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物裡學(封面有三種顏色,隨機出貨)

物裡學(封面有三種顏色,隨機出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4866
李明璁
遠流
2009年5月27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人藉由採集物品,來堆疊自我;而物,則在參與人們日常的同時,獲得獨特生命。消費並非連結人和物的唯一方式,還有記憶、情感、思緒……在時空交錯的旅程中留下銘記。

  一方斗室,也能是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在書林几案與坐臥起居間,好奇的眼睛觀覽著各種物品流變,也凝視它們身處的社會。經此探訪,平凡事物散發藹藹光采,艱澀知識變得親近生活。

  本書源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成輯之際加入攝影。台法兩地通訊發想、共構畫面,冷調裡透出甜甜哀傷的溫暖影像,與書寫雙線吟唱,隱現著片羽吉光。

  四十五則以物為題的短文,有些抒情有些論述、有些溫柔有些批判、有些詼諧有些感傷、有些私密有些宏觀……宛如一張張拆封的邀請函,期待閱讀者將之扣連己身世界。畢竟,人與物生命交織的故事,永遠都是待訴說的未完成式。

作者簡介

李明璁

  絕大部分的青春,都讓輔大、清華、劍橋三所美麗的大學先後佔據。所幸,無數美好的閱讀、觀影、聆聽、旅行、柴米油鹽、冥思碎語……拾回了青春片段。在追索與失落、革命與愛情的迴路中,逐漸省覺──幸福只能不假外求地訴諸己身。目前任教於台大社會學系;希望把每堂課,都當成人生最後一場Live演出般用盡力氣。已不敢奢言改變世界,只願在知識與生活的遊移中,尋找不被世界改變的勇氣。

攝影者簡介

郭怡均

  台北人,台大歷史系畢業。
  目前就讀法國南特美術學院。
  最喜歡:太平洋、吉他、台灣小吃。



詹偉雄序──

自序──物裡看花,從物裡學
玻璃杯
筷子
叉子


鍵盤
書本
書架
日誌本
雨傘
燈泡
鈕扣

牛仔褲
夾腳拖鞋
行李箱
明信片
相片
和服
車站便當
榻榻米

地圖
招牌
冰棒
軟片

A片
大麻
浴缸

耳機
X光片
影印機
自動販賣機
無印良品
口紅
旋轉咖啡杯
汽車
台北101
泡麵

MSN
垃圾桶
小玩意
手錶
鑰匙
迴紋針

跋──「李明璁」





〈物裡看花,從物裡學。〉

  晚春某個晴朗日子,水悄悄從系館三樓的排水口湧現,沒有人發覺。它緩緩沿著週末無人的教室走廊,自門縫流進了我的研究室。每一珠水滴都熱切吻著木質地板,滿屋子瀰漫著濕漉漉的腐朽氣味。待我發現時已近黃昏,幸好滿牆的書籍唱片無恙,賴以維生的電腦無恙,有用無用的各類物品也都安在高處,未遭這魔幻般突來水患的波及。

  即使擦拭擰乾、又連續除濕了兩天,滯留在裡面看不見的水,還是三不五時就從地板的縫隙探出頭,隨機形成一個又一個小水窪。而寬一米多的仿古彩繪木板,因為和水的交媾而改變了其平坦姿態,接合處開始隆起,彷彿地層變動擠壓而成的小丘。怎也沒想到,只不過是些偶然闖入的水,就足以讓我日常棲息的小小世界,產生如此哭笑不得的地景變化。

  接下來的一星期,半個處女座、無法忍受凌亂的我,幾乎是在一種「無奈面對這般失序狀態,以致於有點自暴自棄沒法專注工作」的逃避心情中度過。每天矛盾想著:要如何修繕重整?又該怎樣抽出時間、擠出經費?人因此煩躁起來。淹水後的研究室,如蔡明亮電影裡潮濕幽暗的空間隱喻,也暫時沒了音樂、閱讀與冥想。直到某天午後,窗邊的馬口鐵機器人,彷彿跟我說話似地,把我拉了回來。

  那是個年代久遠的鐵皮玩具,跟隨我飄洋過海回到此處。只要轉上幾圈發條,就會喀吱喀吱地搖晃行走。那天他一如往常靜靜站在矮櫃上,外頭春陽暖暖,光線穿過窗外的樹梢,把他投射得神采奕奕,即便連?斑都有了光澤似的。我凝視著小機器人,這才發現他周遭積了點灰塵。有趣的是,那些灰塵非但不讓人感覺髒污生厭,甚至在份量恰到好處的日照中,產生一種如亮粉加乾冰般的氤氳。

  彼時,我有一種說不出、別人也不見得能懂的滿足感。就像村上春樹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所描述,「抽屜裡塞滿了折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或「將嶄新散發著棉花味道的白色汗衫從頭上套下來」的時候,某種名之為「小確幸」的東西。就是這細瑣微小、但明確紮實的幸福感啊,足以令所有潮濕陰鬱瞬間揮發在光亮之中;讓倒楣的無妄之災,消融在乍現的靈光裡。

