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黑幫題材的愛爾蘭裔美國作家,在專責寫作之前,當過酒保、計程車司機、警衛等等,一九九○年出版《西幫分子》(The Westies),描寫紐約的愛爾蘭黑幫一砲而紅,開始在《花花公子》雜誌開設專欄「新黑幫」。《殺戮成性:美國最惡名昭彰的越南幫派,以及組織犯罪的變化面貌》(Born to Kill: America’s Most Notorious Vietnamese Gang, 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Organized Crime)與本書皆獲愛倫坡獎(Edgar Award)提名。殷格利胥也跨足影視,幫《紐約重案組》(NYPD Blue)與《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s)寫劇本,還因此獲得人道主義獎(Humanitas Prize)。目前長住紐約。
華勒斯坦說,這是「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我們可以說,這個事件其來有自,這是古巴心口如一、奉行國際主義五十年,日積月累所得到的部分成績。《紙醉金迷哈瓦那──卡斯楚的革命前夕》既已鋪陳五十年前古巴革命之事出有因,這篇跋文便勾勒其後五十年來,新古巴的國際主義理念與實踐。 古巴國際主義的根源:美國的意識型態早在一九五四年,瓜地馬拉總統阿本治(Jacobo ?rbenz)得到共產黨在內的支持,發動土地改革。雖然阿本治的改革溫和,卻已損及美國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的利益,於是瓜國軍官在山姆大叔操盤下政變,土改功敗垂成。當時,格瓦拉剛好在瓜地馬拉九個月,整個事件的始末,他都親眼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