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624056
黃信洋、曹家榮
學富文化
2008年6月01日
127.00  元
HK$ 120.65  






* 叢書系列:人文社會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社會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今日,從孟買的教派份子一直到出示暗號的芝加哥幫派份子,再到北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文化可以挑起十分激烈的情感,以致人們往往會願意僅為了某些符號與信念就犧牲自己的生命。人們在進行自我界定的時候,文化就是這樣一種重要且個人的面向。文化發展出了人類的規範、價值觀、信念與慣例──基本上,文化影響了我們的個人身分,也影響了我們被社會察知的方式。

  在《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一書中,作者Wendy Griswold提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社會學觀點,探討了文化在形塑我們的社會世界時所扮演的角色。藉由讓讀者理解到文化誤解、文化衝突與文化無知的種種影響,本書讓學生有能力對高速變動的世界裡的文化與社會進行確實的評估。

本書特色

  ◆本書檢視了文化與社會之間的種種常見影響,運用「文化菱形」的設計來思考社會世界、文化創造者、文化物件與文化閱聽眾之間的不同關聯。

  ◆本書提及文化現象與文化過程的例子,橫跨了不同的時期與國家。

  ◆針對後冷戰時期以來出現的種種文化衝突,本書會讓人有更具深度的理解。

   ◆本書探討了911事件對於全球文化與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本版新增

  ◆本版新增了網際網路,還有到處大肆入侵的媒體日益強化的角色。

  ◆本版非常強調的是文化與認同、認同政治、性別以及宗教。

  ◆本版的每一章,均新增了「問題與討論」。

  對學生來說,《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是一本非常棒的教科書,內容囊括了十分寬廣的社會學課程,包括文化社會學、社會問題、全球化、社會變遷與社會發展。


關於作者 iii
前言 v
序言 vii
譯序 xiii

第一章 文化與文化菱形 1

看待文化的兩種方式 5
「人類想過且經驗過最美好的事物」 6
「複雜的整體」 11
關聯:文化與社會的聯繫 17
文化物件 18
文化菱形 23
總結 27
問題與討論 28
進階閱讀書目 28

第二章 文化意義 31

我們為什麼需要意義? 34
反映理論觀點下的文化與意義 37
文化如鏡 37
反映理論的古典希臘時代思想背景 40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觀點下的文化與意義 44
「從人間到天上」:唯物論的文化研究途徑 44
歷史唯物論 46
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研究取徑 49
功能論社會學者觀點下的文化與意義 52
韋伯學派觀點下的文化與意義 58
焦慮的新教徒和他們建構的世界 59
文化就像轉轍手 62
意義體系抑或工具箱? 64
意義、現代性與文化衝突 66
總結 71
問題與討論 73
進階閱讀書目 74

第三章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創造 75

涂爾幹與文化的社會生產 78
現代社會生活的問題 79
社會連結:宗教的角色 80
文化作為一種集體表徵 86
文化的集體生產 88
符號互動論 89
次文化 95
文化創新與社會變遷 101
文化遲滯與文化領先 103
文化創新 106
總結 111
問題與討論 114
進階閱讀書目 114

第四章 文化中的生產、分配與接受 117

文化生產 120
文化工業系統 121
文化市場 128
思想觀念的生產 135
文化接受度 138
閱聽者與品味文化 139
期待視野 143
文化詮釋的自由:兩種觀點 147
大眾文化的誘惑 150
透過流行文化的反抗 153
總結 157
註釋 158
問題與討論 158
進階閱讀書目 159

第五章 社會問題的文化建構 161

建構一個集體認同 164
建構一個社會問題 173
製造麻煩 175
從偶發事故到事件到社會問題 176
社會問題的發展歷程 180
建構一場社會運動 184
總結 189
問題與討論 192
進階閱讀書目 193

第六章 文化和組織:多元文化世界中的組織活動 195

組織文化 199
文化和動機 199
團結凝聚的文化和模稜兩可的文化 206
文化脈絡中的組織 215
跨文化工作 222
總結 227
問題與討論 229
進階閱讀書目 230

