月)以後,我比過去更加忙碌,經常在國內外演講;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如何去為女性耆老做訪問,我曾經撒下的種子,多數都開花結果,還有聽眾或讀者也跟著我撒種,把女性口述歷史帶進校園、社區,我們撒下的種子,遍布各地。這近七年間,《傾》書成為不少學校或研習營的教材,為了繼續薪傳,我答應再版,讓傾聽女性聲音的工作能源遠流長。
然而,究竟要以何種方式出版?著實讓我費心。一方面,這本書改由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編輯部希望更改書名;另一方面,我對原本的書做了修正和增補,特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別形象〉一文,不只是討論女性的口述史料,還包括男性。經過與主編宜穗的討論,我們把它命名為《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也就是從女性口述的歷史記憶為起點,擴大到如何去傾聽兩性的聲音,並從中尋找性別史研究的議題。嚴格來說,這本新書保留原書的大半內容,但也增添新的構思和論文,不能算是「新瓶裝舊酒」。必須一提的,本書的七篇論文,先後被收錄在期刊、論文集與口述歷史研習營的教學手冊中,因此,有的論點不免相同或重覆引用。
這本書與《傾》書不同的地方,有三點:一、當時凡是尚未出版的訪問紀錄,在《傾》書中,都以A案、B案或C案呈現,目前這些訪問紀錄已經陸續出版,收入於《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和《春蠶到死絲方盡:邵夢蘭女士訪問紀錄》這兩本口述專書中,本書改為直接引用;二、口述訪問最吸引人的是,主訪人可以和當時代的真實人物面對面的談話,隨著他們進入時光隧道,許多在歷史上讀到的歷史,都在這一刻攤開在主訪人的眼前。雖然讀者無法和主訪人共享那一刻,但受訪人提供的老照片,多少帶給讀者一些想像空間,本書因此增添部分受訪人的老照片;三、《傾》書是在「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省思」和「女性口述史料的運用」這兩個軸線下展布,本書也採同樣架構;不過,本書更著重「女性口述史料的運用」這部分。因此,增加〈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的口述戰爭經驗談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別形象〉這兩篇分量不小的論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幾年有關如何從事口述訪問的專書或論文,俯拾可得,而把口述史料運用到學術研究的專論,卻不多見,於是我把這本新書,從技術介紹提升到較多的理論層面。除此之外,本書的「附錄」改為〈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並非《傾》書原本「附錄」中的文章不重要,而是這篇座談會的紀錄,與本書的內容相互呼應,能讓這本新書首尾一致。
「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省思」這部分收錄三篇文章,這三篇均來自《傾》書,不過,〈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一文做了部分增補,另兩篇則略為修正。〈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和〈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二文,主要說明女性口述歷史的意義、訪問的方法、訪問的內容以及整稿技術,前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敘述,後文則列舉實例進行分析。〈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女性口述歷史的虛與實〉一文,是對女性口述歷史的反思,藉由實證說明女性口述歷史中的虛實現象,並提醒主訪人應在虛實的陳述中,引導受訪人透過自主意識說出真相。
「女性口述史料的運用」這部分收集了四篇文章,前兩篇也出自《傾》書,僅小幅修改。〈口述歷史與臺灣婦女史研究〉一文,除指出婦女史與女性口述歷史如何進入主流歷史之外,並以〈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與《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這兩部著作為例,析論作者如何以女性口述歷史撰寫臺灣婦女史,同時,也提出兩者扣合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的「滿洲國」經驗:以口述歷史為例〉一文,是基於「滿洲國」的研究缺乏臺灣女性的身影,試圖從日治時期曾旅居「滿洲國」臺灣女性的口訪資料,勾勒出她們在滿洲國的生活圖像。但因口訪資料的有限,很明顯的看出,從事這段歷史的研究需要參照較多的口述紀錄以及當時的歷史文獻,始能呈現歷史原貌。後兩篇則是新作,〈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的口述戰爭經驗說起〉一文,透過曾歷經第二次中日戰爭的三位女性的口述歷史,觀察她們的戰爭經驗,了解戰爭如何改變她們的人生,並審視她們述說的歷史,如何顛覆刻板說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有助於建構和改寫歷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歷史中的性別形象〉一文,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口述叢書」為研究素材,進入主題之前,先說明這批口述史料的來源、特色和局限;其次,從親情、愛情這兩個層面,觀看男女受訪人,如何與自己的長輩、配偶和子女建立關係,並釐清男女受訪人如何塑造異性的形象,藉此為性別史研究找尋新議題。
至於「附錄」的〈傾聽她們的聲音 ──談女性口述歷史〉一文,是左岸文化出版社在《傾》書出版後舉辦的座談會會議紀錄,由於會議紀錄完整的記下當時受邀學者對女性口述歷史的不同看法,後來發表在《當代》。座談會主要環繞「何謂口述歷史」、「女性口述訪問的經驗談」和「女性口述史料的運用」三個議題,其中討論較多的有如下三項:一、口述歷史是否要公諸於世?何時或如何公布?二、訪問女性應該抱持何種態度?和訪問男性有何不同?是否要具備女性主義的觀點?三、訪問的內容會因訪問時間的不同,出現差異,應如何處理?座談會中學者的論點,正說明女性口述訪問的技巧或記錄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如何應用口述素材撰寫婦女歷史也是見仁見智。
值得注意的是,口述訪問是頗為有趣的工作,也是人人都能做的工作;但就如我在《傾》書的自序提到,主訪人應該抱持嚴肅並負使命的態度,因為訪問歷史人物主要在留下歷史見證,這些見證都是歷史史料,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成為研究的素材,儘管口述歷史只是史料的一種,也不能掉以輕心。對史料相當缺乏的女性史來說,女性口述歷史更是任重道遠,不僅呈現女性主體,並為女性史帶來多元的研究素材;同時,從女性口述歷史出發的研究,還能寬闊歷史研究的視野。
在全球面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願意出資,讓這本書重新包裝出版,我由衷感謝。編輯部歐陽瑩小姐的穿針引線、盧宜穗小姐和陳姿穎小姐等人的全力配合,還有我的助理林杰民、林效全、林家豪和陳湘涵協助複查資料、重排書目、校對文稿,在此一併申謝。
游鑑明 謹序
二○○九年三月一日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