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的,各位,我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賣出訊號。」
1999年夏天,我們創辦了Investopedia。如果你還記得當年的股市走勢,就應該知道,我們的創業時機糟透了。然後,2000年2月,我們正式註冊成立公司時,網路泡沫更達到最高峰。嘿!還真不是創立一家網路金融公司的好時機。
然而,大家還是繼續努力工作。我們有著偉大的計畫,就是要創設最大、最好的財經網站,超越當時每天吸引上百萬投資人與潛在投資人瀏覽的頂級網站。
我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擁有的資源,遠遠不足以支持夢想(當時的Investopedia只有我們這兩名員工)。既然如此,就決定只專注做好做得到的事。最後發現,這件「做得到」的事情,跟我們這兩個大學生每天的所學有關,也是我們極感興趣的領域,但幾乎所有網站與刊物至今仍然忽略,或只是聊備一格的內容:理財教育。
當時我們想,來做個金融詞典吧,這樣一來,公司就能獲得成長所需的動力。起初,我們希望以理財教育為平台,未來再拓展傳統的財經內容,但Investopedia開始做起金融詞典後,便逐漸成為個別投資人倚重的理財教育與工具網站。
在誤打誤撞下,我們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填補市場的一塊空白。目前的Investopedia,擁有一個以提高用戶理財智能為宗旨的巨大資料庫,包括一個收錄超過9,300個財經術語的詞典;我敢說,這是同類詞典中內容最完備的。
除了財經詞典外,Investopedia還提供最受投資人歡迎的線上股票模擬遊戲,以及幾千頁的理財教育內容。這些內容,是由世界各地超過兩百位熟悉不同題材的專家提供,由我們位於加拿大亞伯達省艾德蒙頓總部的分析師與編輯團隊協力完成。
在你閱讀本書前,我們希望說明Investopedia的一些特點,以及我們的經營宗旨:
1. 我們不偏不倚。金融業讓我們最看不慣的一件事,是許多「專家」都試著向你兜售東西,而財經媒體中的許多名嘴,則往往立場偏頗。我們有什麼不同嗎?當然不同。我們沒有金融商品要推銷,所以可以堅持做該做的事---就是解釋財經概念,協助你根據本身的情況,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2. 以簡明文字解釋財經概念。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碰到有人需要的,是金融課本裡複雜的概念解說。Investopedia對財經詞彙與概念的解釋總是簡單明瞭,盡可能避免艱澀的術語,同時以現實中的事例,協助讀者理解。既然以簡明的文字說明金融與投資問題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還要用其他方式?
3. 最關心自己財富的就是你。這雖是無須言明的事實,但有多少人實際掌控自己的財務前景?這不是說尋求金融專業人士的指點是不明智的,其實,許多人能靠理財顧問的服務而獲益。但即使有專業人士的協助,仍必須掌握必要的財經知識,才能了解自己的錢到底投資到哪裡。如果一來,在跟你的理財顧問討論投資事宜時,你就會比較有信心,問一些真正重要的問題,確保自己理財得當。
理財為什麼重要
Investopedia會這麼受歡迎,部分原因在於年輕人的理財教育往往非常不足。我們認為,金融與財務,跟歷史、健康、數學、科學一樣重要。我們都學過算術,但有多少人學過怎樣擬好預算、管好支票戶頭?又有多少高中畢業生明白複利的好處?我們認為,懂得計算投資收益(例如,年報酬率10%,投資十年,到期能拿到多少錢),以及了解信用卡欠款的利息成本,絕對名列成年人最需明白事項的清單內。
在理財上,美國(如果說不上是全世界的話)犯了一些重大過錯;不僅一般民眾如此,華爾街也做錯了許多事。因此,我們相信,不只是年輕人需要接受理財教育,那些可能陷入浮動利率房貸(ARM),或是信用卡債務陷阱的成年人也一樣,而華爾街人士當然更是如此。過去數十年來的財務工程,創造出許多金融商品,像是債務擔保證券(CDO)與房貸擔保證券(MBS),金融業者大舉押注,結果闖了大禍。
人們對「信用狂熱」(credit binge)的現象議論紛紛,但在我們看來,大家很少觸及問題的根源,就是教育不足。以這場信貸危機為例,大致上,各環節的人都有知識不足的問題:購屋者沒有徹底了解房貸條款,而從銷售房貸證券的投資銀行,到購買這些證券的法人、為這些證券評級的信評公司,還有未能有效監管這一切的從政者,他們共同的特徵是:沒有人真正明白這些艱澀複雜的證券。
就像網路泡沫驚醒了許多投資人,我們希望大家能從當前這場危機中吸取教訓,知道財富不是靠鉅額債務創造出來的。財富來自辛勤工作、明智投資,以及創造幫助改善人們生活的商品與服務;個人如此,國家也一樣。我們希望,Investopedia能避免個人或社會整體的財務危機再發生,儘管我們只能盡一點小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