第七章 連線世界中的文化 233

文化技術與文化社群 234
口語文化 236
識字能力的影響 238
電子媒介 241
網際網路的文化衝擊 247
在全球文化中的意義社群 252
後現代性與社群 255
使用多種語言 259
去中心的文化 262
問題與討論 264
進階閱讀書目 264

參考書目 266
索引 275

圖次
圖1.1 文化菱形 24
圖2.1 電視與暴力的鏡像模型 38
圖2.2 柏拉圖的反映理論應用於文化菱形上 43
圖2.3 反映方向與文化菱形 72
圖3.1 少棒球隊的文化生產 99
圖3.2 文化創造 113
圖4.1 文化工業系統 122
圖4.2 文化菱形中的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理論 156
圖5.1 把偶發事故變為文化物件 177
圖6.1 在以色列的麥當勞 198


關於作者

  Wendy Griswold同時具有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學術背景。1980年她在哈佛大學取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同時她也擁有杜克大學的英國文學碩士學位。 1981到1997這段時間,她一直在芝加哥大學教書,如今她則是在西北大學的社會學系、比較文學系與英語系擔任教授一職。 她一直是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副主編,同時也是該期刊的書評主編。另外,她還是Contexts與Poetics的副主編。她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全國人文學科捐贈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以及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n Florence)等多個機構的獎助。

  她在文化方面的研究一向是橫跨國際的。她最新出版的一本書Bearing Witness: Readers, Writers, and the Nigerian Novel,於2000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贏得了美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類的「最佳書」獎。她的第一本書Renaissance Revivals: City Comedy and Revenge Tragedy in the London Theater,於1986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研究的是英國的劇院。此外,她也合作編輯了一本與文學社會學有關的書籍,也就是 Literature and Social Practice,本書已於1989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她也撰寫與宗教社會學有關的文章,特別是著重於探討教派之間的種種衝突。她近來研究的是文化區域主義;她也研究非洲地區網際網路與閱讀活動之間的關聯。她發表過一篇探討文化分析的社會學方法的論文,也就是〈文化社會學的方法學架構〉(A Methodology Framework for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收入於《社會學方法》第十七卷(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7 [1987]: 1-35),這篇文章非常具有影響力;她提出的方法學思維,大多已融入本書中。

前言

  新世紀社會學系列(Sociology for a New Century)提供給學生當前最好的社會學思維。本系列書籍的出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瞭解,最終也是為了讓社會大眾瞭解,過去三十幾年來,世界已經發生巨大的變革,而且情況還仍然繼續下去。

  此種想法反映出了社會學內部發生的重大改變。社會學這個學科的研究取向已經變得更加開闊,研究興趣越來越朝向比較性、歷史性與跨國性的研究方向。社會學家已經比較不會把美國當成人類成就的高峰,反而是比較注視全球的發展與趨勢。他們也開始留意周遭的種種社會力。1970與1980年代,當時的社會學家一窩蜂從事社會科學的建構,這些人把自己的隔離於世視為成功的標誌。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開始持續關注社會大眾的種種經驗。

  本系列的每一本書都以某種方式提供了比較性、歷史性、跨國性或全球性的論點,目的是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學生們有必要去留意今日世界的多樣性,更要去瞭解多樣性出現的原因。一旦我們認識到了世界的多樣性,社會生活的慣常思考方式就會被質問。同時,同學們也有必要注意到,有一些特屬於美國的議題,譬如說性別平等的鬥爭、人口老化對社會安全與醫療體系帶來的威脅、種族衝突、民族沙文主義以及宗教與政治的交互影響,也出現在很多的其它國家。一旦意識到這些共同之處,就不會傾向於單就美國觀點來看待美國議題與問題,反而會鼓勵學生去瞭解其它國家所付出的教訓。最後,學生還有必要去留意跨國的社會現象──超越國家疆界的趨勢與發展(比方說環境惡化問題)。對於這些全球發展的瞭解,會激勵學生去瞭解那些超越國家的疆界、經濟與政治的背後形成力量。

