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
9789861732268
楊照
麥田
2010年1月05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楊照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楊照作品集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什麼是經典?經典就是我們談得最多,卻讀得最少的書。經典是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並且是不能被簡化的作品。
卡爾維諾曾說,經典就是那些我們會一讀再讀的作品,楊照則認為,經典是我們談得最多,卻讀得最少的書。可是偏偏經典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使我們不能略過它去讀其他的書,並且經典是不能被簡化的,在簡化的過程中,經典將會失去許多內在的意義。
作為經典的《物種起源》顛覆了創造論的世界觀,達爾文的「天擇」只說明物種的變化對所處的特定環境趨向完美。
《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達爾文在一八五九年發表的著作,他在此書中指出,第一、物種是會發生變化的,這個說法顛覆了基督教文明中上帝創造萬物的世界觀,不只人類有歷史,自然也有歷史,自然界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而非永遠一成不變。
第二、物種變化的原則是「天擇」,但是達爾文與拉馬克不同,在拉馬克的理論中,物種的變化有明確的方向,由簡單變得複雜、由不完美趨向完美。楊照強調,這是拉馬克的論點,不是達爾文的見解。達爾文只說物種會變得愈來愈適合所處的環境,會對特定的環境趨向完美,不過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說明物種是由低等演化到高等的固定序列。
從達爾文到「達爾文主義」,我們看到經典被簡化、被誤讀所帶來的災難。
達爾文的「天擇」經常被誤用或是過度詮釋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然而楊照指明,達爾文所說的是物種內部的競爭,不是物種之間的競爭,一旦達爾文的概念被誤用,成為高等的生物有權力淘汰低等的生物,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十九世紀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就變成強凌弱、眾暴寡的合理藉口,帝國主義的對外侵略也就愈演愈烈。但這個社會達爾文主義並不是真正的達爾文,我們有必要還原達爾文的真貌,對達爾文的理論給予正確的理解與詮釋。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散文《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
序
作者序
「這是一門讀書課,真正最要緊的目的,是提供機會讓大家可以讀早就該讀、平常卻總沒辦法安下心來好好讀的書。」
算不清楚多少次了,在「誠品講堂」每期開課的第一天,我都是用同樣的話來開場。這個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去讀的書,然而弔詭地,愈是內容豐厚飽滿的書,我們往往讀得愈少。這些書,沒那麼容易翻開就讀。它們挑戰我們的知識準備,更挑戰我們的專注程度,不靜下心來發揮耐心,它們是不輕易開門的。
我清楚知道在這樣的時代、如此環境條件下,「藉口」之重要。那甚至不是給別人的藉口,而是為了說服自己、安排自己而不得不有的「藉口」。那麼多占據時間的活動,更多可以不花精神不費力氣的消遣在我們周圍,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才會專心來讀這些不專心就讀不進去讀不懂的書呢?
