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將後結構主義理解成一種「回到世界性真實」(Return to worldly realities)的倫理學與本體論立場,本書試圖從中展顯當代教育學所可能呈現出的別種風貌。本書認為,憑藉後結構主義的語藝接引,我們得以重新凝視語言、真理與真實之間的力的複雜關係,以及視域框架本身的政治性、權力性與再現性,進而重新回到對世界性真實的觀看與關注,也重新認識真理、存有、主體性之間的疊合關係與其具有的流變性、多元性與多重可能性。
曾獲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補助(94、96、97、98年度)、國科會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英國Oversea Research Students Awards教育學術類獎學金、第十六屆與第十四屆全國學生文學獎。
譯有《教育哲學》(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台北:五南出版﹞專書;著有多篇專書論文、期刊論文與國內外研討會論文。中英文論文收錄於Exploring Selfhood: Finding ourselves, finding our stories in life narratives(Brighton: Guerrand-Hermes Foundation)、《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出版)、《課程研究:研究議題與取徑》(台北:學富出版)、《童年/社會 /日常生活:兒童學的整合與在地性的轉向》(台北:學富出版)、《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出版)、《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揚智出版)等書。
目 錄
前 言 假若教育沒有本質
第一部份 試論『主體之死』後的當代教育學 Contemporary Pedagogy after the death of the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