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驚喜挪威:台灣的國家記憶 挪威的心靈密碼

驚喜挪威:台灣的國家記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4712
吳祥輝
遠流
2009年4月30日
117.00  元
HK$ 99.4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特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洞悉人性,感應社會,關心國家心靈成長的作家吳祥輝,站在世界的高度上看台灣,期待打開台灣人的視野和心靈。
挪威,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
奉行國際人道主義,重視設計,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作者驚喜發現,挪威的「環境美學」,「城鄉美學」,「國家美學」,「人性美學」與「生活美學」或有助於釋放台灣人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和「美感記憶」。

  記憶的釋放和重建或許能帶給讀者發現的驚喜。驚喜總能激勵心靈。現在的台灣人需要被「激勵」。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挪威的「釋放之旅」仍延續「國家書寫」系列的調性。2006年,《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2007年,《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2009年,《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挪威從2001年開始,一直高居聯合國「人類開發指數」(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巔峰,連續七年排名全球第一。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是台灣人傳統庶民生命最高價值:福祿壽的典範。但是,挪威人普遍用boring形容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性格。原來,福祿壽兼具,喜仍求之不可得。

  挪威之旅,讓作家覺得最快樂、最驚喜的是:認識一群曾為台灣奉獻十數年或數十年的挪威人。他們年輕時就到台灣或行醫或傳教,年老才回歸故土。台灣的溫暖物產和慷慨人情讓他們懷念至今。他們的第二代也走上同樣的奉獻人生,連第三代都仍可能選擇這樣的人生。

  生於恐懼,死於憂鬱的台灣人需要激勵。挪威是個適合清理重組台灣人記憶的地方。本書以記憶為主體: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美感記憶,透過閱讀與思索,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


【本書特色】

★你必須認識挪威——挪威是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奉行國際人道主義,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重視設計。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

★因為認識了挪威,你更見證台灣的慷慨——台灣人溫暖慷慨,作者在挪威清理重組對台灣人的記憶,對生存在這個島嶼上的人產生了激勵作用。

★透過挪威+台灣的回顧與省思,你更清楚人生的定位——繼芬蘭、愛爾蘭,再到挪威,透過作者每一個地點每一次觀察,都呼應了自己內心與外界的映照。本書中,他對死亡的定義是「一個人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天天都要學習。

★十萬人等待的驚喜作品——吳祥輝「國家書寫三部曲」:2006年,【首部曲】《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2007年,【二部曲】《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二書銷售已突破十萬本。2009年,【最終曲】《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閱讀本書,你將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作者簡介】

吳祥輝

吳祥輝「天涯海角」部落格:blog.ylib.com/brianwu211
吳祥輝信箱brianwu211@yahoo.com.tw

  台灣宜蘭人,七十年代就讀建國中學,以《拒絕聯考的小子》一書衝撞台灣教育體制,引發廣大回響。其後進入平面媒體,一面工作,一面寫作,陸續出版《叛幫的小老么》、《台北甜心》、《獨家新聞》等,深獲好評。轉而參與黨外運動,創辦《民進週刊》,鼓吹、倡導台灣民主化,並為台灣轉型期數次關鍵選舉幕後操盤手。其人長於智謀運籌,擅從寬廣角度解讀時代趨勢、社會變遷、政治走向。為文則說理明白,常能執簡御繁;筆鋒多情,富涵本土關懷。

   2006年夏天,倦於名場閱歷的他回歸寫作,以獨特的敘事手法,融遊記、政論、小說於一爐,推出《芬蘭驚艷》,暢銷一時,再登創作高峰,榮獲96年度第 31屆金鼎獎「最佳著作人」,及金書獎「知識服務與生活創意類」,並被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為「非文學類2006年度全球華文十大好書」。

  2007年,他再接再厲,寫出《驚歎愛爾蘭》,這是他送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者的第二個禮物。一出手,又見不凡,榮獲2007年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

  2008年,《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圓神出版)。撫慰許多為學校生活所困的學生和父母的心靈,激勵他們勇敢向前。被譽為是親子陪伴的絕佳經典。誠品書店選為2008年父親節的贈禮首選。

