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咖啡時光 巴黎

咖啡時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64020
黃玉華、鄭文琦
大智通
2009年9月28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咖啡時光系列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7.7*17.7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咖啡時光系列


[ 尚未分類 ]









「光之城市」巴黎的咖啡館指南

  有什麼會比咖啡館更「巴黎」呢?在《咖啡時光:巴黎》一書中,你將發現培養出法國人生活藝術的各種美好場所,包括如:

  ● 享譽世界、富麗堂皇的傳奇咖啡館。
  ● 不單是咖啡館的店---還是提供音樂、哲學討論、或傳統歌舞表演的場域。
  ● 吸引學生和年輕流行族群的巴黎連鎖咖啡館。
  ● 讓人暫時逃離旅館的街區咖啡館,打量附近環境、仔細觀察巴黎人的所在;美好浪漫在此滋生、每天的新聞也被熱烈討論。

  本書以第一手觀點、介紹在法國人生活中相當重要的咖啡館。你將陶醉在一系列的城市新發現,從令人愉快的簡單小店到耀眼華麗的咖啡館,從鮮有觀光客造訪、卻是當地人最愛的秘密花園,到文學大師喬伊斯、鮑德溫、沙特、西蒙波娃流連的傳奇咖啡館;《咖啡時光:巴黎》都將為你一一呈現。

  【得獎記錄】

  本書榮獲國際獨立出版家協會2008年富蘭克林獎(Benjamin Franklin Award)最佳旅遊書

  【作者知名度】

  葛拉夫夫妻最新作品《逛餐館遊巴黎》並獲選為《前言雜誌》( Foreword Magazin ) 的「最佳年度旅遊書」獎項。

作者簡介

克莉絲汀.葛拉夫 與 丹尼斯.葛拉夫

  兩人品味巴黎的咖啡館已超過三十年,並於第一本合著作品《巴黎的咖啡館》開始正式歡慶介紹巴黎的美好咖啡館。兩人最近作品《逛餐館遊巴黎》並獲選為《前言雜誌》的「最佳年度旅遊書」獎項。

攝影簡介

茱莉安納.史皮爾

  是Interlink Books《咖啡時光》系列特約攝影,作品有:《咖啡時光:紐約》、《浪漫巴黎》和《沉浸:茶的世界》。

譯者簡介

黃玉華

  地球旅人。2007年成立「樂活旅行家」社會企業,並與「國際永續旅行協會」( Sustainable Travel International )合作、致力於華文地區推動永續觀光及責任旅行的知識與觀念。

鄭文琦

  台大地質系。曾擔任「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主編及「樂活旅行家」總編輯。



地圖和前言

I富麗堂皇的場所
圓頂(Le Coupole)
富格(Fouquet’s) 25
馬利咖啡館(Le Cafe Marly)
雅克瑪安德烈博物館咖啡館
和平咖啡館(Cafe de la Paix)

II文學與藝術的傳說
雙叟(Deux Magots)
花神咖啡館(Cafe de Flore)
市長官邸咖啡館(Cafe de la Mairie)
菁英(Le Select)
托儂(Le Tournon)

III街區咖啡館
右岸
香榭麗舍大道:劇場咖啡館(Bar des Theatres)
羅浮宮美術館:蟾蜍(Le Crapaud)
冬季馬戲團-共和廣場:藝人登場(L’Entree des Artistes)
瑪黑區,浮日廣場:皇家蒂雷納(Le Royal Turenne)
塞納街藝廊區:調色盤(La Palette)

IIII 精心設計的咖啡館
雷諾工作室(Atelier Renault)
波布咖啡館(Cafe Beaubourg)
布里科羅咖啡館(Bricolo Cafe)
鬆餅(Les Gaufres)
碧麗熙購物中心(Publicis Drugstore)

V十九世紀的印象
安東尼咖啡館(Cafe Antoine)
中場休息咖啡吧(Bar de l’Entracte)
小馬蹄鐵(Au Petit Fer a Cheval)
櫻桃時光(Le Temps des Cerises)
平底船(La Patache)
文藝復興(La Renaissance)

