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何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聽到世上各式各樣的說辭、見解、判斷等等,往往讓人覺得:「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每個人好像都有一套完美的說法」,但是究竟哪個結論才正確,反而不得而知了。想必各位讀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這樣的疑問並不可恥,也絕非罕見。如果思考不受任何事物束縛、直接單純,在許多的場合下,會受到這種疑問限制,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對,才不可能產生這種疑問。卑劣的論調就是卑劣,而正確的道理就是正確,再清楚不過了。」如果抱持的是這種想法,這樣的人反而會囿於自己狹隘的見解,只會做出偏頗的判斷。
從最為普通的意義而言,要擁有正確的事物觀點,或是思考方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的「正確」,究竟所指為何?連定義都無法簡單達成,其困難可見一斑。
但是,在如此困難的情形下,至少還能說出以下的特點:
所謂正確的事物觀點或思考方法,基本就是盡量運用多元的立場及角度去觀察事物,絕對要避免既定成見、帶著有色眼鏡,以及扭曲的觀點。
因此,重要的事項究竟是什麼?任何人都清楚知道,就是「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要受到他人既定的思考方法所影響。
乍見之下,他人的判斷或是見解似乎頗具道理,若是原封不動地將之吸收進入腦中,自己的頭腦很可能就會被有色眼鏡,或是扭曲的觀點所掌控。
我們學者隨時都置身在這樣的危險之中。
學者的工作必須綜覽古今文獻,涉獵嶄新資訊,再經過檢證之後,導出自己的見解。稍有不慎,恐怕就會拾前人牙慧,形成一套模糊不明的思考方法。
尤其是我主要研究的國際政治學,這門領域不僅限於學術的研究,針對現實國際政治實際發生的現象,也必須隨時做出判斷。
在此前提下,至今為止,我一直在摸索著如何能夠「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帶著有色眼鏡或扭曲的觀點去觀察事物。在摸索的過程中,一路實踐產生的方法,我認為己經跨越思考領域的差異,除了能夠應用在艱澀的學問世界外,也適合用於思考與自身相關的人生或個人、公司或社會、政治或是經濟。
關於事物觀點及思考方法,有兩本歷史名著廣為人知;一本是笠信太郎的《事物的觀點》,另一本則是小林秀雄所著的《思考的脈絡》。
然而,這兩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授實踐的「方法」,不如說是在呈現作者針對不同主題思考的「流程」,例如外國是如何看待傳統?從歷史對比的角度來看,該如何解釋《忠臣藏》?
因此,從這兩本書中,能夠導出什麼樣的「事物觀點」,或是「思考方法」,取決於讀者個人的見識高低。兩本都是極富深度的作品,字句描敘雖然淺顯,內容卻相當深奧。
尤其是《思考的脈絡》一書,作者當真無愧於日本知性作者第一人的美稱,從書中精緻的分析及推論之中,讀者如果要感受到「思考的脈絡」,可真要費上一番工夫。
當然,我的研究手法也是如此,實際上就是由國際政治或文明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一一加以思考,無法脫離這樣的「流程」。除此之外,有的學問領域是專門研究如何純粹思考事物的普遍邏輯,或是技術,就如同邏輯學的思考方法一樣;但運用這塊領域的方法思考現實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正如文字所述,會與現實過度脫節。
思考就是與對象「親身相交」;也就是說,思考始於虛懷若谷地面對世上各式各樣的現象,絕非只是一味地炫耀知識或理論。
就我親身的感受來說,正是如此。思考運作的開始,首先需與對象坦誠相對,透過毫無扭曲的觀點,觀察眼前的現象。
因此,我引用我在專業領域的所見、所思,或是與對象親身相交的實際範例,作為本書蒐羅的題材,並且從中萃取出普遍適用的「探究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對於讀者而言,怎樣的事物觀點與思考方法才有幫助?為此,我與編輯一同體會讀者的興趣及關注的焦點,徹底討論,選出了書中所列的這些條目內容。
要深入淺出並不容易,而能夠挑戰這項艱鉅的任務,透過簡單的方式呈現時,才更能增加每一個主題的深度。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再次觸及了思考的樂趣。
本書經由這些過程而誕生,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運用頭腦思考的樂趣,並且掌握探究事物本質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