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

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
9789628971732
陳智德
花千樹出版社
2009年7月01日
130.00  元
HK$ 117  





ISBN:9789628971732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以本土性為跨越年代的核心思考,論述範圍以徐訏、舒巷城寫於一九五○年的詩和小說開始,再及力匡、楊際光、馬博良、劉以鬯、舒巷城、蔡炎培、西西、也斯、鄧阿藍、洛楓、鍾玲玲、辛其氏、李碧華、郭麗容等作者,下迄二○○五年潘國靈的〈我城05——版本零一〉、謝曉虹〈我城05——版本零二〉及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提出以一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為兩大時間軸,再及二千年代作者對本土文學的回應,重點是不同年代香港文學的本土性變化及其不同的對應面,除了帶出學術討論,也希望由此見出香港文學的傳承關係;提出一種研讀和分析方法,也提出個人的理念反思。

    作者簡介


    陳智德


      一九六九年香港出生,台灣東海大學文學士(一九九四)、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一九九九)及博士(二○○四)。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一九九四——一九九七)、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座授課導師(二○○四——二○○六)、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兼任講師(二○○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計劃」副研究員(二○○八——二○○九)等職。二○○九年八月起出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另從事文學創作及研究,一九九六年與友人創辦《呼吸詩刊》並出版「呼吸叢書」,二○○○年與葉輝、崑南及廖偉棠創辦《詩潮》月刊。創作包括新詩、散文及小說,曾獲一九九○、九四、九六及二○○二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二○○七年憑《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一書獲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推薦獎。著有文集《抗世詩話》、《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及詩集《單聲道》、《低保真》、《市場,去死吧》,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現代漢詩論集》及《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等。

    著作要目

    一、單行本

    《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著/評論),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二○○九。

    《抗世詩話》(著/散文),香港:Kubrick,二○○九。

    《愔齋讀書錄》(著/評論),香港:Kubrick,二○○八。

    《市場,去死吧》(著/詩集),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二○○八。

    《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著/評論),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二○○六。

    《現代漢詩論集》(合編/評論),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二○○五。

    《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合編/評論),香港:現代詩研讀社、文星文化教育協會,二○○五。

    《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編/評論),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二○○四。

    《三、四○年代香港詩選》(編/詩集)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二○○三。

    《低保真》(著/詩集),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二○○四。

    《單聲道》(著/詩集),香港:東岸書店,二○○二。

    《從本土出發: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合編/詩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七。

    二、單篇論文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文學評論》創刊號,二○○九年二月,頁一六三—一七八。

    〈起源及其變體——香港作家、香港文學與香港新詩〉,《現代中文文學學報》No.8.2 / 9.1,二○○八,頁一五八—一七○。

    〈左翼共名與倫理覺醒——朱石麟電影《一板之隔》、《水火之間》與《中秋月》〉,黃愛玲編《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二○○八),頁七十—七十七。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字花》第十六期,二○○八年十—十一月,頁九十八—一○一。

    〈日佔時期香港文學的兩面:和平文藝作者與戴望舒〉,《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二期(香港號),二○○六年,頁三一○—三三三。

    〈都市的理念:三○年代香港都市詩〉,《現代中文文學學報》No.6.2 / 7.1,二○○五,頁一七七—一九四。






    導論:本土及其背面?


    第一章 五六十年代︰離散與新語言
    失落的鳥語:徐訏來港初期小說
    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和力匡
    「巷」與「城」的糾葛:論舒巷城
    純境的追求:論楊際光
    超越放逐:論馬博良
    語言的再造:論蔡炎培


    第二章 七十至二千年代︰「我城」的呈現與解體
    錯體的本土:《對倒》與《島與半島》
    解體我城:由《我城》到《白髮阿娥及其他》
    另一種「翻譯」與「寫實」:《剪紙》、《重慶森林》與《烈火青春》
    虛實的超越:再論阿藍
    自我迷城:洛楓筆下的八十年代和九七都市?
    逆向命名:《我城05》的經典重寫


    第三章 香港文學的懷舊史1950-2005


    參考書目
    人名及文獻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後記


      本書是我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學術專著,為誌紀念,以下略述一點個人的學術道路。一九九○年,我入讀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所習多屬古典文學,鍾慧玲先生授杜甫詩,薛順雄先生授詩詞,張端穗先生授老子、莊子、墨子,甘漢銓先生授訓詁學、修辭學,皆受益良多。東海圖書館古籍收藏豐富,善本書室半開架地開放,讀者可自由翻閱,由是我在課堂以外,也涉獵更多。
    一九九四年七月,我從台灣畢業回港,同年十月進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工作,職位是助理編輯。還記得八月某天到中國文化研究所會議室筆試,同試者若干人,考題是標點古文及版本目錄學知識。我憑藉東海中文系的訓練和個人涉獵,通過筆試,未幾接獲面試通知,主試者是所長陳方正教授和時任計劃協調員的何志華先生(現任中大中文系教授),我呈上幾篇有關古漢語和古文獻的論文和研究書目,他們再問及我的研究方法、電腦知識和版本目錄學知識。由此,十月起我每天就到中國文化研究所上班,協助《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的校勘工作。

