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哭泣的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291337
趙丕慧
三采
2009年7月29日
120.00 元
HK$ 102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i READ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 READ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每個人都有祕密瞞著她,包括她最最親愛的孩子。
奈特與艾琳,與他們的兩個孩子布麗絲與薛普,原本過著平靜而滿足的生活,卻在某天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奈特宣布他接受了奧勒岡小鎮的副警長一職。艾琳雖不願舉家搬離這個他們幾乎生活了一輩子的伊利諾小鎮,卻抵不過奈特的堅持,而悲劇也尾隨而至:十五歲的薛普在家中遭毆打並槍擊致死。面對這難以理解的意外,奈特、艾琳與年幼的布麗絲,各自以他們的方式處理心中巨大的傷痛......
艾琳日復一日等待著凶手伏法,直到她所期待的正義遙遙無期,巨大的失落與疏離壓得她幾乎想了卻餘生之際,她決定寫信給殺子凶手。而這個意外之舉,最後卻成了支撐她活下去、並學會原諒的力量。
直到死刑執行令送達家門的那天,這場近二十年前的悲劇仍無法劃下句點——艾琳決定阻止死刑執行令,勃然大怒的奈特為了阻止妻子,不得不揭開當年悲劇背後所有難以啟齒的祕密。
作者簡介
娜欣.拉克哈(Naseem Rakha)
記者,屢獲殊榮,其報導曾於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節目All Things Considered,以及Morning Edition、Marketplace Radio、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與Living on Earth等播出。目前與丈夫、兒子及一群動物住在奧勒岡州(Oregon),利用寫作的空檔閱讀、編織、健行、進行園藝工作,或是單純感受四季的遞嬗。本書是娜欣的第一本小說。
譯者簡介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現任教於朝陽科技大學以及靜宜大學。譯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穿條紋衣的男孩》、《我們》、《黑塔》、《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戰地琴人》、《最後一場畫展》等。
序
專文推薦:以愛為名
潘怡如(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
關於本書,或許有人會想書寫它成為一個母親走出喪子之慟的漫長過程,或稱之為一個講述寬恕的故事,討論也可能從一個人的性傾向或死刑的意義來開頭。但是我卻想從一個家庭開始。
家庭對人的一生具有深重的意義。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對朝夕相處的這些臉孔,究竟知道些什麼?書中的這位母親艾琳在十五歲的兒子被槍殺後,她多年來所深信不疑的生活彷彿也被連根拔起了;她從此遠離了廚房和教會,卻被迫從傷痛的漩渦中心開始,一步步追溯她所深愛卻其實並不瞭解的兒子的內心,這個過程從葬禮上站在一棵哭泣的樹旁的長短腳的小男孩開始,卻可能是一個再也不能有止盡的追尋。
那個她所鍾愛的天使般的兒子薛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助理檢察官走向一邊,牆上的軟木板上釘著月曆,仍舊掀開在五月,而圖片上有幾個日期用綠筆打了小小的勾。最後一個日期是五月四日,薛普被殺的前兩天。
「這些記號。」她一頁頁地指。「妳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艾琳又是搖頭。
「上課。還是打工? 會不會是他在進行什麼計畫?」
「我不知道。」
漸漸地,真正最折磨人的不再是薛普死亡的悲劇事實,而是更難以解救的自我懷疑:對於這些問題我應該要有更好的答案的,我應該要能阻止這一切發生的。艾琳想著:
「做母親的人應該要知道這些事,需要知道這些事。」
如果能有比一個母親的傷心自責來的更難痊癒的,大概就是一群相互怨懟責怪的人所能加諸彼此的折磨吧。一對恩愛夫妻的漸行漸遠,可以有很多原因。但丈夫的祕密和喪子的傷痛既是一帖毒藥,卻也是一劑強心針,讓艾琳和丈夫奈特寂寥的婚姻在衰敗之中卻仍未死盡。艾琳雖將薛普的死亡遷怒於丈夫遷離家鄉的武斷決定,卻其實更恨自己沒能阻止這個打從一開始就令她不安的決定。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所以薛普死了呢?
