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青春紀事

台灣青春紀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188524
張世倫
光華畫報
2009年12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 叢書系列:台灣好好玩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1*28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灣好好玩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文化/藝術 > 藝術欣賞








  報導台灣近年來流行文化新趨勢,內容分別為〈歌.樂台灣〉、〈遊.戲台灣〉二大部分,介紹台灣的獨立音樂並涵蓋塗鴉、刺青、魔術、街舞、街頭藝人等次文化團體的現況,企圖為他們留下一點歷史紀錄。


序 Preface

6一生的承諾,始自青春
行政院新聞局長 蘇俊賓
Life’s Promise Starts with Youth

9這次輪到哪位來值星?
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何東洪
Who’s on Duty Now?

12叫「青春」太輕或太沈重?
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簡妙如
Taking Youth Seriously

Part I
歌.樂台灣

16流行音樂大未來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The Future of Taiwanese Pop

28倔強女聲──張懸
文.張世倫
The Indomitable Voice of Zhang Xuan

30獨立音樂,百花齊放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Independent Sounds from Taiwan

40青春頌歌──蘇打綠
文.張世倫
In Praise of Youth-Sodagreen

42現場演唱,茁壯生根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Live Music Blossoms from the Grassroots

52張四十三與角頭音樂的獨立大夢
文.張世倫 圖.林格立 CD封面.角頭音樂提供
Indie Dreams of 43 Zhang and Taiwan Colors Music

60音樂叢林裡的辛勤園丁
──鍾適芳與大大樹音樂圖像
文.張世倫 圖.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
Tending Music’s Forest: Chung Shefong and Trees Music and Art

68熱血實幹的樂團文化開拓者──Freddy
文.張世倫 圖.楊弘熙
The Pioneer of Taiwanese Rock

76拷秋勤的本土嘻哈
文.張世倫 圖.拷秋勤提供
Kou Chou Ching-Taiwan’s Hip-Hop Ambassadors

88 土地裡的歌聲:林生祥
文.林欣靜 圖.莊坤儒
Songs from the Soil-Lin Sheng-xiang

100音樂3人行:生祥、Takashi與Ken
文.林欣靜 圖.莊坤儒
Harmonious Threesome

102跨界音樂旅人──林強
文.林欣靜 圖.薛繼光
Musical Wanderer-Lim Giong

114寫在採訪之後……
After the Interview…

116誰是台客?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Who Are You Calling “Taike?

128台客搖滾正港始祖:濁水溪公社
文.張世倫
The Original Taike Rockers-LTK Commune

130在逆風中引領「風潮」的楊錦聰
文.林欣靜 圖.薛繼光
Powering His Own Sails: Wind Music’s Ken Yang

140為音樂穿上五彩衣
A Musical Coat of Many Colors

Part II
遊.戲台灣

142塗鴉人Bbrother的空間佔領行動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Reclaiming the Streets-The Graffiti Art of Bbrother

152 「廢墟佔領」與「以物易物市集」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Occupied Spaces

156 刺青:紋印生命的圖騰
文.楊齡媛 圖.薛繼光
Inking Totems into Skin-Mainstreaming the Tattoo

166食玩達人葉怡君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Yeh I-chun, Snack Toy Collector

178魔術達人劉謙的奇幻世界
文.黃亞琪 圖.薛繼光
The Magical World of Lu Chen

191魔術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Magic

192人人都是主角──幻想與真實交織的cosplay文化
文.張世倫 圖.薛繼光
Everyone’s a Star-The Fantastic World of Cosplay

206 年輕不要留白──台灣街舞「炫」風
文.黃亞琪 圖.莊坤儒
Don’t Just Stand There, Bust a Move-Street Dance in Taiwan

220Be Yourself, Be Fun展現B-boy精神的黃柏青
文.黃亞琪 圖.莊坤儒
Be Yourself, Be Fun-Gino Huang and the B-boy Spirit

224街頭藝人──用創意顛覆城市
文.陳歆怡 圖.薛繼光
Taking It to the Streets-Buskers Redefining City Life

236 凡人如何修練成仙?──神遊記幕後
Honing Mortals into Immortals: Behind the Scenes with Meander

238最優雅的佔領:街頭雜技家胡啟志
文.陳歆怡
Busking Juggler Isaac Hou

245西方雜技發展概況
Juggling in the West


這次輪到哪位來值星?

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

  倘若外星人誤打誤撞,闖入2009年的台北,她耳邊響起的音樂、眼前出現的展演,會使她如何想像這個都市的音樂地景呢?

  這年,五月天與蘇打綠樂團確確實實地征服了巨星殿堂的台北小巨蛋。五月天用連續3天超時表演的「技術犯規」,招來百萬台幣的罰款,也換來小小的「叛逆」幸福感;蘇打綠用變裝的炫麗舞台秀告訴我們,音樂創作在不斷地重複、拷貝自己之際,還是可以吸引越來越多「奇觀式」的掌聲。

  當這個都市的音樂展演聚焦在亮麗的小巨蛋、娛樂版的八卦故事,當MTV與Channel V充斥著無關乎音樂,以耍弄與旋轉貝斯的伎倆當作玩樂團的趣事之類的影像,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玩團、創作音樂的年輕人,是如何被音樂產業中的主流玩家對待?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大者恆大、小者趨小的音樂與媒體環境?玩音樂對他們而言,是否只是年輕不留白的過渡,或是延遲進入主流社會的小小叛逆姿態?還是堅信玩音樂的同時,there exists something bigger than music itself!

