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58789
黃友玫
漫遊者文化
2009年7月14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設計探偵/D-Aesthetics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21cm / 普級 / 部分彩頁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設計探偵/D-Aesthetics
分
類
藝術設計
>
繪畫
>
繪畫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火柴人圖解大全【博客來獨家書封,限量加贈「隨心所欲貼紙組」】
火柴人圖解大全:超有梗、好簡單、最靈活的視覺溝通工具,盡情享受表達的樂趣
像藝術家一樣創意思考:最佳美感培育經典•全球暢銷百萬珍藏套書(貝蒂.愛德華作品三冊)
繪本如何說故事:安徒生大獎羅伯英潘畫冊-(隨書附贈:羅伯英潘線上課程折價券)
硬筆風景畫 代針筆素描入門:代針筆、製圖筆、鉛筆
內
容
簡
介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
畫家是如何培養想像力?
畫出真實感,就能算是好作品嗎?
有了相機之後,為什麼還需要動手畫?
2004年日本NHK電視台人間講座「繪畫與想像力」內容集結
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親授觀察力和素描力的祕訣
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文導讀
幾米(畫家)、鄭明進(美術教育家.插畫家)
徐素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暨美勞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蘇憲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聯合推薦
以細膩寫實畫風著稱的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帶領我們進入美的世界的源頭。從知名畫家杜勒、庫爾貝、馬內、梵谷的不凡企圖與熱情,到安野光雅親身實作的靜物素描、風景畫、自畫像,安野老師以豐富的實例,讓我們體會「繪畫的真實」究竟是什麼,進而發現培養想像力的法門。
本書是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在NHK「人間講座」節目講解「繪畫與想像力」的內容集結。安野光雅不僅回溯繪畫在美術史上的演進,剖析多位大師對寫實傳統的挑戰,更動手示範透視法等基本技術,結合了理論與實作,第一次把觀察力與想像力之間的關係,以及繪畫今日存在的方式講得如此生動清晰。
※誰適合來上安野光雅老師的繪畫課
對繪畫感興趣的一般大眾
苦於素描功力無法精進的美術/設計/建築系學生
尋找指導繪畫方法的美術老師
希望領略不同繪畫視野的創作者
※請試試以下幾個繪畫練習。這些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動手時真的如此嗎?
請畫出山的陵線
請畫出木頭的紋路
請畫出用舊的紗布
請畫出各式各樣的臉孔
假設有條繩子,請想像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蝴蝶結的情景並畫出來......
馬上翻開本書第一章,看看安野光雅老師的示範與說明。
作者簡介
安野光雅(Anno Mitumasa)
1926年出生於島根縣津和野町,山口師範學校研究科畢業。1949年前往東京,歷經三鷹市、武藏野市等小學教師,1961年改行為畫家,1968年以《不可思議的畫》(福音館書店)成為繪本作家。
主要著作有《ABC之書》、《五十音》(以上為福音館書店)、《安野光雅畫集》(講談社)、《安野光雅文集(1 ~ 6)》、《青春的文書體》(以上為筑摩書房)、《狐狸撿到的格林童話(1、2)》、《有繪畫的人生》(以上為岩波書店)等。台灣出版品包括:《壺中的故事》、《奇妙的種子》、《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跳蚤市場》、《天動說》、《旅之繪本I II III IV V 》、《童話國的郵便切手》。
安野光雅以畫風細膩寫實著稱,他擅長運用想像力與好奇心,將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創造出兼具知性與詩意、又充滿童趣的風格。曾獲日本及國際多項大獎肯定,包括波隆納國際兒童圖書展設計大獎、國際安徒生獎等,是現今最受西方重視的日本繪本大師。
