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和諧絲莊

和諧絲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586926
王麗豔
時周
2009年9月18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讀小說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小說


[ 尚未分類 ]









與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共同競逐曼布克獎,
史上第二位入選競逐曼布克獎的華裔作家一鳴驚人之作!

★2005英國惠特布列首部小說獎
★2005大英國協作家獎「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區第一本書獎」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專文導讀

  「人們開始傳言說強尼是殺不死的,子彈從他的心臟直穿過去,但他仍然活得好好的,仍然統治著河谷。也有人說他根本沒有心,他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神靈,不是我們這種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兒子一半是人,一半是神。」

  一九三○、四○年代的馬來亞,時值英國殖民與日本侵占時期。在霹靂州以產錫聞名的近打河流域,孤兒林強尼從由礦場最底層的小工,一步步晉身為河谷最有權勢的人。

是後天的努力加上先天的幸運?抑或成功的背後有一雙黑手?

  給他工作與溫飽的恩人死於非命;一場莫名其妙的爆炸中,他宛如不壞之身,穿越熊熊烈火;並肩對抗英國殖民與入侵日軍的共黨游擊隊夥伴,全數死於一場偷襲,只有他一人全身而退。

關於他,傳言無數,但哪些為真、哪些為假,從沒有人能確定。

  然而,他美麗的妻子與神祕的日本學者暗通款曲,生命中唯一的好友選擇終身避走,而他的獨生子認定他是惡魔,對他深惡痛絕。

  埋藏在熱帶島嶼上的祕密,「和諧絲莊」男主人心中的黑暗過往,一段過去,三個人分別娓娓道來,終於打破傳說、誤會與事實之間的分界線,但,真相會否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結構彷如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分別由林強尼的獨生子、早逝的妻子與唯一友人主述,拼湊出林強尼複雜而神秘的一生,揭露這個近打河流域最有權力家庭的祕密……

  綜合了熱帶風情、政經情勢、戰爭陰影、爾虞我詐的諜報、隱蔽的愛情等複雜元素,歐大旭以微妙的感情、敏銳的人物、熾烈的慾望、戰爭與背叛,羅織出一部既有悲劇強度、也有史詩廣度的一鳴驚人處女作。

  本書戲劇張力與懸疑性十足,兼顧文學性的敘事風格,使歐大旭晉身歐美文壇備受期待的新銳作家,為華人作家在世界文壇上再爭得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

歐大旭

  生於台北,襁褓時即隨其馬來西亞籍華人的雙親回到吉隆坡,在馬來西亞念完中學後赴劍橋大學習法,隨後考上律師執照,並在倫敦一家法律事務所服務。他一心嚮往創作,工作餘暇埋頭寫作,後來毅然放棄待遇豐厚的律師生涯,進入東英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著名的創作課程就讀。《和諧絲莊》即是在東英格利亞大學讀書期間完成的。第二本小說《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已於2009年4月在英國出版。

譯者簡介

王麗豔

  女,山東青島人,文學碩士,畢業於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外國文學研究》、《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並翻譯《懷孕百科》一部(合譯),編著《英語故事》一本,參與數本圖書編譯工作。現為上海某高校英語教師。



導讀

歐大旭與其《和諧綢莊》

文 李有成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編注

  和諧綢莊:符合星馬一帶文化習慣之譯稱。台灣過去亦稱綢莊或布莊,但為求字面的美感,本書中統一譯作「和諧絲莊」(作者以英文寫作,而英文的silk不區分絲與綢)。

  二○○五年八月十日英國布克獎(從舊稱,現在正式名稱是曼布克獎 [Man Booker Prize])公布初選入圍的十七部小說,這些小說的作者不乏當代英語世界(美國除外)最重要的小說家,像柯慈(J.M. Coetzee)、魯西迪(Salman Rushdie)、麥克尤恩(Ian McEwan)、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巴恩斯(Julian Barnes)、班維爾(John Banville)、札蒂•史蜜絲(Zadie Smith)、阿莉•史蜜絲(Ali Smith)、曼蒂娥(Hilary Mantel)等,都有新作入選。在初選的名單中,至少有三位作者是以第一本小說入選的,包括陸薇卡(Marina Lewycka)、湯姆遜(Harry Thompson)及歐大旭(Tash Aw,原名Aw Ta-Shii)。整個初選入圍名單稱得上老幹加新枝,由於名家不少,且都是一時之選,倫敦各大報的書評家咸感振奮,有的說「小說找到了新生命」,有的預言「小說之死延後」,同時無不認為這是布克獎自一九六九年開辦以來競爭最劇烈的一次。