我在「誠品講堂」提供了這樣的「藉口」。因為有課程,課程有閱讀進度,於是報了名上課,也就給自己壓力按照進度讀書。用這種方式,找到一群人大家彼此提供「藉口」好好讀點書。
講堂課程,早先講過一整年三十六講的「現代西方思想名著選讀」,後來又講了一整年三十六講的「諾貝爾文學獎名著選讀」。那兩年的形式,都是每期十二週,每週講一本書,希望上課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每週讀一本「名著」。兩年課程上下來,我自己發現了設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這樣上課的方式,在閱讀的質與量的要求似乎都太多了,很少有人能維持進度,那就變成只是我在講課介紹,不再是友善邀請大家一起來的「讀書課」了。
於是,改弦更張重新規劃。將課程調整為每期十週,每五週講一本書,一期講完兩本書,課程總名也就相應改成了「現代經典細讀」。現代人實在太忙,花五星期讀一本書,書的地位就得從「名著」提升到「經典」;本來一週讀一本,現在五週才讀一本,相對也就是「細讀」了。
「現代經典細讀」既是「經典」又要「現代」,順利成章就從三部對二十世紀影響最深的作品講起---改變人與自然關係的《物種起源》、改變人與人關係的《資本論》以及改變人與自我關係的《夢的解析》,這三本書除了都很具體改變了世界之外,還有另外兩項共同特色:它們都很耐讀,可以反覆重讀;環繞著它們,都有許多通俗簡化但往往大有問題的說法。
上課講書,其實也給我自己充分的理由,重讀這些書。從當學生到做研究到自己獨立作為一個讀書人,我對西方十九世紀跨入到二十世紀的思想史,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在那個時代,產生了眾多新鮮刺激的觀念想法,這些觀念想法左右了人看待事務的方法,發揮了驚人的改造力量,我們的生活至今仍然在大部分由這些觀念想法創造出來的架構底下。從這樣的思想史背景與關懷出發,我不斷擴大對於這個領域的閱讀理解,在這個領域中讀過愈多的書,做過愈多的筆記,回頭重讀這些經典,就有了愈大的樂趣。
我在課堂上提供的,就是從這種樂趣而來的種種聯繫。書是應該要自己讀的,所以我不需也不該多解釋書中講什麼,我能、我該提供的服務,是用我對思想史的認識,解釋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出現這樣的書,為什麼這樣的書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會受到重視,還有,為什麼這樣的書這樣的想法後來傳留下來,沒有被淘汰沒有消失,卻成了「經典」。
書為自己的內容說話,我則為書與外在世界的關係說話。我幫忙提供讓書的意義向外延展的連結,或許這樣可以使得書的理路更清晰、更易懂,也可以使得讀書的人從書中得到更多方向更多元的啟發。花同樣的時間專注閱讀「經典」,或許可以因而得到多一些收穫。
當然,我更希望透過這樣的讀書經驗,讀一本「經典」,可以清楚聯繫到相關的其他許多文本,讓讀書的人一邊讀一邊就有了衝動想要讀下一本書,或想看哪一部電影、聽哪一首交響曲,「經典」不是、不只是閱讀的固定終點,更是一個讓人可以計畫下一個心靈旅程的中繼轉運站。
湯瑪斯.曼在小說《浮士德博士》的〈後記〉中說:「就像無法聽一次音樂一樣,我們永遠無法讀一次書。」拿起書本讀第一次,我們只能好奇追索書中的情節或論理,無暇真正感受書中幽微的細節,更無暇開放自己跟書的接觸,雖然讀了,但漏失掉的一定比讀到的多得多。唯有「重讀」,第二次第三次讀,像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十次聽同一首音樂作品般,已經熟悉了旋律節奏,我們才真正聽到和聲的安排,聲部的呼應,結構的邏輯,更重要的,作者的心與讀者的生命間的關係。
我所做的,就是提供一種「重讀」的環境,不只是自己運用相關的知識材料「重讀」這些書,而且讓原本可能第一次初讀這些經典作品的朋友,獲得一點類似「重讀」的樂趣。他們能提早感受到這樣的書精微巧妙之處,也能知覺書中的觀念想法與他們現實生命之間的關聯。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一八五九年年底正式出版,到今天剛好一百五十年。今年書市上因應出現了不少跟達爾文相關的書籍,大致通讀過後,有點遺憾地發現:第一,幾乎都是翻譯書;第二,幾乎沒有哪一本是要幫助讀者重新回到原點去讀《物種起源》的。這些書愈多,反而讓人愈遠離《物種起源》,愈不覺得應該閱讀《物種起源》,從閱讀經典中第一手認識達爾文、認識演化論。
出於這樣的遺憾與不安,年中我才決定或許幾年前在「誠品講堂」談《物種起源》的內容,有值得整理出版的一點價值。得到麥田出版的支持與協助,總算在這本經典出版一百五十週年的時間點上,弄好了這樣一本小書,出版的用意未離「誠品講堂」課程的初衷,希望有人因為這本書的刺激協助而去讀《物種起源》,希望本來就想要讀《物種起源》的人,因為有這本書的從旁相伴,能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
楊照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