  2009年,《驚喜挪威》為「國家書寫」三部曲劃下一個「真善美」的句點。





Catherine的網路墓園

第一部 事實記憶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人生滿載著記憶,記憶船艙的每一次停靠,總有舊貨要卸,新貨要上。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之船,或許需要一次記憶大清艙,才有空間承載新世紀的能量,快樂續航。
二○○五 ~ 二○○六年,我的「歷史記憶」卸在芬蘭的森林和湖邊。二○○六 ~ 二○○七年,「文化記憶」在愛爾蘭的旅途中沿路釋放。挪威,但願是個適宜清理「生死記憶」的地方。

01 釋放生死記憶之旅
02 人類最文明的國家
03「福祿壽」三合一
04 母親和孩子的天堂
05 學台灣教育狂想曲
06 美麗的峽灣之國
07 和平的典範
08 「世界主義」的挪威王宮

第二部 情感記憶

死亡是情感的終極。怎麼面對死亡,就是怎麼面對人生。死亡的根據不在年紀,醫生以腦死時間做判定。給死亡一個屬於自己的定義,人生可能會更自在。
我對死亡的定義是「一個人失去學習的興趣」。沒什麼大道理,因為到目前為止,我活著的時候,天天都在學習。

01 我的死亡記憶
02 尊嚴,優雅的國家心靈
03 「寫實主義」的維吉蘭雕塑公園
04 在挪威,誰能不「吶喊」!
05 夏日的極地風光
06 擁吻在天涯之巔
07 小而美的墓園

第三部 國家記憶

人類從部族而城邦,小國林立而國族統一。大國擴張,跨國或跨洲帝國興起。民族抬頭,國家獨立。共產崩解,民主勝利。二十一世紀的國家新定義,恐怕只是「經濟體」和「秩序體」而已。
台灣橫向的國際接軌毫無問題,縱向的世紀接軌中斷於史上最長的戒嚴教育。戒嚴造成求知和求真的大衝突,很多「知識」不是真的,很多真相不能碰觸。
走過的土地不會留下足跡,卻化成了記憶。清明的國家記憶,才可能開發出建設國家的豐沛想像力和創造力。

01 兒子最重要的一小時歷史課
02 台灣的「釋放令」
03 「共同防禦」的秘密
04 砲聲背後的真相
05「中華民國總統」的「寫實」
06 挪威的「旗桿奇蹟」
07 我的「外島記憶」
08 台灣需要世紀接軌

第四部 價值記憶

「洋特法則」是北歐的心靈密碼。奮鬥致富是台灣社會最普遍的高尚目標,在北歐則是居心叵測。台灣和北歐是最有趣的組合。
「環境倫理」和「環境美學」是台灣最需要的「公民道德」。「環境倫理」和「環境美學」結合技職教育,台灣才能宜工、宜商又宜居。
熱情、慷慨、不計較,是台灣人最鮮明的天生識別。四季如春的天賜,加上小攤主和中小企業主為主體的商業型態,孕育帶著土味的台灣獨特人情香。

01環境美學下的技職教育
02脫軌的外國移民
03 Catherine的賣台夢
04 人間最美的地獄
05 北歐密碼——洋特法則
06 最劃時代的「北海小英雄」
07 教養良好與天生熱情

第五部 美感記憶

挪威旅程所見,所感,所想的事情,心情,人情和風情,充滿人性和家庭以及生活的美感。
「美學」不再是生命中的風雅或趣味,「美學」就是人生。
台灣人的「生活美學」要從感謝死亡中建立。死亡是遲來的正義,最終的公平。強者歸零,弱者安息。死亡是自然最偉大的美德。唯有夢想能超越死亡。生於夢想,死於美德,生死自得。

01 文藝之城卑爾根
02 深耕台灣善田的挪威人
03 二十世紀挪威風雲人物:南森
04 美學就是「人生」

top

自序

  驚喜。人人都喜歡驚喜。發現的驚喜最是得自於己。驚喜的心滿載靈性。宛若暗夜的滿天飛螢,或晨光中的翩翩蝶影。

  「國家書寫」三部曲終於完結在「驚喜」。起始於《芬蘭驚艷》。成熟於《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劃上「真善美」的句點。

  「國家書寫」三部曲稱為「真善美」三部曲也可以。這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台灣國家心靈的省思和追尋。有點堅信,有股傻勁。些許淒美,總是和平。但願有益,至少有趣。

