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火焰不死:楚寒人文、思想隨筆集

火焰不死:楚寒人文、思想隨筆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214299
楚寒
秀威資訊
2010年4月01日
83.00  元
HK$ 74.7  






* 叢書系列:個人著作系列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個人著作系列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火焰,是伴著沉重肉身與生命旅程的光和熱,是燃燒在人類內心深處看不見的太陽,能讓充滿困惑掙扎和受到壓制的精神世界不死。吶喊者的文字,如暗夜星空劃過的慧星,撞擊著這個混濁沉悶的世間,給人以鼓舞、向上的力量。本書即是這樣一部述說著「火焰不死」的熱忱不屈之作。愛、公義、自由、人道、平等、尊嚴……一位人文寫作者倡揚捍衛的價值,在作者激昂悲憫的筆下,緩緩映入你眼簾,直至你的心魂。

作者簡介

楚寒

  獨立作家,江蘇建湖人,一九七五年生。在本地讀完中小學,後獲碩士學位。曾任職於發電公司,律師事務所、學校、媒體及非政府組織。

  自一九九○年發表散文詩作品以來,陸續在中國、美國、香港、台灣、澳門等海內外媒體上發表散文隨筆、雜文政論、小說、時事評論、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等類型作品近百萬字,並在多家媒體上開設專欄,曾獲得校園佳作獎、優秀論文獎、台灣散文獎等獎項。

  著有未刊評論集《政治,你有多少的罪惡?》、隨筆集《羽毛筆的自由》。


少年心事當拏雲──序楚寒人文、思想隨筆集《火焰不死》

第一輯 江海潮音

閩江祭
漫步盤龍江
六月潮聲
香港,香港──一個少年和一座城市的愛情
讓我流連在這裡
收藏門票,珍藏歲月

第二輯 生命的火焰

傑克.倫敦生命中的兩團火焰
歌德的逃走
最是激情少年歌
笑對死亡,擁抱生命
讓思想來治療憂傷
你會使頑石哭泣──讀齊克果《懼怕的概念》和《致死的疾病》

第三輯 精神不死

司徒雷登,何處安放他的精神?
不死鳥歸去
那一聲柔性的吶喊
殷海光與五四
歌詠自由的異鄉人
跌宕一生域外燒
自由思想紀念碑
她是窮人的光
高耀潔與馬寅初

第四輯 為愛和公義祈禱

孩子,今夜我為你祈禱 ──致胡謙慈
弱女子與權貴
午夜夢迴時的責問
為一國三制鼓與呼
羽毛筆的自由
我羞愧,讓您帶著遺憾離去
一場遲到的審判
伏爾泰的「命」和何家標的「命」
什麼叫做世界級城市

跋:星光與少年


少年心事當拏雲─序楚寒人文、思想隨筆集《火焰不死》

程寶林

  我與楚寒並不相熟,甚至,我尚不知道,也無意打聽他的真名實姓。我只知道他生於江蘇、學於閩、滇,現居美國北加州,距我的居所約一小時車程。不久前,曾邀他到寒舍一晤,見面時才發現,原來是一個書卷氣十足的青年,言談舉止中,甚至帶有幾分儒雅。在我看來,只有一個具有詩人情懷,意志堅定、心無旁篤的人,才會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不經意地展現出來。當時我就想,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及至讀完了《火焰不死》的書稿,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一、自由之光的燭照

  我從閱讀中得知,作者在獲得碩士學位前,曾從事過法律工作。在那樣一個「司法獨立」幾乎等同於夢話、「司法公正」不過是官家說辭的社會環境裡(那裡的新聞發言人,常常大言不慚地宣稱:我們是法治國家!),初出茅廬,帶有強烈的融入社會、進而改造社會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楚寒,在晦暗的、有時甚至是荒誕的現實面前,第一次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筆下「鐵屋」的無情與無望。於是,他將眺望自由曙光的眼睛,轉向了台灣。在那一小片由一小部份華人(相對於中國大陸龐大的人口而言)管理和生活的土地上,雖然也曾經歷過困苦和嚴厲,但畢竟沒有遭逢一場接著一場的煉獄之火。自由的火焰從來不曾熄滅過,而如今,更是自由地燃燒著。而這種足以令全球華人驕傲的成果,焉能說與殷海光這位「衝向風車作戰的華人思想界的堂吉軻德」毫無關係?請看作者在《殷海光與五四》中對殷海光所作的個人評價吧:

