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良醫多自苦中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426696
林啟禎
望春風
2010年5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望春風文庫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望春風文庫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成大骨科學主任林啟禎教授自1998年起擔任《中華日報》「醫學與人文的對話」之專欄作家,是一位有濃厚的人文素養的醫師,本書收錄了他近四年來98篇關於醫學人文的專論,內容涵蓋醫學教育、醫療制度、人文思想、醫師典範、醫病溝通、經營行銷等議題,跨越文學、醫學、經濟管理的博覽群書及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宏觀與關懷。在其中除了可以看到一位醫師的「良」─反求諸己的誠意正心,以及「苦」─困而學之,戒慎恐懼的修身養性,也能了解目前的醫療生態,不僅適合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閱讀,也適合一般社會大眾閱讀。
作者簡介
林啟禎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 醫學系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班EMBA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工程研究所 博士
經歷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學務副院長、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骨科醫學會小兒骨科秘書長。
現任成功大學醫院院醫學系教授、骨科學科主任、成功大學醫學中心附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骨科部主任暨主治醫師、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校友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之訪視委員、中華職棒聯盟球隊之運動傷害顧問醫師。
自1998年起擔任中華日報「醫學與人文的對話」之專欄作家,每週日刊登,個人專業與教學網頁為ortho.clmed.ncku.edu.tw/~cjlin/ 。
殊榮
1993年榮獲選任北美小兒骨科醫學會會員
1997年榮獲台南市鳳凰城十大鳳凰傑出青年
1999年榮獲國立成功大學全校教學特優教師獎暨醫學院教學特優教師獎
2003年榮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服務特優教師獎
2004年榮獲國立嘉義中學傑出校友獎
2008 年榮獲國立成功大學教學卓越教師學會會士
目
錄
圖片集
成長紀錄
家庭成員
閒暇話對
學術專業
醫學教育
序
擢邟?
黃崑巖教授
賴其萬教授
韓良誠院長
郭耿南教授
推薦導讀
馬哲儒校長
李茂雄教授
林其和院長
古鳴洲院長
簡守信院長
湯銘哲教授
白明奇教授
第一部 困知勉行
001 良醫多自苦中來
002 談素養:繁複的心靈紋路
003 醫療現實的唐吉訶德
004 臨事而懼
005 醫療生態的美麗山林
006 醫學的馬太效應
007 未來在等待的醫師
008 競而不爭
009 化無常為真常
010 八風吹不動
011 樂而忘憂
012 從社會關懷出發
013 海角的彩虹
第二部 良知良能
014 良醫與好人
015 良醫似水
016 與人為善
017 眼光決定格局
018 人文素養的四不一沒有
019 醫學必須兼顧人文與倫理
020 如風拂面的醫學人文
021 尋找核心價值
022 臻於完美
023 人格與良知教育
024 敬畏生命
025 毋須百口莫辯
第三部 價值反思
026 凡人歌
027 兩種醫學EQ
028 破窗效應與木桶定律
029 醫療紅海的根源
030 茶花女的聯想
031 心中的一把尺
032 醫者的不同角色