「一家人的聯繫之道是我們無法瞭解的。某些隱形的、細胞似的關連牽繫住我們的過去與現在。」薛普的妹妹布麗絲,這個活下來的手足,向來自認不是被鍾愛著的那個孩子,她這麼想著:
「說不定在我哥哥喪命時,我們共用的細胞也隨之死亡。對我家人來說,那些細胞就是心。那些精緻、脆弱的細胞壁讓我們以無懼及信心擁抱生命。我們受苦是因為我們的心奄奄一息,一次死一個小細胞。」
不論是謀殺還是意外,薛普的死都迫使原本將以慢性風濕樣態出現的家庭病症,做了劇烈的轉化,使之成為高度致命性的急症,並令劫後餘生的家人從此活在創傷後症候群的陰影之下。薛普死後的十九年間,原本這個家庭將一一面對的成長發展和老化,彷彿未曾真正發生過,跟薛普一樣,從此就停滯在那個時間點之上,再也不會長大,再也不可能變成二十七歲,三十四歲或任何年紀了。
陷溺於無窮無盡的追悔和寂寞裡,那一天,艾琳想到了默默結束她的生命。卻也是幾乎在同時,她萌生了和丹尼爾.羅賓——那個槍殺她兒子的死囚—通信的念頭。是因為寂寞吧,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在大家的同情眼光都用盡之時,連丈夫和女兒都自顧自地向前離去時,又還有誰會比羅賓—這個仍然關在囚牢裡的兇手——更在乎她死去的兒子和她身為母親的感受了呢?看著窗外自己和父親在童年時親手種下的蘋果樹,艾琳嗅到了蜂蜜一般香甜的蘋果花。她發現自己雖然滿懷傷痛,卻不願死去而想求生之時,她開始想要溝通,她想要知道一些什麼。
這是否終究是個講述寬恕的故事呢?我認為是的。
但我並不想為這樣的寬恕戴上神聖的花環,而寧願將這個寬恕留給這個母親自己. 與其認為她的寬恕是丹尼爾.羅賓的救贖——這自然仍是高貴的舉動,我卻以為這毋寧是長久怨懟生命的艾琳,在面對重生時給自己的救贖。因為生命必須為自己找到出路,艾琳也是,她的家人也是,羅賓也是。
一件意外的發生,背後往往累積了無數的錯誤,最令人傷感的是,這些錯誤經常以愛為名。即使出於愛的行為,也可能令他人和自身的生活就此粉身碎骨。書末,艾琳在闊別多年之後立於兒子的墓前對他說:
「我現在知道你為什麼會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了。我只能說我很抱歉。」
「我很抱歉你不能讓我知道,我很抱歉就算你告訴了我,這世界跟我也不會接受。那樣子不對,還有你爸做的事也不對。可是他也很抱歉。你得知道,薛普,他愛你的方式可能跟我們當初設想的不一樣,可是你得瞭解,他只知道一種愛法。」
他只知道一種愛法。奈特和艾琳如此,薛普和羅賓也是如此。
即使愛卻沒有去聆聽,即使愛卻沒有勇氣接受他或她與自己的根本的不同。或許人在生活的瑣碎中已然消磨殆盡,以致於無法停下來思索也沒能力去聆聽了。於是相愛的人以互不瞭解的方式避免傷害彼此,愛與瞭解以這樣的形式分離開了。心與心的距離真的可以是很遙遠的。枕邊人所埋藏的祕密,親愛的孩子所說的話語;你或許自認很愛他們,卻真的瞭解他們嗎?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而記憶卻經常是不放過自己的。作者這麼說了:
「一個孩子死了,接踵而來的仇恨、絕望,無盡的、無窮的痛苦。還有家庭、孩子、傷痛和不公不義。還有走不完的長廊。」
原諒你自己,也才能原諒你所愛的人。本書所書寫的最高貴的,毋寧是一個母親和一個妻子對自己最終的原諒。
內
容
試
閱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6,共有6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琥珀色的月亮
/ 台灣台北
2009.10.15看琥珀色的月亮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艾琳十三歲的兒子薛普,因為在家遇到搶劫,全身被毆打,胸口被擊中致命的一槍而死,從那天起,艾琳的人生全變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看著兇手被判死刑。羅賓十九歲那年,因槍殺了薛普而入獄,經過十九年的牢獄生活後,法庭判他處於死刑,就在執行死刑前的最後一個月,艾琳與薛普之間的關係起了變化,而真相也隨之而來。
回憶似乎是艾琳僅有的,他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但艾琳不只薛普一個孩子,布麗絲也是他的孩子,但他卻選擇活在薛普的回憶裡,放棄自己、作賤自己,可憐的布麗絲,卻得扛起一個家,照顧母親,成為父親情感上的支柱,那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很難不對母親的生活方式及母親對他的忽視,懷著埋怨的心情。故事的最後,真相的大白,出乎我意料之外,也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或許早在十九年前,這個決定就是最終的走向,一個心願,一個想陪伴最愛的人身邊的心願。
一個男孩的死亡,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是父母永遠無法擺脫的惡夢,閱讀時,我總會被艾琳強烈的情緒給牽著走,能感受到他的恨、他的悲,有幾次使我紅了眼眶,忍不住回頭抱抱我的女兒,隨著故事的結束,心裡滿滿的感觸,同時也讓我學會了「寬恕」,因為寬恕才能讓傷痛不在,且帶來更具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才能使心靈變的更明亮。
2.
