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9789866807442
理查.洛夫
野人
2009年5月05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野人家
分
類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他國教育觀
同
類
書
推
薦
學習的革命 2.0: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典藏增修版)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二版)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買得多不如選得巧!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
夢想勒索:協助被「夢想」壓迫的年輕人,在絕望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一行禪師 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灌溉生命的智慧種子(隨書附贈練習音樂CD)
孩子知道 你愛他嗎
汪培珽手記:金湯匙裡的毒藥
寶寶愛閱讀
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甜甜圈經濟學:破除成長迷思的7個經濟新思考
內
容
簡
介
現代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
◆2008年「奧杜邦大獎」
◆2006年《全美教育委員會期刊》指定讀物
◆2005年《發現雜誌》年度最佳科普書
◆2005年《心靈與健康》雜誌年度心靈類書Best 50
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待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
即使去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隨身聽?
如果你也關心我們的孩子,請翻開這本書,
讓他們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教會他們與大自然重修舊好!
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
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
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本書告訴您,如何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善用純正天然的綠色治癒力!
讓孩子和蒲公英對話,激發他的想像力和天賦;
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
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
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
作者理查.洛夫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在本書中他點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令人震驚的隔斷。作者以他親身採訪過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教育心理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點出自然棲息地的消失,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兒童發展趨勢。
這是第一本總結了眾多領域對於「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作者不僅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分別從家長、老師、教育學者、政府單位、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提出為治癒這一斷裂的現況的實用改善之道,包括父母如何帶領孩子親近自然,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症狀;教育者如何將孩子從教室解放,藉由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都市規畫者又如何打造出綠色城市,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自然裡。
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引領讀者重溫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我們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
本書在美國甫上市就獲得廣大迴響,掀起一波波熱烈的討論:
各種環境教育、兒童山林教育機構組織紛紛成立
政府公部門舉行相關會議,並立法推動各項培育計畫
土地開發業者推出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建築,打造生態社區
風潮延燒至海外,譬如荷蘭政府就贊助了本書的翻譯出版
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
本書特色
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整合手上嚴謹的研究證據和歷年採訪資料,點出兒童與自然隔絕後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辦法,為人類更美好的明天指引出路。
作者簡介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知名兒童權益宣導人,是資深記者,也是暢銷作家,長期關注並投身於自然、家庭和社區領域的事務。現任兒童與自然網絡主席,該組織旨在發起國際性的兒童與自然連結的運動。他同時是美國國家兒童與自然論壇的榮譽共同主席,該論壇由保育基金會贊助,長期為全美各地鼓勵兒童走出戶外的計畫提供資金。他目前也是克萊姆森大學的訪問學人。
理查.洛夫長期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報章雜誌發表文章,1984至2007年間,為《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專欄作家,也是《家長》雜誌的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美國國家兒童發展科學評議會顧問,以及福特基金會「改變世界的領導力」獎項顧問。他亦活躍於媒體,經常在全美及世界各地發表演說,是《CBS晨間秀》、《早安美國》、《今日》、《CBS夜間新聞》、《NBC晚間新聞》、《國事論衡》等電視廣播節目的常客。
長期致力於公領域的他獲獎無數,2008年,更獲得了美國奧杜邦獎的肯定,奧杜邦協會是全球最大且最具行動力及公信力的環保團體。已是兩個男孩的父親的他,正努力催生第八本書的出版,不過他說,比起來,他仍熱愛釣魚勝過寫作。作者電子郵件:rlouv@cts.com;作者網站:www.thefuturesedge.com。
目
錄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部分:兒童與自然的新關係
1. 自然的賀禮
2. 第三邊疆
3. 被非法化的自然遊戲
第二部分:為什麼年輕人需要自然
4. 爬上健康之樹
5. 感官的生命:大自然與無所不知的思維相對抗
6. 第八智慧
7. 孩提時代的天賦:自然如何培養創造力
8. 大自然缺失症和恢復性環境
第三部分:最好的動機:為什麼強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9. 時間壓力和恐懼
10. 綜合恐懼症
11. 貧乏的自然史知識:教育成為孩子親近自然的阻礙
12. 未來自然的守護者從哪來?
