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472107
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
商周出版
2009年5月29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iFiction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Fiction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其他地區









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說」的波蘭文學

  一九四三年,在納粹德軍占領的華沙,年輕美麗的猶太女子伊爾瑪.賽登曼具有兩樣足以判別生死的特徵:一雙藍眼和一頭金髮。她的外貌加上偽造的證件使她得以冒充一位波蘭軍官的遺孀,擺脫猶太人隔離區的命運。直到有一天,一個線民在街上認出了她,將她送入蓋世太保的虎口。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敘述了伊爾瑪被捕後三十六個小時之內所發生的事,還有一連串與此相關的人、事、物。多名角色捲入了拯救伊爾瑪的危險行動中,他們的人生因而交織成一幅幅圖像,超越了時空的束縛,在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跳動、穿梭。

  在這張人際網絡中,有愛慕賽登曼太太的年輕人、一絲不苟的法官、熱中藝術品收藏的裁縫師、把頭埋在古希臘羅馬世界的語文學者、改行協助猶太人逃出隔離區的強盜、慈善修女與不懂世事的頑童……。作者融合了數條情節發展的線索,巧妙織入那一再反覆出現的主題。就在悲慘且極端的情境下,所有人物經歷了人生中最嚴厲的試煉。

  波蘭當代重量級作家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以犀利的眼光和深刻的情感,完成這部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說」的曠世傑作。書中因對戰後的波蘭社會帶有若干批評之語,導致無法在波蘭出版。1986年,波蘭文原著(題為「開始」)透過巴黎具有聲望的流亡出版社,使得以問世。1988年德文版出版,旋即引起歐、美讀者與評論界的廣大迴響與好評。

作者簡介

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

  1928年2月3日出生於華沙,1944年因參與華沙起義反抗德軍而遭到逮捕,之後被送入集中營。二次大戰後擔任廣播電台記者,1956-1958年,外派至丹麥哥本哈根。

  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波蘭當代重量級作家,著作豐富,其中有十八部小說,均被翻譯為多國文字,並有多部作品拍成電影。1978-1984為波蘭作家協會祕書長,波蘭筆會重要成員。身為「民族良心的守護者」,依然保有知識份子的自主性與孤獨。

  曾投入反對共黨政權的行動,自1977年起為波蘭反對黨雜誌工作,亦為成立於1981年的波蘭文化獨立代表大會的統籌組織者。1981年12月,在波蘭政府宣布戒嚴後與團結工聯的其他領袖一起遭到羈押,被拘留至次年春天。1989年6月,代表團結工聯當選波蘭參議員。

   1988年獲頒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章,曾獲德國柏林、漢堡、多特蒙德等多座城市的文學獎章。對促進波蘭與德國的友好關係多所貢獻,獲頒德國國家獎章。1997年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親善大使」(Goodwill Ambassador)的榮耀,並於同年由波蘭總統親自頒贈最高國家勳章「Polonia Restituta」。2000年5月16日,因肺炎於華沙過世。



推薦序一

面對過去,才可面對未來
南方朔

  由於人類的歷史受到了詛咒,因此才需要不斷的驅魔。它不是為災難找人頂罪,而是要在人性那善惡是非晦暗不明的地帶,召喚出那雖然渺茫但並非不可能的殘餘善良。有驅魔,人們對這個讓人恐懼的世界,才會保有最後一線希望。

  而波蘭當代重要作家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Andrzej Szczypiorski,1928-2000)這部《美麗的賽登曼太太》,就是一部心靈驅魔的經典之作。他以蒼涼、苦澀、甚至經常還相當犬儒、但卻不失溫暖的心情,帶著人們走回當年波蘭猶太人遭到種族大浩劫的那個時代,去回溯人們的生存情境、命運和下場。國家的悲劇和個人的悲劇膠結到了一起,大家都接受著試煉。儘管動盪的時代及迫害的體制下不可能有幸福的個人,但至少還是有可能在那狹窄的空間去做出守護自己心靈的選擇。施奇皮奧斯基這部著作與所有其他大浩劫作品相比而毫不遜色,甚至還出類拔萃,即在於它給了人們可以守護的底線。

