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586841
林昱辰
時周
2009年7月24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讀小說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小說


[ 尚未分類 ]









電影《戰地琴人》的人性掙扎•《大敵當前》敵我獵殺的刺激
一部讓你用不同角度思考何謂希望和勇氣的療癒小說

.售出十五國語言版權
.好萊塢電影劇本改編中
.英美加紐澳各大媒體熱烈好評

在一座被希望遺棄的城市裡
一名大提琴手在槍林彈雨的街頭連續演奏22天
這象徵重生希望的療癒之曲
連從不手軟的敵人都閉上眼聆聽
然而下一刻 ~ ~

1992年的塞拉耶佛,一個被戰事撕裂的城市。

  當22個排隊買麵包的平民百姓因無端落下的砲火而喪生,一個無名的大提琴手誓言在事發地點連續演奏22天。沒有人知道他能否平安撐過這段日子,包括他自己。他只知道自己必須這麼做。

  年輕的女殺手,曾經只是普通人家長大的一個女兒。在所有人被迫接受無奈的命運時,她選擇完全抹去自己的過去,包括她的名字,以最極端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隨著手上沾惹的鮮血愈多,她心中的仇恨也愈發失去正當性,最後赫然發現殺人已成為一種貪欲,自己可能已經變成比敵人更不堪的生物……

  會計師事務所書記員,在圍城開始後,努力和家人一起低調地活下去。每隔幾日,他在不知能否活著回家的恐懼下出門,穿越整個城區為家人和隔壁那個難相處的老太太汲取飲用水,該走哪條路、該過哪座橋,都是攸關生死一瞬的決定。有一天,當他在釀酒廠汲取地下泉水時,一顆炸彈落到幾公尺外的街口……

  老麵包師傅在戰事一開始時便將妻兒送出城,天倫團圓之日遙不可及。他靠著做麵包換取一個棲身之所,在每個十字路口參與「塞拉耶佛輪盤」生存遊戲。他怕死卻對周遭事物冷眼相看,他以為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直到有一天在路口巧遇老友、目睹她被狙擊手射殺……

  戰事繼續著,大提琴家仍在街頭演奏著,但這些人的生命是否還有明天?已經來到谷底的人生,究竟還可以往哪裡去?

  當你覺得人生已經失去控制,當你以為自己已經無法再前進,你,真的不再做點什麼嗎?如同大提琴手為塞拉耶佛人民帶來的啟示,人生,永遠都有另一種選擇。幸運的話,在下一個路口,或許也有人會為你奏起療癒之曲……

  加拿大作家蓋洛威以刻劃入骨的角色,以及沒有半點多餘文字的敘事風格,將這場已經遠颺的人間地獄場景從我們的記憶中喚醒,也喚醒我們對人間苦難的悲憫之心,並重新思考所謂「希望」和「勇氣」的意義。

作者簡介

史帝芬.蓋洛威 Steven Galloway

  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小說家。現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創意寫作。1975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成長於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出道小說《Finnie Walsh》(2000)入圍加拿大雅馬遜小說新人獎。第二本小說《Ascension》,入圍英屬哥倫比亞省「伊叟.威爾森小說獎」(Ethel Wilson Fiction Prize),翻譯為多國語言。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3,共有3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在山上聽重金屬
/ 臺灣桃園
2009.09.17看在山上聽重金屬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一九九二年。塞拉耶佛這裡可以分為三種人。一種人在砲彈落地時便逃之夭夭,自我保護的直覺強過他們的互助精神,也強過他們作為市民的責任。第二種人沒有逃跑,他們身上現在沾滿了傷患的血,以一種急救的態度去幫助還有救的人、搬開已死亡的人,然後繼續處理下一個等著他伸手救助的對象。另外還有第三種人,他們站在那裡,張大嘴,看著其他人跑走或幫忙。