  運用古典與當代的社會學理論來分析傳統的議題,比如說文化與階層化、文化與認同,以及文學藝術的社會學研究,也運用這些理論來研究比較新的議題,比方說全球文化流動、宗教恐怖主義,以及網際網路的廣大衝擊,《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探討了文化(觀念體系、藝術網絡、流行文化、宗教信仰及常識)與社會結構的交互影響。在「文化菱形」這個架構之下,本書比較分析了奈及利亞、中國、美國與世界其它地區的文化物件與實踐,顯示了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透過文化來展現出變動世界的方式,也展現了文化自身促成社會變遷的方式。本書之所以用整整一章來檢視社會問題與組織交易的文化建構,目的是為了顯示文化觀點如何能夠解釋看似無關乎文化的議題,不論是涉及社會正義的問題還是實際的商業操作,都涉及到文化。

序言

  今天,文化讓很多社會學家著迷,但過去卻不是如此。約莫是1980年代初期,也就是我剛教書的時候,對於社會現象的物質成果與結構性解釋──諸如收入、教育、出生率變化與經濟壓力──都是社會學的熱門題材;文化與文化解釋不過是餘興節目而已。確實,當時有許多社會學家在研究宗教、價值觀、藝術以及其它相關題材,而人類學家對於文化的研究也影響了社會學思維。不過,整體而言,社會學對於文化並不夠重視。

  社會學系的師生肯定都知道,時代已經不同了。過去幾年來,在社會學裡面,文化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而相鄰近的社會科學,比如說政治科學、心理學甚或經濟學,情況也大抵如此。文化社會學的出現有很多原因,最籠統的原因是,完全用物質因素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或掌握人類的經驗,根本上有其侷限。因此,多數社會學家如今都把人們視為意義製造者、理性行動者、象徵運用者、階級代表、說故事的人、以及人口曲線上的一個點。此外,社會學幾乎不再有過去二擇一(either/or)的思考方式。如今,這個學科開始想要瞭解人們的意義製造究竟如何促成理性的行動,並瞭解階級位置究竟如何形塑他們的故事──簡而言之,就是社會結構與文化究竟如何相互影響。

  雖然這一切都讓文化社會學者非常滿意,不用再把自己設想為在曠野中勞動,種種問題卻還是讓教室中的師生非常頭痛。教室裡的每個人都想要談論符號、論述、意義與文化慣例(cultural practices),可是相關討論的系統化介紹卻少的可憐。此時便有需要簡明的文化社會學介紹來幫助學生(1)探討文化的概念及其與社會世界的關聯,(2)用文化分析來理解看似結構性的議題,譬如說貧窮或族群,(3)拓展他們的文化與社會視野,讓他們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與國際文化裡面進行有效的研究。這些就是本書想要達成的目標。

  文化菱形

  《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可讓修讀社會學與社會問題的學生更瞭解文化在形塑社會世界時扮演的角色,對於專門修讀文化社會學的學生也同樣有幫助。本書介紹的是文化社會學,它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運用社會學觀點來檢視文化現象──包括故事、信仰、媒介、觀念、藝術作品、宗教儀式(practices)、流行、儀式、專業知識與常識;同時,本書亦展示了文化現象如何在更普遍的社會過程中產生;最後,本書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文化/社會的關聯,把種種社會力影響文化的方式突顯出來。

  在本書中,我使用「文化菱形」這個設計來研究四個元素之間的關聯:文化物件──符號、信仰、價值與實作(practices);文化創造者──包括生產與分配文化物件的組織與系統;文化接收者──也就是經驗到文化與特定文化物件的人;以及社會世界──也就是文化被創造並且被體驗到的環境脈絡。從第一章至第四章,我們會一一檢視這些元素及其之間的關聯。然後,在第四章與第五章,我們會討論到,文化菱形可以如何應用到兩個特定案例上面:社會問題與商業交易。在第七章,我們會對全球電子文化時代的文化與社群加以檢視。

  全球研究取向

  對任何一個今日世界的社會學研究來說,從國際或全球的角度加以檢視是必要的,而文化研究當然也就不能例外。文化研究的全球取向可從三方面來談。

  跨國案例

  首先,我們可從很多國家的不同時期來思考文化現象與發展的例子。確實,這個世界總是存在著各色各樣五光十色的文化,不過直到最近,美國人才漸漸注意到,這件事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國內社會政策與國外的經濟政治關係。雖然我們檢視的是一般的西方文化傳統,特別是美國的文化,我們也會討論到不同傳統與文化的題材,譬如美國人特別有興趣的文化,如日本與以色列的文化。