  在五四之後數十年內憂外患的時局下,五四精神在中國大地上早已殘缺不全。在兩岸進入對峙狀態後,當許多早期的五四人物或向左轉或向右轉而不再散放昔日光芒,留在大陸的被政治力量的旋風吹倒,去往台灣的因戡亂戒嚴的氣氛萎縮。此時,惟有殷海光在寂寞與橫逆之中,幾乎以一人之力對五四精神做悲劇性的重建,以一人之力使五四時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至於中斷,而能夠延續了幾十年之久。

  這不就是魯迅先生詩中「荷戟獨仿徨」的鬥士形象麼?我尤其喜歡他在這段論述中,用了少見的「橫逆」一詞,令人讀來有乍然驚見之感。在我看來,個人的生存不順,此乃「逆」也,而政權的權力不公,此即「橫」也。生計既難,壓迫又重,中國知識分子中,鮮有不對統治者低眉順眼,為五斗米折腰的。而在台灣,猶有殷海光,像一盞照耀自由航道的燈塔,指引著中華民族的後輩讀書人,面對自由之路上的荊榛,不憚前行。

  如果說,殷海光的畢生追求,是為了全民族「求悟」,那麼,另一個身世遭際更為跌宕起伏的文化人陸鏗的一生事功,就在於為民族「求真」。這位民國時期的著名記者,一生多舛,坐國民黨的牢、共產黨的牢,凡二十餘年。及至垂老,仍無怨無悔,為中國社會的言論自由,尤其是新聞自由,奔走呼號。這不又是一個獨戰風車的堂吉軻德嗎?說他是奮力推巨石上山,愈挫愈奮的西西弗斯,也完全恰當。在追述陸鏗生平事跡的長文《跌宕生域外燒》的結尾部份,楚寒用下面的話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和對這位自由戰士的敬意:

  歷史已經證實並將繼續展示,自由從來離中國就不那麼接近,但自由絕非看不到希望。自由已經不會太遙遠。在這樣的宿命中煎熬忍耐,也許需要的正是陸鏗先生那樣的樂觀,需要的也正是陸鏗先生那樣的堅韌。

  多年前,筆者曾有幸與陸鏗先生同席就餐,在他聲如洪鐘(他的筆名正是「大聲」)的笑談中,目睹了一位傑出新聞人的傲骨與風範。在閱讀楚寒的這篇文章時,已故的陸鏗先生偉岸的身影,又在我這個曾經的新聞界後輩的記憶裡復活。我相信,幾代中國新聞人所呼籲的、為之奮鬥的新聞自由,會作為言論自由的組成部份,成為所有媒體應享的權利。那時候,陸鏗先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追尋自由的精神之旅中,楚寒的目光並不局限於當代的大陸與台灣。他更將探究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域外,投向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中的歌德,投向了點燃美國獨立戰爭火焰的托馬斯.潘恩,更投向了從西伯利亞集中營死裡逃生、被放逐的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在後兩篇文章的標題中,楚寒更是將「自由」二字,分別列入了文章的標題,將文章的主題,昭示得一目了然:《歌詠自由的異鄉人》(托馬斯.潘恩)、《自由思想紀念碑》在評述自由思想家潘恩的文字中,楚寒的筆調是舒緩而沈靜的。大學時代的楚寒,如饑似渴地讀完了潘恩最具影響的著作《常識》。他用感性的語言寫到:「高考結束的那個晚上,因著捧讀《常識》、《人權論》和《理性時代》,同時默想著『遵行真理』的上帝律法,而成為一個心潮澎拜的夜晚,銘記於我的整個生命。」一個剛剛結束了一場殘酷的命運搏殺(如今的中國高考,仍然是命運所系的戰場)的青年,懷著一顆懵懂的,渴望自初次接觸到人類思想的高峰之作,其觸動、引發的靈魂的顫慄,是那樣地歷久彌新,以至於他牢牢地記住了那個青年與哲人初次相遇的神奇夏夜。由此,楚寒以一介書生的情懷,開始了他自己的自由之旅,並將這場不無艱辛的跋涉中的所思所悟、點點滴滴,一一記錄下來,以這本書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在這篇文章的後半部份,楚寒用下面的一段文字,對於「自由」,發出了詩人般的呼喚:

