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口袋裡的鑽石:發現你的真實光芒

口袋裡的鑽石:發現你的真實光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15310
不言
書泉
2009年9月22日
87.00  元
HK$ 73.95  







* 叢書系列:舒心靈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舒心靈


[ 尚未分類 ]









  一名神偷,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世界上最完美的鑽石。他花了三天試圖竊走這顆罕見的寶石,卻仍空手而返。神偷最後決定直接詢問鑽石的主人,究竟將鑽石藏在何處?主人答道:「我把鑽石放在我認為你最不會搜尋的地方──你的口袋!」他伸手到神偷的口袋裡,拿出那顆鑽石。人們永無止盡的追求成就,卻不曾發現自己早已擁有的光輝。

  在本書中,恆河母描述了我們對完滿永不停止地的追尋,而它卻詭譎地早已存在,只要我們能停止夠久的時間,我們就能發現它的真實本源。「我發覺要發現快樂根本是不可能的,」她解釋,「只要你還嘗試在某處尋找快樂,你就忽略了快樂所在的地方──在你的真實天性之中。」恆河母絲絲入扣地教您如何停止心智的無盡活動,讓您在每個當下的那一刻,體驗真實的卓越與光輝。

  ◎停止的當下,發現你內在的鑽石

透過本書,您將學到:
  放下控制慾,積極活躍,而非執著在「究竟要把心力放在哪」的選擇上。
  培養不怕受傷的勇氣,進而面對未知,與未知結合。
  找出痛苦的根源,停止一再重演戲劇化的人生。

作者簡介

恆河母(Gangaji)

  原名東尼.羅柏森(Toni Robertson),這位在美國出生的導師,藉著她的私人聚會和公開活動,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幫助我們調解在精神道路上所發出的觀察和問題。

  她成長於美國密西西比州。就像她同世代的許多人一樣,她也曾藉著人際關係、職業、母親的角色、政治活動與精神練習來追尋完滿實現。她的追尋結束於一九九 ○年,當時她在恆河河岸遇見了印度大師彭加(Sri Poonjaji),亦即拉瑪那.瑪哈西大師(Sri Ramana Maharshi)的學生,開啟了她自我認識的閘門。

  目前,恆河母是周遊世界的導師與作者,發出她的導師的邀請,邀請您來認識絕對的自由,以及認識到每個人的存在的真相即是不變的平和。《口袋裡的鑽石》有如珍貴的珠寶一般解析錯誤並凸顯真相──一連串精彩的思慮與卓見,會讓您急切地想擁有本書,並且一再回味。



前言:艾克哈特.托勒
余德慧導讀:〈恆河母的明心見性之道〉
編輯前言
謝辭
引言

第一部份 邀請:發現你是誰這個真相
第一章 你最不會想到要找的地方
第二章 追尋快樂
第三章 放開來接收
第四章 神聖的幻滅
第五章 你到底要什麼?
第六章 自我是什麼?
第七章 你不是你想像的那個人
第八章 你是誰?
第九章 真相或故事?
第十章 你的故事是什麼?
第十一章 自我探索揭穿故事
第十二章 說出真相
第十三章 看看一直都在的是什麼
第十四章 停止的力量
第十五章 停留在無之中

第二部份 勝於心智、深於情感
第十六章 平和無法被理解
第十七章 不可領悟的給予
第十八章 語言出神
第十九章 心智不可及之處
第二十章 心智降伏於寂靜
第二十一章 心靈練習
第二十二章 心智構念的暫時性
第二十三章 記憶與投射
第二十四章 比較與佔有
第二十五章 超我的詭計
第二十六章 直接經驗情感

第三部份 解開苦難的結
第二十七章 苦難的根源
第二十八章 苦難的定義
第二十九章 痛苦與苦難之間的差異
第三十章 苦難並非問題所在
第三十一章 知道何者導致你的苦難
第三十二章 治療主要的傷口
第三十三章 面對恐懼
第三十四章 放手不要控制
第三十五章 獲得,給予或單純地存在
第三十六章 練習渴望
第三十七章 領悟會帶給你什麼?
第三十八章 早已不朽
第三十九章 自我背叛之心
第四十章 有意識地純真
第四十一章 對愛投降

第四部份 選擇平和
第四十二章 承擔責任
第四十三章 選擇平和勝於問題
第四十四章 再也不是受害者
第四十五章 寬恕的力量
第四十六章 無盡開放
第四十七章 脫掉孤立的面紗
第四十八章 絕望當中的寶藏
第四十九章 讓世界進到你的心裡
第五十章 社會宗派
第五十一章 自由就是面對死亡
第五十二章 你的意向的嚴謹
第五十三章 意向與降伏
第五十四章 跨越界限進入自由
第五十五章 警覺的方式