  因此,這部作品是寫給所有波蘭人的,同時也是寫給所有非波蘭人的心靈驅魔之作。而要深層去理解這部作品,首先就是必須試著去理解束縛並扭曲波蘭人的兩大因素。

  其一,乃是近代歐洲,波蘭列強環伺,從一七七二年起一直到一七九五年,連續三次遭到周邊的俄、普、奧等瓜分;從一七九五到一九一八年整整一百二十三年,歐洲地圖上已不再有波蘭這個國家。及至一九一八年波蘭出現第二共和,但卻異常短命,一九三九年又是德國入侵,接著又成了蘇聯集團的一員,國族命運之坎坷。儘管認同問題始終是波蘭文學的潛流,但也談得最支離破碎,也使得波蘭文學裡洋溢著憤世、犬儒、黑色幽默等風格。而在現實上,則是「西瓜靠大邊」的機會主義相當盛行,對波蘭人造成了極大的扭曲,「不用心的惡意」(uninterested malice)氾濫。

  其二,則是近代歐洲,相對而言,波蘭猶太人乃是比重最大的一國。在短命第二共和時的一九三○年代,波蘭的波蘭人一千九百萬,非波蘭人超過一千萬,其中烏克蘭人六百萬,猶太人三百萬,德國人一百萬。猶太人占人口比例約為十分之一。但商業人口裡,波蘭人只占了百分之三點七,猶太人則占了百分之三十四。在那個經濟蕭條的三○年代,波蘭人的反猶乃是時代的主流。這也是一九三九年德軍入侵,當年九月屠殺猶太人的「最後解決方案」草案出爐,許多反猶措施都率先在波蘭推行。例如一九四○年蓋世太保首領海德利希(Reinhard Heydrich)就已下令將波蘭猶太人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城市的猶太區,到了一九四一年即差不多集中完畢,就以華沙猶太區為例,它原本只有十四萬五千人,但很快就增為五十萬人。猶太區最先用鐵蒺藜圍起,接著建高牆隔離,每天每人配糧八百卡。最先富裕的猶太人還能循地下管道出賣珠寶古董等維生,但很快就無物可賣,在各猶太區平均每天有六千人因營養不良和各種疾病而死亡。接著德國又將在法國南部建超級飛彈的科學家卡姆勒(Heinz Kammler)以及工程專家波勒(Philip Bouhler)調至波蘭,建造集中營及毒氣殺人系統。其中最大的在特布林卡(Treblinka),有三分之二波蘭猶太人都命喪於此。在歐洲各國裡,波蘭猶太人的死亡程度是相對最徹底的一個。這雖然可全都推給納粹,但波蘭人自己的手也並不全都乾淨。

  因此,戰後的德國文學,儘管一度試圖逃避到文學形式主義裡,但真正的文學家如君特?葛拉斯(G?nter Grass)、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等,則只有在面對納粹問題時,才有可能真正站起。同樣的,則是波蘭作家也必須重新回顧過去認同混亂、災難不斷,以及發生在波蘭的浩劫。歷史不論傷痕大小,終究成為過去,重要的是人必須在歷史的廢墟裡試著重新站起。

  而這部《美麗的賽登曼太太》,無論在形式與表現上都高度統一,因而能拉大縱深。就形式而言,它以第三人稱方式敘述,這等於是作者成了旁觀者,他遂能夠一方面敘述「現在」││指納粹時代,但同時也敘述書中角色的「未來」 ││指他們未來的下場。這種全知的敘述方式,它的特色是使得「現在」與「未來」交融,於是問題的「歷史」意義得以呈現。近代波蘭歷經納粹和蘇聯兩種專制集權所造成的扭曲、無奈、恐懼與荒誕等,也因為有了歷史的對比,而更加凸顯。正因為有了「現在」和「未來」的對比縱深,我們才可以看到「好心好報」這種老生常談其實是不存在的。書中的好多個角色,莫名其妙的死在一九四四年的「華沙起義」;專門落阱下石勒索並告發猶太人的小混混,反而可以幹到工廠的人事主管;主角賽登曼太太在許多人拯救下而免於浩劫,但到了共黨時代仍難免遭到整肅而成了流亡巴黎的老婦;歷經劫難而獲救的小女孩約希雅,戰後到了以色列,而以色列人對巴勒斯坦人所做的,和德國人對猶太人所做的,又差了多少。因此,施奇皮奧斯基對歷史其實是很悲觀的。當這個世界存在著權力的濫用,歷史即在蒙昧中以人為芻狗,歷史的反反覆覆只不過讓這些過程顯得更加殘酷荒誕而已。施奇皮奧斯基的第三人稱敘述,使得他成了一隻俯瞰這個歷史的悲傷巨眼。書裡那些苦澀的嘲諷,其實都是悲傷下的喟嘆。