lyo
/ 台灣台北
2009.07.24看lyo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部小說真的好看!雖然它始於一個悲劇,結尾也不盡人意,但我相信它是個happy ending。因為看完書時,我有種說不出的解放、舒暢及輕盈的感覺,好像全身每個細胞都充滿力量,也有一種「得好好珍惜身邊親友」的心情。
贊成死刑的人,看了這本書,或許會有些新的想法,至少我就是如此。以前的我認為,廢除死刑只是一些所謂人權主義者的口號罷了,不但讓那些殘忍的罪犯有機會繼續出來為非作歹,也置死者與其親屬權益於不顧,簡直荒謬透頂。
我不以為然地想,為犯人的人權爭得面紅耳赤的人,若置身於被害人的處境下,還會這麼大言不慚嗎?難道死者沒有人權?只因為人死了,就不再被當人看?那他們及親屬因此被毀的人生、他們的怨恨、他們的公道,該找誰去討?
更有甚者,當法律轉而保障犯罪者的時候,不是更助長這些人的氣燄,讓他們行起惡來更有恃無恐,逼得被害者要私下找殺手,效法遠古動私刑復仇嗎?
但是──
「我不知道什麼叫正義,世界上根本就沒這種鬼東西。對我來說,這只不過是──只不過是像妳這樣的人掛在嘴上的字眼,為的是讓自己感覺心安,因為在太多方面你們根本就沒辦法撥亂反正。」
看到書中這段話,我彷彿被五雷轟頂。我們掛在嘴上的「正義」,或許僅僅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因為無力阻止罪惡的發生,只好想辦法毀掉展現罪惡的人。這根本不是正義,只是復仇,只是出於恐懼的自衛。但罪惡因此被消滅掉了嗎?不,它還是在那裡,不除掉根,野草被春風一催,又會遍地生。
更諷刺的是,丹尼爾過了十九年後,終於被判死刑,卻不是什麼「遲來的正義」,只是政客為了贏得選舉的政治手段罷了,不管丹尼爾究竟該不該死,都是勢在必行,否則「不啻是政治自殺」。死刑彷彿是一場人間鬧劇,既悲哀,又荒謬,還有半點「正義」的莊嚴可言嗎?
我們同時也看見,為了實行一場「人道的死刑」,要付出多少社會成本。負責執行的監獄監長梅森,得找一些願意「殺人」或「坐視死亡」的人,包括注射毒藥的護士等,保證每個環節順利進行,還得裝設通往檢查總長及州長辦公室的電話線,以防他們在最後一刻叫停。
而當梅森知道艾琳願意原諒丹尼爾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一般的輿論可不會把寬恕也視為正義伸張,這和大眾心理不符,而且梅森知道朝這方面的努力必然會被認為是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這又是何等諷刺,似乎就算被害者願意原諒,因為不是大眾「想看的戲碼」,也得被迫上演另一齣殘忍又不文明的戲,徹底揭露死刑不是「為被害者討回公道」,而是為了「解除自身恐懼」的事實。
而令人玩味的是,造成這股漣漪的主角──丹尼爾,倒是平靜得很,因為死對他來說只是一種解脫,那麼,就像梅森所疑惑的,「死刑不是意在懲罰嗎?所以如果他根本就不想活,那死刑就不算是懲罰了。」
在這種時候,這種勞民傷財的事,還有必要進行下去嗎?花大筆社會成本,難道是為了實現政客的野心,或幫助犯人達成心願?