「悲觀的人會說:『天啊,事情不可能更糟了。』樂觀的人則說:『別這麼難過,事情很可能更糟。」


真實故事,在「塞拉耶佛圍城」事件中(一九九二年三月一日-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九日),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七日,維斯米其納廣場遭受到迫擊炮攻擊,一群在廣場上排隊買麵包的百姓在這場攻擊中,有二十二人死亡。韋德蘭.斯梅洛維奇(Vedran Smailovic")為了悼念死去的二十二人,便在事發地點連續二十二天演奏大提琴,演奏的曲目為阿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Albinoni’s Adagio)。當時,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小說,真實故事改編。連續演奏大提琴第八天……
二十八歲。若矢。長程射擊是一道必須正確觀察與計算的難題,當中牽涉到對風向、風速,以及目標距離的判斷。除了要計算出與目標間的距離,還要考慮子彈的速度、下降時間,還有瞄準境的放大倍率,在帶入公式。她從不理會方程式之類的事,只是把子彈送往該送的地方,如此而已。她不明白為何其他狙擊手竟然做不到。她就是有那個能耐讓手上的子彈做到別人辦不到的事。
「我要妳幫助這個人活下來。他說他打算連續二十二天這麼做。今天是第八天。大家都看見了,全世界都看見了。我們不能讓他死。」
若矢:「他們何不乾脆再次轟炸這條街?」
「這件事不單是要他的命而已。射殺他才有殺雞儆猴的作用」。
子彈會留下證據,但砲彈摧毀一切。若矢知道他們不會隨便派個人來,除非指揮官派人來執行自殺任務,否則她要面對的絕不是個普通角色。沒錯,他們派來的一定是個受過良好訓練的軍方狙擊手,他一定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


小說,真實故事改編。大提琴手連續演奏……
四十歲。齊楠。當公寓的門在他身後關上時,他背靠著門,雙腳一癱,坐到地上。他的雙腳很沉重,他的手很冰冷。他不想出門。他只想要回屋裡,爬上床,就這樣睡到戰爭結束。他想要帶著小女兒去參加嘉年華。他想要著急地等待大女兒跟一個他不喜歡的男孩子看完電影回來。他不要他那排行老二的十歲兒子,整天只想著還要多久才能加入軍隊去打仗。他不想被迫走過自己城裡的街道、看著城裡的建築,卻每走一步路都得擔心自己的安危。但是他沒有選擇的餘地,他的家人需要水,所以他要去釀酒廠為他們取水,這城市裡到處都是和他一樣的人。大家都不是懦夫,也都不是英雄。從釀酒廠被炸的那一天起,他就天天去看大提琴手演奏,齊楠知道他為排隊等著買麵包喪生的人演奏。齊楠知道沒有人會為了在釀酒廠喪命的人演奏音樂,或是為那些在過街時喪命的人,或是為任何一個在無數次攻擊中喪命的人演奏。真要這麼做,可能需要一部隊的大提琴手才夠。但這裡僅有的,他已經聽到了。這樣就夠了。


小說,真實故事改編。大提琴手最後演奏……
六十四歲。德拉岡。他無法證明到底哪一個謊言才是真相。現在,在發生這麼多事後,德拉岡知道那個他所記得的塞拉耶佛--那個陪他成長、曾經讓他引以為傲的快樂城市--可能不曾存在。現在,走出門外就表示你接受遭遇不測的可能。從另一方面來說,德拉岡知道,待在室內也沒有比較安全。他打算到城裡的烘焙廠,現在他都領麵包當薪水回家,而且不管當天是否上班,他都可以到員工餐廳免費用餐。走在市區大道上,他聽外國人稱這個地方為「狙擊手之巷」,他覺得很可笑,塞拉耶佛的每條路都有資格被叫做「狙擊手之巷」。他無法證明到底哪一個謊言才是真相。真正的塞拉耶佛,是人人都快樂、親切待人,沒有衝突對立的城市?他知道該對自己說什麼謊:有朝一日,這座城市裡的居民將會再次把彼此當作人來看待。這場戰爭會結束,而當人們回顧這場戰爭時,將會充滿懊悔的心情,而非當做過往的光榮記憶。到了那時候,路上不會有人喪命,也不會有人曝屍街頭。只要戰爭存在這世界上一天,活著就是一種具有預防功能的手段。
愛蜜娜:「至少,這場戰爭,讓我走了許多以前不曾走過的街道,改變了我的生活領域。」現在,愛蜜娜被狙擊手擊中,他會代替愛蜜娜把小藥罐帶往紙條上的住址,在回家的路上,他會稍圍繞一下路,這樣他才能告訴愛蜜娜大提琴手的演奏上發生了什麼事……。