  八月二十四日我到倫敦時已經是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去逛學校的書店。每年布克獎評審期間(通常從八月上旬至十月上旬),英國許多書店都會在店面顯眼處設置專區,擺放入選者與歷屆得獎者的作品,學校的書店也不例外。二○○五年入圍初選的小說都是近幾個月才出版的新著,其中我只讀了石黑一雄、麥克尤恩及巴恩斯的新作,因此另外選購了魯西迪、柯慈,以及兩位史蜜絲的新書,新人則只選了歐大旭的《和諧綢莊》(The Harmony Silk Factory)。其實其他兩位新人可能更大有來頭。陸薇卡的小說已獲得了為喜劇小說而設的伍德豪斯獎(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並且進入只頒給女性小說家的奧仁芝獎(Orange Prize)的決選名單。湯姆遜雖是文壇新人,在英國電視界卻已早享大名,製作了不少廣受歡迎的喜劇。初選名單公布時湯姆遜正與肺癌纏鬥,可惜天不假年,三個月後不幸病逝倫敦,得年僅四十五歲。

  當時我看上歐大旭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我沒記錯,歐大旭應該是繼毛翔青(Timothy Mo)之後唯一入選競逐布克獎的華人作家。毛翔青出生香港,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英國人,十歲時移居英國,中學畢業後入牛津大學念歷史,他曾三度進入布克獎決選名單(所謂shortlist),可惜緣慳分淺,始終與布克獎擦身而過,據說目前大部分時間住在菲律賓。歐大旭的背景和毛翔青稍有不同。他生於台北,襁褓時即隨其馬來西亞籍華人的雙親回到吉隆坡,在馬來西亞念完中學後赴劍橋大學習法,隨後考上律師執照,並在倫敦一家法律事務所服務。歐大旭一心嚮往創作,工作餘暇埋頭寫作,後來竟毅然放棄待遇豐厚的律師生涯,進入東英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著名的創作課程就讀。此創作課程成立於一九七○年,向被視為作家的搖籃,麥克尤恩、石黑一雄、雪華莉爾(Tracy Chevalier)、恩萊特(Anne Enright)等皆出身此課程。《和諧綢莊》即是歐大旭在東英格利亞大學讀書期間完成的。

  九月十日布克獎委員會公布決選名單,可惜歐大旭的小說並不在決選作品之列;同樣被淘汰出局的還包括了魯西迪的《小丑薩利瑪》(Shalimar the Clown)、柯慈的《慢人》(Slow Man)、麥克尤恩的《星期六》(Saturday)等,書評家中頗有人大感不平與不解。進入決選的六本小說中,一般的看法——包括報紙評論、網路票選、賭注等——是,剩下來互爭高下的應該是巴恩斯的《阿瑟與喬治》(Arthur and George)和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不料最後卻大爆冷門,二○○五年的布克獎頒給了並未被看好的愛爾蘭小說家班維爾的《大海》(The Sea)。投下決定性一票的評審團主席蘇瑟蘭(John Sutherland)不僅招致書評家的譏諷與抨擊,事後還得親自撰文為他的選擇辯解。其實班維爾自一九七○年推出第一本小說後,當時已經出版了十四本小說,一向以其文體享譽當代愛爾蘭文壇。英國人常說,「我們把語言給了愛爾蘭人,他們卻教導我們如何使用這個語言。」班維爾的前輩當然還包括了王爾德(Oscar Wilde)、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葉慈(W.B. Yeats)、喬伊斯(James Joyce)、貝克特(Samuel Beckett)及黑尼(Seamus Heaney)等。

  歐大旭的《和諧綢莊》在八月底也被列入《衛報第一本書獎》(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初選名單,可惜最後也功敗垂成,沒有進入決選。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二○○六年一月四日,聲譽頗為崇隆的惠特布列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終於將其《惠特布列首部小說獎》(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頒給了《和諧綢莊》。此外,大英國協基金會(Commonwealth Foundation)也在二○○六年二月一日宣布,《和諧綢莊》獲得了該基金會二○○六年大英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轄下的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區第一本書獎。

