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旅人。2007年成立「樂活旅行家」社會企業,並與「國際永續旅行協會」( Sustainable Travel International )合作、致力於華文地區推動永續觀光及責任旅行的知識與觀念。
鄭文琦
台大地質系。曾擔任「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主編及「樂活旅行家」總編輯。
目 錄
地圖和前言
I富麗堂皇的場所
圓頂(Le Coupole)
富格(Fouquet’s) 25
馬利咖啡館(Le Cafe Marly)
雅克瑪安德烈博物館咖啡館
和平咖啡館(Cafe de la Paix)
II文學與藝術的傳說
雙叟(Deux Magots)
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
市長官邸咖啡館(Cafe de la Mairie)
菁英(Le Select)
托儂(Le Tournon)
III街區咖啡館
右岸
香榭麗舍大道:劇場咖啡館(Bar des Theatres)
羅浮宮美術館:蟾蜍(Le Crapaud)
冬季馬戲團-共和廣場:藝人登場(L’Entree des Artistes)
瑪黑區,浮日廣場:皇家蒂雷納(Le Royal Turenne)
塞納街藝廊區:調色盤(La Palette)
VII不只是咖啡館
海恩斯餐廳(Haynes)
跳蚤啤酒杯(La Chope des Puces)
浮日小館(Le Bistro des Vosges)
哲學咖啡館 (Cafes Philo)
世界咖啡館(Cafe Universel)
VIII 觀光客的咖啡館 165
凱旋門與香榭麗舍大道:多維爾(Deauville)
艾菲爾鐵塔:法蘭西餐廳(Chez Francis)
傷兵院:市場咖啡館(Le Cafe du Marche)
羅浮宮美術館:煙室(Le Fumoir)
巴黎聖母院與聖禮拜堂:酒窖咖啡吧(Bar du Caveau)
瑪黑區與浮日廣場:我的勃根地(Ma Bourgogne)
穆浮塔街與露天市場:高腳杯(Le Verre a Pied)
蒙馬特:雙磨坊咖啡館(Cafe des Deux Moulins)
凱瑟琳媽媽餐廳(Chez La Mere Catherine)
凡森森林公園(Bois de Vincennes):湖畔的波提涅(La Potiniere du Lac)
瑞士村古董市場:小侯爵夫人咖啡館(A la Petite Marquise)
店名索引:按行政區分類
序
序
咖啡濃香裡的巴黎
法國人相信咖啡館是最重要的都市元素之一,咖啡則是他們的文化財產。如同戴高樂總統口中兩百四十六種的乳酪,科學家巴斯德所謂一餐沒有就像終日不見陽光的葡萄酒。尤有甚者,咖啡對於法國人是一種具有圖騰地位的飲料,相當於英國以皇室儀典般慎重其事飲用的茶,刻薄的法國人連咖啡的滋味都要獨占,著名的法國歌手與作家皮耶尚.梵爾亞(Pierre-Jean Vaillard)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英國人偏愛喝茶,剛剛我嘗過了他們的咖啡!」
就像所有的文化圖騰,法國咖啡支持各式各樣的神話,並且兼容並蓄其中種種矛盾,而最受人矚目的尷尬在於源頭:咖啡之於法蘭西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傳說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後來傳入阿拉伯世界,在1570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時一起被帶進歐洲,因此第一家歐洲咖啡館座落的城市是維也納,第一位歐洲咖啡館主人是曾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人,而在十六世紀末以「伊斯蘭葡萄酒」名義在歐洲推廣咖啡的,則是義大利商人。事實上,巴黎的第一家家咖啡館「波寇」,也是由義大利人法蘭卻斯柯.波寇皮歐(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在1702年開設,這個時間點放眼歐洲,算是珊珊來遲。
有什麼會比咖啡館更「巴黎」呢?想像散佈在巴黎各地、那些煙霧瀰漫的空間,多年來造訪的常客包括沙特、西蒙波娃、畢卡索、喬伊斯、費滋傑羅、海明威,以及後來的作家李察萊特(Richard Wright)、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等人。或是想像一間有金壁輝煌、精緻壁飾的文化沙龍,它也可能是提供午後飲料的咖啡館。巴黎,這個被稱為「光之城市」(City of Light)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不凡的場所,孕育著唯有法國人方能創造出的生活藝術。即便面對速食店入侵、沉重賦稅、時髦舶來品不斷被引入等問題,法國咖啡館仍保有其獨特生命、以及驚人活力。
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館,是由義大利西西里人法蘭卻斯柯波蔻皮歐(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於西元1702 年創立的波蔻(Le Procope)。在1789 年發生法國大革命之前,巴黎也已有多家咖啡館,許多革命領導人物都是咖啡館常客。幾年之後,拿破崙還在攝政王咖啡館(Cafe de la Regence)下西洋棋。十九世紀是法國咖啡館的黃金年代,位於林蔭大道(Grands Boulevards)上的豪華咖啡館成為當時名流最愛流連及露面的社交場合。狄更斯在1882 年出版的《巴黎辭典:一本非傳統手冊》書中曾提到當時最受歡迎的二十家咖啡館,不過今天只剩和平咖啡館還在。書中雖然也提到了波蔻咖啡館,但這家店現在只是家普通的餐廳。狄更斯在書中描述了在巴黎這個城市中、咖啡館的角色:
到了1890 年代,咖啡館的場景被中產階級佔據,前述場所也就失去了對名流的吸引力。由於失去了原有上流社會的顧客群,托托尼、巴黎咖啡館、馬德里咖啡館紛紛在幾年內相繼關閉。但咖啡館仍然依客戶的社會階級而被區隔,史葛哈連(W. Scott Haine)在《巴黎咖啡館的世界》中指出,十九世紀巴黎咖啡館中無太多混合不同階級的交流:「典型工人階級咖啡館的特色是沒有煤氣、座位不多,但煙霧瀰漫。」中產階級質疑工人在大庭廣眾下的舉止是否得體,他們抱怨勞工出沒的場所氣味難聞,而且抗議工人們在這些地點抽煙。
一位觀察者指出,在巴黎蒙帕納斯創建多摩咖啡館的包羅咸彭(Paul Chambon)「很少脫下農家的工作服」。巴黎地區由奧凡涅人創建的咖啡館,還包括花神和雙叟。昔日的煤炭鋪咖啡館則包括巴黎第十一區的兩處名勝酒館,分別是素人畫家(Bistrot du Peintre)和賈克梅拉克(Jacques Melac)。(巴黎市區可分成不同行政區,通常以數字指稱,例如「第十一區」,以下內容將統一採這種方式代稱。)
1918 年,阿爾及利亞人擁有的第一家巴黎咖啡館在夏特爾路(rue de Chartres)上開幕。阿拉伯式咖啡館在巴黎勞工階級地區大量出現,對這群新移民的文化與社交生活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來,祖父母或父母為來自北非移民的第二代,他們開的咖啡館也開始出現在更富裕的地段,藝術家登場、世界咖啡館、馬車都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