03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034 醫療的規模經濟
035 量化醫療品質的難度
036 醫學人生理則與策略
037 看不見的手
038 全面務實改革醫療
第四部 心靈力量
039 光環效應與醫病關係
040 傲慢與偏見
041 病人與病患
042 判斷的優先次序
043 好奇心與窮理致知
044 上醫學系「三要」
045 玫瑰依然芬芳
046 醫療的模糊理論
047 有限義務的無限責任
048 多元思考醫學倫理教育
049 醫學生涯的壓力與挫折
050 認清醫師的社會責任
第五部 他山之石
051 典型在夙昔
052 生命導師
053 老鷹、雁鴨與蝸牛
054 信任與愛
055 夢見史懷哲
056 孰令大象跳舞
057 何處惹塵埃
058 扁平的醫療生態
059 邂逅達文西
060 態度決定高度
061 全球暖化與健康
062 學習潛能與梅迪奇效應
第六部 醫病對話
063 醫師病人
064 溝通倫理
065 走鋼索的病患心態
066 醫病糾紛的鐘擺
067 醫病關係的第三者
068 醫療溝通的障礙
069 兼顧垂直告知與水平溝通
070 醫療資訊不對稱
071 醫師的火星文
072 你與我們
073 但求收放心
074 有限生命的無限意義
第七部 社會議題
075 憂心青少年體適能
076 健康OFF學
077 愛深後責切的省思
078 大腦與肌肉的對話
079 醫療文化的異同
080 棒球的長遠布局
081 台灣醫療的代理問題
082 孰令安心
083 為何醫療生態仍然不完美
084 認知危險的敏感度
085 重典無法匡正醫療亂世
086 運動醫學的科學層次
第八部 知識智慧
087 悲慘世界的人性光輝
088 莫忘腳跟下大事
089 人性枷鎖
090 智慧與經驗
091 壓力與成長
092 葡萄酒與健康管理
093 隱晦的真理
094 一樣疾病兩樣情
095 慎選時機
096 跨科部醫療
097 莫迷戀高科技
098 曲突徙薪
序
top
推薦序1
醫業與醫病關係
林醫師是一位有濃厚的人文素養的醫師,台南地區擁有讀者群的《中華日報》的副刊找他寫專欄,對台灣醫界有所針砭,已經十年如一日,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珠磯之言,洋溢字裡行間。作為一位讀者,每週我都翹首期盼林醫師的文章,因為他的電子郵件讓我先睹為快;凡是給我的電子郵件寄出人是 “Mark’’的,一定是他寄的。
因為林醫師很在乎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技巧(請看本書第六部「醫病對話」與第八部「知識智慧」各篇文章) ,也成了成大的老師典範。我離開成大創院院長之職時,在物色教醫學生的通識課程的接棒人時自然有人推薦他,我通識課接班人的責任也落在他的肩上。我到現在還為成大這個課程深慶得人。他就是這麼一個老師,負責、說到做到。而我最喜歡的是他對每一件事情的細節都毫不馬虎,這又與我眾所周知的座右銘之一吻合,那就是:不立志做大官,也不立志做大事,只要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好。
我之所以稱林醫師為良醫,是因為比起普通醫生,一個良醫更有時間與工夫回想一天的所做所為;錯與對的事要認清,錯了要改,對了要延伸,造福病人。我也知道林醫師為這課程做了很有意義的興革,以致該課程已成了成大醫學生最早和臨床結合的一科,是成大醫學生在醫學教育改革中最符合台灣醫學教育公平進步的一項。
林醫師對醫病關係的重視洋溢在字裡行間。除了上述兩部之外,其他各部文章也多所強調,蘊藏在底流的主題,總少不了這一主題。隨手舉例,如第一部的「未來在等待的醫師」、第二部的「良醫與好人」、第三部的「兩種醫學EQ」、第四部的「光環效應和醫病關係」等,光看篇名就知道和醫病溝通的主題密不可分。這個主題可謂貫徹全書,所以本書如果另有書名,我也不驚訝。
其實,依另一個角度,這也是一本講述醫學職業道德的書,兼論人文修養在醫學教育社會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舉例來說,第二部第二十篇〈如風拂面的醫學人文〉有一段說:「醫學人文是一種修養,並形成了一種氣質,並將內在素養散發於外在。是否看得出醫者有人文的氣質?或許醫院高層看不出來,但是病人一定有敏銳的眼光感覺出來,一如困在雪地裡待援的旅客。」這是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我謹銘於此。
總之,我希望這一本書成功!