  《和諧綢莊》於二○○五年三月初分別在英國和荷蘭上市,據報導說出版社預付給歐大旭的簽約金是五十萬英鎊(當時約為新台幣三千一百萬元),歐大旭澄清說這個數字有些誇張,其實他以五年時間辛苦經營這本小說,平均下來他的年收入恐怕還不如一位教師。不過《和諧綢莊》出版後即賣出十幾國語言的翻譯權,而以英語的全球勢力,歐大旭即使名利雙收也不是太離譜的事。

  歐大旭雖然憑《和諧綢莊》一夕成名,但在五年的寫作時間裡,光為了營造小說的結構就耗掉一年半的時間。歐大旭在多次訪談中對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推崇備至。福克納的小說向以其無窮盡的聲音(inexhaustible voices)為批評家所津津樂道:敘事者的聲音、角色的聲音,以及作者的聲音眾聲混雜。讀過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押沙龍啊,押沙龍!》(Absalom, Absalom! )等小說的人,不難看出《和諧綢莊》在結構上師法福克納小說的地方。小說以一九三○、四○年代的馬來亞為背景,時值英國殖民與日本占領時期,敘事地點主要在霹靂州以產錫聞名的近打河流域(Kinta Valley),小說情節則涉及一位叫林強尼(Johnny Lim)的地方聞人複雜而神祕的一生。

  《和諧綢莊》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其結構彷如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分由小說角色之一敘述,且每一部分的敘事形式與文體都不相同,因此形成多重聲音與多邊視角,甚至小說情節所指涉的同一事件,經不同敘事者的詮釋或重述之後竟互有出入。在這種福克納式(Faulkneresque)敘事框架的部署下,我們即使讀完整本小說,也只能憑各敘事者所提供的有限線索和提示勉強拼湊林強尼的一生,這些線索與提示不乏臆測的成分,而且有相當部分仰賴敘事者的記憶,箇中真偽虛實其實很難判斷。

  第一部分的敘事者是林強尼的獨子寶玉(Jasper)。在寶玉的心目中,林強尼是個壞事做絕的偽善小人,而和諧綢莊只是個萬劫不復的罪惡淵藪。用他的話說,凡受邀到和諧綢莊的人必然像他父親那樣,都是「誑客、騙子、叛徒及登徒子」,而且還必須是「非常高竿的那種」。他甚至認為自己所受的是由「犯罪資助的教育」。成年之後,他努力蒐集書報雜誌上有關他父親的隻字片語,「以期了解所發生的真實故事」。他甚至耗費多年「無用的生命,坐在圖書館和政府辦公室中」,致力完成這件事。林強尼原名林成真(Lim Seng Chin),據說生於一九二○年。他去世時訃聞上說他享年七十七歲,因此可以推算他死於一九九七年。就像福克納筆下的薩特本(Sutpen),他出身寒微,身世神祕,只知道他是客家人,對機械有相當天賦,少年時在錫礦當苦力,因反抗英國領班的無理羞辱而以扁鑽刺殺對方。林強尼後來流浪到金寶(Kampar)一帶,在陳虎(Tiger Tan)名下的虎記貿易公司(Tiger Brand Trading Company)當雇員。陳虎表面上是位殷商,另一個身分則是當地馬共的領導人;由於虔信佛教,不忍看年輕人為革命送命,因此只能算是個軟心腸的革命分子。陳虎後來在森林中的一處空地被人槍殺而死,沒有人知道兇手是誰,但寶玉在其敘事中強烈暗示這是其父林強尼的傑作。林強尼從此接手虎記貿易公司,同時也接替了陳虎在當地馬共的領導地位。林強尼後來娶金寶仕紳宋狄克(TK Soong)的女兒宋雪兒(Snow Soong)為妻。一九四一年日本占領馬來亞前夕,林強尼計誘其岳父到虎記貿易公司,並暗地裡引爆公司起火,然後又從烈焰中救出其岳父。宋狄克的健康從此一蹶不振,對林強尼的冒死救命卻心存感激。林強尼則開始尋覓新住所,建立其以和諧綢莊為基地的罪惡王國。

