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馬多夫騙局:詐欺,貪婪,華爾街史上最大金融醜聞

馬多夫騙局:詐欺,貪婪,華爾街史上最大金融醜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291115
洪慧芳
三采
2009年6月17日
120.00  元
HK$ 102  







* 叢書系列:Trend
* 規格:平裝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rend


[ 尚未分類 ]









  金經理人因他憂憤自殺,散戶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二○○八年年底,在金融風暴中雪上加霜地爆發了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大的弊案,前那斯達克主席、股市傳奇人物馬多夫,被控以「龐茲騙局」詐騙了超過五百億美元。手法主要以短期暴利做誘餌,拿後來投資者的錢支付先前的投資者,不斷誘騙更多人投入。這場騙局祕密進行長達二十年,上當的人遍布全世界,包括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彭,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等政商名流都是受害者;英國最大銀行集團匯豐銀行、西班牙最大的桑坦德銀行以及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也深受其害。事件爆發後,更有許多慘賠資本的基金經理人陸續自殺。

  這個騙局最不可思議的是,竟能維持二十年之久!最戲劇化的則是,由馬多夫的兒子告發踢爆!本書從馬多夫的求學時期開始追蹤,揭露這個德高望重的基金經理人、華爾街的風雲人物,如何縝密打造這個世紀騙局?又是如何東窗事發?書中並詳細解析這個精巧的騙局,之所以能得逞背後的技巧原理。

受害人名單

【機構受害人】
西班牙國家銀行
匯豐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
法國巴黎銀行
野村銀行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
加拿大皇家銀行
法國興業銀行
瑞銀
韓國教師退休金
利物浦市議會
……
【散戶受害人】
史蒂芬.史匹柏 (好萊塢導演)
傑佛瑞.凱森柏格(夢工廠)
賴瑞.金 (電視名嘴)
凱文.貝肯(演員)
亨利.考夫曼(所羅門兄弟的前首席經濟學家)
史提芬.格林斯潘(《上當大全》作者)
傑洛姆.費雪(Nine West創辦人)
弗瑞德.威爾彭(紐約大都會隊的老闆)
諾曼.布拉曼(費城老鷹隊的前老闆)
羅倫斯.威爾維爾(麻州法學院院長)
馬克.瑞奇(柯林頓特赦的金融逃犯)
……
(粗估受害機構與投資者數千人,名單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作者簡介

彼得.桑德(Peter Sander)

  個人理財作家、研究員與顧問,共有十八本著作,包括《個人理財必問的兩百五十個問題》(The 250 Personal Finance Questions Everyone Should Ask)、《當沖完全入門指南》(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Day Trading Like a Pro)。他為《市場觀察》(MarketWatch)與TheStreet.com寫過兩百多篇個人理財的專欄文章,曾上NBC的《今日秀》(The Today Show)與《福斯新聞》(Fox News),現居加州花崗岩灣。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和花旗銀行,目前專事翻譯, 譯有《避險基金交易祕辛》、《部落格行銷》等書。部落格blog.yam.com/cindybooks。



前言
第一章 龐茲騙局與其他知名的龐茲騙徒
第二章 皇后區發跡
第三章 打造馬多夫品牌
第四章 盲目信託:向精英募款
第五章 早主管機關一步
第六章 全是漫天大謊
第七章 連帶損害
第八章 再次受難:對猶太界的深遠影響
第九章 信任的心理
第十章 馬多夫事件的影響
結語

附錄
附錄A 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簡介
附錄B 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的委託單處理與執行
附錄C 聯邦訴狀:美國vs. 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
附錄D 馬多夫騙局的受害人名單
附錄E 馬多夫年表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美國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聯邦法官路易斯.史丹頓閣下(Louis L. Stanton)依據附件法院命令內所提出的證券投資人保護法案(SIPA),指派厄凡.皮卡德(Irving Picard)擔任清算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BMIS)的受託管理人。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早上爆發決定性的醜聞案後沒幾天,www.madoff.com上如墓碑般的網頁便寫著如上的碑文,為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留下遺跡。網頁上除了那項聲明外,還有其他附件說明如何根據一九七○年證券投資人保護法案填寫SIPC的保險理賠單。

  上面完全沒提到公司,沒提到你的投資(萬一你就是其中的倒楣鬼),沒提到公司的歷史、做了什麼、擁有什麼、哪裡出了狀況,沒提到馬多夫先生,沒有「關於我們」或「聯絡我們」的頁面。沒有佛羅里達的美麗夕陽、華爾街的摩天樓、或紐約市第三大道上口紅大廈(Lipstick Building)的照片,那棟紅色花崗岩的橢圓型建築顯然是他經營大半事業的地方。

  就只有以白色字體寫在黑色背景上的碑文。

  發生了什麼事?數千名投資人委託這家公司投資的五百億元(沒錯,是「億」)怎麼了?其中有多達四千人可能在這樁史上最大的投資醜聞案中失去了畢生的積蓄。五百億?一個傢伙如何虧空五百億——別人的錢?