譯者簡介
黃友玫
1974年生,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主修設計;作品曾獲選為愛知縣長久手町文化之家舞台布幔。興趣廣泛,熱愛攝影、服裝及飾品設計;酷嗜手工藝,最近沉迷十字繡不可自拔。現為專職翻譯,譯有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叢書(閣林)、《POST-OFFICE 辦公空間經濟學》、《形的解謎》、《不為設計而設計》、《解決100個煩惱的100種設計》(皆為漫遊者文化)等藝術設計相關書籍。
目
錄
寫於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關於蠟筆的回憶/想像力的培養
1.幻想的課題 似乎很有趣的幾個問題/想像的島嶼輪廓/山的陵線
石牆/木頭的紋路/用舊的紗布/各式各樣的臉孔
等高線/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蝴蝶結的情景
指甲刀或剪刀、鉗子/風車/總結
2.繪畫與真實 畫圖的樂趣/如照片一般逼真/寫實主義的時代
教會與美術/社會與美術/長出翅膀的天使
庫爾貝的寫實主義/光與影的道理
繪畫中的真實/馬奈對傳統評價的質疑/繪畫的「意義」
構圖是一種結果論/「事實」與「真實」
從寫實主義到印象派的時代/技術與創造性
3.透視法的實驗 何謂「透視法」/日本的透視法/描繪看不見的世界之能力
Camera的歷史/攝影與繪畫/使用杜勒的「取景框」做實驗/繪製壞掉的低音大喇叭/描繪風景/關於「個性」
原始風景/為何要畫那裡
●杜勒與遠近法
4.仔細觀察再畫
一.描繪花朵
木莓/生物學者的素描/結香/辛夷/野地的花
野生茶花與?桲/電影《?桲的陽光》/繪畫的兩種立場
「馬德里寫實主義」/靜物畫與寫實主義
二.描寫腳踏車
構造、機械裝置、動作/描繪蒸氣火車
不知道構造的時候/依記憶描繪
以薰衣草的畫為例/從寫生到裝飾
5.自畫像的實驗 繪製自畫像/肖像畫與自畫像/第一次畫自畫像
寺田寅彥的自畫像/似顏繪/在蒙馬特當模特兒
嘗試錯誤/再畫一次自畫像/塑成銅像
終於成為自畫像
6.梵谷的存在 前往津德爾特/跳舞的紅鞋/回到雙親身邊——魯恩
產業革命/點描派/遇見浮世繪/巴黎的畫室
南法的陽光——亞耳/共同生活的難題/聖雷米的療養院
《奧文斯的教堂》/《有烏鴉的麥田》/梵谷的熱情
7.想像力與孩提時代 描繪「沒看過」的世界/創造性與繆思/臨摹與創作
Illustration/Fine Art/走自己的路/如果是這樣...
從安迪生與宮澤賢治的作品來看/孩童與想像力
序
前言
寫在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不知讀者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每一位畫家想的事情不會都相同,所以本書就變成探討我這個畫家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內容很容易落入自我辯解的窠臼,這一點還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想要成為一位畫家。即使戰爭期間顏料不易取得,我也向畫看板的要油漆或使用食用色素等,想盡辦法畫圖,可說是沒有一天不畫畫的。問問那些成為畫家的人,大多從小就喜歡塗塗抹抹,即使不是,許多人也是從小就立志成為畫家。
許多人雖然不會彈奏任何樂器,卻很喜歡音樂,同樣的情形,即使自己不是畫家,也有許多人喜愛繪畫。這樣的人在談論音樂或敘述對畫作的感受時,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和能夠談論自己對於文學作品的好惡,或更深入探討作品的人並無不同。
如此說來,無論棒球或賽馬,它們的愛好者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個「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即便是錯誤的想法、或理論上出現矛盾,只要不是剽竊而來的就好。
一談到政治問題或社會現象,越來越多人不再只靠自己的感性,反而毫無批判地迎合電視或廣播上的說法,這樣的聲音已經變成輿論,而且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像是「life line」、「泡沫經濟崩解了」之類從來沒有人說過的詞彙,現在卻是人人朗朗上口。