  有三個國家──奈及利亞、中國與美國──一再成為我文化分析的問題與議題的例子。這三個國家分別是研究二十一世紀的不同社會的起點。奈及利亞混雜了大量的不同語言、族群與宗教,沒有任何一個群體在數量上具有優勢。在二十世紀,英國對奈及利亞的殖民統治超過了五十年,奈及利亞極力要整合政治與文化多樣性,進而達到促成更巨大的經濟發展。數千年來,中國一直擁有一個先進的文化與中央集權控制,但二十世紀中葉的政治革命卻引起了難以計數的社會與文化上的紛紛擾擾。如今,中國正在從事一項迄今前所未聞的大實驗:在政治與文化的高壓統治之下,看看經濟自由是否仍然可以繁榮發展。在西歐同盟國家的幫助下,美國主宰了二十世紀中葉的冷戰時期。美國似乎代表的是發達工業社會的頂峰,也代表了現代文化,而其它社會則大概都要向它靠攏。現在,隨著先前政治同盟的解體,國際關係的日趨複雜,多元文化群體也各自提出了令人無法拒絕的主張,美國文化的特有效力便受到了挑戰,而美國的價值觀是否仍能夠適用於今日紛擾多變的世界,也開始受到了質疑。因為上述這些理由,奈及利亞、中國與美國提供我們一些激勵思考的不同例子,讓我們思考新世紀最令人費解的文化問題。

  全球文化

  本書的第二項全球取向是,要我們思考全球化發展究竟會如何影響文化。從跨國媒體、觀光藝術、移民、一直到商品的國際生產,全球層次的不同發展已經讓文化的內涵不再整齊劃一,眼光狹隘的想法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是一派天真。傳播科技的進展突破了文化的疆界,就好比全球市場已經跨越了國家的差異性;確實,這兩個因素乃是緊密相關的。網際網路一方面似乎促成了無疆界的世界文化,另一方面似乎也鼓舞了嶄新的文化特殊主義──源自於族群、宗教與地理的全新疆界。重要的不是歡慶或哀悼全球化與分化那無法遏止的發展,而是要去理解它們。文化衝突

  第三,後冷戰時期發生的種種衝突裡頭,最棘手的衝突都與文化問題相關。關於族群同質性與宗教基本教義派的衝突,單是這兩個例子就賠上了大量的人命,很清楚地都涉及到經濟政治之外的意義與激情。同樣地,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可能影響,那麼無論是國際貿易伙伴或國家領袖的協商,或是更常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往來,都可以變得更順暢有效。若可以瞭解古往今來的鬥爭與誤解的文化基礎,也許就能夠避免再犯下代價昂貴的錯誤。這樣的一種理解可讓學生們的專業或私人生活更為自在,同時,在文化與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率變化的時候,這樣的理解亦可讓他們變成有智慧的世界公民。

誌謝

  由於本書是專為師生設計,因此就有必要先感謝我的老師與學生。1970年代末期,在一群天資過人的哈佛大學教師的引導之下,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化理解,這一群教師包括Orlando Patterson、Richard “Pete” Peterson、Paul Starr、Ann Swidler,以及Harrison White;我的研究之所以能夠發展下去,是因為我能夠與一群相同志趣的學生持續對話,這些人是Mabel Berezin、Paul DiMaggio以及Jack Goldstone。與這些人的學術交流與情誼讓我實在獲益匪淺,當然我的同僚對我的影響也是如此,特別是Howard Becker、Gary Fine、David Hummon、Elizabeth Long、Andrea Press、Robin Wagner- Pacifici、Bob Wuthnow以及Vera Zolberg。

  然而,除了這一群可貴的同事之外,對我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於我的學生。在芝加哥大學與西北大學,我教授文化社會學的課程已有二十個年頭。在這兩所大學裡頭,我主持了一個專為高階研究生設計的「文化與社會工作坊」(Culture and Society Workshop),與一群最聰慧的研究生一同討論文化與社會的交互影響。在這些課程與場合裡面,學生們提出了最難解的問題,舉出了最貼切的例子,讓我必須更清楚地思考文化的運作方式,並思考文化的重要性。對於這一群聰慧過人、令人惱怒、獨立思考、固執己見且忠誠的學生們,我的感激當然是難以言喻。這本書應該要獻給他們。