  作家是個衝突體,既愛和人親近,又與人疏離。不特別熱愛人,作家難以潛入讀者的心靈。不冷眼無情,作家無能解讀時代的特性,洞穿人性的共同想望和苦悶。

  作家最常做的事不是創作或發明。當代人的心中總存在著許多沒有條理,充滿不確定性的思想或感情。作家只是深深感應,再運用組織文字的能量,讓讀者柳暗花明,同情或同理而共鳴。作家的社會性功能之一,就是幫助讀者自己發現自己。

  作家有善待讀者的義務。讀者就是衣食父母。只是讀者有沒有發現自己,就不是作家的事。就如同買回「鐵牛運功散」給兒子吃。每日三吃,他老是三天或三週吃一次。老爸氣死,當兒子的也沒法度。

  「國家書寫」三部曲的前兩部,特別是《芬蘭驚艷》,被譽為北歐取經的經典。這絕非作家的本意。「日本第一」,「美國最強」,「中華文化精深博大」都不足採信。美國和中國老是喜歡說「台灣應該這樣」,「台灣不可以那樣」。作家只是想說:「連台灣人都不太懂得自己,你們對台灣人懂個屁。」作家就有這個好處,透過文字,洗練不雅,救贖自己。

  「國家書寫」三部曲是一個台灣作家對世界說話。說他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台灣,怎麼看世界,怎麼看人生。芬蘭,愛爾蘭和挪威都只是這種心思下的「載體」。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走過的地方不會留下足跡,卻化成記憶。情感不斷地向遠方國度伸展又伸展。先欣賞別人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才會「得人疼」。

  要站在怎樣的高度,才能優美地對世界說話?這和主題國的成就基本無關,只考驗著作家的專業能量和才華。「國家書寫」三部曲,就是作家自我解救的驚喜歷程。百折不撓後,他終於受到人類最先進的普羅發明──手機的啟發。

  世人難擋手機打破舊有形式和功能的魅力。他終於開發出「手機體」的寫作新風格,融國際旅遊,國家競爭力,台灣政論,和小說為一體。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壁壘,操縱小說與非小說的精義,使得「國家書寫」三部曲難以被傳統分類。沒有這項突破,就沒有「國家書寫」三部曲。「國家書寫」的命名得自於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圖書總監喻小敏。才女小敏在推薦《驚歎愛爾蘭》的文章中,首度使用「國家書寫」的名稱。經她同意後,作為三部曲的正式命名。

  「具有實用價值的小說,也是具有小說品味的實用書籍。」作家這樣定義「手機體」。三部曲中不變的最重要「魅力配方」是女主角Catherine。她愛讀小說,具有絕佳的文學品味。她的英文名字純屬巧合,沒有刻意。前三個字母具有讓作家時時聚焦時空背景的神奇功能。C是中國,A是美國,T是台灣。中國經過美國,變成台灣。既寫實又饒富想像力。

  三部曲中搞笑的台灣家庭,其樂融融,卻不見父子四人有姓或名。這是三部曲唯一的刻意小佈局,那是寫實台灣的國內外真實處境。如果讀者願意接受我誠摯的拜託,請把這個有點怪異,又有點討人喜歡的台灣家庭,當成不是作者的家庭。否則,人過五十,還要「賣某賣子」,就有點對不起大家。

  人生是一場「記憶和理性的聚會」。賓主像理性,滿場周旋。記憶像聚會的策劃人,隱身不見。人是記憶的動物,受記憶控制而不自知。人是理性的動物,慣性誤以為理性是常事。

  台灣橫向的國際接軌毫無問題,縱向的世紀接軌斷層於史上最長的戒嚴教育。戒嚴造成許多荒謬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和「美感記憶」。錯誤的前提不會啟動對話的邏輯。三部曲的上位實用價值,定位在釋放台灣人的記憶,也是作家一趟連續四年的自我記憶釋放之旅。

  台灣是個沒有定義的社會。一切學科卻都是從定義而起。沒有「十進位」,就沒有五加五等於十。重新定義是釋放記憶的姊妹兄弟。嘗試定義台灣,也嘗試定義世界。三部曲最優先的讀者當然是台灣人。也期待譯成外文出版,讓外國讀者發現台灣,更了解世界和自己。想像正面對著世界,就是三部曲共同的書寫情境。