  五百億對二○○八年十二月美國約三.○五億的居民來說,一人約分一百六十三元。

  五百億比巴菲特投資六十年所累積的淨值還多。

  五百億比美國知名的那有錢的六個州以外的其他州每年開支還大。

  五百億比美國勞工部、內政部、交通部、財政部、太空總署每年的預算總和還多。

  這個金額大到讓美國證管會(SEC)提出以下聲明,他們在監督馬多夫公司方面可說是嚴重失職,證管會的法規執行部副部長安德魯.卡萊馬里(Andrew Calamari)表示:「我們起訴了一件驚人的詐騙案,該案規模空前。」

說的沒錯。

  誰是這樁詐騙案的罪魁禍首?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該叫「made-off」才對,亦即捲款潛逃,那究竟是怎麼回事?

  全都是因為貪婪而起的嗎?對馬多夫來說,或許是,也或許不是。或許他是真心想要服務他的投資人——想一直服務得很好——只不過後來整個失控罷了。他可能做了過大的承諾,大到無法履行,他做那些承諾時可能心想,有一天他鴻運當頭就能回本或大賺一筆,真的償還那些投資人。當然,後來二○○八年市場逆轉時,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又或者,馬多夫計畫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精心策劃的騙局,由他一人巧手設計,瞞天過海,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有他是罪魁禍首。如今,他可能沾沾自喜,想到多年來他能夠把忠實的客戶、主管機關、公司員工、甚至自己的家人都蒙在鼓裡。魔鬼就藏在細節裡,而那些細節每天都從新的消息以及馬多夫自己與周遭人的供詞中浮現出來。

  貪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馬多夫的動機,但那肯定不是他客戶的動機,這是讓這樁詐騙案不同於近年來諸多避險基金崩解與其他醜聞的一項因素。馬多夫的客戶看起來多半只是為了尋求穩定的報酬。沒錯,就是優於市場的報酬,介於一○%到一五%之間,而不是鉅額報酬,不是比較積極的避險基金常保證的20%以上的報酬。事實上,馬多夫的客戶可能只有兩個目的:獲得比市場稍好的穩定報酬;委託別人幫忙投資理財。

  比這些客戶的信賴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或許是證管會與其他主管機關對此長此以往放任不管的行徑。他們也像客戶那樣被騙了嗎?還是另有他因,使他們選擇不太過問該公司的實際營運?甚至還迴避提出質疑的金融分析師哈利.馬科波洛斯(Harry Markopolos),馬科波洛斯從一九九九年就開始向證管會揭發馬多夫的弊端,二○○五年更正式大舉發難,促成2006年短暫的調查,但後來調查卻不了了之。他們為何會如此視若無睹,這樁醜聞案從現在起對證管會的規範會有什麼影響?

  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讀者與作家都一樣不解:「其餘的真相是什麼樣子?」誰是馬多夫?他是怎麼發跡的?後來如何變成叱吒華爾街的風雲人物?他是如何讓那麼多投資人盲目地信賴他,願意在不問問題下就交出他們的財富。他如何迴避有關當局那麼長的時間?誰是他的受害者?他們信任他時,腦中在想什麼?後來醜聞案爆發時,他們又作何感想?他一開始為什麼會那麼做?身為謹慎的投資人與公民,我們未來如何避免這樣的災難?

  這些都是《馬多夫騙局:詐欺,貪婪,華爾街史上最大金融醜聞》)一書所要探討的主題。





*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黑翼天使
/ 台灣高雄
2009.08.08看黑翼天使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就像另一本書「塑膠鴨片」內容有一段話所言:犯罪與造假,雖然是歷史上的金融風暴恒長出現的主題,但光靠犯罪與造假,卻絕沒有能力掀起一場風暴;縱容犯罪與造假的制度與風氣才是元凶。
馬多夫的騙局之所以能維持二十年,除了如文中所言,他善於包裝自己的產品、善於利用熟人騙局、並利用資訊的不對稱與內線(或提早)交易外;主管機關對於善意第三人警告的漠視(馬科波洛斯是會計師,並擁有波士頓大學財務碩士學位),且於查核時草率、便宜行事(馬多夫有許多績效報表內容不實,且本人也在那斯達克證券市場擔任要職,並有多位親屬、朋友在內部任職),才會導致現今的局面。
投資學最核心的定義就是:高報酬必定伴隨高風險。當投資人一窩蜂往某投資標的猛衝時,就要當心有詐!而且也印證了另一件事:雞蛋絕對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最後要收拾的殘局是:討論是否修改組織架構、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並制定更嚴格的把關、驗證流程,以杜絕更多的龐茲騙局、馬多夫騙局(成效如何,尚有待觀察),在另一端的美國,或在台灣,都是重大、嚴肅的課題,因為一旦出狀況,受影響不僅是犯罪者本身,而是牽連廣大的普羅大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