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就讀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時主修英美文學,而後在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取得神經科學的博士學位。目前主持一間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共同感覺(synesthesia),以及神經科學如何影響法律體系。工作餘暇他利用晚上撰寫小說。
我以《死後四十種生活》當書名有三個理由(編按:原書名為SUM)。第一,這是拉丁文「我存在」的意思,譬如「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第二,這個字在希臘文代表至高,譬如「summa cum laude(指榮譽當中最高等的一階)」,或者英文中「summit(顛峰)」的意思。第三,這本書的重點在於闡明:整體遠大於部分的總和。逐一閱讀這些故事,你就會愈來愈清楚發現,這些故事相互獨立,但把這些故事總加起來卻能得到某種更大的東西。
對於死後的世界眾說紛紜,一般以宗教論述最為世人所接受,然而真相如何卻沒人能拍胸脯保證,這本《死後四十種生活》以極具科學幻想的意味,調入人生哲理的凝想,讀者可以用嚴肅的心情拜讀,也可以用輕鬆的姿態吸收知識,作者大衛•伊葛門 David Eagleman以他科學人的背景做出種種揣測,編寫了四十個小故事,意即四十種假設演繹、推理歸納之生命存在現象,讓讀者在教條的思維之外,能有更豐富、更具想像力的接納之心。如果你的想像力夠富厚,你對超出知識範疇外的事物有著熱烈的求知欲望,那麼不妨看看科學家在天文之中如何解釋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