  而本書畢竟沒有只剩犬儒式的嘲諷和虛無而已。這乃是書裡真正重要的部分││他透過對大時代小人物的描寫,其實是要築起人間最後的那道底線。書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充滿了國族情懷的波蘭老法官、盜亦有道的波蘭強盜、那個極力壓制自己反猶情緒的修女、波蘭工人菲利培克、德國友人繆勒、鑽研古典語文的學者……,這些人儘管面對著向他們開玩笑的世界,但他們在心靈深處,都至少有著一個柔軟的領域,在那裡無論意識型態、被煽動起來的瘋狂情緒,都無法進入。因而他們才能夠本於普通人性去救人,去協助猶太人。他們保有最神聖的一塊記憶,而這片記憶也成了他們生命核心的守護天使。他們在錯亂的歷史裡能做的不多,但終究能守住自己,而守住自己不也正是人存在的終極意義嗎?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乃是現代文學少見的經典之作。它不涉及任何高妙的文學理論,而只像是隻悲傷巨眼般俯視著這個世界的眾生,它看著世界的錯亂創傷,看著各式各樣的扭曲與邪惡奸壞。我們不知道歷史終究的走向,但我們知道無論如何,終究還是不能沒有盼望,而守護自己則是那個起點。

(本文作者現為《亞洲週刊》主筆、評論家)

推薦序二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與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
陳音卉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波蘭原文:Pocz?tek意為「開始」)是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Andrzej Szczypiorski)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曾經獲頒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章,譯本遍及三十幾個國家,得到全世界讀者及評論界巨大的迴響。作者在這部小說勇於描寫波蘭人、德國人、猶太人複雜的關係,嘗試探討種族成見、意識型態與波蘭文化迷思,甚至令人作痛地打破人們的幻想,尤其是針對波蘭人與波蘭文化方面。作者安德列.施奇皮奧斯基用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完成這部鉅作,內容所描述的歷史事件,不論是二次大戰、德軍占領華沙、猶太人大屠殺、華沙起義,或是戰後共產極權主義、反猶太運動、戒嚴時期、反對黨遭共產政府無理羈押,施奇皮奧斯基都曾親身經歷過,因此在敘述過程中,深入各個角色,置身其中,同時透過對歷史背景與人物的了解,提出作者本身的評論與觀點,中立而不失情感。施奇皮奧斯基被稱為是波蘭文學的良心,應是當之無愧,尤其在九○年代初毅然辭去國會議員職務,致力於文學創作與政治觀察,更是贏得波蘭知識份子的讚賞,波蘭社會也將其言論視為圭臬。施奇皮奧斯基對於道德、良善的堅持表現在他對文學的態度:文學是社會賦予作家的一種任務,因此必須勇於面對社會責任。施奇皮奧斯基最常處理的議題為波蘭人、德國人、猶太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近年來道德與政治的衝突,《美麗的賽登曼太太》一書堪稱這類議題的代表作。

消除民族成見,凸顯人性的善惡對立

  擁有千年歷史的波蘭,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納入各種文化:十四世紀波蘭的猶太寬容政策使猶太人大量前來,共和國擴張時期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新成員的加入,瓜分時期俄羅斯、普魯士、奧匈帝國將其文化強行置入,使得波蘭成為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在這樣複雜多元的環境下,各民族的確容易產生不愉快與成見,但賽登曼太太與繆勒記憶中那個各族和平共處的古老波蘭確實曾經存在,也促成帕韋克與亨尼耶克永恆的友誼。二次大戰爆發,希特勒極權主義盛行,人類面臨危急存亡之時更凸顯了民族問題,也加深與扭曲對其他民族的成見。作者碰觸敏感的猶太民族議題,以納粹強行將華沙猶太人關進隔離區的史實發展小說情節,探討其他民族,特別是波蘭人與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情結與對大屠殺的態度。在這塊土地生長的各族人民長期以來接受各種刻板印象:德國人是無情殘暴的,猶太人是狡猾的,而波蘭人是寬容慈悲的。果真如此嗎?作者安排了許多對比角色:冷血的史篤克勒納粹軍官與認同波蘭文化、不惜冒生命危險救出賽登曼太太的德國人繆勒;依靠出賣族人以求生存的布魯特曼與逃出隔離區卻因拋下親人感到良心不安,最後選擇勇敢面對死亡回到隔離區的亨尼耶克;冒險拯救猶太友人的帕韋克、正直的羅姆斯基法官與專門勒索並舉發猶太人的婁婁,甚至也有蘇侯維亞克這類的社會邊緣人協助猶太人逃離隔離區,即使是以賺取酬勞為目的。原來,這些人物存在於各民族、各行各業之中,無法以民族或職業來區別善人與惡人,沒有任何民族是偉大神聖的,重點在於人處於特殊情況下面對選擇時所展現的道德態度。這場戰爭的主角不是國家也不是民族,這是一場人性的戰爭。