從上述列舉的例子回顧我自己過往的經驗,我對賽馬的喜好勝過政治、對棒球的喜好又勝過賽馬,喜歡音樂勝過文學、喜歡繪畫又勝過音樂,這些好惡產生的順序,可以這樣回溯到孩提時代。若回到亂塗鴉的歲月,幾乎每個人的經驗中都曾經萌發繪畫的嫩芽,尤其是「喜歡繪畫」的感性,之後可能演變出好奇心、注意力、想像力以及創造力,甚至延伸出對物理、生物、醫學的興趣,我是這樣相信的。
「喜歡繪畫」的小孩,並不一定要成為畫家。
關於蠟筆的回憶
我出生的地方,是島根縣津和野町。每一位到訪這個小鎮的人,都說「真是美麗的地方,他就是出生於這樣美麗的小鎮,才成為畫家的」。的確,美麗的故鄉令我感到自豪,但並不是每一個住在津和野的人都是畫家,所以我無法輕易認同這些話。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讓我著迷、玩耍嬉戲的地方,就是我人生開始之處。津和野可說是我立志作畫的起點。雖然我不知道為何開始畫畫,總之我小時候就是喜歡畫畫。
某年夏天,我在夕陽炎熱的光照下,拿著蠟筆在木板牆上塗了一個又一個圓,就好像是畫在熱熱的平底鍋上,蠟筆融化、互相混合在一起,變成了漂亮的圖案。我感到很興奮,還記得幾乎把所有的蠟筆都畫完了。蠟筆是用蠟凝固顏料的一種畫具。在沒有思考、光是在紙上隨便亂塗就讓我很開心的時代,這件在木板牆上塗鴉的事,到現在記憶猶新,還好那時沒有被爸爸發現。
想像力的培養
一般人認為圖畫得好,就是畫得「像照片一樣寫實,這是繪畫的終點」。這樣老師就會給好成績,原本無法估量的繪畫價值,孩子好像是用「像不像」來斷定。
寫實的畫作,是描寫眼睛看得到的事物的結果,但仔細想想,也有許多畫是描繪眼睛看不見的事物。我認為,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畫畫的意義。
例如畫不畫得出「鼠小僧次郎吉」(傳說或小說中的怪盜、義賊),光靠寫實的練習是無法畫出來的。又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或貍貓,某些說話或動作的場景,也不是簡單就畫得出來的。還有一些是我自己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如古代的鳥羽僧正《鳥獸戲畫》、近代的前田青?《西遊記》等等。
比較起來,想要學習描繪看得見的東西,或對此加以指導還比較有頭緒;雖然也不容易,但只要下工夫就可以作得到。但要問起如何指導描繪看不見的東西,就讓人感到困惑,因為好像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指導這件事。
那麼我又是如何畫出看不見的東西呢?如何想像眼睛無法看見的世界?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所謂的繪畫是著力於想像力這種沒有know-how的世界。對我而言,我的想像力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應該是源自孩提時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至於要如何培養想像力,則是一大難題。藉著這個機會我回到津和野,再回味一次和我的想像力有關的地方。我想拿我自己作實驗,思考關於想像力的培養。除了津和野,還有奈良的明日香村,另外最近有機會到歐洲,遇到巴黎蒙馬特的似顏繪畫家,還有位於奧維爾(Auvers-sur-Oise)的梵谷之墓,都在本書中一一介紹。
圖說 「鼠小僧次郎吉」《安野光雅畫集》(講談社)
推薦序
開向田野的美術教室
文/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漫遊者文化編輯部寄來此書譯稿的時候,我懷著十分的興味。作者安野光雅是日本(甚至世界)知名的插畫家,日本讀者早已熟知他的畫風、畫歷等等。而安野氏每年都在旅行中,將世界各地的美景透過刊印畫冊帶到我們面前,他也擅寫繪畫方面的散文,出版品之豐令人不敢置信。
我自己也長期從事類似的旅行繪畫,不能不對安野這位前輩的成績有所認識,特別是,自從司馬遼太郎書寫的《台灣紀行》早經迻譯中文發行之後。文豪司馬遼太郎的「紀行系列」的「世界街道散步」,皆由安野光雅擔當插繪,在《台灣紀行》一書中,讓我驚嘆安野光雅的寫生圖景,確乎描出了台灣風貌的精髓。他那種淡雅瀟灑、簡潔提煉的個人風格,卻又那麼貼近現實的表現出來,我以為,即使本籍畫家也鮮少有人能夠企及。我閱看過取材台灣的法國畫家的漫畫、與美國畫家的水彩畫,作品都不免夾帶他們母國的文化視角,讓吾人心中產生某種程度的拒斥感。
難道台灣在地理人文上先天就有日本的影響麼?想起來也並非如此,台灣的地景確是獨一無二的。
那麼當安野光雅的目光停留在西歐、中國等地街道上的時候,描畫結果是否也獲得各國人的認同呢?