戰爭,不管能不能看到真實人性,但一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塞拉耶佛是一次大戰的引爆點,小說中的瑞絲妥夫斯基太太已經七十歲,歷經二次大戰,現在又發生圍城事件,她只說了一句:「你沒經歷過戰爭,根本不懂戰爭是什麼樣子。」或許很多人來不及參與,喔不,更正確的說,是根本不想參與,對我來說,看看電影,或是《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這小說,我就可以想像了,喔不,更正確的說,瑞絲妥夫斯基太太應該會回我:「這只是你看到、想像的千分之一,你根本不懂戰爭是什麼樣子。」


小說杜撰了三位人物,若矢、齊楠、德拉岡,塞城天才狙擊手、害怕取水的人父、自覺看透生命的烘焙廠員工。作者用這三位主角,帶領我們繞了一趟戰爭時的塞拉耶佛,從東方繞到西方、南方走到北方、再到四周山丘,將三年半的戰爭濃縮成二十二天,描繪了戰爭時每個人的心情起落與無奈、樂天知命與希望,不管是看淡人生還是尊重當下,死亡的街頭猜測還是運氣參半。尤其書中更反諷了新聞記者:「他知道那個攝影師會拍出很糟糕的畫面:『一個老人穿越街頭,卻什麼事也沒發生,根本稱不上是新聞。』」尤其是若矢這位狙擊手,有其一套價值觀,在戰爭中堅持己見,固執的對生命延伸出一瞬間、幾秒鐘、甚至一輩子的概念。書末若矢那段的結語寫的很好,音樂告訴她已經發生的事,一切已無法挽回,不管是殘怒或高尚的行為,都無法彌補,但音樂讓我們知道一點,就是這世界仍然具備悲天憫人的能力。阿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就是證明。
2.
瑪莉
/ 桃園市
2009.07.14看瑪莉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絕望中的光明

當人生陷入最無奈的境況,當你以為自己已陷入絕境,你,真的別無選擇嗎?

1992年,一個感動全世界所有人的事件登上世界各大媒體:
塞拉耶佛歌劇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手韋德蘭.史麥洛維克(Vedran Smailovic),
在一場爆炸事件的殘破廢墟中拉奏大提琴曲。
他無懼於四處飛竄的流彈與狙擊手襲擊,連續演奏長達22天。•••《節自網路書介》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而故事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教人特別感動
尤其是一個訴說著戰爭的故事
一個血淋淋,叫人搥心肝、悲傷又羞恥的故事

這場戰爭是這麼開始的:

1992年3月1日,波士尼亞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得到聯合國與大多數國家承認。
但占境內不到三分之一人口的塞爾維亞後裔(信奉東正教,也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主要族裔),
因為擔心受到回教徒主導的波士尼亞政府迫害,起而反抗,並得到塞爾維亞政府支持,
一路擊潰波國政府軍,占領了三分之二的土地,
並在控制區內大舉屠殺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後裔居民,進行所謂「種族淨絕」,
同年4月5日開始長期封鎖首府塞拉耶佛……
史稱「塞拉耶佛圍城」,是現代戰爭史上最長的圍城事件。

塞拉耶佛圍城長達3年10個月,結束於1996年2月29日。
在將近1500個日子裡,困留城中的居民日日夜夜生活在飢饉,
以及自己或家人可能隨時喪命的恐懼中……《節自網路書介》


戰爭總是這麼地讓人覺得殘忍又愚蠢
就為了無知的仇恨與偏見
讓多少無辜的人民生活在擔心受怕的恐懼之中
我想像著那種坐困山城、手無寸鐵的絕望
想像著只是為了活下去就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外出提水的日子
想像著行走在街上隨時可能被當作標靶橫屍街頭的恐懼
這樣的日子還能夠對人性存有多大的信任與諒解
對於生活,還能夠寄望些什麼•••

這是一本描述塞拉耶佛長達一千多個日子的圍城事件
也算是一本對於歷史的記載與記錄
讀這本書是很教人感傷的
作者將這個歷史事件陳述的很真實,彷若歷歷在目
讓讀著的我,忍不住端想著 1992 年的我是什麼樣子的
那年的我有著多少的忿忿不平或自以為是的解不開的解嗎
相較起這些坐困塞拉耶佛的居民們
我該是何等何等的幸福與幸運啊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手──韋德蘭.史麥洛維克
為一場迫擊砲攻擊事件中 22 名只為了領取麵包而無辜喪生的居民哀悼
不畏流彈與自身的危險,於殘破廢墟中演奏了長達 22 天
他的演奏,無疑地不只是追思著往生的逝者
也撫慰著自己與其他僥倖還存活下來的人民的絕望心情
流動的音符為人們帶來一連串的想像
而這些想像幻化成另一種形式的希望
在絕望的人們心中,即使只存有短暫的一絲希冀與光亮
都將是這世界上最美的一篇樂章