波蘭文化迷思

  身為波蘭人,作者特別針對波蘭人與波蘭文化作深度的探討與省思。不同於以往波蘭文學傳統歌頌波蘭民族的特殊性、悲慘命運、良善寬容與英雄主義,作者選擇打破迷思,面對令人難堪的真相,透過波蘭人對猶太人慘遭凌虐的態度刻畫人性。善良寬厚符合波蘭精神的人如帕韋克與其母親確實存在,但那個社會裡同時也有糕餅店裡的那群人,充斥著自私、冷漠、恐懼與鴕鳥心態。更有甚者,庫拉辛斯基廣場上、猶太隔離區旁那個刺眼的旋轉木馬仍舊繼續轉動,一旁的人惡毒地喊著:「燒掉那些猶太佬,讓他們滋滋作響!」一九六八年一場波共政府掀起的反猶太運動讓反猶太思想份子找到了發洩的缺口,戰後生活在波蘭的猶太人或被驅逐,或因失望移民海外。八○年代波蘭政府宣布戒嚴,對有良知追求民主自由的波蘭菁英一網打盡。這些例子在在令人不安、隱隱作痛,卻又千真萬確!

批判極權主義,道出自由的可貴

  這也是一部探討極權主義的小說。施奇皮奧斯基談到極權主義的出現與發展,首先是殘暴的希特勒主義,在被消滅之後,隨之而起的是手法更臻成熟細膩的共產主義,無所不用其極控制人類的行為思想,人們喪失自由的權利。作者道出極權主義反人性與邪惡特質,這種瘋狂行徑後來在越南、印尼、比亞佛拉和柬埔寨甚至更加猖狂。即使如此,人類追求自由的渴望不會停止,並藉由這樣深切的盼望與意念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鐵路工人菲利培克了解何謂真正而殘酷的不自由,非得經歷暴力統治、入獄、槍決、屠殺,才能用追求自由的意志力化腐朽為神奇,將脫水機做成一個印刷機以發表言論。對今天安居樂業的人們而言,又是以什麼理由來追求自由呢?或者認為自由是從天而降?這值得我們深思。

結構與敘述方式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是一部角色多樣化的小說,透過每一章節對每個角色的描寫,讓看似沒有關聯的人物,以帕韋克(作者本身寫照)為軸心串聯起來,形成一部情節錯綜卻深具凝聚力的作品。小說人物其實代表當時波蘭社會各階層,他們的世界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考方式。作者時以敘述者姿態,時而置身角色中以獨白方式闡述觀點,忠誠地體現各個角色,不論是善是惡,讓他們有發聲的機會,讀者從而得以了解個別角色的想法。此外,作者以其豐富的歷史經驗與知識,著重在二次大戰時期人民的遭遇,同時不忘對照過去美好年代與未來另一波極權主義時代,像是從制高點俯瞰整部波蘭歷史,間或提出中立卻帶有情感的評論,即使對意識型態與制度提出批判,對人仍充滿寬容之情。作者對歷史與角色寬廣又細膩的知識以及正義的價值觀,使讀者易於信任和接受其論述,無怪乎施奇皮奧斯基在波蘭文學,甚至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波蘭原文小說名稱:開始(Pocz?tek)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波蘭原文版的名稱為「開始」(Pocz?tek),乍看之下似乎難以理解為何如此命名。直到看完整部小說才豁然開朗,體會到作者的用心和欲警惕讀者的苦心。「開始」是以希特勒主義為發軔,邪惡與極權主義的產生;是二次大戰後新世界體系的出現;是帕韋克邁向成熟的開端;是體系逐漸瓦解,人們對抗惡政的初始;是探討現代道德問題、歐洲新思想與對二十一世紀擔憂的源起。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令人低回再三的鉅作,以其良善的價值觀帶領讀者認識過去的世代,富有情感地勸說並消弭民族間的成見,是兼具優美與智慧之書。

(本文作者現為波蘭華沙大學博士候選人、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講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