  《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的第一版,我要感謝新世紀社會學系列的編輯群,也就是Charles Ragin與Larry Griffin,還有Pine Forge出版社的創社主編Steve Rutter,讓我們能夠一同維繫共同的志趣。現在,我要增列一位我要感謝的對象,也就是Sage出版社的Jerry Westby。一如過去的作法,未來也會一直如此,我要感謝我的丈夫、同事與朋友John Padgett,於本書寫作期間所提供的知識與家務方面的幫助,還有Ray 與Olivia帶給我的快樂與愉悅。

譯序

  我個人對文化社會學研究的興趣是源自於我對於社會階級結構與意識間關係的研究。長期以來,我感興趣且不斷企圖回答的議題包括:階級意識是否可能形成或其形成的結構性基礎為何,以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是否能與意識形態區隔等。在探索這些議題的過程中,我接觸到文化社會學這個領域。這或許與許多對文化研究有興趣者的出發點不同,但這也使我對文化社會學應該有什麼樣的面貌,一直有一些固定的想法。這個想法的根本就在於認為,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必須將其與社會環境脈絡連結,而不能將文化視為是一個完全自主或浮動的符號體系。此外,經驗研究的訓練,也使我相信文化社會學,不應只是理論的探討或發明,也應有其實證研究的基礎。這些想法或許是社會學訓練的偏見,但我寧可相信這想法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瞭解這個多元變動世界的想法。在這個信念下,我曾教過幾次大學部及研究所的文化社會學課程。但是教授這些課程時,最大的煩惱是一直找不到一本符合上述信念,且能給學生一個綜觀式介紹的書籍。經過一段尋尋覓覓,以及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後,我發現了目前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之Wendy Griswold教授這本主要是以大學部學生為對象的文化社會學教科書。

   Griswold教授這本教科書有幾個優點:

  1. 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化社會學的分析架構,也就是「文化菱形」的架構。這個架構統攝整本書中所介紹的各個不同的理論觀點及探討的主題。在此這個架構下,作者闡述了文化、社會世界及行動者之間的各種可能關係,也提供了各理論與相關經驗研究間結合的基礎。

  2. 本書以簡要的方式一方面說明了文化社會學的歷史發展背景,如Marx、Weber、Durkheim等古典社會學大師對文化與社會世界間關係的觀點。另一方面,本書也廣泛掌握了當代各項重要的文化社會學理論觀點,除了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如法蘭克福學派,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戲劇論等重要學派的觀點外,本書也在其分析架構下,介紹了二十世紀後期興起的重要理論觀點,其中包括了如Pierre Bourdieu、Richard Peterson、Ann Swidler等學者,以及後現代理論的一些觀點。

  3. 如本書的書名所顯示的,利用不同社會的文化現象及事件來闡述文化與社會間的關係是本書一個重要的特色。這本書大致上避開了以歐美社會為中心的論述與發問,並相當程度地關照了性別、階級、種族等重要議題。

  4.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利用前四章以其分析架構為基礎,介紹了各個比較抽象廣泛的各理論觀點後,後面三章則利用這些觀點來實際的分析社會問題的社會文化建構,組織文化,以及全球化社會等議題。換言之,這本教科書呼應了我認為文化社會學應該是一門結合理論與經驗研究的學問。

  當然,這本教科書也有其侷限。對於需要進一步瞭解各項理論觀點的人來說,本書所介紹的或許不夠深入細緻。本書將文化的研究定位在「文化物件」上,也往往會與我們將「文化」視為具有更廣泛意涵的概念不同。不過,我個人認為Griswold策略性的聚焦在文化物件的好處,是讓學習者比較能具體的思考如何從事文化社會學的經驗研究。

  本書翻譯的基礎工作是由政治大學社會所的研究生:吳宗霖、林意仁、盧淑華、謝長恩、吳秉儒費心費力做的。我的工作則是仔細檢視他們初步翻譯後的成果。翻譯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如果翻譯的結果,有任何無法達到「信達雅」的地方,當然是我們師生要一起承擔的。也請讀者不吝指教。

關秉寅
2008.4.26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