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畢業於成大建築系(1995)、成大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1997)。曾任職建築師事務所(1999-2004)、台北科技大學設計講師(2001-2004)與《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專欄作者(2002-2008),現為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藝術史系比較世界建築學博士候選人。著有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Why and How Architecture should be Subject of Worldwide Comparison(與Aart Mekking、Eric Roose及Elena Paskaleva合著,2009年6月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出版)。
類似的問題除了出現在建築史研究的領域,也同樣出現在建築實踐的領域。如我們所見,不少台灣房地產建築在推案時,往往會冠上一些充滿想像並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有關的建築史詞彙,而它們的呈現也往往會是一些有趣的排列組合,如「日式極簡禪風」、「新古典式的低調奢華」或「文藝復興雅典豪宅」等等,有時候還會看到「Art Deco」被誤寫成「Art de Cor?」(誰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我們不禁要問,國人對於建築史的認知,是否有一大半都是來自這些房地產領域的想像?隨著國人的生活與知識水準逐漸提高,不少人也對世界建築文化產生興趣,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該用何種方式向他們介紹豐富的建築文化卻又不誤導他們呢?
2004年起,筆者進入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藝術史系建築史研究所就讀後,才赫然發現這種歸類與命名的問題不僅出現在台灣,卻也出現在建築史研究體系形成的西方世界。西方自十九世紀以來所建立的建築史體系,在面對後殖民、跨文化與跨地域的多元建築研究主題時,早已出現左支右拙的窘境,既有的建築史架構早已不堪使用。面對這種窘境,不少西方的建築史學者已開始思考對策,萊頓大學的建築史教授麥金(Aart J. J. Mekking)是其中之一。麥金教授在分析傳統建築史研究「典範」(paradigm)的侷限性後,提出了一套新的研究典範,並發展出所謂的「比較建築學」(Comparative Architecture Studies),藉此,我們將有機會討論那些在既有建築史架構下無力討論的建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