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台灣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創始主任委員暨教育部醫教會卸任主任委員
黃崑巖(序于2009年10月13日)
推薦序2
感人肺腑的細膩文筆
成大林啟禎教授繼其大作《醫德不是是非題》之後,又收集了這四年來的專欄文章,出版這本《良醫多自苦中來》,邀我再度為他作序。由於當時正為多種醫學教育有關要務纏身,而無法即時閱讀其大作,一直拖到這次赴美開會的旅途中,才開始有機會細讀這部文稿。由於林教授經常與我分享他的專欄文章,所以我早就領教過他的中文造詣與國學修養;但當我有機會一口氣看完本書文稿,才更佩服他跨越文學、醫學、經濟管理的博覽群書及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宏觀與關懷。
林教授除了在骨科專業方面的成就為人稱道之外,還擁有EMBA 學位,因此對目前醫療及醫學教育問題所發表的看法,也有獨到之處。對喜歡收集名人語錄的我,書中不少嘉言睿語更是我非常珍惜的資料。
林教授對醫病溝通的重要性多所著墨。他一再強調「同樣的一件事,用不同的話表達,會有明顯的不同效果」,而在〈你與我們〉一文中特別點出其中奧妙。 他苦口婆心地對醫師與病人雙方點出他們各自的問題,而勸病人要信任醫師,不要道聽途說,盲目崇拜高科技;同時也呼籲醫師要自省、反思,時時關心病人與家屬的感受,這都是我非常同意的見解。他更強調人格、良知教育的重要性,而直言台灣「需要高於常人道德標準的醫學教育」。
我要特別推崇林教授的是,他的細膩文筆真能感人肺腑。當我讀到他的〈悲慘世界的人性光輝〉一文時,雖然他所描述的英國最近參加歌唱大賽而一炮走紅的蘇珊鮑伊(Susan Boyle)是幾乎眾所皆知的故事,但透過他的筆尖,我卻發現自己熱淚盈框,這也見證了林教授的寫作功力。總之,有幸在本書問世之前先睹為快,並為本書作序,本人深感榮幸,並在此向讀者鄭重推薦。
教育部醫教會執行秘書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作者序
《良醫多自苦中來》是繼2005年底《醫德不是是非題》之後,再度收集個人專欄文章集結出版的一本書。當時《醫德》一書是由我自費印刷而以成功大學名義出版,所有書都捐給成大醫院社工部義賣作為博愛基金,獲得熱烈迴響後曾經二刷,但很快就絕版,讓若干好友向隅並失望。因此這次《良醫》一書雖仍將捐贈成大醫院社工部來義賣募集博愛基金,卻改由望春風出版社出版。這要感謝賴其萬教授的推薦與林衡哲社長的肯定,因為如此一來才可避免發生仍有醫界同仁對書的內容有興趣卻很快絕版的窘境。
當年出版《醫德》一書的緣起,真是一件值得稱為高峰經驗的人生體會。因為有許多醫界前輩、社會賢達與親朋好友都不吝提供心得分享、批評指正與關懷愛護,而該書也成為許多醫界好友不吝邀請演講時指定的熱門題目。值得一提的是,曾多次在醫學院四樓餐廳一起吃飯聊天的陳之藩教授,忍不住從香港來信鄭重回應並分享他的重要人生體會,就是談理想一定要有具體的故事可省思,且有明確的目標可落實,否則萬一理想無法實現,就會落入「假、大、空」的八股,社會的失望與反彈會更大。如此一針見血且恨鐵不成鋼的評論的確發人深省,因為這正是這幾年來改革措施不少但似乎效果不彰的主因。而這期望對人微言輕的醫界單兵而言,卻是何等負擔沈重與啟發深遠。
咀嚼陳教授的警世箴言後開始省思,近年來醫療生態改善了嗎?醫德教育成功了嗎?醫病糾紛減少了嗎?醫者自得嗎?病患安心嗎?如果答案尚未確定,是理想該向現實靠攏?還是現實須向理想上修?是高談理想者該傾聽臨床實務困難的吶喊?還是臨床實務遇到困難者該向前輩學習仍能堅持理想的秘訣或策略?
