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林千鈴親子美學套書(附贈30分鐘「快樂學藝術」DVD)
0010440809
林千鈴
天下雜誌
2009年7月03日
190.00 元
HK$ 190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學習與教育
分
類
親子教養
>
潛能/學習力啟發
同
類
書
推
薦
線上高效讀書法:提高孩子學習意願的活用術
小熊媽親子學英語私房工具101+【小熊媽自學英語寶典二部曲】(暢銷修訂版)
十堂說話啟蒙課,孩子開口不再忐忑:速讀、背誦、複述……從不善言辭到侃侃而談,孩子只是欠缺一點口才訓練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有創意?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開發右腦,訓練思維,打開創新的大門!
從怕學習到愛學習:名校和家長都肯定的自主自律學習
內
容
簡
介
《畫不像的畫像》為父母師長,解答23個兒童美學大哉問!
讓師長重新認識美術教育的真諦並認識當代兒童美術的潮流。
《打開藝術眼》為父母師長精心設計了12堂「美術小學堂」,
引領親子一起從做中學,優游美學天地!
藝術不該只是「名詞」,而是「動詞」。
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在日常生活體驗的過程。
~ 蘇荷美術館館長林千鈴 ~
美學教育的34堂啟蒙課
藝術的學習,不是從技巧,而是從張開眼睛學會「看見」開始。
如何培養孩子的美學素養,為他奠定富含品格與品味的人生基礎?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他一生的學習充滿驚喜?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打破傳統兒童美術教育僵固的迷思,
分享三十年國際教學經驗:從理論概念,到家庭親子DIY,
讓親子一起快樂學藝術,創意過生活!
隨書附贈30分鐘「快樂學藝術」DVD
透過輕鬆簡單的基礎課程,帶領兒童一起動手DIY,從做中學色彩、學潑墨、學造型。
【作者簡介】
林千鈴
現任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蘇荷藝術教育聯盟總監、發展中華民國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多家報紙雜誌美術教育專欄作者。
曾任美國紐約Evergreen Art Education Center專任教師,於舊金山、矽谷、台灣等地成立蘇荷藝術教育聯盟共33處教學中心,並於2003年創立台北蘇荷兒童美術館。著有:《藝術基因改造》。
序
作者序
相信才能創造
飛機發明之前,沒有人見過飛機。發明家在任何發明之前,沒有任何人,包括萊特兄弟他們自己,都不曾見過飛機。所以,「相信」使一切成為可能,信心是創造最大的動力。
鳥在天上飛、人在路上走,幾千幾萬年都是天經地義的事。鳥飛人行是人們眼中的慣常現實,也是常人的必然宿命,但是發明家卻看見了看不見的可能,而常人只相信眼睛所看見的。
「相信」形構了人的真實世界。發明家相信人可以在天上飛,借用了鳥的雙翅,破解飛行的原理,甚至飛得更高、更遠直達太空。發明家相信了自己的想像,著手研究、完成、實踐,只因為「相信」。
因為「相信」,才可能動手去做、去實現,因為你看見了可能性,並且有實現它的希望和遠景,相信是一種動力。人不會去做沒有用的事,所以「相信」才能創造。
但我們如何確信孩子有創造力,又如何讓孩子養成這一份不容懷疑的相信?而且,要是他太有自信,是否會驕傲難以教導?諸如此類的問題太多了,一再證實了孩子的創造力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成人的想法觀念才是問題所在。
我不記得在哪本書讀過這句話:「小心,敵人來了,而他們就是我們。」也許大家並不自覺,培養創造力最大的敵人,最是既愛孩子又關心教育的我們。父母老師的關心是最大的支持來源,卻也是最大的敵對力量。如何讓父母老師可以用對力氣,成為加乘,而非扣抵的力量,端看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如何去做。
《畫不像的畫像》有幾個美術教育觀念要強調:
● 創造力是人人都有的能力,卻不是人人能享用到
● 美術創造力需要練習,名詞才能變動詞
● 學習需要時間累積
● 學習有進退,不是不斷進步
孩子畫不可能像,這是他們的本來面貌,是創造力發展的必然過程。任何藝能的學習需要時間、經驗沉澱累積。別再以為孩子在課堂上每一張畫都該被評斷好壞,美術其實像彈琴一樣,需要練習才能理解熟練以致成為素養
美術教育存在的種種慣性,都是以訛傳訛,一代延續一代,使得我們在文化學習上,產生極度的無能。若是人腦如實驗中顯示有那麼大的可能,而我們應用到的又是那麼的少,除非我們改變以往種種看法、做法,否則不可能有所改變和突破,也不可能教育出新時代有創造力的兒童。
常常在課堂後家長疑惑的問:「孩子不可能畫這麼好。」更疑惑的家長再加上一句:「會不會是老師畫的?」啊,如果老師可以這麼自由,這麼流暢自在展現創造力,自己必然從事創作去了,根本無暇教人。
我們總是以為大人做得比較好,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但是在自發的創造力培養過程,「老師比較好」造成的迷思不小。用未經訓練的眼睛看藝術,了不起只是有點土氣無傷大雅,但用沒有訓練的眼睛看孩子的畫,不只誤差大,還會錯過教育也錯過創造。
孩子教我們的其實更多。他們以完全超出常理的思維模式在作畫,展現給我們很多驚喜和發現,老師在學校裡所學的藝術與教學公式,有時根本套用不進來。
藝術教育的思潮,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演化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可惜是,思想太內向性,不能如時尚流行般,被廣泛討論或宣導。而通常孩子成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成人對教育思潮改變接納的程度。這是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得不面對以及自我檢視的事實。
只要記起自己曾經年紀小,記起從前的天真與自由,記得現在的接納與等待,問題即不會是問題。說穿了,《畫不像的畫像》這本書只是要說服你相孩子有創造力。你的相信可以造就孩子的相信,其餘就交託給時間和學習吧。
我們必須找回久已失落的天真,不管是藝術家的天真或孩子的天真。成人必須轉換視覺的角度,調整高度或向度,才能更清晰看見孩子的可能性。唯有改變作為教育者的你我,才會有全新的孩子,以及全新的社會。
希望這本《畫不像的畫像》可以成為一個溝通的平台,讓家長認識孩子學習的用心和過程,但願我們不要永遠是裁判、評分者,而是一路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知己、同學。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