當然,書中的狀況不是絕對,而且正如支持死刑不能解決問題一樣,一味廢除死刑也不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改善社會風氣、減少社會及家庭問題。但在這方面,似乎就遠不如死刑廢除與否讓人辯論、探討得那麼徹底了。
另一方面,一般人的認知總是:處決犯人以後,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了,大家就可以向前邁進了。但被害者家屬會因為犯人伏誅而得到解脫嗎?或許心中的怒火能因此澆熄,悲痛卻是永遠不會消失,每當「遇到下一個薛普(被害人)不會長大的生日,心裡的痛還是揮之不去」。畢竟他們沒有辦法說忘記就忘記,他們還需要一點時間讓自己站起來。周遭人們的遺忘,只會讓他們更痛苦。
有鑑於此,作者提出一個我很喜歡的見解:只有原諒──而不是死刑──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平靜。
原諒,聽起來似乎比人權主義者振臂疾呼的還要不切實際。一般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要原諒一個殺死至親的人,只有聖人才做得到。
但是,換另一個角度想,原諒不是為犯人好,而是自己,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能夠選擇仇恨以外的生存方式。它不是什麼偉大的情操,只是為了活下去。
正因為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只能原諒。也因為艾琳選擇了原諒,她才能看見以往看不見的真相,包括丹尼爾是個怎樣的人。
這本書最讓我驚訝的,是它不僅是一個探討死刑與寬恕的故事,它還包含一個令人心碎的真相,牽扯到的社會問題及情感面更深更廣。
看到最後,發現原先以為的兇手不是兇手,原先以為的真相不是真相,雖然難免欷歔,卻也慶幸他們有一個和解的機會,原諒自己也原諒對方。有些謊言的確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但我實在想不出比現狀更理想的方式了。
因為,如果艾琳在和丹尼爾通信、了解丹尼爾是個怎樣的人之前就得知真相,她會真心接受丹尼爾,丹尼爾會真心接受她嗎?我認為不會。或許打從一開始,他們就不會選擇交集,那麼所有事情都不會改變,只是多了更多心碎的人。
因此,這個故事雖然有悲傷,卻沒有遺憾與悔恨,命運是所有人物的性格堆砌出的必然結果。我倒是很高興艾琳和丹尼爾能以這種方式互舔傷口,事實上,我真的很喜歡這兩人近乎母子的奇妙關係,艾琳和傑夫(她從小看著長大的孩子)也是。
3.
白袍蛙
/ 高雄
2009.07.23看白袍蛙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如果有一天,你最在乎、最愛的人被殺害了, 寬恕會是你的選擇之一嗎?
奈特一家人本來在伊利諾小鎮平靜地生活著, 直到有天奈特宣布要接受奧勒岡小鎮的副警長職位,並且很迅速地搬離了原本生活了好些年頭的地方。艾琳, 奈特的妻子,雖然對這個匆忙而來的決定感到疑惑,很不想離開,最後終究拗不過丈夫的堅持。然而,因為這個決定, 而導致了隨後的悲劇產生- 他們的兒子薛普在盜賊闖空門時被殺害了!雖然整個事件過程存有疑點,然而在巨大的悲慟下, 他們默默接受了這一切,並且等待著兇手接受審判那天的到來。然而,喪子之痛並不是那麼容易克服,在漫長的等待中, 艾琳在極度絕望的心情下,意外有了寫信給殺人兇手羅賓的想法, 竟也付諸實行。她瞞著丈夫奈特持續了好幾年信件往來,艾琳慢慢接受了愛子的死亡, 也嘗試寬恕對方,直到死刑定讞之前的一個插曲,才發現原來真相並不是他們看到的那樣…………。
這本書的試讀心得,無疑是我目前寫來最難以下筆的。 閱讀之後的衝擊,來自於小說情節裡各種矛盾情感的糾葛,關於愛與仇恨、、關於正義與偏見、還有本書最大的主題: 關於寬恕。這裡面我看不到誰對誰錯, 卻看到了同樣是以愛為出發點,卻衍伸出不同的反應。這廝認為這樣應該是最好的作法,對那廂而言卻可能是折磨。 而當真相出現時,原來的善意,卻變成了爭執的開端。
關於「愛與仇恨」
在這樣的悲傷中,艾琳試著不要怪罪丈夫的執意搬家, 選擇自我放逐。然而為了女兒,還是強打起精神,甚至試著去寬恕殺害兒子的兇手。女兒布麗絲因為哥哥的死, 選讀了法律,當上了檢察官,最後得知了真相之後, 促成了艾琳和羅賓在處決前會面;奈特奈特和羅賓是唯二知道事實真相的人,然而為了某些原因, 他們選擇不說出來,即使最後的審判確定了是死刑,奈特選擇保密下去,而羅賓則認為死了就是解脫。
究竟是為了什麼,讓他們選擇了這樣做?
