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論語新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36110
吳宏一
聯經出版公司
2010年5月21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 規格:平裝 / 704頁 / 25k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論語對古人來說,雖然可看可懂,但是對現代人來說,畢竟是古語,未必人人能懂,即使有前人的註解,但也大多為古文,依然難懂。作者完全用白話文來譯注這本《論語》,譯文力求淺白,注文力求簡明,並採用直譯、新繹雙管齊下,直譯盡量忠於原文,甚至連孔子的語氣詞都盡量譯出,以見當時孔子親切的口氣;新繹則說明了各篇文章的要旨,以及和這段原文相關引申的各種問題,例如禮儀、制度、古人今人的看法等等。本書內容非常寬廣,足以作為研讀《論語》的最佳教材。
根據外電報導,長期的不景氣,讓日本社會充滿了失望與閉塞氣息,日本年輕人幾乎沒有看過日本的好日子,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想要重尋生存與教育明燈的日本人,發現了:《論語》是最佳的避風港,能填補日本空白的20年!中國的《論語》竟成了日本人的救世聖經!
身為一個現代人,必讀人生三書:《論語》、《老子》、《六祖壇經》
《論語》教士人如何進德修業
《老子》教上位者如何治國安民
《六祖壇經》教俗眾如何明心見性
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社會階層,各自成就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方
本書是人生三書的第一本,內容除直譯原文以供對照外,亦博採眾說及分析,另開「新繹」欄,提供讀者研讀《論語》時有更寬廣的視野。
作者簡介
吳宏一
1943年生於台灣高雄。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台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曾主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台、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輯顧問。
著有《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文學與修養》、《文學常談》、《白話詩經》(一)(二)(三)、《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先秦文學導讀》、《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二十餘種,學術論文近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文藝創作,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的語文教科書中。
序
臚@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序
top
代序
孔子與論語
吳宏一
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附近)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即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歲。
他幼年孤苦,但從小就愛好學問。當時魯國雖然不強,但文化氣息卻極濃厚,他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早已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他長大後,想學以致用,曾做過管理糧食帳目和牛羊畜牧的小官,也做過魯國的司空、大司寇,負責農工、司法行政的職務,但時間都不長。後來他離開故鄉,遊歷齊、宋、衛、曹、鄭、陳、蔡、楚等國,看看是否能被任用,以便施展抱負,實現理想。可惜道術不同,事與願違,他在經歷幾次危難之後,不得不又回到魯國:一方面整理文獻,從事著述,修訂《詩》、《書》,編次禮樂,撰寫《春秋》;一方面開創私學,廣收門徒,以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主張有教無類,顧及因材施教,不但重視學識的充實,而且也注意品德的陶冶。他的學生前後一共有三千人之多,傑出的有七十二人。因此,他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二、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認識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這些教訓,兩千多年來,只要是中國人,很少不受到影響的。可以說,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治國修身的圭臬。尤其從宋代朱熹以後,更是家傳戶誦,成為我國人人必讀的文化遺產。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有人說它是我們中國人的「聖經」,實在很有道理。
三、
《論語》這部書的命名,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可見「論」有「論纂」、「編撰」的意思,「語」是語言,指孔子所說的話。「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編纂起來的意思。
《論語》固然不是孔子親自編撰的,但也不可能是某一個弟子所編撰的。因為它集合很多片斷的篇章而成,前後篇章的排列次序,往往沒有什麼關連和道理;文字和意思也有些重複的地方。這可能是由於當時弟子各有記錄,後來才彙編成書的緣故。但究竟是那些弟子所編撰,卻無法確定。另外,從〈泰伯篇〉第一章等篇章看來,《論語》中不但有孔子弟子的記錄,而且也有孔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曾子、有子,甚至子張、子夏、閔子騫的學生,都可能是某些篇章的記錄者。據柳宗元《論語辨》的推斷,最後編定《論語》的人,應該是曾子的學生。
我們可以這樣說:《論語》這部書,在春秋末期已由孔子弟子開始記錄,但到編輯成書時,卻已是戰國時代的初期了。
《論語》傳到漢朝時,有《魯論語》、《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三種不同的本子。西漢末年,漢成帝的師傅安昌侯張禹把《魯論語》和《齊論語》融合為一,篇目則以《魯論語》為依據,號《張侯論》;漢靈帝時所刻的《熹平石經》,以至我們今天通行的《論語》本子,基本上都以此為依據。
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主,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作《論語注》;此後,魏代何晏的《論語集解》,梁代皇侃的《論語義疏》,宋代邢昺的《論語注疏》、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些書在注釋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績,是閱讀《論語》時,值得一讀的參考書。
四、
《論語》是語錄體,對古人來說,雖然明白如話,但對現代人來說,畢竟已是兩千年前的古語,並非人人所能閱讀。即使有前人的注解,但同樣是文言,對一般讀者不一定有多少幫助。所以用白話把它譯注出來,這種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不但《論語》如此,恐怕還有很多其他的古書,也需要如此。
我用白話譯注《論語》這部書,就基於這種認識。所以譯文力求淺白,注文力求簡明,同時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希望不但使讀者了解原文的大意,而且能明白每字每句的意義,藉以提高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例如〈為政篇〉第二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句話,假使要求簡練,可以譯為:
我十五歲立志求學。
但我卻直譯成:
我十又五歲就有志於求學。
目的就是在於:使讀者對照原文,逐字逐句明白意義。
當然,書中有少數不易直譯或不便直譯的地方,只好採用簡譯或其他的方式。例如〈為政篇〉第五章「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幾句話,直譯應是:
死了,埋葬他們依照禮節,祭祀他們依照禮節。
但為了照顧全文不致累贅,所以改譯成書中的樣子。又如〈為政篇〉第二十二章「大車無輗,小車無軏」這兩句話,實在不易直譯,所以只好先譯為:
就好像大車子沒有輗,小車子沒有軏。
然後加注來補充說明輗和軏的意思。書中引用《詩》、《書》的地方,也都用這個辦法。像這類沒有直譯的篇章,為數並不多。
其次,對於歷來有歧說異義的字句,通常採用其中一種比較可取的說法,直接譯成白話,不另說明。例如〈為政篇〉第十六章「斯害也已」這句話,有人把它講成:
這種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這是把「也已」的「巳」,看做動詞,作「止」解。事實上,《論語》中如「如學也巳」等句,「也巳」都作語氣詞用,所以我不贊成上述的那種講法,譯文自然也就採用了另一種說法,但在譯文後並不加注說明。只有在譯文採用的說法,和原文的字面意義有所出入,或跟現代的用法不同時,才另外加注補充說明。例如〈學而篇〉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的「三」字,我在譯中採用三為虛指、表示多次的說法,所以才加注說明。
另外,因為時代觀念的不同,書中有些篇章恐怕會引起一些讀者的誤會。像〈陽貨篇〉第二十二章「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巳。」這些話大概就會有人表示異議。我覺得讀書原來就不可以辭害意,所以像這種地方,不另解說,只希望讀者透過譯文,自己去神領意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想書中一定還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希望讀者多多指教,以便修訂時改正。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