導讀
恆河母的明心見性之道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恆河母的這本書是我所瞭解的身心靈書當中,最透澈、清楚卻是最困難的書。對這本書我所有能夠表達的敬意就是為它寫一些註解,幫助靈修的朋友在語言上有所疏通。我的註解不及全書的萬分之一,我只能盡力。

存有的平和──被動的大地

  恆河母的老師帕帕吉教導的「存有的平和」非常接近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在他的存有哲學裡所談的「被動性」(Passivity)。一般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以凡夫意識的觀點建立的,所以全然以人的主動性為生命存在的依歸,其目的在於成就人類的世界。但是帕帕吉的修行是將世界轉向存有。恆河母非常精確的說明:前者是故事,後者是生命。故事是世界的故事,生命是存有的生命。存有的生命是在取消世界意識之後的被動性。被動性是存有的大地,它的力量是支撐生命的底下磐石,而不是往外伸出去的出擊力。被動性的大地沒有故事,只是一切的支撐,所以恆河母在初見帕帕吉的眼神裡透出的是「一片廣漠」。故事是一連串的意念,配上世界裡的情事變化,對一般人來說,故事已經能叫人垂淚,可是對帕帕吉這些修行人,故事只是生命的裝飾,那多采多姿的故事絲毫無法觸及生命的絲毫。

  對修道人來說,把人沈潛到意識背後的被動大地,並非只要無所作為,或簡單的無事,而是要克服「意識優先」的心態。在修道人眼裡,意識是建築在被動大地的違章建築,一方面意識的格局窄,處處受制於現實環境;一方面意識所興的念頭隨著世界變化,宛若浮波,人的生命若受制於意識,只能在苦難裡度日。

本我真相不是念頭

  因此,恆河母勸人把念頭與自我分割出來,不要把念頭當作本我。但是,當意識炙烈的時候,人們根本就無法跳脫意識的掌控,所以恆河母的教法是「停下來」,讓意識自行運轉,你就是不動,然後看出這些念頭其實並沒有那麼霸道,如果有修道基礎的人,通常會看出這些念頭的限制,甚至這些念頭找到無念的空隙,直接進駐本我的真相。

  恆河母用「本我的真相」是個難以使用語言可以說明的。本我的真相並不是告訴你本我是什麼,因為本我從來都不能以「是什麼」來說明。對修道人來說,本我的真相其實是一大片清澈湛然的「什麼都不是」,從最膚淺的體會來說,身體的森羅萬象本身就是本我的真相,但那不是一堆器官的感覺,而是有身體的無器官感覺。這話怎說?通常我們體會的身體感是透過神經系統的標註,把各種感覺局部化,例如你「看」是用眼睛,但瞎子則用耳朵與觸覺。瞎子的眼睛之標註能力消失之後,他的其他身體感官會來代替眼睛標註。如果瞎子放棄替代的標註,那麼瞎子是否什麼「看」的感覺都沒有?其實,人的感官不作標註並不見得就沒有覺知,那時會出現「無器官」的知覺,那就是一片湛然。

無標註的身體

  人的身體不作標註會使人產生一種非常深刻的寂靜。恆河母有時會說那是發亮的意識或自由意識。無論用何種說詞,那是在現實意識之外的另類意識(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簡稱ASC),這種另類意識在早期人類就發現了,他們被稱為「巫者」。現代的催眠也證實這另類意識是存在的。但是長久以來,人們並不知道這另類意識有何功能,修道人也很早就發現這個區域,有人稱之為「自由空間」,有人稱之為「太虛」,有人命名為「涅槃」、「三摩地」等。

  這另類意識的感覺與現實意識有著根本的差異,它是流動的,而不似現實意識的「釘住」。如果你以意識捕捉意義,你會發現你是將意義一一釘牢,然後將之排列成一串意義。這是因為意義本身就是被標註的東西,但是另類意識缺乏這標註,所以有感覺卻無法被固定,以致於感覺如流水般。

存有的深淵

  然而對修道人來說,進入另類意識並非如催眠或行巫那麼短暫,他們的進路並非依靠鼓聲、薰香或指示語,而是赤裸裸地面對存在的深淵。對一生順遂、功成名就的人來說,他的存在深淵就是死亡。對遭受天災人禍的受苦者來說,災難的後果就是存在深淵,這存在深淵會發出強迫的訊號:「它想被知道、被感覺、被表達與被面對」。修道人知道自己必須進去,而一般受苦者則哭喊著要出來。一般的心理治療則努力要把「存有深淵」抹平,當然沒有人能抹平「存有深淵」,只能製造一些假象將「存有深淵」遮蔽起來,以為看不見就是沒有。