  「怎麼讓孩子發現興趣?」「孩子怎麼知道自己的興趣?」這是許多台灣父母的實際難題。三部曲但願能成為「性向試劑」。喜歡《驚歎愛爾蘭》勝於《芬蘭驚艷》的讀者,適合文學,音樂,藝術等抽象世界。喜歡《芬蘭驚艷》超過《驚歎愛爾蘭》的讀者,適合在具象領域發展。《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驚喜挪威》這三本都喜歡的,至少可以立志當總統或諾貝爾獎得主。

  作家只忠實於自己而寫作。只是思慮和能力若有所及,會盡最大的心意讓讀者收穫更多。三部曲最是為全台灣的高中和高職生而寫。他們正面臨人生大抉擇的關鍵性時刻。期待打開他們的世界視野和心靈,站在心靈的高點做選擇。《芬蘭驚艷》以教育,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福利,歷史和地理等公共事務領域為主。《驚歎愛爾蘭》全書盡在文學,藝術,文化的基調中進行。《驚喜挪威》敘述著「環境美學」,「城鄉美學」,「國家美學」,「人性美學」及「生活美學」。三本書中有各式各樣的典範人物和實景實境可揣摩。

  《驚喜挪威》在平淡平實中發現不同的「國家哲學」和「生命哲學」,對強烈追尋「國家認同」和「國家定位」的讀者必有強烈衝擊。特別是第三篇的「國家記憶」。重建國家記憶是三部曲書寫的原始動機。在完結篇能用這樣的內涵呈現,即使不算完美,也保證「極真」和「極簡」。

  人生追求真善美。善若前不著真,後不著美,會孤立無援。真是善的前生。美是善的後世。不求真,善是偽善。沒有真,沒有善,就沒有美。在完成三部曲時,才如此地「驚喜發現」,真是後見之明,也真夠有耐心。

  「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是科學定律。理性的因果關係只是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恐懼。受者的喜樂迴向,才能釋放因果,創造人生的美麗昇華和轉折。面對死亡是情感的終極。作家一直在尋思死亡的定義。死亡就是失去學習的興趣。死亡是大自然最偉大的美德。生是學習,死是美德。生死何懼?

  「回憶,竟然發現人生充滿不可預知的邏輯。」(《芬蘭驚艷》一九二頁)

  十六歲立志寫作,開始投稿。二十到三十歲當作家,記者,編劇。三十到三十八歲辦政論雜誌,完整經歷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社長,發行人和創辦人的「完全角色」。三十八到五十歲從事政治顧問,當中小企業主。五十歲開始當「職業作家」。書,報導,政論,政策白皮書,傳單,決策建議,危機處理方案,都要寫。寫寫寫,連寫四十年後才忽然發現,一生竟然都「靠筆維生」。哪有人這麼愛寫?欠筆的恩情這麼多。

  「國家書寫」的第三部曲原定是烏克蘭之旅。轉換成《驚喜挪威》,是個意外,也屬合理。烏克蘭英語難以通達全國,寫作旅行多所不便。確定挪威行後,前挪威駐台代表,我的多年好友Geir Torkehagen一再地主動出擊。他發給我的資訊或回答我的詢問,也許超過百封mail。他的事業夥伴,也是我的好朋友Charles笑他:「到底是誰在寫書?」Geir說,他大概寫了半本。如果光算他寫給我的字數,的確有這麼多。對他是一定要感謝再感謝的。

  台灣駐挪威代表江國強先生,一直希望挪威也能如芬蘭和愛爾蘭一樣,深印台灣人心靈。我們在挪威的一路上,他自始至終關心和幫忙。《驚喜挪威》第五篇的〈深耕台灣善田的挪威人〉和〈「美學」就是人生〉專章中,描述幾位為台灣奉獻一生的挪威人。滿載他們獨特的風采和對台灣的恩情,就是代表處安排的佳緣。

  代表處的二把手宏明和他的夫人德秀,熱情慷慨,還教Catherine挪威話,功德無量。移居挪威的史丹(Stein),安琪拉(Angela),安德,桑德一家人,讓我們倍覺溫馨。

  游輝清老師提供不少精采的挪威照片供本書使用。讀者可以上他的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kevinyu928 /archive?l=f&id=24),分享他的旅行見聞,當成《驚喜挪威》閱讀的「補充」,相信能增添另一種風味。感謝他。

