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真實預言!不連續的時代

真實預言!不連續的時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80083
陳琇玲、許晉福
寶鼎
2009年7月29日
127.00  元
HK$ 101.6  







* 叢書系列:方向
* 規格:平裝 / 52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方向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杜拉克經典精裝書《不連續的時代》改版平裝版
  理、教育、政治、趨勢,管理大師最真實、精闢的寓言!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以其獨特且全面的客觀論點,清楚地分析「社會」的未來趨勢。未來其實早已與我們共存,就在我們型塑未來的同時,都可由本書中得到創新的啟發。

本書特色

  雖論『過去』、猶證『未來』的真實預言!
  *在未來,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以新科技為主的重要產業出現。
  *經濟正在面臨鉅變,世界已為成「一個市場」,一個全球購物中心。
  *現代政府,正迅速地令人醒悟,年輕人正用同樣的敵意,排斥所有機構。
  *知識已成為重要的核心資本(central capital),也是經濟的關鍵資源。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作家、管理顧問與大學教授,一九O九年十一月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九三九年出版第一本書《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一九五O年於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擔任管理學教授。從一九七一年起以社會科學暨管理學教授身分任教於加州克萊蒙研究學院(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該校於一九八七年將其管理學院以杜拉克之名命名。杜拉克身兼領導人對話學院(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的榮譽董事長。

  杜拉克著作等身,共計三十餘本,其中十五本論及管理,包括代表作《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及《企業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十六本涵蓋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包括《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經濟人的末日》、《全新的社會》(The New Society)、《運作健全的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不連續的時代》及《生態願景》(The Ecological Vision)等;此外還著有二本小說及一本自傳體散文選集:《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因成就斐然,杜拉克於二OO二年獲布希(Bush)總統頒贈「總統自由獎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一系列記錄他生活與工作的影片於二OO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OO三年元月三日在CNBC財經電視台播出十次之多。他於二OO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譯者簡介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技術學院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系統程序專員暨ISO 9000稽核師,現專事翻譯、譯作近四十冊。近作有《第五項修鍊III—變革之舞》、《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成效管理》、《注意力經濟》、《責任感病毒》、《快、狠、準的領導智慧》。

許晉福

  政大會計系畢業,現專事翻譯。譯有《人性探索家馬斯洛》、《機率1:第二個地球》、《自信演說,自在表達》、《關鍵成本與利潤》、《贏在談判》及《ZERO─零式管理》等書。



什麼是「不連續時代」帶給組織的挑戰─許士軍
一九九二年版前言
一九八三年版




第一篇:知識技術
一、 連續性的結束
二、 新產業及其動力
三、 新企業家
四、 新經濟政策

第二篇:從國際經濟到世界經濟術
五、 全球購物中心
六、 讓窮人有生產力
七、 超越「新經濟學」

第三篇:組織的社會術
八、 新多元主義
九、 向組織理論邁進
十、 政府的病
十一、 個人如何存活?

第四篇:知識的社會術
十二、知識經濟
十三、知識社會中的工作與工作者
十四、成功把學校慣壞了嗎?
十五、新學習與新教學
十六、知識的政治學
十七、知識有未來嗎?

結語
名詞對照表

top

原版序

  在游擊戰頻傳的國家,載著木材的大型貨運火車前面,通常會有一台既輕巧又可消耗的手搖台車(handcar),如果鐵軌上被放置炸彈,手搖車就會先引爆炸彈。這本書就是這類「手搖台車」。當然,因為未來總是像「游擊戰頻傳的國家」,意想不到和顯然不重要的事情,讓目前龐大看似無法動搖的趨勢出軌了。或者,我改變一下比喻,這本書或許可被視為一種「預警系統」,把仍不為人知但正在改變經濟、政治和社會之結構與意義的不連續性報導出來。相對於那些明顯可見趨勢的龐大衝勁,這些不連續性反而比較可能形成並塑造我們的未來(二十世紀最後幾十年光景)。這些不連續性可算是我們「最近的未來」──是既成事實和即將到來的挑戰。

重要的不連續性存在於四大領域:

  一、真正的新科技要靠我們。這些科技幾乎是肯定會創造出新的重要產業和全新的重要企業,同時也讓既有的重要產業和大企業變成落伍過時。過去半世紀的產業成長,源自於十九世紀中期與末期的科學新發現。二十世紀最後幾十年的產業成長,可能從二十世紀最初五十年到六十年的知識發現中產生,這些發現包括:量子物理學、對原子和分子結構的了解、生物化學、心理學、符號邏輯。未來幾十年在科技上,更可能像前一世紀最後幾十年一樣,卻跟過去五十年的技術和產業連續性較不雷同。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十年內,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以新科技為主的重要產業出現。

  二、我們在世界經濟上面臨重大改變。在經濟政策及理論方面,我們依舊像是生活在「國際」經濟中一樣採取著行動,把國家區分成單位,透過國際貿易來交易,而在本質上,各國在經濟、語言、法律或文化傳統上都不盡相同。不知不覺地,在共同資訊產生相同的經濟興趣、渴望和需求,在突破國界和語言並忽視政治意識形態之際,世界經濟油然而生。換句話說,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市場」,一個全球購物中心。不過,這個世界經濟幾乎完全缺乏經濟機構,唯一的例外則是極為重要的跨國企業。而且,針對世界經濟而言,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經濟政策和經濟理論。