由這樣一位寫實性的畫家,來談「想像」和「幻想」的主題,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
除了《台灣紀行》的譯本之外,青林也以中文出版過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數冊,中文讀者或許對他也不是那麼陌生的。
我起初曾擔憂《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這本書的敘事法與編排形式。漫遊者文化原只提供我譯本的文字部分,後來得知編輯部正在重新設計開本、安排圖片,我想讀者看到成書時將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示範與引例,一切閱讀的參照也就迎刃而解了。
讀者如果閱看過安野的後記,便知曉此書之輯成與一般書寫程序不同:因為是NHK製作的「人間講座」節目,事先,主述者安野有了主題的文稿,然後在進行拍攝的現場,主述者必然依當時情狀的觸動,而「不斷提到稿本上沒有寫到的事情」——這些敘述全部由速記專家依錄影逐字記載,最後由另一位寫手:「歸納原稿的字句與現場談話而成」。
這是一冊不斷擴充與精煉的書寫過程。
至此,我們當知道:此書的敘事應包括理念的闡述、現場操作的說明,以及個人經歷與歷史的回溯等等,基本上它乃是一個講座節目的「文字版」這件事。
算起來,已經年屆八十歲的老畫伯,為了寫一本讓普通人理解的繪畫入門書,思索著各種生動豐富的介面,俾使讀者進入繪畫的世界。譬如追溯自己的童年故鄉;前往庫爾貝與梵谷的生涯之地;為了探索自畫像的祕密,而低調的躲在蒙馬特一角的咖啡館,悄悄的做了街頭肖像畫家的模特兒……這許多由旅行而得以完成的章節,讓人閱讀時有「旅記見聞」的親切感,彷彿尾隨作者的腳步一樣。當安野光雅踏上梵谷的出生地與死亡地時,那種暮年卻仍全然童真的內心激盪,給予我前所未有的強烈感動。我想從這種感悟當中,讀者們也能一步踏入繪畫的世界裡……
不過涉及美術史的描述,安野不乏選擇上的睿智——他不先不後的從關鍵的庫爾貝與馬奈切入。他列舉的畫家生平,皆都以文化史與社會演進的觀點而論的。
關於書中舉出的繪畫「實驗」,安野依據中世紀插圖,複製了杜勒的「取景框」裝置——一種類似中國書法「九宮格」的方框,透過定點的觀測,把3D的實景搬移到2D的畫面上來,這樣實證了「透視法」的奧祕。書上揭載了一隻低音喇叭和一片風景,以使用「取景框」來畫,以及「裸眼」描畫的兩種結果。
很巧,這樣的「實驗」,我也曾在美術講座中作過。記得在中部一所啟聰學校的落地玻璃門上,以奇異筆描出戶外風景,那群聾生當看到泊停道旁的汽車,果然依透視法的規則一輛輛縮小下去時,那種驚喜的聲音……
那麼究竟安野要告訴我們的關於繪畫中的「幻想與想像」是什麼呢?以他的話來說:
「以為憑想像來畫,要怎麼畫都可以,但在想像的世界中若沒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就會削弱它的存在感。」
因此,「石膏素描的練習,與其說在技術上有實際功效,不如說是『走自己的路』所需要的裝備,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關於「石膏素描」的話,我不很贊同(如將之替換為「素描力」則佳),安野光雅強調「合乎自然法則的想像」這一立場,與他自己的畫風可說是毫無矛盾之處呢。
整體而論,譯者黃友玫的文筆流暢而細緻,原作者行文彷彿「面對面閒聊」的調性,也把握得恰到好處。至於日本語文習慣裡的曖昧與隱指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許很難理解其確意。例如以下這一段:「是否應畫得像照片比較好」的結論,安野光雅的說法如下:
* 並非「像照片一樣所以不好」
* 也不是「不要畫得像照片一樣」
* 而是畫得不像照片也不壞
答案似乎存在這三段論述的辨證之中,也就是說,任何一項都不能單獨代表他真正的意思,如果是習慣於接受直白的讀者,就困惑了。
這裡顯見作為譯文者努力以赴的情形。
順帶想到:我們的PBS(公視)什麼時候也能製作出值得以紙本形式流傳的節目,成為我們共有的文化智慧累積呢?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日本人這樣學歷史:戰國日本【室町時代.戰國時代 ~ 江戶時代篇】
2.
DSLR懂這些就夠了:寫給大家的數位單眼攝影100技
3.
超簡單,低預算,數位攝影特效工具DIY
4.
愛與幸福的動物園:來看旭山動物園奇蹟
5.
昭和天皇-深度剖析你所不知道的裕仁天皇
6.
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生態學的設計論
7.
POST-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75個提案打造新工作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