  我記得索甲仁波切的女弟子龍雅可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後,前三個月她照常在研究所修課,照常吃飯睡覺,她自己也納悶,為何至愛的離去,自己居然沒事似的,但沒想到三個月過後,她開始遭受嚴重的憂鬱症打擊,其勢之凶猛,莫之能禦。龍雅可把存有深淵的門關得太緊,等到深淵的力量排山倒海的過來,一旦衝垮自己的防衛機制,人就全無抵抗能力。有時我們看到在災難深淵的人大哭大叫,口中不斷說些苦痛的話,樣子雖然不雅,但是他們暫時放棄理性的自我防衛,對深淵的適應是好的。修道人與凡人最大的分野即在此,修道人進入深淵,然後轉化,而凡人則是尋求世界的屏障(如找工作來取代悲傷或者另外娶妻來減低配偶的亡故等)。

好一個「停」

  恆河母的這本書經常會強調「生命是會變動的過程」,所以她所使用的關鍵詞往往是動詞,而非名詞,例如「相對地發展你的心智、你的身體和你的工作是有益的,發展意識卻是個大錯誤」,而對治的方法就是讓意識「停下來」。可是這個「停」必須是動詞,其中的千變萬化,超乎我們想像。首先,減低意識作用與減低我們的意義是相近的,而意義其實就是概念化,而概念化又是名相的生產。不刻意尋求概念是「停」的啟動,而駐足於無概念的身體感受則是「停」的另一個起點,但是這個轉折就有很費力之處,人不會無端放棄概念的意義,尤其涉及好壞、高低、美醜、好惡,這些都是非常容易概念化,甚至連三歲孩童都早嫻熟此概念的意義。光是停下來不去經營這些意義概念,幾乎是不可能。

  但是有個例子卻很容易讓我們發現「停」的辦法。以今年台灣八八水災的義工行動來說,我們注意到謝金燕、李志希等名歌手默默地為林邊村屋打掃,即使電視攝影機對著他們,他們也視若無睹。是他們自身的修德嗎?其實,他們投入一個分享式的義工團體,在這團體裡,無論角色貴賤一律挽起袖子幹活,他們沒有個人角色。相反地,以李連杰個人角色到災區就有著「沒有受難的人來安慰受難的人」,可是這個區隔卻會讓受苦者難堪。前者是「停止自己,投入集體」,後者則是「我在上面,你在下面,我憐憫你」。這個「停止自己」的操作是透過無私的志工團體來取得角色的泯滅,而後者依舊處在「我好、你不好」的區隔意識。所以,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停」就有非常複雜的步驟。

凡俗與修道

  這就是所謂的「修道難」。恆河母斷然否定吃齋、拜佛、作經懺有何修道可言,因為一般所謂的「受苦」是評判的、抱怨的、情緒發洩的,這與修道者在痛苦的剎那之間,以簡單、沈靜的一瞬間,「你會發現痛苦的本質是聰明智慧、澄澈歡愉與和平,與幸福的本質是一樣的」(第二十九章)。對風災的居民來說,屋頂被吹走意味著「家破人亡」,對修道人來說,卻是「明月齎光,自由自在」。這是兩條涇渭分明的路。恆河母的治療之道很簡單:絕望就去絕望、悲哀就去悲哀,無須逃避,在絕望悲哀的後面會有平和來到。

  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說明這兩條路的巨大差異?讓我暫時先離開恆河母,用我的話來談這兩者的差異。修道人對遭逢苦難態度在於:我只是萬物中的一環,我既生自於它,也返歸於它,當家破人亡,我既不曾擁有它,而一切的俱亡又是生命的本質,我心悲哀,但是一切返歸大地,這並非悲劇。而凡人的悲哀則在:我所擁有的一切,現在全沒了,我將無家可歸,生命悲劇。修道人將這個體的心與大宇宙接連起來,他們聞知被動大地的本質:來自於它也返歸於它,這是存在的真相。

  我很清楚恆河母的敘說絕非觀念論者。他的「當下停止」也不是一個口令。恆河母很準確地把被動大地的平和說出來,但是這並非簡單的事,在十六章她進一步說明這平和並非單一質地的東西,而是許多異質相偕的矛盾,既恐怖也美麗,就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謂「真相」指的就是大自然的牽引,這牽引既有生也有死,既創生也毀敗,修道人的道就是大自然牽引的道,我們對毀敗無須加上業力的觀念,對於創生也無須讚嘆為不可思議,修道人在被動的大地傾聽大自然的鼻息,存在的真相。

  恆河母並不責怪我們那處處受制約的心智。我們真正要作的是察覺我們心智的造作並非真相,對心智毋須信靠到牢不可破,心智只是一個有限的工具,只是修行人把這工具放下,就沒有尋求的心。放下心智不能靠練習或技巧,沒有任何技巧可以讓你放下心智,恆河母主張「無思即刻放下」,無須技術,無須步驟。