  於是我擱置了整修裝潢此一過於龐大的計畫,放棄「恢復原狀」或「打造新居」等種種完美想像。學院裡外忙碌的工作重新啟動,隆起的地板、隱晦的水漬、潮腐的氣味,逐漸被日常的起伏、身體的活動,撫平、抹去、稀釋。相對的,我開始利用餘暇,逐項檢視堆積在房裡的各類物件。這些東西有的可實用、有的卻很「沒用」,有的貼近地面、有的盤踞高處,無論如何都不捨晝夜環繞著我。它們是這個小宇宙裡一顆顆無足輕重、孤寂存在卻又發散溫暖的星球。

  或許,人對某物的擁有,與其說是擁有它「作為工具」的這個實用層次,不如說,是擁有某種從它特定功能中抽象而出的事物。如此,物(thing)才會真正成為人的「物件?對象」(object)。而既然這房間裡的所有物件都面向著我、成為我的「對象」,它們之間也就巧妙地相互指涉。本來沒關係的物件,此時此地都有了新的意義聯結。

  這讓我憶起在劍橋的某個隆冬,陷在永遠讀不完的書堆裡慌張不已。偶然進入了班雅明(W. Benjamin)對巴黎拱廊街的研究筆記,深深著迷於那種蒐藏、凝視、剖析細瑣物件的奇趣,而幾乎忘卻了屋外的大雪紛飛以及課堂報告的火燒屁股。據說班雅明是個狂熱的藏書家,蘇珊?桑塔格(S. Sontag)說他「藏書並非為了專業用途,而是藉以當作冥想的對象物和引發沈思的媒介」。此外,他還喜歡舊的玩具、郵票、明信片,以及「輕輕搖動裡頭就會出現飄雪小鎮」的玻璃球。

  孤獨的班雅明,既是卻也不是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和當時講求科學、宏觀的左派主流背道而馳,默默進行著一種顯微鏡式的日常觀察,用他的「第三隻眼」窺看這個由物與人共構的大千世界。班雅明喜歡反覆探訪乏人問津、細瑣微小的事物。小物件對他(收藏家與漫遊者的雙重身份)而言,是可以隨身攜帶的適切「對象」。此外,事物的微型化也意味著對所謂「正常狀態」的扭曲、打碎和重組,於是成了有利於凝視與冥想的對象物。而這一切,不只構成班雅明的研究主題,或許也是在他長期憂鬱的歲月裡,賴以延續生活的小確幸。

  如果說,波特萊爾(C. Baudelaire)是浪遊在城市邊緣、尋找詩意碎片的拾荒者,那麼班雅明則是個擁有自己小宇宙的收藏者(儘管他的生活並不闊綽)。這裡的「收藏」並不是指那種藉由佔奪商品以炫耀自身、甚或等待增值以求取利潤的布爾喬亞嗜好;相反的,在使物品得以逃脫商品化的市場禁錮,納入擁有者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體系。班雅明如此宣稱收藏的政治意義:「讓東西不僅僅是為日常生活世界所需所用,更讓它們從實用而單調乏味的苦役中解放出來。」

  無論在晨間或深夜,每當我靜靜閱讀這研究室裡的一書一物,或為之拂去灰塵,就會感到一種奇妙的慰藉和安定。在一切都可以機械複製、城市生活看似多樣其實單調的年代,物被大量生產而消費、甚至丟棄;人則被捲進市場,和物一起受禁錮。只有在我們不斷凝視與閱讀物件的練習裡,人才真正自由而富足地擁有了這些對象物。漢娜鄂蘭(H. Arendt)說得好:「這是對物的拯救,也是對人的拯救的補充。」

  由此,自我和物件所共同構築的小小宇宙,是對我們所失去世界的小小補償。對物的收藏、凝視與閱讀,成了一種建築工事,既是不同時間的堆疊、也是相異空間的混凝。在這裡頭,自我被微妙地從外在世界的混亂與虛無中隔開,在記憶和想望的碎片中,悄悄而紮實地重建。

  突如其來、擾亂生活秩序的一場小水患退散了,即使它留下的改變還清晰寫在腳掌和地板之間。然而,因為一個小物件所偶然帶來的冥想,或者說,一顆平凡小星星引發我重新感受自己賴以生存的小宇宙,這樣的體驗足以抵禦一切不可預測的災難以及日常無趣的反覆。於是,我計畫起一段旅程,但這次既不走遠、也不像果戈理(N.H. Gogol)所說「要發現自己的地理學」;而只是,在生活轉角處,重新探訪各種尋常物件,嘗試建立屬於自身的物「裡」學,發現取悅自身的,小確幸。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wen
/ 台灣台北
2009.07.06看we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總會想在忙碌生活中讀些小品
第一次看到本書封面時
感到非常恐懼
心想著學生時代害怕的物理
但好奇究竟是在寫些甚麼
打開書一開原來是個小品
愛好攝影的我
看到內圖片搭配作者寫的內容
簡單的字句也加上了生命
是本簡單中帶點想法的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