VI年輕人愛去的店
平凡咖啡館(Cafe Banal)
煤炭咖啡館(Cafe Charbon)
螞蟻(La Fourmi)
葛拉汀餐廳(Chez Gladines)
工業咖啡館(Cafe de l’Industrie)
籃子(Le Panier)
盧巴斯卡羅(Lou Pascalou)
梅子餐廳(Chez Prune)
文當廣場,麗池飯店:紅寶石(Le Rubis)
巴黎北站:比利時人會面處(Au Rendez-Vous des Belges)
克利希廣場:西哈諾(Le Cyrano)
蒙馬特:蒙馬特葡萄(Le Cepage Montmartrois)

左岸
聖傑曼德佩:馬車(La Charette)洛奇(Le Rouquet)
塞納街藝廊區:調色盤(La Palette)

IIII 精心設計的咖啡館
雷諾工作室(Atelier Renault)
波布咖啡館(Cafe Beaubourg)
布里科羅咖啡館(Bricolo Cafe)
鬆餅(Les Gaufres)
碧麗熙購物中心(Publicis Drugstore)

V十九世紀的印象
安東尼咖啡館(Cafe Antoine)
中場休息咖啡吧(Bar de l’Entracte)
小馬蹄鐵(Au Petit Fer a Cheval)
櫻桃時光(Le Temps des Cerises)
平底船(La Patache)
文藝復興(La Renaissance)

VI年輕人的聚會場所
平凡咖啡館(Cafe Banal)
煤炭咖啡館(Cafe Charbon)
螞蟻(La Fourmi)
葛拉汀餐廳(Chez Gladines)
工業咖啡館(Cafe de l’Industrie)
籃子(Le Panier)
巴斯卡羅(Lou Pascalou)
梅子餐廳(Chez Prune)

VII不只是咖啡館
海恩斯餐廳(Haynes)
跳蚤啤酒杯(La Chope des Puces)
浮日小館(Le Bistro des Vosges)
哲學咖啡館 (Cafes Philo)
世界咖啡館(Cafe Universel)

VIII 觀光客的咖啡館 165
凱旋門與香榭麗舍大道:多維爾(Deauville)
艾菲爾鐵塔:法蘭西餐廳(Chez Francis)
傷兵院:市場咖啡館(Le Cafe du Marche)
羅浮宮美術館:煙室(Le Fumoir)
巴黎聖母院與聖禮拜堂:酒窖咖啡吧(Bar du Caveau)
瑪黑區與浮日廣場:我的勃根地(Ma Bourgogne)
穆浮塔街與露天市場:高腳杯(Le Verre a Pied)
蒙馬特:雙磨坊咖啡館(Cafe des Deux Moulins)
凱瑟琳媽媽餐廳(Chez La Mere Catherine)
凡森森林公園(Bois de Vincennes):湖畔的波提涅(La Potiniere du Lac)
瑞士村古董市場:小侯爵夫人咖啡館(A la Petite Marquise)

店名索引:按行政區分類





咖啡濃香裡的巴黎

  法國人相信咖啡館是最重要的都市元素之一,咖啡則是他們的文化財產。如同戴高樂總統口中兩百四十六種的乳酪,科學家巴斯德所謂一餐沒有就像終日不見陽光的葡萄酒。尤有甚者,咖啡對於法國人是一種具有圖騰地位的飲料,相當於英國以皇室儀典般慎重其事飲用的茶,刻薄的法國人連咖啡的滋味都要獨占,著名的法國歌手與作家皮耶尚.梵爾亞(Pierre-Jean Vaillard)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英國人偏愛喝茶,剛剛我嘗過了他們的咖啡!」
就像所有的文化圖騰,法國咖啡支持各式各樣的神話,並且兼容並蓄其中種種矛盾,而最受人矚目的尷尬在於源頭:咖啡之於法蘭西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傳說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後來傳入阿拉伯世界,在1570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時一起被帶進歐洲,因此第一家歐洲咖啡館座落的城市是維也納,第一位歐洲咖啡館主人是曾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人,而在十六世紀末以「伊斯蘭葡萄酒」名義在歐洲推廣咖啡的,則是義大利商人。事實上,巴黎的第一家家咖啡館「波寇」,也是由義大利人法蘭卻斯柯.波寇皮歐(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在1702年開設,這個時間點放眼歐洲,算是珊珊來遲。