  也算是「同行」的王景弘先生,他的《採訪歷史》一書打通我「國家記憶」的血路。《驚喜挪威》中第三篇的「國家記憶」,若能讓讀者豁然開朗,王景弘先生當是開路先鋒。沒有他的努力所得,就沒有這一棒的接續。感謝他。

  《驚喜挪威》只終結「國家書寫」三部曲。仍有未竟的心願等在前面。《台灣回憶錄》要怎麼寫?充滿可能性。如果真能誕生和讀者見面,一定是完成一個新的旅程和「不可能的任務」。沒要自我為難,只是強調還不知道要怎麼寫。不過,至少已經確定,《台灣回憶錄》絕對不會是最終的書名。

  挪威比芬蘭或愛爾蘭沒趣,但這才是「真正的北歐」。不了解「洋特法則」,就難窺北歐人的內心。《驚喜挪威》是一個台灣作家的國家記憶,以及挪威心靈密碼的蒐尋。但願您會喜歡。驚喜發現,天堂和地獄就在人間和內心。





*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 推薦人數:3,共有3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等待
/ 台灣台北
2009.06.27看等待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並不只是單純的遊記而已
作者在接觸到挪威的人地事物之時
常把挪威與他的故鄉台灣做對比
在對於沿途所見所聞的描述之中
夾雜著作者對台灣以及台灣人的感想與看法
字裡行間透露出對鄉土的眷戀令人感動

2.
蔡新德
/ 台灣高雄美濃
2009.06.11看蔡新德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1顆星
如果抱著旅遊文學或報導文學的心態購買這本書的,請勿踏入地雷區。

