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通緊急電話進來,讓我稍微跟上事件的進展。雷曼已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及巴克萊集團(Barclay’s)談論收購的問題,但直到本週仍無結論。關鍵原因在於:美國政府在當時明確表態,不會介入承擔雷曼的不良資產。由於欠缺政府的奧援,讓原本有興趣的買家疑心又起。星期五時看起來未必會發生、幾個月前和富爾德會談中也不大具說服力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了:雷曼兄弟銀行正瀕臨破產邊緣。
對我漫漫長夜的工作來說,這還只是個開端。
就在那個星期天傍晚的幾星期前,我也正在長期追蹤另一家出現驚人衰退的公司;這家公司的能見度雖不及雷曼兄弟高,但這個案例對檢視全球金融體系的體質卻相當重要。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美國國際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莫理斯.葛林柏格(Maurice Greenberg)帶領AIG在保險界稱霸一方,締造無人能及的成績。在全球許多國家,葛林柏格撰寫的法規主導了交易與保險的進行。多年來,AIG在美國蟬聯多屆「最具價值的財金公司」,身價一直維持在一千五百億美元左右。然而,二○○六年,高齡八十一的葛林柏格因公司交易問題遭紐約州檢察長艾略.史皮茲(Elliot Spitzer)起訴,被迫離開AIG。此後,AIG即不復往日風光。許多葛林柏格任內承受的風險,只有他自己通盤了解,因此,有些人對AIG的財務狀況相當憂慮。
晚上六點前,新聞已陸續從各方湧入。來自《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導令人傻眼。報導指出,雷曼投資銀行向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或美國財政部的遊說失敗,政府將不對雷曼進行紓困。另一則完全被我漏掉的報導指出,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已結束和雷曼才剛展開不久的合作探詢,開始研議其他的可能;而買下美國最大、最重要的券商「美林」(Merrill Lynch),則幾乎要拍版定案了。我於是了解,美林證券害怕,一旦雷曼聲請破產,它將步上後塵,因此決定以出人意料的價格,倉促完成這筆交易。
既然雷曼與美林的新聞已被本台記者與其他競爭同業廣泛報導,我決定專注在AIG上。我坐在辦公桌前、向後伸伸懶腰、深呼吸之後,開始撥打另一輪電話。我跑財經線跑了二十幾年,曾採訪一九八九年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破產案,與報導一九九○年的儲貸崩盤。我運氣夠好,一九九八年的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風暴,以及二○○二年的世界通訊(Worldcom)舞弊案都讓我碰上了。我也報導過九○年代科技泡沫榮景,與二○○○年代初期的科技起飛。而現在,我仍堅守崗位,關注三項各自獨立、卻很有可能是近十年來最重大的金融新聞,並且發生在同一個晚上。
走麼會走到這一步呢?請想想,貝爾斯登如何在三月的時候宣告破產,雷曼兄弟銀行又是如何在六個月後步上它的後塵?為何美林證券被迫出售自己?美國納稅人如何成為AIG的主人?一切風雨過後,我們的金融系統還是踉蹌搖晃,處在崩潰邊緣,這景況又該如何看待?事實上,早在七年前世界貿易中心(the World Trade Center)崩塌的那一刻,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