  宋狄克死於一九四三年,可以想見的是,其錫礦和其他財富大概盡為林強尼所有;之前他的女兒雪兒即因生產寶玉失血過多而死。在日治期間,林強尼不僅與日本人合作,代為徵稅,並且設下陷阱,讓日軍殺害其抗日同志。一九四四年林強尼第一次被人暗殺,僥倖逃過一劫。一九五七年馬來亞獨立日,時年十六歲的寶玉在怡保一家海南人的咖啡店目睹其父遭到狙擊。這是林強尼第二次死裡逃生。林強尼一生幾次大難不死,如有神助,因此逐漸被市井傳說神化,成為鄰里街坊敬畏的人物。寶玉的敘事以林強尼的葬禮結束,此時的寶玉已不年經。在葬禮中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英國老人交給他一份包裹,我們後來知道這位英國老人就是林強尼在一九四○年代所認識的知交溫姆伍德(Peter Wormwood),而包裹所藏其實是寶玉的母親雪兒的日記。

  雪兒的日記於是構成了《和諧綢莊》第二部分的敘事。日記始於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四日,終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雪兒在日記中回憶她與林強尼認識的經過(與寶玉的敘述出入很大),並記述她與來訪的日本年輕教授國近守(Mamoru Kunichika)之間如何漸生情愫——我們從前面寶玉的敘事中早已知道,國近守其實是日本特務頭子,日治時期殺人無數,後來被當地人稱為大佐。日記所涉情節不多,主要內容記載的是林強尼與雪兒遲來的七女島(Seven Maidens Islands)蜜月之旅,陪同他們前往七女島的還包括國近守、溫姆伍德及英國礦主漢尼(Frederick Honey)。雪兒的書寫方式其實多半不像日記,每則長短不一,有的長達數頁,對話與記述鉅細靡遺,反而像短篇敘事文。歐大旭採康拉德式(Conradian)的寫法,讓雪兒日記所記的七女島蜜月變成了一次熱帶森林的黑暗之旅。據日記所載,雪兒幾次想向林強尼表示有意結束兩人的婚姻關係,日記同時敘述她與國近守數次獨處的情形。大約一年後雪兒即難產去世,我們並不清楚,這一年裡雪兒、林強尼與國近守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寶玉在他的敘事中倒是自承有人說他「有日本王子的長相」。

雪兒的日記以漢尼神祕地浮屍海灘結束。

  第三部分的敘事者是溫姆伍德。歐大旭在小說這一部分主要採過去與現在交錯跳接的結構形式,此時的溫姆伍德已在馬來西亞居留了六十年,屬於流落海外的所謂「孤獨的英國人」(the English loner)。他生於一九一五年,在某個意義上是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受害者。一個秋日的下午,他在倫敦的葛洛斯維諾方場(Grosvenor Square)散步,從某座宅第的窗口看到房間壁紙上的東方景象,從此一心一意要到東方尋訪「我的天堂,我的世外桃源,我的完美的靈象」。溫姆伍德於一九四一年從倫敦到馬來亞時應在二十五歲左右,因此我們可以估算,當溫姆伍德巍顫顫地把雪兒的日記交還給寶玉時,他應該已經是位年過八十的老人,而寶玉也不下五十五、六歲了(雪兒難產而死應該在一九四二年年底前後,寶玉說是一九四二年九月一日)。溫姆伍德此時住在教會所辦的安養院裡,全心構思他一生最後的偉大計畫——他的烏托邦花園。這個花園具有逆反殖民的意義。如果說倫敦近郊的柯幽花園(Kew Gardens)中的許多溫室栽種了從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植物,溫姆伍德構思中的花園則是要把英國的植物移植到他所滯居的馬來西亞來。

  構成溫姆伍德的敘事的另一部分則是他的回憶。他在回憶中告訴我們,他如何在新加坡的一家咖啡店初遇林強尼,又如何長途跋涉到近打河流域,乍到金寶鎮上就巧遇林強尼在火中冒死救人,後來他與林強尼變成莫逆,林強尼甚至向他透露他的馬共黨員身分。回憶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雪兒日記中所提到的七女島的神祕之旅。溫姆伍德在回憶中坦承當時自己暗戀雪兒,對雪兒和國近守之間的曖昧感情深感不安。溫姆伍德在他的回憶裡也招認,是他在爭吵中因氣忿而將漢尼拖入海中讓他溺斃。