書名應該改成作者 [挪威調情記+台灣國家前途決議文] ,濃濃的政治色彩,有關遊記的部分不到全文1/3,況且大部分又是抄的。

最近同時看著戴芙拉.墨菲的旅遊書(馬可孛羅出版),差異如天高地遠。


3.
海默
/ 台灣高雄
2009.05.25看海默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從「芬蘭驚豔」、「驚歎愛爾蘭」到「驚喜挪威」這三本著作的問世,讓人折服的是作者將旅行書寫開拓出不同的視野。而其中更讓人感動的莫過於透過深度的國家探索,進而回頭反省自己國家的現狀。這所謂國家書寫三部曲,從不同面向剖析三個國家的各個特徵,然後同時對照著國內的發展。在那比較的過程中,不僅深感訝然,更是發人省思。尤其是三個國家各有各的特色,閱讀起來內心所拉扯出來的想法也分外不同。
總還記得閱讀首部曲「芬蘭驚豔」時,一顆心幾乎都放在作者對於芬蘭教育的描述。那獨特卻又看重個人發展的教育模式,相較於時下的教育體制,不由得反省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或許我們該回頭想想,我們究竟希望教育走到什麼樣的位置。人人有書讀,這想法在普設大學之後,慢慢地實現了,也成功 地延長了每個人在學的時間。但另一方面,離開學校以後,或者卸下學生身份時,很多人隨即選擇遠離了書本。這現狀更是讓人憂心,也不禁反省教育究竟是那個環節出了差錯,竟然讓孩子畏懼甚至討厭讀書。雖然我們能夠不斷延長學生們受教的機會,不斷要求體制內的學習普及。但是仔細想想,如果學習的種子能夠植入其心中,那麼體制外的學習或許才真正能夠開花結果。畢竟,每個人在體制內的學習時間遠少於體制外,所以不斷延長前者,其效果可能不若豐富與鼓勵後者的存在。這是閱讀時最大的反省。
在閱讀完「芬蘭驚豔」之後,便滿心期待著作者下一本國家書寫著作的問世。而後,終於等到了「驚歎愛爾蘭」的出版,閱讀時不同於芬蘭驚豔的著眼點,這會兒則好奇於愛爾蘭國家的文化素養與撼動人心的文學書寫。那存在於國家之內的衝突,彷彿成了醞釀思想的溫床。想想,或許那是讓人擔心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那是讓人感動的。衝突,逼得讓人思考,逼得讓人去反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單純地去放入對與錯的框架,果真如此,那只會箝制思考的可能。以此觀點來看,我們往往害怕衝突的存在,其實衝突未必見得可怕,可怕的是衝突過程如果只剩下盲目與依從,那麼衝突除了損害幾乎找不著正面的意義。這是閱讀時最大的感嘆。
從教育到文化,作者對於旅行書寫的深刻不禁讓人再次引領企盼著國家書寫的最終曲。只是,這會兒的主角不同於原本作者所預告的烏克蘭,其書寫對象意外的換成挪威。這出乎意料的轉折,或許也恰好描繪出等待多時之後,終於得以遇見「驚喜挪威」的問世。閱讀的過程,真可說是驚喜處處,因為怎也想不到印象最深刻的竟是作者關於國家認同的書寫與國家記憶的反思。也許本身對於政治原就不甚熱衷,所以對於作者所提的國家歷史從未想去深入探究,而只是單純地接受原本教育所傳達的史實。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驚訝於所學歷史的失真,也才回頭認清國家記憶的重要。我想那同樣地並非一味地想去劃歸統獨論戰的範疇,反而是希冀在還原更多歷史真相的情境裡,自己得以擁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如同作者在書中所提:
台灣橫向的國際接軌毫無問題,縱向的世紀接軌中斷於史上最長的戒嚴教育。戒嚴造成求知和求真的大衝突,很多「知識」不是真的,很多真相不能碰觸。走過的土地不會留下足跡,卻化成記憶。清明的國家記憶,才可能開發出建設國家的豐沛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如前述,或許歷史本就有不同的詮釋空間,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可能造就不同的思維與理解。是故在此並非獨斷地想去附和或者反對作者在國家記憶裡的書寫,因為以自己在近代歷史所下的功夫,多做表述往往也只能落得人云亦云的狀態,或者掉入為反對而反對的粗鄙。所以,這會兒只是提及透過閱讀,其實引發了追本溯源的好奇與渴望,甚至拉扯出的更多關於國家認同的反思。
此外,那讓人又是佩服、又是驚訝的「洋特法則」,更是打破了心中關於平等的想法。過往,總是著迷於北歐國家那讓人嘖嘖稱奇的社會福利制度,然而透過作者的書寫,得以更深一層地去剖析,所謂平等主義背後所可能帶來的優勢與困境。可不是嗎?那對於個體充滿敵意和威脅的本質,或許其標榜著特權的消逝、團體共榮的信念,人人平等的美意。但是那不也同時衝擊著個體的自由度與自由競爭背後的努力動機。也許在人的多樣性仍然存在的同時,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能夠面面俱到。這會兒同樣並非嘗試去做褒貶的論述,而是站在一個不同的觀點嘗試去瞭解平等主義實踐所造就的社會狀態。
另一部份讓人著迷的是關於美感記憶的書寫,那原是自己所最在乎的範疇,所以閱讀時滿滿地感動溢於心頭。如同作者所提:
挪威旅程所見,所感,所想的事情,心情,人情和風情,充滿人性和家庭以及生活的美感。「美學」不在是生命中的風雅或趣味,「美學」就是人生。
好個「美學」就是人生,那是何等的愜意,那又是何等的讚嘆。美學的落實將深深地影響一個國家人民的自信與從容。因為那份深刻所培養出存在的紮實感,將得以讓生命呈現出不同的樣貌。人生不是一個框架,而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存有,當身子裡流淌著美學的血液,那麼舉手投足間的美、人生實踐的美、人性表露的美、經營生活的美則非遙不可及。
從芬蘭的教育、愛爾蘭的文學到挪威的美學,或許那像是勾勒了未來所可能的方向。可不是嗎?當我們一心媚外,可曾用心地去思考,我們所真正在乎的是哪一個環節,而我們自己又可曾嘗試去改變什麼。許多時候,我們大可將所有的責任歸咎於執事者,推託至歷史的演變。但是從自己的生活、自身的存在來談,那麼我們可曾做過什麼去改變自己嗎?
人民是國家的組成份子,民主是一個標榜人人有權的機制,以此說來,那麼或許可以試著回到每個人的自身,重新去反省自己的存在。當自己願意對於自己的存在與現狀負責,那麼相信會有更多的勇氣去改變與修正。少掉了謾罵與卸責,相信這塊土地會更美好吧!最末借用作者的一段話做結:「驚喜發現,天堂和地獄就在人間和內心。」想要何者,或許除了看看人世,還得捫心自問啊!





其 他 著 作
1. 驚喜挪威(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
2.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
3. 驚歎愛爾蘭
4. 斷指少年
5. 拒絕聯考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