  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法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1643-1715)將法國王權帶到巔峰,巴黎成為歐洲的首都,矯飾的宮廷社交與清談的沙龍風氣也成為主流時尚。路易十四去世之後,國力中落,政治控制亦見鬆動,民間出現許多繼承沙龍精神的大眾咖啡館,人們聚集在這裡,以「理性」之名,在咖啡濃香的刺激與烘托之下,無拘無束談論曾經被視為太危險或太乏味的主題--政治、社會、經濟、科學,以及脫離神學而獨立存在的新玩意兒:哲學。而理所當然地,所有既存的信仰與既定的制度,都遭到以理性之名的批判。

  以巴黎咖啡館為核心,越滾越大的社會批判雪球,輾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帶動十九世紀巴黎哲學、文學與藝術、創造的黃金時代;吸引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世界各地而來偉大知識分子組成「巴黎學派」;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為哲學家沙特以咖啡館作為「心靈的家」,像磁石一樣吸引整個時代最優秀的精英,形成星光燦爛的「沙特圈」。在1980年沙特去世之前,不出產咖啡豆的法國,首都巴黎咖啡館的經典地位終於確立,如同羅蘭.巴特所說的:「巧合讓幾個朋友突然在咖啡館碰面,懷抱著深刻情感。」

  翻閱《咖啡時光巴黎》,精緻的圖片文字帶領我們嗅聞融入花都靈魂的咖啡濃香,感受這座「世界都市之都」的文化舊夢新景,真是一件很美、很有情調的事,耳邊彷彿響起十九世紀詩人查理.克勞斯(Jean-Paul Sartre)的詩句:「不如,我們上咖啡館吧!」

─ 楊子葆(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前台灣住法國代表)

前言

你從咖啡桌開始,因為在巴黎,每件事都是從咖啡桌開始。

  有什麼會比咖啡館更「巴黎」呢?想像散佈在巴黎各地、那些煙霧瀰漫的空間,多年來造訪的常客包括沙特、西蒙波娃、畢卡索、喬伊斯、費滋傑羅、海明威,以及後來的作家李察萊特(Richard Wright)、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等人。或是想像一間有金壁輝煌、精緻壁飾的文化沙龍,它也可能是提供午後飲料的咖啡館。巴黎,這個被稱為「光之城市」(City of Light)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不凡的場所,孕育著唯有法國人方能創造出的生活藝術。即便面對速食店入侵、沉重賦稅、時髦舶來品不斷被引入等問題,法國咖啡館仍保有其獨特生命、以及驚人活力。

  巴黎咖啡館是一般人想到這個城市時、最愛的象徵之一,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字卻可能誘發出不同意象。每個人都知道艾菲爾鐵塔或凱旋門長什麼模樣,不過許多外國人卻是透過電影或電視的浪漫描述,才各自形成對巴黎咖啡館的印象。有人聽到巴黎咖啡館時,可能會聯想到《愛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奧黛莉朵杜,有人則會想到《甜姐兒》電影中,在完全好萊塢式的咖啡館裡翩翩起舞的奧黛莉赫本。

  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館,是由義大利西西里人法蘭卻斯柯波蔻皮歐(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於西元1702 年創立的波蔻(Le Procope)。在1789 年發生法國大革命之前,巴黎也已有多家咖啡館,許多革命領導人物都是咖啡館常客。幾年之後,拿破崙還在攝政王咖啡館(Cafe de la Regence)下西洋棋。十九世紀是法國咖啡館的黃金年代,位於林蔭大道(Grands Boulevards)上的豪華咖啡館成為當時名流最愛流連及露面的社交場合。狄更斯在1882 年出版的《巴黎辭典:一本非傳統手冊》書中曾提到當時最受歡迎的二十家咖啡館,不過今天只剩和平咖啡館還在。書中雖然也提到了波蔻咖啡館,但這家店現在只是家普通的餐廳。狄更斯在書中描述了在巴黎這個城市中、咖啡館的角色:

  咖啡館不是俱樂部,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咖啡館是取代俱樂部的場所,大家到這裡和朋友碰面。俗語有云:物以類聚;在這些地方,來自相同階層、相同工作或職業的人們,或任一小群好友,常在未事先相約的情況下巧遇或固定碰面□□咖啡館的常客應該都是精神亢奮,總是妙語如珠、神采奕奕,而且每個人都是全世界最好的同伴。

  雖然咖啡館常被高舉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地方,十九世紀巴黎林蔭大道上的豪華咖啡館卻只有上流階級才能進去。根據當時一位評論者,喬治蒙特吉爾(Georges Montorgeuil)的描述:

  若沒有引薦者,只有膽大妄為的傢伙或無知鄉巴佬,才敢踏進古老的巴黎咖啡館。托托尼咖啡館(Tortoni’s)也有它自己的規矩,此外在大陽台(Grand Balcon)咖啡館,若進來的人若未被適當引薦,所有客人都感到不自在。

  到了1890 年代,咖啡館的場景被中產階級佔據,前述場所也就失去了對名流的吸引力。由於失去了原有上流社會的顧客群,托托尼、巴黎咖啡館、馬德里咖啡館紛紛在幾年內相繼關閉。但咖啡館仍然依客戶的社會階級而被區隔,史葛哈連(W. Scott Haine)在《巴黎咖啡館的世界》中指出,十九世紀巴黎咖啡館中無太多混合不同階級的交流:「典型工人階級咖啡館的特色是沒有煤氣、座位不多,但煙霧瀰漫。」中產階級質疑工人在大庭廣眾下的舉止是否得體,他們抱怨勞工出沒的場所氣味難聞,而且抗議工人們在這些地點抽煙。

  到了我們的時代,人們聚在咖啡館閱讀、享受咖啡、啤酒、葡萄酒或汽水等飲料;我們在咖啡館聊天、約會、爭執、放鬆、讀書,以及如今更常見、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寫東西,旁邊可能還有隻耐心等候主人的狗兒。咖啡客登入網路,閱讀家鄉城市波士頓或東京的新聞;觀光客寫著明信片。我們也曾看到有些客人在咖啡館裡打瞌睡。

  大多數巴黎的咖啡館都供應基本的濃縮咖啡(espresso)。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又黑、又苦、又重的味道得花點時間才會習慣。許多遊客更寧願點杯淡咖啡(allonge)(加入熱水的稀釋濃縮咖啡,在其他地方被稱為美式咖啡),或是偶爾選擇低咖啡因(deca,也簡稱低因)咖啡。

  巴黎大部分咖啡館對咖啡的售價也有套心照不宣的行規。假如你是站在吧台旁邊喝,飲料價錢會比坐到咖啡桌去喝來得便宜(通常是半價)。如果你是坐到戶外的露天咖啡座位區,收費就可能更高。飲料之所以會有價差也有其原因:店主賣出一杯讓客人站在吧台喝的飲料,所付的稅金和讓客人坐在店裡及露天座位喝是不同的。舊時的街角咖啡館,也就是只供應飲料與簡單小棍子麵包三明治、或傳統的火腿起士法式吐司的那種小店,大部分都已從巴黎消失了。為了生存,許多咖啡館都得聘請廚師供應簡餐或商業套餐,所以經常能看見小咖啡館在門外放個黑板介紹今日特餐。假如只想喝杯飲料,最好是避開用餐時段,亦即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的午餐時間、以及晚上七點半到十點的晚餐時間,要不就是找看看店裡非用餐區的座位。

  提到咖啡館主人,這些人和他們擁有的咖啡館一樣的形形色色。有些人提到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咖啡館時經歷到的強烈情緒---一種只能用陷入愛河來形容的感覺,以及即使心中存有對新生活將帶來的責任與風險的懷疑與擔心、仍毅然買下咖啡店的心路歷程。