      該研究計劃由劉殿爵教授、陳方正教授和何志華先生主持,約九二年間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套《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為學術界較早進行古籍電子化及資料庫者,以重視版本及精確而獲肯定,由是獲得進一步研究經費;我和另一位同事都是九四年首次增聘的兩名助理編輯,我協助魏晉部分,另一位同事協助南北朝部分,工作是確保電腦打字稿與原始底本(《四部叢刊》或其他原始古籍)無異,再將底本與其他版本、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及《太平御覽》等互校,註出異文,必要時作校改及校註,即以別本增補、刪改底本明顯錯闕,並註明依據。標點一般據內地通行本,如未有通行本則另行標點斷句。

      原始底本及校勘方法由何志華先生定出,疑難處多請教於他,更未能決者再求問於劉殿爵教授。我當時剛從東海中文本科畢業,這工作於我有如進了研習古籍校勘的研究院,由曹魏父子、建安七子、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以至郭璞、陶潛等魏晉作者逐一整理,兩年下來,個別作者差不多完成,再於第三年處理《齊民要術》及《文心雕龍》等著述,那時頗有正式修讀古文獻研究學位之意,但最終還是決意研究香港文學。

      九五年間,我參加了也斯在香港藝術中心開辦的「香港文化:評論及寫作」課程,他談及香港文學的發展,舉引了李維陵、馬博良、崑南和鄧阿藍的作品,其中我特別對李維陵感興趣,就到圖書館找他的小說集《荊棘集》來讀。該書原來不止小說,還有李維陵的現代主義文學評論及一篇介紹楊際光詩集《雨天集》的書評,引了不少楊際光的詩,我很喜歡那些優美如十九世紀印象主義繪畫的詩歌,故此再到圖書館找楊際光的《雨天集》,細讀之下,感到幻美的詩句背後,實暗藏對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批判和憤怒,令我觸動不已。及後再得知他的一點故事,很想探討他們那一代從內地來港作者的文學道路,由此引發我九六年間研究香港文學的心志。九七年八月我辭去中大的工作,到嶺大修讀碩士,從此放下大學時期以來所習的古典文學和文獻研究,轉而研究香港文學和現代文學,以迄於今。

      那時我選定的題目是「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詩研究」,導師是梁秉鈞教授,研究對象包括徐訏、力匡、馬朗、楊際光、林以亮、葉維廉、王無邪、崑南、李英豪等人的詩和詩論。九九年完成論文,其後輾轉工作兩年,二○○一年再回到嶺大修讀博士課程,研究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前此,這方面的研究,八十年代有盧瑋鑾和黃康顯的論文,九八年間有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合編的《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及《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等著述,二○○一年有葉輝的《書寫浮城》;我在這些基礎上,從舊報刊找到更多前此未見的材料,編成《三、四○年代香港詩選》及《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二書,○四年完成博士論文《論香港新詩1925-1949》。嶺大中文系於九七年始設研究學位,我有幸成為該系第一屆碩士畢業生,後來再成為該系第一屆博士畢業生。

      二○○四至○六年間,我在嶺大中文系任教,工餘修訂我的博士論文,深感早期香港文學研究尚有大片空白,再搜集香港日佔時期文學史料,寫了〈日佔時期香港文學的兩面:和平文藝作者與戴望舒〉等文。在新詩研究方面也先後與他人合編了《現代漢詩論集》及《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二書。○六年六月離開嶺大後,有段時期差不多以稿費為生,一方面為報刊雜誌寫了更多書評,先後出版書評集《愔齋書話》和《愔齋讀書錄》,另方面也把研究擴展至小說,寫了多篇有關徐訏、劉以鬯、舒巷城、董啟章等作者的小說研究。

      本書以本土性為跨越年代的核心思考,論述範圍以徐訏、舒巷城寫於一九五○年的詩和小說開始,再及力匡、楊際光、馬博良、劉以鬯、舒巷城、蔡炎培、西西、也斯、鄧阿藍、洛楓、鍾玲玲、辛其氏、李碧華、郭麗容等作者,下迄二○○五年潘國靈的〈我城05——版本零一〉、謝曉虹〈我城05——版本零二〉及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提出以一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為兩大時間軸,再及二千年代作者對本土文學的回應,重點是不同年代香港文學的本土性變化及其不同的對應面,除了帶出學術討論,也希望由此見出香港文學的傳承關係;提出一種研讀和分析方法,也提出個人的理念反思。

      本書前身於二○○七年間編訂,尋求出版過程中略遭波折,其後因應新增研究文章,包括未發表的〈香港文學的懷舊史:1950-2005〉等文,一再改易編排方式,三四十年代部分將留待編入另著。本書得以出版,誠屬不易,承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葉海旋先生支持,至為銘感,謹此致意。

    陳智德

    二○○九年七月誌





    其 他 著 作
    1.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2. 樂文誌
    3. 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
    4.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
    5.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6. 這時代的文學
    7. 這時代的文學
    8. 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9. 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10.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
    11.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文學史料卷
    12.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新詩卷
    13.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14. 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
    15.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文學史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