  《和諧綢莊》的情節雖然環繞林強尼的一生發展,並以一九三○、四○年代的馬來亞近打河流域為敘事背景,但整個敘事還涉及馬共反帝反殖的歷史,其時間軸甚至延伸到獨立後的馬來亞(馬來西亞)。寶玉回憶一九五七年馬來亞獨立日,在電視上看到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在慶典中領導高呼「默迪卡」(Merdeka,馬來文「獨立」之意)的情形,歐大旭顯然意有所指地借寶玉的話批判馬來西亞的現狀:「獨立。自由。新生活。那就是這個字對我們的意義。雖然自那些年之後,我們對我們國家諸多天真的夢想已經死去,被我們自己毒發的野心窒息而死,但我們當時所感受的一切永遠絲毫無損。」

  歐大旭在訪談中表示,在寫《和諧綢莊》之前,有兩年時間他把閒暇都耗在大英圖書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日本占領星馬期間,馬共改變其鬥爭策略,聯英抗日是眾所周知的事;《和諧綢莊》敘述近打河流域當時馬共的若干活動的確是有歷史根據的。讀過前馬共總書記陳平(Chin Peng)的回憶錄《我方的歷史》(Alias Chin Peng: My Side of History)的人都知道,一九四○年代左右,年輕的陳平就在那一帶參與地下反英與抗日活動。《我方的歷史》中清楚指出,當時霹靂州馬共的「主要勢力是來自南部近打河流域的錫礦工人。全州大約有五百名黨員」。陳平在回憶錄中還提到,當時馬共總書記是一位叫萊特(Lai Te)的越南人,此人為自保而不惜向日本軍方出賣同志,造成馬共死傷慘重。《和諧綢莊》中林強尼的行徑就彷彿萊特的翻版。歐大旭也承認,他筆下的林強尼 ——至少這一部分——靈感的確來自萊特。

  《和諧綢莊》在細節上其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特別是有關地理空間的安排。譬如雪兒日記與溫姆伍德回憶中所提到的七女島的地理位置就頗為令人費解。近打河為霹靂河(Sungai Perak)支流,在霹靂河河口的馬六甲海峽北端有一大島,位於天定河(Sungai Dindings)河口,中間隔著狹窄的天定海峽(Dindings Channel),即今日旅遊勝地的邦喀島(Pulau Pangkor),島外確有若干小島,但這些島嶼並不叫七女島。陳平在《我方的歷史》中也提到,西面還有數座小島,統稱「九嶼島」(Semilan Islands)。再往南的馬六甲外海五公里處倒是有座大約十六平方公里的小島叫「大島」(Pulau Besar),民間傳說曾有七位印度公主乘船到大島尋訪神祕之道,不幸沉船遇難,七位公主身埋「大島」,因此「大島」有時也被稱為「七女島」。然而「大島」距金寶一帶甚遠,在一九四○年代舟車不便的情況下,很難想像林強尼一行人會到路途遙遠的荒島渡蜜月。倒是邦喀島上有荷蘭人留下的碉堡遺跡,被稱為荷蘭碉堡(Kota Belanda)或天定碉堡(Dindings Fort);小說中溫姆伍德也曾在他們停留的島上發現古堡庭院的遺跡,不知道這是不是歐大旭的靈感來源?

  歐大旭在訪談中表示,以近打河流域為《和諧綢莊》的背景是很自然的事,他母親的娘家就在那兒,外婆至今仍住在霹靂河河畔一個叫巴力(Parit)的小鎮。他小時候常到那兒度過學校假期。《和諧綢莊》地理背景的金寶就在距巴力不太遠的東南方,但金寶距吉隆坡、馬六甲、金馬崙高原(Cameron Highlands)等地就不是普通的距離,只是在小說中,這些地方好像與金寶近在咫尺,來去只需幾十分鐘。在《和諧綢莊》的第三部分,溫姆伍德曾經提到,有一次他與林強尼徒步上金馬崙高原,途中溫姆伍德頸部為一青色毒蛇咬傷,林強尼替他稍作處理後,兩人緩步下山到林強尼岳父宋狄克位於金寶近郊的住家。了解金寶和金馬崙高原實際地理位置的人,對這樣的情節安排大概會感到一頭霧水。金寶在霹靂州,金馬崙高原則在隔鄰的澎亨州(Pahang)西北角,兩地之間雖相距不遠,但還是有一段距離,何況金馬崙高原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以一九四○年代的道路狀況,再加上溫姆伍德已被毒蛇咬傷(雖然並非劇毒),光憑雙腳兩地來回恐怕是有些勉強的。金馬崙高原為英國殖民地土地測量員金馬崙(William Cameron)在一八八五年所踏查「發現」,日後此高原即以他為名。《和諧綢莊》這段情節以金馬崙高原為背景,也許可以提醒讀者英國殖民馬來亞的歷史。