  一位來自法國崎嶇多山奧凡涅地區(Auvergne)的女店主在瑪黑區的浮日廣場擁有兩家咖啡館。她指出到巴黎創業開咖啡館的困難,「這需要勇氣,我的祖父那一代並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但他們來了這裡、他們開了咖啡館,他們有的就是勇氣。」

  不少奧凡涅地區的居民在二十世紀前期來到巴黎,第一代大多是從奧凡涅的礦區將煤炭運來巴黎,他們的後代接著在此開起賣煤兼賣咖啡的店舖(稱為 bougnat,法文bougnat 是從charbonnier 或「賣煤炭的人」一詞簡寫而成,可同時用來指「賣煤兼賣咖啡的店鋪」、或「煤炭舖店主」)。

  有些奧凡涅人的成就遠超越他們自己的想像,例如創立知名餐廳利普啤酒屋(BrasserieLipp)的馬謝朗卡茲(Marcellin Cazes)初到巴黎時,就和許多奧凡涅人一樣是擔任送水伕的工作,也就是應顧客需要、運送銅浴盆和熱水的到府服務。據說巴黎人冬天不太愛泡澡,送熱水生意比較差,所以有些送水伕會兼賣煤炭、葡萄酒和其他飲料。

  一位觀察者指出,在巴黎蒙帕納斯創建多摩咖啡館的包羅咸彭(Paul Chambon)「很少脫下農家的工作服」。巴黎地區由奧凡涅人創建的咖啡館,還包括花神和雙叟。昔日的煤炭鋪咖啡館則包括巴黎第十一區的兩處名勝酒館,分別是素人畫家(Bistrot du Peintre)和賈克梅拉克(Jacques Melac)。(巴黎市區可分成不同行政區,通常以數字指稱,例如「第十一區」,以下內容將統一採這種方式代稱。)

  保羅巴布爾(Paul Boubal)是另一位來自奧凡涅地區的最佳巴黎咖啡館店主代表,西蒙波娃還記得這位花神咖啡館店主在二次大戰期間的故事,曾在書中回憶說道:

  我最愛的時刻,是繫了藍色圍裙的保羅匆匆走進還沒有客人的咖啡館、讓他的小小世界重新活過來;他就住在店的樓上.... 堅毅石刻般的奧凡涅人臉上有雙充血的雙眼,偶爾會跟你眨一眨;每天店剛開的第一個小時左右,他的脾氣會一直很差,暴躁地跟廚房點餐□□(他)也會和服務生尚和巴斯卡談論前晚店裡的軼聞,然後端回一杯走味的酸咖啡□□

  有家開在冬之馬戲團館附近的咖啡館,店主人也指出,由阿爾及利亞移民在巴黎所開的阿拉伯式咖啡館已佔有一席之地。他告訴我們阿爾及利亞人是僅次於奧凡涅人、在巴黎擁有最多家咖啡館的族裔。

  1918 年,阿爾及利亞人擁有的第一家巴黎咖啡館在夏特爾路(rue de Chartres)上開幕。阿拉伯式咖啡館在巴黎勞工階級地區大量出現,對這群新移民的文化與社交生活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來,祖父母或父母為來自北非移民的第二代,他們開的咖啡館也開始出現在更富裕的地段,藝術家登場、世界咖啡館、馬車都屬於此類。

  假如你想知道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咖啡館是否仍像從前一樣重要,不妨瀏覽一下本書挑選的清單,有些咖啡館富麗堂皇、有些則聲名遠播,當然也有小小沒沒無聞的店。這些咖啡館或佔據繁華廣場、或隱匿於後街中,為商務人士、時尚一族、遊客、店家及學生提供服務。儘管每間咖啡館各有千秋,它們都提供你我認識巴黎與巴黎人的最佳場域。在巴黎,你不會看到當地人在名勝古蹟前大排長龍、他們也不想「在一天逛完羅浮宮」。反之你會發現許多巴黎人站在吧台前熱烈聊天、或是悠閒坐在露天咖啡座觀賞街景。如果你剛好會說幾句法文、或是坐在正想練英語的年輕法國人旁邊,就能真正地開始認識這座城市。

─爾文蕭,《巴黎!巴黎!》(Irwin Shaw,Paris ! Paris!,美國知名編劇)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