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生於宜蘭,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總統科學獎得主,曾擔任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第一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主任(第一任)、台灣語言學會會長(第一任)等。在當今研究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學者中,以李院士的成果最為豐碩。曾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及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教育部學術獎及原住民母語研究著作特殊貢獻獎,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等等。除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數十篇研究論文外,也出版《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1996)、《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1997)、《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1999)、《巴宰族傳說歌謠集》(英文,2002)、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2 vols, 2004)、《噶瑪蘭語詞典》(英文,2006)、《新港文書研究》(2009)、《珍惜台灣南島語言》(2010)等專著。
2004年我出版了一部《台灣南島語言論文選集》(上下冊),所收的論文大都是以英文撰寫的,雖也有幾篇用中文寫的,但是內容偏重語言學專業研究的成果,並不太適合一般的讀者。其實,我已把若干篇原以英文寫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再以中文寫出來收入本論文集裡。例如,我把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西部六種平埔族群語言的內部關係)跟Origins of the East Formosans: Basay, Kavalan, Amis and Siraya(東部台灣南島語:巴賽、噶瑪蘭、阿美、西拉雅的起源)合併起來,扼要地寫成〈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群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