  《和諧綢莊》中類似地理空間的錯置還有幾處,不過小瑕不掩大瑜,何況小說畢竟是想像與虛構之作,尤其對那些不熟悉馬來半島地理環境的讀者來說,這些疏漏或有欠精確之處應該不會造成困擾,也不至於妨礙閱讀。我當然不相信機械式的模倣論,只不過類似的問題原可避免,即使做較符合實際的安排也不會影響小說情節的發展(譬如:林強尼和溫姆伍德不一定非上金馬崙高原不可),歐大旭何以不此之圖?難怪有讀者質疑說,《和諧綢莊》預設的讀者本來就不是歐大旭的同鄉。

  歐大旭對這樣的批評可能不會服氣。他不只一次對英國作家再現的馬來亞歷史現實深表不滿。他舉毛姆(W. Somerset Maugham)為例,認為毛姆筆下的馬來亞只是一九三○、四○年代英國殖民社會非常局部的現象,而且充滿了異國情調,他覺得有必要挑戰毛姆,將一九三 ○、四○年代自這種成見中解放出來。亞洲版《時代》雜誌(Time, 2 May 2005)的莫利森(Donald Morrison)在其書評中曾經這樣引述歐大旭的話:「我的意圖在摧毀受毛姆影響的一九三○和四○年代的馬來西亞歷史小說。你知道,就是那種觀念,以為文學中只有兩種版本的馬來西亞,一邊是白人圍坐在一起暢飲粉紅色的琴酒,另一邊則是一堆各色人種忙碌著各種古怪的事。」換句話說,歐大旭顯然刻意要把《和諧綢莊》寫成一部去東方化(deorientalised)的書。《和諧綢莊》在某些層面上確實是一本後殖民小說,對英國殖民的經濟剝削和日本帝國的血腥統治不假顏色,對被殖民者心態上的扭曲也頗多著墨。在《和諧綢莊》中,我們不僅看到英國殖民主義與日本帝國主義左右了小說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命運,也支配了整個馬來亞的歷史發展進程——其實是此歷史進程的重要章節。

  《和諧綢莊》出版之後,歐大旭曾風塵僕僕,在世界各地參與其小說的促銷活動。在紐約時馬來西亞總領事甚至出面請他吃飯。不過,即使官方代表出面,大概也無助於《和諧綢莊》在馬來西亞文學中的地位。歐大旭的英文小說不會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學的一部分。在這方面英國人顯然大方多了——已經有英國書評家預言,歐大旭毫無疑問是位值得期待的年輕「英國作家」!歐大旭的確還很年輕,《和諧綢莊》出版時他年僅三十三歲,住在倫敦,他預告說他的第二本小說所要處理的是一九六○年代的馬來亞(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結束,馬來亞獨立,接著馬來西亞成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的衝突與對抗(Konfrontasi)。這一段歷史許多人記憶猶新。二○○九年歐大旭果然推出他的第二本小說《隱形世界的地圖》(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這一段歷史(加上印尼的獨立)正是這本新作的背景。接連以馬來西亞的歷史為小說背景,歐大旭顯然有意經營他的版本的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不同於官方版本的國族寓言。歐大旭意在繪製一張隱形的地圖,他想重建的是一段為國家意識形態所隱蔽的歷史。《隱形世界的地圖》所延續的正是歐大旭在《和諧綢莊》中刻意經營的那份歷史意識。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顏玲
/ 台灣台北
2009.09.16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從古史傳記中,個人認為致富不外從政與從商二途,尤其身處亂世者,若有過人膽識加上運氣,想不飛黃騰達也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例如清代胡雪巖等嗅覺靈敏的商人,本身特質即具備成功因子,在國難之中眼光獨到,因選對邊而翻身,甚至善於經營,屯積生絲,壟斷居奇,富可敵國。

《史記:貨殖列傳》中微喻的「道、利、時」,道指順應潮流;利指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時指成王敗寇的因緣在於時機是否得宜;此外漢書《食貨志》經商十訣中的「知地取勝,擇地生財」、「見端知未,預測生財」、「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也在在實證了《和諧絲莊》這個動人故事的時代背景。