我想,這都是為了愛,對他們家人的愛。 奈特家中每個人在尋找自己的救贖之外, 都用自己的方法去關懷其他家人。只是,如之前所言,自己所堅持的關心,卻可能變成了兩面刃,不只刺傷了別人, 也割傷了自己。愛難以拿捏,每個人都是用「這樣對他最好」為出發點去愛,只是,這樣的愛給了對方,對方也會認為是愛嗎?
哪一個選擇,對他們來說會是最好的呢?
我一直記得,羅賓在被行刑前說過的話:「鯨魚的眼睛就跟海洋一樣的深,就好像他們很聰明,好像無所不知, 而他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又讓他很悲傷。」知道真相的人, 也是唯一瞭解到真相會傷人的人,大概也會選擇不說出口吧。
關於「正義與偏見」
剛開始羅賓因為涉嫌強盜殺人而被關進監牢等待審判, 為了合乎大眾所認為的正義,死刑似乎是唯一結果, 即使還有疑點尚未釐清。這樣的正義,已然只是其他倖存者用來讓自己免於遭到同樣的厄運罷了。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偏見,扭曲了正義?甚至,到了最後真相已被揭露,艾琳選擇要原諒並且重新上訴,但在「 官方」立場,在已經決定的死刑之前翻案,可能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而覺得麻煩,甚至造成大選失利, 而採取不作為,繼續執行死刑,「正義」 已經是在我們用來免於恐懼、免除麻煩、甚至獲取利益的一個藉口了。
「我們所作所為不都源於親身經歷嗎?我選擇把殺人犯送進監獄, 你選擇監管他們甚至處決他們。我們怎麼作都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先生,我相信你也有自己的故事。」布麗絲曾經這樣對監長說, 因此,她當上了檢察官,想找到自己的正義。 而在情勢逼迫下的監長梅森,縱使覺得羅賓對於面對死刑的平靜有所疑惑,縱使最後明白了真相,最後還是只能屈服於政客和記者,「兩種都一樣是心裡扭曲的衣冠禽獸。」如期施行了死刑。
「那麼多條生命被扭曲,破碎不堪, 而且連一個真正的好答案都找不到。」布麗絲在故事結尾,當艾琳問她檢察官辛不辛苦時,她的回答。
正義,已經奄奄一息。
關於 「寬恕」
在死刑定讞之後,似乎一切都結束了,平靜會隨之來臨。其實不然, 內心的折磨還是持續著,會在每一個小細節不經意地出現,然後打擊。只有真正原諒,才是終點。只是,寬恕並不容易, 更何況是面對一個殺死至親的人?艾琳的心境變化,或許是在極度絕望之餘,除了永無止境的恨意之外, 給自己的另一條出路吧。
對啊,與其抱著仇恨活一輩子,選擇原諒(以及遺忘?), 或許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度過下半生。
這個故事,最後還是以悲劇收場。雖然真相殘酷, 但最後都能獲得了諒解寬恕。或許因為一開始的隱藏真相, 而造成這樣的結果,然而,假如時光倒流到兇殺案後就釐清真相, 甚至一開始奈特發現某個當時不可告人的秘密時就揭發出來, 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結果嗎?
我不知道。
也不會有人知道。
4.
kathy34
/ 台灣台北
2009.07.23看kathy34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天地有感 變葉唏噓落下愛的珠穗 哀悼男孩薛普的離逝
有情山水 大塊風景歷歷如繪囚者羅賓自由澎湃的生命意向
<哭泣的樹>是講一個美式傳統家庭如何走出社會文化法律約制的死胡同
在孤獨失落慢性充斥每個人汽球般的身體下
以愛的氧氣自助 如釋重負走出死亡栓塞的生命實驗
故事莊嚴有人性 沒有經過死亡的試探 就無從體會生命的感動
一開始的歹徒殺子事件就像一把鈍起子 無法為緊塞瓶中的秘密解套
只是讓命案的見證人薛普之父副警長奈特對心愛的妻女更加堅持父權的緘默
而緘默的代價就是家庭的崩盤 妻女的內心創傷漸入膏肓 而兇手仍未判刑
此時死亡再度試探這個家庭的女主人的求生意志 而艾琳確實因恨欲死但因生還
極度想要與怨恨的苦毒正式和解 她開始與兇手寫信表達她的饒恕意願
此舉奇妙地打開兩人孤獨與失落的心門 生命產生彼此取暖般愛的續命
之後奈特的告白與布麗絲的支持 全都因紀念薛普愛的生命產生情感的巨集
就連獄長梅森都回溯原生家庭的情感經驗 為殺人犯的生死作天人交戰的爭扎
最感動的是故事中的人物都在找尋愛的全貌 共同努力重建真正的心靈地圖
拋除昔日負面情緒 以包容接納的愛心擁抱人群 無形向外重現大愛的真實力量
它讓人心從荒漠化做沃土 世界的人口有多少
愛的溫暖亦跟著遠播到世界各角落 無所不在
Open your story and relax your mind
Let the sunshine light your life
每個人都像一本書
分享聆聽彼此的人生經驗
讓愛匯流繼續傳承下去 生生不息
寬容讓你發現更多的真相全貌
饒恕教人學習更穩健卓壯成長
寬恕需要不斷練習 不停無私奉獻
而最後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
5.