  人類的坦途是自由。人生的目的是自由。人性的基礎是自由。世間萬物一切存在者都處於無庇護狀態,區區三尺身軀的人類尤其如此。也正因如此,人類需要創建一套保護自己生存安全的制度體系與價值體系。這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維護自由,乃因為自由是人生一切構建和一切活動的始原起點。

  對於這樣的價值標準與判斷,我只有擊節讚嘆。

  索忍尼辛,因其生存與反抗的社會環境與時代氛圍,與中國大陸十分相似,而受到許多中國作家的敬仰和研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索忍尼辛的去世,不僅是世界文學界的巨擘倒下,更是世界自由主義思想界的大廈傾覆。雖然,在今日中國大陸文學界,充斥著粉飾現實,歌頌「聖朝」的所謂「主旋律」作品,但索氏《癌病房》、《古拉格群島》所激發的反抗專制、極權與暴政的潛流,終究會匯成浩浩蕩蕩的長河。在這篇文章中,楚寒總結對於暴君、暴政與人性惡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寫道:

  他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本源性的問題:並不是暴君對人不人道,而是人對人的不人道。斯大林專政並不是歷史上人性歷程中的某個失常狀態。人類心中的惡是一個永恆的世界性主題。

  這樣明晰、深刻的見解,經過楚寒的概括,變得更加一目了然,深入人心。自由的小小火炬,似乎已經由索氏的手中,傳到了包括楚寒在內的一代中國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手中。「薪傳」這樣一個生動的詞,此其謂乎?

二、社會公義的吶喊

  楚寒絕不是只在故紙堆裡尋找自由的書呆子。他對自由的追尋,其標的,正是此刻、當下並不那麼自由的中國人民。即使是抨擊、批評境外的暴力與暴戾,他選擇的參照物,也是極權制度下,尤其是毛澤東統治時期的中國大陸。

  一個「愛中國更甚於愛美國,是中國人更甚於是美國人的」大教育家、燕京大學創校校長司徒雷登,在他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留在被共產黨占領的民國首都南京,試圖與新政權建立某種聯繫未果後,於1949年8月,黯然返美。這位為中華民族現代高等教育付出了畢生心血,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力推進了中國邁入現代社會進程的老人,回國時受到了尚未身登大寶的毛澤東的無情嘲諷。在被收入中國中學課本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無視基裡

  BB的歷史事實,為兩三代中國學生,刻劃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失敗的「美帝國主義侵略代言人」的形象,讓這個熱愛中國的美國人,身背歷史罵名達六十年之久。

  稍感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語境也發生了變化。司徒雷登的骨灰,終於在2008年11月17日,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杭州,回到了他死於斯、長於斯、嘔心瀝血於斯,被唾受辱於斯的中國。楚寒敏銳地捕捉住了這一新聞事件中所蘊涵的巨大的歷史與現實解讀可能性,在《司徒雷登,何處安放他的精神?》一文中,對中國當下的教育現狀,進行了一針見血的批判:

  當前的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開放改革,雖說在經濟領域確實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大學作為社會的文化思想中心,其發展現狀卻令人憂心……學術研究領域甚至出現帶有全民族整體性的學術停滯、學術倒退的現象。大學教育本應謹守的原則和大學創造文化、繁榮思想學術的功能在相對範圍內萎縮和退化,校園內功利主義的盛行表徵了中國大學精神的淪落,民國時期那一代教育家的風骨、胸襟和他們守護的傳統、精神已難窺見……

