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形上學 Metaphysics, 2nd ed

形上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624032
蘇慶輝
學富文化
2008年5月01日
160.00  元
HK$ 152  






* 叢書系列:哲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哲學


人文史地 > 哲學 > 形上學








  什麼是形上學呢?其實並不是指什麼神祕的事物、超自然的奇蹟、超感官的經驗,或任何這一類的東西。而是企圖去看穿表象,並嘗試揭露事物的最終真理。

  這是一本形上學導論的書,對形上學進行「系統性的」而不是從「歷史」角度來介紹。作者在介紹某個主題時,往往會先從一般人的日常想法出發,然後慢慢地導引出相關的形上學問題。這樣的方式不會讓讀者馬上接觸到許多讓人「望」之卻步的辭彙,而是慢慢地引導讀者依循作者的思路來討論哲學問題,所以,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從未接觸過哲學的讀者輕鬆地閱讀本書,而不會讓讀者迷失在許多華麗的詞藻中。在介紹完某個形上學問題之後,便會從各個角度來回答該問題並提供許多精緻的論證。

  本書可以用來作為大學的形上學課本,亦適合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使得他們能夠在無須依靠老師的指導下自行閱讀。

  作者Peter van Inwagen目前在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哲學系任教,在2005年時被選為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的成員(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在Richard Taylor與Keith Lehrer的指導下,於1969年在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在於形上學與哲學神學,在這些領域中著有許多重要的論文與書籍,同時也編輯了許多的論文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下列的網址查詢有關於作者更多的資料。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譯者


?1

第一單元:這個世界的模樣 25
2 個體性 29
3 外在性 58
4 時間性 78
5 客觀性 104

第二單元:為什麼有這個世界 124
6 必然存有物:本體論論證 130
7 必然存有物:宇宙論論證 166

第三單元:這個世界的居民 194
8 有哪些理性的存有物? 199
9 理性存有物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設計與目的 214
10 理性存有物的本質:二元論與物理論 240
11 理性存有物的本質:二元論與個人同一 269
12 理性存有物的力量:自由意志 290
13 最後的沉思 313

參考文獻 317
索引 324

top

第一版序言

  這是一本形上學導論的書,其中並不預設讀者對於哲學有任何的認識。本書可以用來作為大學部高年級的形上學課本,(授課老師大概需要去增補一些論文來補充內容)。本書亦適合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使得他們能夠在無須依靠老師的指導下自行閱讀。為了協助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讀者,我因而在每一章(只有一章除外)的結尾部分都提供了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

  我也許應該告訴正在書店或圖書館裡翻閱這本書的一般讀者一件事:「形上學」這個名詞其實並不是指什麼神祕的事物、超自然的奇蹟、超感官的經驗,或任何這一類的東西。(如果你從書店或圖書館中標示著「形上學」的書架上拿下這本書,恐怕你會注意到,本書會與剛剛所說的那類書放在一起。)「形上學」這個名詞到底真正指的是什麼樣的學問,我將會在第一章中充分地說明。

  對於考慮使用本書做為教科書的老師們,我在這裡先列出本書探討的問題,以及在這些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會提到的議題:

  .什麼是形上學?(表象與實在;哪些問題才是形上學的問題;形上學與科學、神學在任務與方法上的比較;診斷為何對於任何形上學的問題都沒有一致的答案,特別是康德與邏輯實證論。)

  .有很多的東西存在嗎?還是只有一個東西呢?(一元論論證之考量,特別是史賓諾沙與布拉德萊的論證;神祕經驗的權威性。)

  .有一個獨立於人類思想與感官知覺而存在的外在世界嗎?(柏克萊的論證。)

  .真有客觀真理嗎?(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為什麼有事物存在,而不是虛無、沒有任何事物存在?(必然存在與偶然存在;本體論與宇宙論論證;充足理由原則;依附存有物與獨立存有物;科學考量與這個問題的相關性。)

  .為什麼會有理性的存有者?(大自然的設計與目的;物理宇宙論與「微調」;目的論論證;設計者假設與「多重世界」假設。)