瑪莉
/ 桃園市
2009.07.18看瑪莉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每個人都有祕密瞞著她,包括她最最親愛的孩子。
這個秘密,說出口也沒什麼,最後卻讓這個家分崩離析……《節自網路書介》
失去兒子的痛苦,與失去手足的痛苦
我想在程度上理應是相當的吧
等待那個闖入家中,將十五歲的兒子毆打殺害的兇手被繩之以法
將近二十年的青春與歲月用著極折磨人的速度前進著
喪子之慟與布麗絲失去哥哥之後的成長經驗來說
這之間所要付出的代價與彼此暗自療癒傷口的心情來看
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已經在這件悲劇中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與磨難
原本一心以為這是一本療癒小說
看著書中無法承受喪子之痛的母親如何地靡爛度日
看著父親如何將傷口掩埋,將心中恨與痛悄悄包紮
靜靜隱匿在心底裡最深的某一個角落將之封鎖
也看著妹妹布麗絲如何堅強的讓日子往前走
至少以她自己所能做到的方式
讓這個身心破碎的家庭維持下去並繼續地往前進
一個孩子死了,接踵而來的仇恨、絕望,無盡的、無窮的痛苦。
還有家庭、孩子、傷痛和不公不義。還有走不完的長廊。•••《節自書中片段》
然而,就在追逐了十幾年之後,說是筋疲力竭了也好
是累了、倦了、想通了、或者說是走出了那份傷痛也罷
母親艾琳居然選擇了『寬恕』那個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
選擇以放過他人的過錯來拯救自己剩餘的生命
這原本會是一個大到讓人無法相信的高貴情操
在這份『寬恕』的情操裡有著世界上多不可思議的美好與衝突
然而,就一個『秘密』。那個被掩護了二十年的秘密
居然讓這個家真正地面臨上分崩離析的命運
這本書中,作者的筆觸細膩深刻的刻劃出那種錐心泣血的痛
在情節安排與轉折上也讓人的情緒極為道地的隨之起伏
也許是因為同樣身為母親的角色
也同樣有著跟自己較為親近的兒子那份情感
總是覺得很能體會到並深觸及艾琳內心裡那種傷慟與矛盾掙扎
為此,相同地
在面對那個不為人知埋葬了二十年的秘密被公開來了之後
我心裡的震撼與情緒居然有著跟艾琳同一陣線的感慨
我只能說,作者將這個故事寫得一點也不扭捏作態
不浮濫、不誇大,完全教人感覺真實的一個故事
我現在知道你為什麼會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了。我只能說我很抱歉。
我很抱歉你不能讓我知道,我很抱歉就算你告訴了我,這世界跟我也不會接受。
那樣子不對,還有你爸做的事也不對。可是他也很抱歉。
你得知道,薛普,他愛你的方式可能跟我們當初設想的不一樣,
可是你得瞭解,他只知道一種愛法。•••《節自書中片段》
在書末,艾琳於兒子的墳上所說的這段話真是教人糾心肝的痛
每個人都是在一連串的傷痛與錯誤中學習到成長的
可嘆的是,有些錯是怎樣都無法再去挽回的
然而在這樣的錯誤之中,我們仍然可以學到的便是『寬恕』
父母總免不了地淪入『以愛為名』的漩渦
卻往往忘了有時候愛也是會傷人的
在這樣的一個悲傷故事中,每個人都有著心事
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秘密
而每個人也都有著無法挽回的錯誤
但是,在真相的背後
每個人是否都學習到了成長,學習繼續勇敢地向前進•••
* 看更多讀者書評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