第四部分:自然與兒童的重逢
13. 把自然帶回家
14. 面對恐懼的智慧
15. 海龜的故事:把自然當作品德老師
第五部分:叢林黑板
16. 自然學校的改革
17. 露營的復興
第六部分:仙境:開闢第四邊疆
18. 柴契爾法官的教育:自然遊戲的合法化
19. 野生化的城市
20. 野性的在那?:新回歸土地運動
第七部分:感受驚奇
21. 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
22. 大火和重生:發起一場運動
23. 一切都在繼續
序
推薦序 1
讓孩子在自然中快樂學習
我接觸過許多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普遍都反應:「在自然中活動既無聊而且充滿危險。」孩子之所以會這麼認為,除了活動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上需要不斷自我覺察與改變外,部分原因是長久在都市水泥圍牆的層層隔離下,已導致他們逐漸喪失了與自然連結的本能,不知道如何在充滿驚奇的自然中找到樂趣,而寧願將自己鎖在舒適的冷氣房,從冰冷的螢幕框框裡尋求虛擬世界的自信與滿足。
還有部分原因則是來自媒體的過度渲染,很多視頻節目不斷在暗示中自然環境所潛藏的危險,似乎把自然描繪成危機四伏的戰場,固然對許多野生動物而言,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與壓力未曾稍減,但這也是生物鏈中很自然的現象。以人類位居生物鏈頂端的位階,幾無天敵,所謂的危險生物均非以人類為掠食對象,會發生攻擊行為,充其量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罷了,只要不做出莽撞侵犯的舉動,通常彼此皆能相安無事。
父母的不安全感也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我曾經帶領一群孩子到野地,在一處綠草如茵的草原休息,我脫下鞋子,也請孩子打赤腳跟我到草原追逐玩耍,其中有個孩子不願意脫鞋,我問他原因,他說:「媽媽告訴我,野外會有玻璃碎片、釘子、尖銳的石頭和紅火蟻,不准打赤腳,否則你會受傷。」當時我浮現一種無奈的感覺:「孩子真是讓大人給嚇大的……」因為家長自身的不安全感也同時侷限了子女探索世界的範圍。我們一方面埋怨這個世代的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卻又不願鬆手,讓他們在未知的環境中闖蕩、體驗、學習,培養自我照顧的能力。
本書作者理查.洛夫建議在野外要鼓勵孩子去「注意」,教導他們如何克服恐懼,而不是「要小心」。我們在野外活動中,其實也從來沒有遇過任何生物讓我們感到恐懼,成人需要做的只是幫助孩子學習判斷,例如,在岩石上爬的時候,絕對不能將手伸進沒有檢查過的石縫中,只要對自然的運作多一點觀察和覺知,是可以很容易避開危險的。
我也頗認同書中所說:「給孩子們機會去體驗『控制中的冒險』。」當父母陪同子女在野外徒步旅行的時候,讓他們跑在前面,父母則故意落在後面,刻意保持在只能看見和聽見他們的距離,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由深入自然探險,並從而建立自信。我兒子從小也經常陪著我到野地觀察,通常我會為了拍照而停留,兒子沒耐性就獨自忽前忽後的觀察他感到新鮮的事物,但總會保持在可以看見我的距離,那是孩子為自己劃設的安全距離,我根本無需擔心。直到他發現新奇的生物時才會呼喚我,但我並不想教導他太多知識,而是引導他透過觀察去思索:「這真是好美的蟲子!你為何會欣賞牠?牠的獨特之處是什麼?牠為何會出現在這裡?牠究竟在做什麼?周圍還有什麼生物與牠的出現有關?……」孩子發現自然的喜悅是必須被重視與肯定的,因為那是保持好奇與發展探索觸角的原始動力。
理查.洛夫是美國知名的青少年發展議題研究者,對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身心靈狀態和外顯行為都有很獨到的洞察,同時基於對自然的熱愛與關懷,為重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書中也提供了許多精闢的解析和深富價值的解決方案,絕對值得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關心孩子與整個社會未來趨勢的人細細品讀。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林耀國
推薦序 2
請回歸愛自然的天性
近二十年前,我們開始成立基金會的同時,為了更了解服務的對象──青少年,特別做了一項全省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孩子們的價值觀也好、生活模式也好,和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大相逕庭,除了深受同儕相互間的影響,社會大環境的變遷亦有關係。這是拜科技之賜、文明進展,對所有人類造成的衝擊。特別是過去十年以來,在台灣我們觀察到,自報禁開放、有線電視普及開始,緊隨著電腦、手機等通訊科技的發展,年輕世代的思維方式不一樣了、生活型態不一樣了!這樣因為「資訊革命」帶來的巨大影響,致使年輕族群產生很大的「質變」的同時,許多後遺症實在非常值得大家關切。其中最嚴重的,應該是這本書提到的「自然缺失症」。