1999年10月13日,聯合國祕書長安南特意飛到塞拉耶佛,
選定該市當天第一個出生的嬰兒為世界「第六十億個人」。地球人口在那一天正式突破60億,
該名嬰兒的父母親都是回教徒,曾在波士尼亞戰爭時,被迫拋棄家園,逃離塞拉耶佛。
安南表示,希望這名嬰兒的誕生,「像一盞明燈,照亮人類寬容與諒解的大道。」

這是因為,塞拉耶佛圍城(Siege of Sarajevo)事件,
是人類當代歷史中的一大恥辱,良知上的一道傷疤……《節自網路書介》

我知道,這篇心得引用了許多這本試讀的文案介紹
相同的介紹也收錄在書中的前言之列
我想說的是,面對這樣的一個歷史記載
我的無言就相對於看了又看、一看再看的『美麗人生』
被圍困在塞拉耶佛的克羅埃西亞人民
就如同當年猶太人般地絕望與無助
我忍不住要感嘆
人類果真是天使與撒旦的化身•••





3.
顏玲
/ 台灣台北
2009.07.14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有一種小說,用字遣詞很簡單,卻讓你得放慢速度,逐字一一細看,隨著目光在紙本移動的同時,化為輓歌的文字,重創著讀者的情緒,闖入心底偷偷哭泣,響亮又無奈,於是薄薄的一本書,我花了十天才看完,太沉重太悲愴。對於作者細膩又深刻的筆觸,彷彿炮火就在身旁,樂音就在耳邊。

「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共和國」的首都塞拉耶佛,屬於狹長的城市,四周丘陵包圍,1984年冬季奧運曾在此地舉行。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在1992年初秘密將部隊派駐在四周山區,宣稱是為保護塞拉耶佛人。於是首都塞拉耶佛遭受屠殺近三年之久,有一萬多人喪生。

某一天,大提琴手決定在那條22人因為排隊買麵包而被炸身亡的街道上,演奏22天阿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弔唁死者也慰藉生者。突如其來的戰亂,讓人誤以為過去幸福的日子全是夢境,看似永無止盡的躲避和轟炸,更使人懷疑生或死孰者痛快,每一發子彈射殺的已然不是生命,而是人性的挾持和考驗,逐漸學習到的冷漠、仇恨則狙擊了人們的靈魂,一如滿目瘡痍的街道。音樂可以安撫殘暴的心,終於大提琴手迴盪的旋律,不僅讓城裡的人民,也讓加害者停駐,思索生命裡的尊嚴,那悠揚的音樂引領人們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恍若隔世的歲月之中,繁華的街景,幸福的燭光,上班前的親吻,歷歷在目。

故事軸線雖然在這位大提琴手身上,但書中透過女性狙擊手若矢、麵包師德拉岡、和一位男性市民齊楠的角度輪流陳述整起事件,在遠藤周作《深河》和李凡納利(O.Z. Livaneli)《伊斯坦堡的幸福》作品中,都可見這樣的敘述方式,好處是能更加適切羅列出參與人物的內心感受,以便一而再,再而三擊潰讀者心房,然而過度使用這樣的兜轉手法並不討喜,因此作者史帝芬.蓋洛威 Steven Galloway將三年的圍城歲月,壓縮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戰爭對於台灣本島五年級之後的國人,雖然一點印象都沒有,然而經由長輩口中、電影、故事裡,我們不難看到炮火的無情。尤其戰亂之中女性所要面對的更是貞節虜掠的恐懼,供養身體基本需求的糧食一餐難求,貨幣或鈔票買不到安全感。著實不懂這樣的哀歌為何會一再的重播,人類科技進步,但是文明的人心當真有進步嗎?或是那只是一種適者生存的藉口?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政府軍與圖西族的愛國陣線發生武裝衝突,,從這些歷史經驗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離經叛道與激進;近期北韓再度放話,揚言要加快核武發展,目標並且鎖定夏威夷;歐巴馬出訪中東,在開羅大學向回教世界發表演講,試圖化解美國與回教世界的紛爭,以上種種,對照世人大聲疾呼的和平及人類過往的殺戮傷痕,是否已然出現道德上的僵局?而我們又應該用怎麼樣的心情祈禱世界真正和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