  .我們是物理的存有物嗎?還是非物理的存有物?(二元論與物理論;對此兩理論之正反論證;類型同一論與個例同一物理論;個人同一性。)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決定論與非決定論;自由選擇;自由選擇與決定論及非決定論之間的明顯不相容。)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乃是對形上學進行「系統性的」介紹,而不是從「歷史」角度來介紹。雖然本書所討論的一些論證出自於許多偉大哲學家的作品,但不敢自稱呈現了這些哲學論證的原貌,而且也不企圖去將形上學史作個連結。

  另外一件事要提醒讀者注意:某些通常會出現在形上學導論書中的議題,在本書中並沒有被處理。本書的草稿原先包括了由空間、時間與因果關係所引發問題的簡短討論,但由於這本書已經變得很冗長了,所以我最後決定刪除這部分的內容,而非縮短本書中的其它部分。

  我在每一章的結尾部分除了第十二章(第二版的第十三章)都建議了一些進一步閱讀的文獻,其詳細資料請參閱本書最後之參考文獻。

  我想趁這個機會感謝那些(並追思兩位)讓我在形上學獲益不少的哲學家:William P. Alston、Jose Benardete、Jonathan Bennett、Mark Brown、Roderick M. Chisholm、James W. Cornman、Carl Ginet、Mark Heller、Frances Howard- Snyder、Keith Lehrer、David Lewis、Thomas J. McKay、Alvin Plantinga、Richard Taylor、Peter Unger、Robert E. Whallon。

  第九章(第二版的第十章)中有關於類型同一論的討論,受到Cristopher S. Hill的近作《感官知覺:護衛類型唯物論》相當的影響 。

  John Martin Fischer與Mark Ravizza讀了本書的草稿,他們所給的評論使得本書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我希望他們會同意我對本書的改進,我非常感激他們。我同時也感謝David Johnson對前四章的評論;Jonathan Bennett閱讀了草稿中處理史賓諾沙與柏克萊的內容,他的詳盡評論給了我相當多的寶貴建議(我相信本書都遵循了他的建議),而且幫我免除了幾個令我尷尬的錯誤,這使我非常感激;Bennett同時也閱讀並評論了本書中有關於動物智能這一部份的草稿。不過,我終究還是刪除了這個部分,但我的確從他的評論中學到不少東西。按照慣例,本書的任何缺失都是我的責任,而不是Fischer、Ravizza、Johnson與Bennett的責任。這些缺失都是由於我忽略了他們的建議,或者對他們建議的處理不當所導致的。

  我要感激Westview出版社的資深編輯與編輯主任Spencer Carr,該出版社的編輯群(特別是計畫編輯Martha Leggett與編排編輯Sarah Tomasek),以及該出版社的審閱顧問們。編輯群的耐心與不屈不撓的協助以及審閱顧問們的評論,使得本書獲益良多。

  我也想感謝 Alexander Rosenberg,(我一直希望我們之間的非同事狀況,只是由於事物自然次序的短暫失常現象),還有Stewart Thau的友情與鼓勵(沒有任何一個系主任會比他更好了)。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我的妻子Lisette的愛與支持,以及她不斷提醒我最好趕快完成這本書,因為我們的房子需要一扇新的防暴風雨的木板門。