必須承認的是,愈是輾轉反側就愈對寫文章感到惶恐,因為醫界每位醫者都是學校與社會期待的精英,心中自有美麗的理想世界與心靈境界,但也都因獨特的遭遇而產生分歧的信念,因此對現實的考驗與理念的呼籲也會有不同的解讀。這種立場的差異,對必須靠共鳴才能產生意義的專欄文章,與其所要分享的頓悟心得或見解呼應都是很大的考驗。
尤其困難的是,只要發言建議堅持理想,就會被誤以為是童山濯濯或白髮蒼蒼的老學究。有次寫了一篇利用高爾夫球的差點來比喻醫學倫理修養高低程度的文章,沒想到被一個同儕網路社群的主流意見批評為坐領高薪、可打高爾夫球卻不知民間疾苦的「醫界大老」。這才發現,在輿論的想像世界中當名醫或大老真的很簡單,只要上了媒體社會版就是名醫,只要有點理想遭受批評就會成為大老。
其實可以體會該同儕網路社群產生不平之鳴的背景因素,因為他們的境遇與意見在政策輿論或社會期望上的確是弱勢。從他們的吶喊聽得出來,他們認為台灣的醫療生態仍有許多不公平的階層,醫療制度仍有許多不完善的缺點,導致他們誤認若干醫療生態制度的制訂者或管理者可以如天上的鳳凰自在飛翔,而他們則是在泥地辛勤耕耘卻不小心就會被鋤頭挖到的蚯蚓。他們自認在社會的教室裡是準時上課且勤作筆記的乖學生,卻不願意被上課老師因蹺課者眾而憂心忡忡對出席者一視同仁地責怪。
許多第一線的醫界尖兵是敏感的,察覺或認知到社會是變了,被看不見的推土機推到變成「世界是平的」。體會到競爭是多了,被血流成河的競爭紅海逼迫到事事都要講究「藍海策略」。如此的改變真是令人訝異,因為突然發現不但良醫難為,甚至要當一個稱職的醫者都不知不覺被擁擠的人群推擠而難以堅持自己的方向。所以對醫學人生有點困惑的人而言,挑戰似乎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不得不省思的是,「喜歡染頭髮與造型獨特的高中生」與「國家未來的棟樑」是不是互相排斥的?也要省思「不喜歡被醫學人文、倫理教育與學分桎梏的醫者」與「成為社會期望的良醫」是不是就無法劃上等號?
在困頓時換個角度反省台灣近年來的醫療發展與教育,發現民眾期望與主政者當然仍以社會責任為主軸,但經濟、財務的考量與政治力量的拉鋸卻形成一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兩難與落差。而在這理想與現實的兩極影響中,無可諱言的,管理經濟與社會責任兩個不同但並不相悖的概念拉鋸就是兩大關鍵因素。
可見,想藉由醫學教育改革來改善醫療工作者的醫療行為與態度時,如果單純從社會責任與人文倫理教育出發,執行起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會是忽略現實的考量而引發不了一致的共鳴。因此才會有產生一些文章的出發點,是主張必須將管理經濟概念融入社會責任與人文倫理的教育,以健全醫學人生的理則與策略,期許能兼顧理想與務實地提升醫者的價值觀。但這並不意謂要向現實低頭。
本書名為《良醫多自苦中來》,其中有兩個關鍵字:「良」可定義為良知良能,是反求諸己的誠意正心,是人人皆有的本性;「苦」則應該是困而學之,是戒慎恐懼的修身養性,是人生應修的學養。但願這是對醫師誓詞中核心價值「良知、尊嚴、榮譽」屬於「用心良苦」的註解。
不過,這畢竟只是集結抒情文章的風中呢喃,或者分享心中鬱悶的心情治療,還請社會賢達諸公與醫界前輩大老不要太過嚴肅看待,以便留住一頁可以塗鴉的想像空間。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