書中指出,所謂自然缺失症,是指人因為跟自然疏遠而產生的各種表現,甚至會改變城市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自然對於人類的發展與健康到底有多少影響,近年來才有比較多的科學研究調查,但作者提出了一些相關資料幫助我們了解,例如二○○三年《精神病學服務》發表的調查,近五年美國兒童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學齡前兒童增加了六十六%。二○○二在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八歲的孩子更認得皮卡丘、胖可丁,勝過甲蟲、獺等當地動植物。作者還提到,今天的孩子都活在第三邊疆中,大家都不知道肉是從哪裡來的;機器、人類、動物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關於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知識不斷增加;野生動物入侵城市;新的郊區形態的興起。
總之,這一整個世代的人都在「去自然化」,不僅英美如此,其他世界各地亦然。
無需數據證明,所有的師長父母都可以發現,現在的孩子愛待在室內遠勝過室外,「因為室外沒有插座!」當孩子們坐在電視、電腦前時,我們叫他們去玩,但是到哪兒玩呢?怎麼玩呢?室內的吸引力增加、室外的吸引力減少、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糟糕、安全考量等等因素,都使得這個自然缺失症的現象日益嚴重。
作者很用心的提出許多佐證,告訴大家親近大自然的好處,例如可以改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憂鬱症,也有助壓力管理、提升認知能力等等。我最贊同的還有他提到的一段:
愛德華.李德在《體驗的必要》一書中寫道,我們花了太多錢,付出太多努力,只是為了使一點點無關緊要的資訊能夠被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看到,然而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身所做出的探索卻太少了,甚至沒有,這樣的社會是不對的。所謂基本體驗,就是自己去看、自己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
在養育自己的四個子女,並投身關注年輕人二十年的此刻,我徹底贊同作者的看法並要大聲呼籲,自然可以安定人心,培養觀察力、創造力。父母家長們!跟隨你自己的本能吧!親自去體驗自然遠重要過學習知識。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從自然中得大最大的力量。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推薦序 3
文明都市中的孩子,經常因為電腦、電玩、電視、課業占去生活、休閒的大部分時間,而失去了原有的童真、童趣,更失去與大自然親密互動的樂趣。人類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過度文明後,我們的下一代真的會失去體驗大自然的能力以及在原野中求生的本能。而野人文化推薦給我們的這本書,可以讓我們與孩子們重拾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並試著還原固有本能,這真是本好書,值得推薦!
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林明瑞
與自然共舞,讓孩子活出生活、熱愛生態、享受生命!
百大特色小學公館國小校長 簡邑容
初版自序
當我的兒子都還小的時候,有天晚上,十歲大的馬修隔著餐桌看著我,正經八百地問:「爸,為什麼你小的時候比較好玩?」
我問他這句話的意思。
「唔,因為你老是在講你的樹林和樹屋,還有你以前經常騎那匹馬到沼澤去的事。」
起先我以為他被我惹惱了,因為我不停在向他描述我小時候如何用碎豬肝和細線誘捕小溪裡的螯蝦,而那是這年頭的孩子不太會做的事。跟許多父母親一樣,我往往會把自己的童年浪漫化──而且,就如我所擔心的,小看了孩子們自己的遊戲與冒險經驗,但我的兒子是認真的,他感覺自己錯過了某個重要的東西。
他是對的,年紀跟我差不多大的美國人,無論是嬰兒潮世代或者年長的一輩,都曾經享受過一種自由、天然的玩樂方式,然而對於現今這個充斥著兒童呼叫器、即時通訊和任天堂遊戲的世代來說,這似乎是過時而落伍的玩意。
不到數十年的時間,孩子認識及體驗大自然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而且關係整個顛倒過來,現在的孩子雖然對於全球環境所面臨的威脅已經有所察覺,但他們跟大自然的肢體接觸和親密關係正在消逝之中,這跟我小時候的情形恰好相反。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並不曉得我那片樹林跟其他森林有著生態上的關連,一九五○年代,沒有人會談論酸雨、臭氧層破洞或溫室效應這些問題,但我熟悉我的樹林和田野,我熟悉小溪的每個轉彎處以及泥巴路上的每個坑洞,我連作夢都會在樹林裡漫遊;現在的孩子或許能告訴你有關亞馬遜雨林的事,但卻無法說出他們上一次是什麼時候獨自到樹林裡探險,或者閒躺在田野聆聽風聲、看著雲朵在空中飄過。