  世界經濟還不算是一個可實行的經濟。新興重要經濟實體加入「先進」和「已開發」國家行列的失敗,已經在富裕國家(以白種人居多)和貧窮國家(以黑種人居多)之間造成間隙,可能讓富國與窮國都蒙受其害。後續數十年必須要有激烈的改變。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重拾十九世紀那種以多重方法進行發展的能力──只不過發展的條件極為不同──否則,二十世紀將如同毛澤東和卡斯楚(Castro)所預期的階級戰爭預言,亦即一次大戰前的世代最引以為傲的成就。只不過現在是種族之間的戰爭,而非階級之間。

  三、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政治交集正迅速改變。當今的社會和政治是多元論的形態。目前各個單一社會任務的重要性,交由為永久存在而籌設的大型機構處理,這些機構則由管理者掌管運作。但是,支配我們預期及所見的假定,仍是十八世紀自由民主理論的個人主義社會的那些假定,而支配我們行為的現實,根本就是組織化,甚至是過度組織化的權力集中。

  不過,我們在此趨勢中也正接近一個轉捩點。這些最大且最快速成長的機構,也就是現代政府,正迅速地令人醒悟,如同對於現代政府執行能力的批評聲浪四起一樣。我們也對其他有組織的機構加以批評,天主教教會和知名大學裡同樣出現反叛情形。事實上,各地的年輕人正用同樣的敵意,排拒所有的機構。
我們已經創造一個新的社會政治現實,但是卻一點也不了解這項現實、甚至完全未對其加以深思。這個新的機構多元化社會,會在政治、哲學和精神上帶來挑戰,但這些挑戰遠超過本書(或作者能力)範圍所及。

  四、然而在這些改變中,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項。過去數十年內,知識已成為重要資本,成為中心資本(central capital),也是經濟的關鍵資源。這不但改變勞動人口和工作,改變教學與學習,也改變知識及其策略之意義。但是,卻也引發權力新貴,「知識份子」的責任問題。

  不過,本書討論的主題既非經濟、也非科技,既不是政治結構、也不是知識與教育。本書的一貫主題是,即使對現實匆促一瞥也會透露的「不連續性」。這些不連續性或許跟預測所預期的截然不同,甚至比我們大多數人仍視為「今日」的更為不同。

  本書所記錄的各項單一觀點,日後都將為人所熟知。不過,這些不連續性集結而成的社會景象,卻跟我們目前周遭所見一點也不相似。換一種比喻來說,身為演員的我們依舊相信,我們正在演出易卜生(Ibsen,十九世紀挪威劇作家)或蕭伯納(Bernard Shaw,十九世紀英國劇作家)的劇作,然而事實上,我們卻是在「荒謬劇場」(Theater of the Absurd)登台演出(而且是在電視中演出,不是在百老匯「現場」演出)。(譯註:荒謬劇場於一九四○、五○年代興起於巴黎,是舞台三面被觀眾席包圍的劇場。)

  目前,預測「二○○○年」已經蔚為風潮。我們突然領悟到,自己比希特勒(Hitler)和老羅斯福(Roosevelt)在一九三三年掌權的重大年代,更接近這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然而,現在隨便一位中年人卻還把一九三三年的體驗當成「當前的事件」。

  我很羨慕那些告訴我們二○○○年將是何等光景預言者的勇氣,但我一點也不想模仿他們。我記得很清楚,當初一九三三年時對未來有何預測。當時,沒有哪一位預測者能想像得到一九六八年的真實狀況。而且,在一九○○年以前的世代,也沒有任何人預期或預測到一九三三年的真實狀況。

  我們所能預測的是,把以往趨勢延續到未來的連續性。我們所能預測及所能評量的事,唯有已經發生的事。但是,不管這些連續性趨勢有多重要,它們都只是未來的一個面向,只是現實的某一方面罷了。

  最正確的量化預測,絕無法預測到這項真正重要的事:在未來不同的情境中,事實與數字的含意。

  不到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年時,大家對未來相當樂觀,預測美國在這個世紀能把白人貧困家庭數目減少到十分之一以下,把貧窮黑人家庭比例減少到三分之一以下的「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但是,一直到一九六六年才達成這項目標。即使在一九五九年,艾森豪(Eisenhower)政府的最後幾年,預測在未來十年內,貧困家庭數目將會減少一半,從八百多萬戶減少到五百萬戶以下,以此做為一九六○年代的具體成就,這種想法都被視為幾近空想。不過,在這段期間,我們已大幅提高界定「貧窮」的所得水準。

  我們或許可以預測正確的數字。但是如今,只不過經過十年,主導美國意向並形塑美國政策之事項(更別提造成美國現實狀況的事),一直都是任何統計預測方法所無法預期的:我們對經驗的含意、特質和認知已經有所改變。一九五九年強調富裕,一九六九年則注重貧窮。

  這本書試圖檢視這些其他的面向,性質與結構、認知、含意與價值觀、機會及優先順序。本書的主題對社會情勢討論有限,但卻以全面觀點,檢視經濟與政治、檢視社會問題、檢視科技及學習與知識的領域。不過,本書也附帶涉及個人經驗、藝術與人類精神生活那些重要領域。

  本書並不是在預測趨勢,而是仔細研究不連續性;它並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檢視目前狀況;它並沒有提問:「未來會是怎樣的光景?」而是詢問:「為了開創未來,我們現在必須解決什麼?」

彼得.杜拉克
一九六八年夏天於美國紐澤西州蒙特克萊(Montclair, New Jersey)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