彼特 馮.英瓦根
Peter van Inwagen

第二版序言

  本書第二版增加了有關於時間以及「時間轉移」實在性的討論(第四章)。第二版的第一章到第三章與第一版大致相同,第二版的第五章到第十三章則與第一版的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大致相同。第一版中的許多句子在本版中做了相當幅度的改寫,不過它們的意思大致上並未改變。這些修改的目的,主要為了讓表達更為清晰,同時也盡量讓行文得宜。內容方面的實質修改只有三處。第一,我已經刪除了討論本體論論證那章中有關於「知無完美者」的一個邏輯錯誤,(幸運的是,這個錯誤對於那個論證來說,並不是必要的)。第二,在討論設計與目的的章節裡,我修正了對於「商人的拇指原則」的陳述(這是約翰.萊斯林(John Leslie)的用詞。我必須感謝喬治.何婁威(George Holloway),他向我指出,我對於該原則的陳述必須修正。何婁威在1996年的春天向我指出這一點,當時他還只是聖母院大學的大學生。在那之後,幾位哲學界的人士也提出意見,反對我對於姆指原則的說法,不過,他們的反對實質上與何婁威的反對是一樣的。我希望他們可以諒解,為何我在此處沒有提到他們,諒解我沒有將功勞歸給他們。如同我使用「我對於該原則的陳述」一詞所暗示的,該錯誤在於我對於這個原則的敘述方式,而不在於約翰.萊斯林原本對於此原則的陳述。)最後,我重寫了「自由意志」那一章的內容,為的是要刪除所有對於「沒有人對於……有任何選擇」這個語詞的使用。這一章之所以需要大幅的修改,是因為所謂的「無選擇原則」(No Choice Principle)這個核心前提,已經被湯瑪士.馬凱(T. McKay)與大衛.約翰生(D. Johnson)證明為假 。其實我可以保留「沒有人對…有任何選擇」這個語詞,並嘗試對「無選擇原則」做出更精緻的陳述,然而,對我來說,刪除所有出現在書中的「沒有人對…有任何選擇」這個語詞,似乎比較簡單。

  我想感謝Peter Bokulich與Alisa Bokulich,因為他們檢查了書中涉及物理學的部分,並建議修改第一版中的相關章節,以及本版第四章的草稿。我感謝Michael Loux提供我有關於現今對「形上學」這個字字源的說法。另外,我還要在教了我許多形上學的哲學家名單裡加入Ted A. Warfield、Michael Loux與Dean Zimmerman三位。在這份感謝名單中,現在又有兩位不只是感謝,而且是追思:Roderick Chisholm以及David Lewis。我非常感謝Westview出版社的Sarah Warner,因為她以無窮的耐心與禮遇,來面對我長久的拖稿。還有我妻子持續不斷的愛、支持與鼓勵,儘管我們現在所住的房子其實不需要什麼防暴風雨的門。

譯者序

  「形上學是什麼?」確實是一個很難用三言兩語回答的問題,而且即使有人想認真地回答它,我相信大部分的台灣讀者還是很難在一時半刻便理解形上學。我認為問題不在於形上學(或任何一個哲學分支)本身有多麼地抽象,因為作者在本書導論中的說明(形上學是在研究「終極實在」)確實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概略的輪廓,問題在於台灣的哲學教育是貧瘠不足的。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我相信作者撰寫本書的方式的確足以讓從未接觸過哲學的人,在心中慢慢形成一個對形上學的正確理解。因為作者在介紹某個主題時,往往會先從一般人的日常想法出發,然後慢慢地導引出相關的形上學問題。這樣的方式不會讓讀者馬上接觸到許多讓人「望」之卻步的辭彙,而是慢慢地引導讀者依循作者的思路來討論哲學問題,所以,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從未接觸過哲學的讀者輕鬆地閱讀本書,而不會讓讀者迷失在許多華麗的詞藻中;另外,作者在介紹完某個形上學問題之後,便會從各個角度來回答該問題並提供許多精緻的論證。因為這些精緻的論證有時候會散布在許多段落內,所以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時要注意各個段落之間的關係(有時候一個段落是接續上一段的論證,有時候則是在提供反對上一段的論證);最後,作者在每一章(除了第十三章)之後所提供的「建議讀物」是相當有用的。如果讀者對於某個問題有興趣,而想進一步研究該問題,「建議讀物」所提供的資料必定可以引導讀者找到他/她所想要的書目。在此,我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人都可以透過本書而對形上學有所理解,進而對哲學產生興趣。