歇後語

  我承認無法把恆河母的全貌呈現出來。她是個修道人,她修道的過程已經使她遍歷各種語言、思考的詭計,但她又必須使用語言,因此,她必須在語言之外傳達出一種非語言的東西。對多數讀者來說,她的表層意義已經讓人眼花撩亂,更遑論深層的部分。其實,這種迷惑反而無須慌張,不懂是因為它所論及的層次高出你甚多,但這只是「停」的功力深淺。你可以很簡單地當下行「停」,靜下來,存在如石頭,無論一切。每日五分鐘,即可受惠無窮。

前言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認識真相,那麼真相將會釋放你。」耶穌所說的這些話,無關一些概念上的真相,而是除了名字和形態之外,你是誰或者你是什麼的這個真相。這些話非關你該知道關於你自己的某些事,而是深刻然而又非常簡單的認知,認知者與被認知者二者合而為一。於是自我分裂被治癒,而你又再度成為一個整體。我們可以這樣形容這種認知的本質:突然地,意識它意識到自己。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你和宇宙的演化動力聯合一致,它不斷地讓這個世界升起意識。不管你這時已經成就了什麼,除非你認知到這個活生生的真相,否則你就像一顆沒有發芽的種子,也就錯失了人類存在的真正目的。而即使你的生命充滿苦難和錯誤,只要有這個認知就能撫平它,而且回溯地賦予似乎無意義之事深刻的意義。如果你所有的錯誤把你帶到這一點上,達到這個理解,它們怎麼會是錯誤呢?「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這種認知,這種活生生的真相,解除你對形式與時間的認同,從錯誤的、由心智感受創造出來的自我當中被解放出來。所有的事在哪裡發生?意識更甚於形式。

  恆河母(Gangaji)說得很正確:「我所說的和宗教一點關係都沒有。」依照古西藏佛教徒的說法,雖然在每種宗教的核心都藏著「蓮花中的寶石」,宗教本身並非真相,而是籠罩在真相四周的故事。有時這個故事只不過遮蔽了真相,而真相仍然能穿透它。有時這個故事不僅遮蔽真相,也篡改了真相。任何時候,當宗教開始分裂,就像經常發生的,你就知道,故事佔了上風,所有指出生命隱含同一性的精髓淪喪了。當然,故事是被想出來的,是被制約的,拘泥於時間的。而精髓是無條件的,永恆的,不受形態約束的,是神聖的國度。「靜下來就知道我是神。」

  因為幾千年來,神話(也就是故事)是精神真相的負載體,當真相直接被指出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認出它來。大部分的精神導師運用故事當作他們的主要教材。「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三十四節)

  對今日活著的百萬人而言,集體神話在這個時代已經進入尾聲。有些替代品沒有任何深度,例如共產主義,被試驗過但也被證實是短暫的,很快就被看出是個幻想。所有現在還餘留下來的是個人的私有神話──「我的故事」。正如恆河母說的:「敘說個人的故事,這是這個星球上多數人的主要信仰。」隱藏在這些故事背後的真相在何方呢?當你在清晨醒來,你可能記得你的夢,了解到:那只是個夢,並不是真實的。然而即使在夢中,一定有些東西是真的,否則它就不可能#存在&。那是什麼呢?就是它讓夢境或故事,想法或情緒升起,那就是即是你的意識。

  包含了精神真相的故事,會不斷在書籍和電影裡受到喜愛,甚至是那些早已不需要它們的人。故事仍然擔負著生命功能,讓那些唯有藉著故事及其悄悄穿越自我(ego)的防衛能力才能觸及的人大夢初醒。直到一切都太遲了,自我才會瞭解,任何精神故事最終都是關於你。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快速增加的精神追尋者,他們正走向尋找的終點,以及那些準備好接受未被稀釋的真相的人讀的。正如恆河母表示的:「在人類歷史的這一刻,那些曾被保留給最少數人的,如今也提供給平凡眾生。」

  這本書包含了恆河母和無數人一起工作了超過十五年的生命精髓。在這段期間,她必定聽過──也穿越過──數以千計的個人神話(故事),然而你不會在這裡發現它們其中任何一個,而是你會被教導一些方法(藉著問題和探究),來跨越你自己的故事,也就是那些矯飾你的概念真實的心靈構念。

  除了恆河母自己簡短的故事,關於它如何達到終點,以及書名當中鑽石的故事以外,這本書沒有任何故事,也不需要任何故事。文字本身充滿了卓越的鮮活度以及轉換的能量。這是因為它們來自對真相活生生的體驗,而不是心智累積的知識。

  這本書不僅是關於超脫制式而不自知的思考,以及人類苦難的終點。它是宇宙光明的演變性轉換的一部份:從認同形式的夢,從隔絕的夢達到意識覺醒。事實上,當你在閱讀這些話語的時候,你的命運是即將成為這個集體甦醒的根本部份之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