本書所探討的,就是下一代與自然逐漸疏離的現象,以及這股變化所帶來的環境、社會、心理及精神意涵,除此以外,很多揭露自然經驗對兒童及成人的健全發展有其必要性的研究報告,也會在書中闡釋。
除了對兒童投以特別的關注,我也把焦點放在過去二、三十年出生的這一代身上。我們跟自然界關係的轉變,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就連一般人認為以山林經驗為訴求的場合也不例外。不久之前,夏令營還是個讓人們露營、在林中健行、認識動植物、還有圍著營火說鬼故事或山獅奇譚的地方,但現在,很多「夏令營」都成了減重營或電腦營,對下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大自然愈來愈抽象而不真實,而且慢慢成為某個純粹供人欣賞、消費、耗損還有忽視的東西,像前陣子就有個電視廣告,描述一輛四輪休旅車如何在美得令人屏息的山澗旁盡情奔馳,但鏡頭一轉,後座的兩個孩子卻盯著車用電視螢幕看電影,完全無視於窗外的山川美景。
一個世紀以前,歷史學家透納宣告美國的邊疆已經消逝,從那時開始,他的論點就一直受到討論和爭辯,今天,另一條相似但更重要的邊疆正在被跨越中。
我們的社會不斷教導年輕人避免跟大自然直接接觸,這種訊息不僅在學校、家庭甚至投身戶外活動的團體之間傳遞,並且被制定成許多社群必須遵守的法律和規範,我們的機關學校、都巿/郊區規劃及文化觀,經常無意地把大自然跟劫難畫上等號,同時切斷野外跟喜悅及僻靜之間的關係,立意良善的公立學校、媒體和父母們,正有效地把孩子直接從樹林和田野中嚇跑,在不具優勢就被淘汰的高等教育環境裡,動物學這類偏重實驗操作的學科,讓步給偏重理論且報酬性較高的微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學,從中我們看到了自然史的衰亡。科技的日新月異正在模糊人類、動物和機器之間的界線,把現實純粹看成一種概念的後現代觀點──我們設計什麼,就成為什麼──雖然透露了人類無窮的可能性,但隨著年輕人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愈來愈少,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感受也愈來愈窄化,而這大幅縮減了人類經驗的豐富性。
然而,就在下一代跟自然界之間的連結陷入崩解之際,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自然經驗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而且是正向的關係。其中有些研究認為,透過周詳的安排讓兒童跟大自然接觸,甚至可以得到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強大效果,如同一位科學家所說的,現在我們可以做出假設,既然孩子有營養和睡眠的需求,或許他們也有跟大自然接觸的需求。
彌補這種缺失,亦即修補下一代跟大自然之間的斷裂關係,事關我們自身的利益,這不只是基於美學或正義上的要求,更因為它是我們心智、生理與靈性健康之所繫;地球的健康跟人類一樣岌岌可危,而年輕人回應大自然以及未來養育子女的方法,將會形塑出我們未來城巿和家庭日常生活的架構及狀態,因此本書接下來的章節將會探索通往未來的另一條道路,它包括某些最創新的環境教育計畫、都巿環境的再造與再規畫──某位理論家口中的下一波「動物化都巿」、善加處理環保團體較為敏感的議題,以及透過信仰團體重新詮釋大自然對兒童靈性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些章節中,我們將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父母、子女、祖父母、老師、科學家、宗教領袖、環保人士和研究者們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不僅認得這股正在發生的轉變,有些人還勾勒出另一個未來,一個讓孩子重回大自然懷抱,自然界也受到更多重視和保護的未來。
在替本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深感振奮地發現,許多正值上大學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亦即在嚴重疏離自然環境下成長的第一代,已經擁有恰好足夠的自然體驗,可以直覺了解到他們正在錯過什麼,而那股渴望就是力量的源頭,這些年輕人想要對抗一種從現實到虛擬、從山林到科幻電影的急遽沉淪,他們不想成為失去山林的孩子。
我的兒子們或許會面臨作家麥奇本所謂「自然的終結」,一種無人能逃離那個國度的終極遺憾,但是他們仍然有另一個可能性──不是自然的終結,而是驚奇甚至喜悅的重生。透納對美國邊疆的終止宣告只說對了一部分:一道邊疆確實已經逝去,但下一道緊接著出現,那就是美國人對大自然的緬懷、開拓、保護及破壞,如今,這道存在於家庭農場、小路盡頭的樹林、國家公園以及我們心中的疆域,不是正在消失,就是變得面目全非。
但,如同過去一樣,我們跟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可以演化到另一個層次,因此本書不僅關於上一道邊疆的消逝,也關於下一道邊疆的再起──一種更和諧的與自然共存之道。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