《和諧絲莊》說的正是一個亂世奇才在商場中鹹魚翻身的褒貶故事。書中爭議性人物林強尼,擁有非凡的幸運及群眾魅力,他不斷替自己創造機會,適時將自己神秘化,英雄化,並愚弄人民,他受推崇的事跡日後也被報以責難,如果求生本能是每個人尚未發揮的潛力,相信強尼尤甚的能耐,才能將他推向如此戲劇性的人生。



南洋地區古稱南海,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奉命巡視南海各國,航程均在文萊以西,故俗稱「鄭和下西洋」,後以東南亞地區概稱南洋。華人在各朝代都有不少人由於經商、逃難等理由居留海外,明清以至民國以來,由福建、廣東、廣西與海南等省遷徙至馬國的唐人後代,統稱馬來西亞華裔。

十七世紀英國人到達馬來亞,一開始的吸引力在於錫礦和金礦,1824年時荷蘭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至此英屬馬來亞方正式成為英國勢力範圍。1941年戰爭爆發,英國勢力消弱,1942日本佔領馬來亞後,採取不同的民族策略,樹立馬來主義,使得日本在馬來的管理上擁有知識分子一定程度的支持。

故事發源地怡保,處於近打河(Kinta)流域,吉隆坡北約200公里,是次於吉隆坡、檳城等第四大城市,也是馬國產錫礦的地方,在1920至1930年間,急速發展成一個採礦城鎮,因此被稱作「錫都」。



從內容來看,主角林強尼藉由二戰所帶來的時代動盪,讓他從低下階層身份,轉變為神祇化人物的地方權力者,他1920年誕生,身世不明卻具備不凡特質,對機械構造的天賦,讓他在近打河谷嶄露頭角。

說穿了他擁有的是「快狠準」的反骨性格──勤“快”,以獲得所有人的美譽;陰“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目光精“準”,對時事充分的掌握與自信,才能在夾縫中玩弄人性並致富。他胸懷“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決心,週旋於英國人、日本人與共產黨人之間,巧妙運用各種管道與矛盾,奠定了自己不敗的地位。偏偏世人對成功者的定義不外乎名聲、財富與權勢,因此當他接二連三突破生命困境時,莫怪人們將他神話,說成了不死之身。



本書第二部份則以林強尼之妻宋雪兒的日記為主軸,從日記中看到她與丈夫林強尼、日本人國近守和英人彼得間的曖昧關係。弔詭的是日記開始的切入點為宋雪兒首次與國近守面悟的細節,再輾轉帶出她與丈夫認識的過去,如此寫法很容易把感情的神韻投射在心儀的角色身上,因此宋雪兒對愛情的自私與迷惘,深深傷害了周圍每一個人,甚至也傷害了她自己。

第三部是強尼好友彼得,身處友情與覬覦朋友妻的羞愧中掙扎所做的敘述,也是本書文字刻劃最柔美的吟唱,詩性般的文句,彷彿大地唱起了天籟,柔焦過度的人性翦影,譏謔著每一個劇中人物的謊言,而且也交待了第一部及第二部故事之外,所有遺漏及不同面向的事實。



作者歐大旭,出生台灣,父母為馬來西亞華人。襁褓時即隨父母回到吉隆坡,18歲時至劍橋大學學習法律,《和諧絲莊》是歐大旭第一部英文小說,這本書在全球暢銷書榜的佳績,他也被譽為「將馬來西亞畫上世界文學版圖的第一人」。

作者在故事所有橋段中不但用第一人稱述說,同時也以主觀立場批判強尼事蹟;另一方面卻又在許多細節裡將強尼過人之處做出不露痕跡的稱讚,毀譽參半、愛恨交織,在貧困的生命中看見希望;在夫妻關係中發現不忠;在情慾與愛情之海中見到背叛,若不對照作者生平資料,很容易誤以為《和諧絲莊》說的是歐大旭自己或祖先的故事。

除了上述 關鍵為歐大旭小說技巧之奧妙,他亦用撩撥人心的寫法,創造情感與權財的初始動機。歐大旭前後花了5年時間完成本書,以長期旅居異鄉,卻心繫馬來亞文化與歷史窮究的他而言,正說明了大地用愛餵養著人們身體的叫作莊稼,用愛餵養著人們心靈的叫作故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