  這種帶有切膚之痛的針砭和撻伐,出乎本心的是作者楚寒關愛中國的拳拳赤子之心。如果說,社會不公是中國大陸的常態和普遍事實,那麼,在教育領域的制度性不公,以及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的、受現行體制保護的不義,禍及的就不僅僅是一兩代人,而是千秋萬代、子子孫孫。那時候,既然中國學界不能尊嚴地自立於世界學林,中華民族又哪裡能夠尊嚴地自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其間平易淺顯的邏輯關聯,已無須多言。

  社會不公與不義的主要原因,當然是獨裁者、暴君與極權制度。1975-1979年,筆者已經接受了中等教育,剛剛從一所鄉村中學畢業。中國南方邊境爆發的一場戰爭,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救援南亞柬埔寨,一個被鄰國越南重新趕入叢林的、殘暴絕倫的短命政權──紅色高棉,也即柬埔寨共產黨。對於以極原始、野蠻的方式,屠殺了至少兩百萬柬埔寨人民的這個極權政權,國際社會組成了法庭,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審判。對於這段史實,中國政府諱莫如深,!

  好像自己與之毫無關係,甚至,這樣的反人類慘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楚寒在〈一場遲到的審判〉一文的結尾,這樣警醒健忘的世人,這樣警醒健忘的世人:

  三十年的日歷像湄公河的流水一樣逝去了,經過歲月變遷,紅高棉政權已成為柬埔寨歷史曾經的一頁。可歷史也時常被人們遺忘,幸好,今天有這樣一場審判來保存一份歷史證據,讓後人瞭解到人類文明史上曾有過這一道慘痛的疤痕,同時讓歷史告訴未來,悲劇再也不能重演。

  楚寒的用心自然良苦,但人類文明的前途卻未必樂觀。只要嗜暴力、愛血腥的極權專制政權,不從人類的政治詞典中徹底消失無蹤,在今後的歲月長河裡,還會出現或大或小的人施之於人的集體性、制度性殘暴,如希特勒之對猶太人,如紅色高棉之對柬埔寨人民,如1968年「紅八月」血腥日子裡,紅衛兵之對「地富反壞」(湖南道縣和北京大興縣,以及廣西都發生了針對這一社會群體的大屠殺乃至剖心食肉)。

  對社會不公的義憤,必然表示為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悲憫。在這本隨筆集的許多篇章中,時時都可以觸摸到作者因公正不行、公義不彰,拍案而起時憤怒的脈搏。當巴金先生眼看「文革」博物館的警世倡議變成官家的一個禁忌,最後抱憾而終時,楚寒以如刀之筆寫道:

  而我們在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1977年,斥巨資為『文革』的罪魁禍首建了紀念堂,卻沒有在國力大增的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為千千萬萬在『文革』中被冤殺、遭淩辱、受折磨的中國人建一座『文革』博物館。

  對比俄羅斯民族反省自身極權統治時期的暴行,建立人權紀念碑、獄政博物館等,中華民族在「痛定思痛」這個詞上,做得還遠遠不夠。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篇章,展現出作者對於人道主義的高度推崇,體現了大陸作家中少見的人文精神。如《她是窮人的光》就是一曲獻給德蕾莎修女的崇敬之歌。這個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印度加爾各達貧民窟裡的窮人的聖潔修女,簡直是這個充滿了殺戮、仇恨的人類社會的神蹟。她讓我們記住了聖經中的話:作世界的光。

  而楚寒正年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處在思想全面飛升的青春歲月。充盈在他作品中的深邃的思想和博愛的情懷,在在顯現出可喜與可貴來。置身於自由的西方,他的閱讀、涉獵、寫作與言說,都帶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那就是:作一只為自由而鳴的泣血杜鵑。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有別於西方知識階層的顯著標誌。可惜,近年來,被贖買與馴化的中國讀書人、教書人、寫書人中,不乏孔慶東那樣,在博客中連篇累牘炫耀自己在現行體制下廣受邀約、日日盛宴的小醜似的人物。相比之下,聲名顯赫程度遠不能與之相比的楚寒,更為贏得我的敬意。無他,楚寒的心中,裝的是人;而那一位,眼裡只有主人。

  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