* * * *

  「時間是2001年4月1日,成軍十多年的老牌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在師大路『地下社會』舉行專輯《臭死了》發表會。主唱柯仁堅在台上揹著軍人的紅色值星帶,搞笑地說最近發片的獨立樂團真不少,『這個月終於輪到我們值星了!』引來台下樂迷默契十足地哄堂大笑。」張世倫在這本《台灣青春紀事》裡的一篇文中以此為前言,報導獨立音樂百花齊放時代的到來,時為2007年。2001年、2007年、2009年,《台灣青春紀事》的出版或許意有所指的以台灣為主體,試圖紀錄它轉變中的「青春」?倘若如此,一本隸屬官方的刊物如何提供我們觀察台灣的變化?它的前青春期是什麼?而走入成年後的它將會是何等模樣?

  換個角度看,這本紀事以「歌」、「遊」為題,試圖串連音樂人、塗鴉者、魔術師、cosplay遊戲者、街舞者、街頭藝人的故事,並展現青年世代的面貌。

  但書中報導的鍾適芳、楊錦聰可不再年輕,你可以稱他們為音樂人,也可以說他們是「音樂商人」,但音樂產業中那麼多中年人(有的還沾沾自喜地逢人便稱,說他們年輕時也是rockers,甚至現在還是搖滾樂迷呢!),為何這本紀事獨獨選擇報導他們呢?或許在貧瘠、同質的台灣音樂環境土壤裡,我們正需要前述兩位既貼近音樂人、又真誠對待音樂的行銷傳播人吧!

* * * *

  「青年」與「青春」,與其說是指涉特定年齡階段的狀態,不如說是一個社會性的人造物。察覺「青年」、「青春」在媒體的出現與讚賞甚至崇拜,可以讓我們理解社會中政治、商業力量是如何與其他力量互利、或是傾輒,打造出特定面貌的「年輕人」。

  青少年(teenager)這個詞彙始於1944年美國人的發明,指的是介於14到18歲之間的年輕人。打從一開始,它就是廣告商與製造商為了反映少男、少女(adolescents)新興購買力而創造的行銷用語。這意味著青年(youth)業已成為他們自身的標靶市場,也意味著他們成為分立的年齡團體,有著自身的儀式、權利、和需求。(Teenage, Jon Savage,2007: xv)

  西方的脈絡下,teenagers與youth兩詞,原本難以區分。Jon Savage書名Teenage的副標就叫做「青年文化的創造」(The Creation of Youth Culture),它指的是19世紀下半葉至1945年止的「青年文化史前史」。或許自二次大戰後,消費社會的逐漸成形與大學教育的普及化,製造了大量延遲就業的年輕人,使得「青年文化」一詞更為指涉可以有條件長出獨立個體化思維的年輕人的生活態度與體驗,讓他們從模糊面貌的芸芸眾生之中分辨出來,而不再只是產業的勞動力後備軍;但是否發展出上述的狀態,是社會/文化脈絡下鬥爭的過程與產物。它可以是1950年代美國的「垮掉的一代」──他們之中,有人自虐地稱為「白種黑鬼」,刻意挪用黑人處境發展出放蕩不羈的生活、文化,蔚為前衛;也可能是隨著挪用黑人音樂將之白人化的貓王和其他白人巨星的音樂手舞足蹈,由商業音樂市場所支撐的消費性青年文化。而1960年代美國的「反叛運動」,尤其是嬉皮文化,在商業媒介不斷地重新打造與無遠弗屆的傳播而終究神聖化,這可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美國式「青年文化」。

  我好幾次課堂實驗,詢問大學生是否自認為「青少年」?絕大多數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們的認知圖式中,14歲到18歲的字義定義毫無意義。在偶像劇、偶像歌手、生活風格等消費商品充斥的「認同物」環境之下,他們如此的身份認同容易理解。然而「青年」、「青春」所召喚的文化之所以彌足珍貴,不正是要在對抗這些商業主導的力量中展現嗎?但是對抗需要身歷於稍縱即逝與持續恆久兩造之間的矛盾。

  話說回來,已過青年的濁水溪公社依舊唱著歌,而90年代初的趙一豪重現江湖,多少台灣的「老牌樂團」如今安在?或者,獨立(創作)音樂僅屬於年輕人的專利,這個社會無法滋養中老年的音樂、樂迷嗎?什麼時候我們會有台灣中、老年的音樂紀事呢?

  「青春不要留白」不再是什麼大不了的宣稱。在充斥市儈、膚淺的台灣流行文化浪潮中,在缺乏真誠的青年政策或以粗暴的政治計算取而代之下,這些書寫音樂、創作與展演的痕跡,究竟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這是我們要質疑,也要反思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