  如果讀者在看完本書之後還是無法理解形上學,我相信問題不在於形上學有多麼抽象,而在於我們的環境。在我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人(除了那些本身念過哲學的人之外)一聽到我念的是哲學,馬上就會有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浮現在腦海。這些刻板印象不外乎:「會算命」、「腦袋好像怪怪的」、「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研究出來的成果完全沒有實際的用途」、「會耍嘴皮子」、「只是在玩文字遊戲或是很會詭辯」……等等,而這些刻板印象顯現出人們對於哲學有多麼地無知。我並不是說每一個念哲學的人都不會出現上述的特徵,而是說這些特徵並不特別屬於從事哲學研究的人。研究星座、紫微斗數、命理的人也被認為會算命;腦袋怪不怪應該跟有沒有心理疾病有關;藝術的從事者應該也蠻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讀者可以想像超現實主義的畫作,或是虛幻小說);基本上,純理論的研究成果不會有立即可見的實際用途(讀者可以想像解開費瑪最後定理有什麼實際用途),其影響是在於精神層面或人文素質上;會不會耍嘴皮子應該跟人的個性有關;熟知西方希臘時期哲學史的人都知道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會找詭辯學派的麻煩(讀者可參閱介紹西方哲學史的書籍,例如:羅素著《西方哲學史》);所以,為什麼人們會很自動地(甚至毫不遲疑地)將上述的特徵賦予念哲學的人呢?我認為原因在於台灣的教育缺少對哲學的重視。放眼台灣的高等教育(大學或研究所以上的學術機構),我們設立了多少哲學系或哲學研究所呢?曾任東吳大學校長的端木愷先生有言:「大學無哲學系,則不足以為大學。」反觀台灣如春筍般林立的「大學」當中,有多少大學設有哲學相關的系所呢?如同人們所說:「哲學是西方古文明的遺產之一」(讀者可參閱高中的歷史課本第三冊:世界史),所以,西方世界的大學必定設置哲學系或哲學研究所。但難道我們沒有哲學嗎?我們從小必讀的四書五經不算是哲學嗎?何以台灣的許多大學根本沒有設立哲學系所,甚至沒有提供與哲學相關的通識課程呢?另一方面,台灣的中等教育(國中、高中)還是免不了「考試領導教學」(儘管歷經十幾年的教育改革),所以哲學教育很明顯地不受重視。因此,從許多人對哲學具有的刻板印象來看,台灣的哲學教育是非常貧瘠且不足的。

  在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我必須感謝許多默默耕耘的哲學教育家,因為唯有無比的毅力與耐心才能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讓哲學在人們心中萌芽。我的指導教授王文方老師(現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曾在教授形上學的課堂上說:「哲學販售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我也如此相信。希望台灣在物質生活急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能花點心思在精神生活的發展上,讓人們不只是有豐腴無缺的物質生活,也有處世的智慧。(「哲學」是英文「philosophy」的翻譯,其原意為「對於智慧的愛好」。請參閱本書導論的注釋三)。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曾經受到許多人的幫助,為此特別在此致謝!感謝王文方老師在我的研究所求學過程中諄諄地教導,並細心地校正譯稿;感謝彭孟堯老師(現任東吳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在我翻譯本書的過程中耐心地指正(如果本書中有任何翻譯不當或錯誤,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對兩位老師建議的疏忽);感謝中正大學哲學系93學年度下半學期選修了「形上學」課程的大學生,以及哲學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生,因為我發現跟你們討論哲學不僅會讓自己找到思考上的盲點,也讓自己在那段時間裡感受到無比的快樂;感謝我在匹茲堡大學認識的所有人(特別是Gupta教授,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不可能到匹茲堡大學從事一年的研究),因為你們讓我在異鄉感到溫暖,尤其在我最低潮的時候。最後,感謝我的父母,沒有他們無垠的愛與扶持,我不可能一直從事「沒有實際用途的」哲學研究到現在。(由於要感謝的人太多,所以我使用「描述詞」來談論那些我要感謝的對象,只對特別需要感謝的人才使用專名,請各位見諒!)謝謝!

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蘇慶輝
Peter Su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