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最大靜摩擦力 The maximum value of static frictional force

最大靜摩擦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229332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編/主編
田園城市
2010年6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8.5*25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方法 > 其他






001 序 Preface
008 作品 Works
170 系簡介 Introduction
174 課程 Curriculum
179 專任師資 Faculty
194 兼任師資 Part Time Faculty


視覺藝術協會副理事長
何孟娟

  一次評圖經驗讓我對這一班同學惦念不忘,是相當特別的一群學生。從當時一直到現在我都常常會想,當時是不是該跟他們說些甚麼?或者不該多說?偶爾想起每個同學與他們的作品,很想知道,現在呢?

  兩年前的作品就可以看得出來每一個人各自的獨特性與潛力,縱然是在對材質的學習與不斷嘗試的過程。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同學們積極且執著的創作態度、老師們與同學在教學與學習的投入,讓我非常感動。看著每一個稚嫩卻嚴肅的臉龐,帶著焦慮的氣息,還有身旁明顯求好心切的老師,這讓人難忘的一幕,讓我充滿複雜的心情:作品很好,也一定會更好,如果懂得面對壓力,以及創作過程可能會碰到的困境,並堅持下去!這是我一直想對他們說的話。

  很開心的知道要寫這篇序,因為可以看到兩年後同學們的作品。這段時間是不是更加成長?看完所有作品,為同學們感到驕傲!這些作品成熟、完整,而且很有意思!令人驚艷!只是左算右算,是不是少了幾位同學?還是有些實驗沒有繼續下去?幾年前看見部分同學帶著失望的心情敘述在我面前看似慘不忍睹的失敗作品,描述他們原本的想像與實驗製作過程,我覺得既好笑又有趣,但如果沒有這些經過,又怎麼會讓大家在今天看見這些精采的呈現?這樣的經歷會在大家未來的日子裡不斷的重複,然而,每突破一個挑戰,這世界上就多一件精彩的作品,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

  這本畫冊裡,可以看見沒有一件絲毫雷同的作品,各自發揮著自己的特質與充分呈現各自的創作理念,材質對他們來說輕鬆的就像顏料,是說自己話的語言,只是一種媒材。我相信,這只是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出現。我也因此對這群引起我很大興趣的同學有了更多的期待。

  看完這本畫冊,大家的堅持也有了成果,我想跟大家說的話或許不一樣了:用更沉穩的態度體驗生活,感受並閱讀生命中的好與壞,如果創作不再是壓力,挑戰作品裡有屬於你自己的生命力!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藝術史學系 博士後研究
李建緯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是臺灣地區首次以材質作為創作主軸之大學學系。近年在大專院校一面倒地將原本的美術系改為視覺傳達、視覺設計或造形設計的潮流下,從材質出發並結合設計之思維,其企圖不啻是在臺灣當代創作環境中另闢蹊徑。對95級同學的認識是在系上開授「人文思潮與自我意識」,此外,部份同學亦選修了個人在南藝通識中心所開授之藝術、美學相關課程。就個人所接觸到的同學來說,他們不僅擁有獨立思考以及侃侃而談的表達能力,而在與其對話的過程中,其靈光乍現的思想火花也往往令人驚豔。在同學邀請、盛情難卻的情形下而為95級畢業展「最大靜摩擦力」撰寫序。現代人每天透過電腦、電視或手機,瀏覽影像的時間動輒數小時以上。今日的人類一整天所接收到的視覺訊息量,可能是數十年前的人們一年甚至是數年才能累積。這種新的快速而消費式的視覺經驗,讓許多當代文化研究者高歌「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另一方面,撐起我們肉身,讓我們能立足在世界並非光影結合的影像,而是圍繞在身體周圍各式各樣的物。以「材質」作為某種創作形式,如陶瓷器、纖維編織或金屬器等,雖然萌芽得比視覺藝術早,但二十世紀以後的學院對它的接受卻遠晚於視覺藝術。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太習慣於物的存在,就像是魚在水中而不知水,我們也生活在各種材質的物件當中而無意識,如布希亞所言「嚴格來說,對生活在富裕時代的人們而言,和早期人類比,對生活在富裕時代的人們而言,和早期人類比較起來,與其說是他們被其他人類包圍,不如說被物質包圍來得恰當。」(Baudrillard, 1998:25)事實上,在我們的社會中,個人的養成不僅為視覺文化所形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實則更為和我們所共存的物質形塑。特別是當代的物,如電腦、手機、電視、交通工具等,早已將個人與自然隔絕開來,將人變成新的物種──賽伯人Cyborg。當代物質過剩的情形讓西方知識份子憂心。

  自工業革命以後,大量的物質被生產出來,因此馬克思認為現代人在其勞動力被限制於製造產品的同時,也被異化了。因此,主體遂淪為客體。西方這種將物視為對立於主體之外的二元觀點中,傾向於將物視為束縛主體與異化主體的工具。甚至連勞動力來源的雙手,也一併被歸類為束縛腦(心靈)的工具化對象。相較之下,東方並不將「物」理解為對立於主體的外在實體。「物」具有精神性、甚至物本身也具主體性,不受主體觀念意識所左右,如同「物神」一般。這種「物神」與身體便不是一種被消費者與消費品的買斷關係,不能以「消費」或「寵物」來理解它們。因此,當材質作為作品而非產品,這便和馬克思所說那種受制於工業革命的商品不同。此時的物不是異化主體的工具,而其關鍵在於手的作用,以及心的介入。在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中,當庖丁的手與他的技藝進入到目無全牛的境界時,身體、雙手、工具與對象 / 作品的分別識已然消抿,此時完美的技藝創造者不是意識,而是身體。因此,在這種創作狀態中,既無被異化的主體與客體之對立,雙手與腦的區隔亦已消融。當技藝主體不是創作者的意識而是其全身的身體,技藝的對象也就失去了認知的身份,這種創作的參與過程如同道家所追求的「形.氣.神」中的去人稱狀態,接近莊子所追求超越性主體的自我修養的無人稱狀態。雖不能說材質系的年青創作者已到達技藝中與物我消融之境,其技藝之鍛鍊和磨練個人修養境界也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在當代物質已失去精神、用完即丟的損耗模式中,他們的創作卻嘗試在追求效率與量產無生命的物件堆中,以「賦形」方式來賦靈,召喚已消失的物之靈魂──從這些作品中的「韻味」(aura)可窺一二。這些物/作品,是一種具當代意義的物神。在其雙手所打造獨一無二的作品中,這群創作者企圖透過身體、觀念、材質,營造一己的創作言說(parole),帶給觀者「此時此刻」當下的存在性。

  同時,這些作品並不停佇在被設計出來的產品以滿足基本需求的層面,而是透過身體回應材料的獨有方式,將莫可名狀的思想與身體狀態予以唯物化與韻律化,藉以表達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小提琴雖是物,但不同的演奏者會釋出某種特有的屬性──音調、和聲、音量、聲音。同樣地,每位年青的手藝者和其作品的關係亦非使用與製作,而令人訝異的是不論是在形式與觀念的表達上,作品不見有生澀勉強之感。這群年青達人不僅在釋放出這些物本身特有質素的同時,也成功且精確地將自我痕跡烙印在其作品中。

  當代以視覺為主軸的整體創作氛圍下,以觸覺為主、視覺為輔的材質創作,不僅是一種跨界結盟,更是一種身體突圍,在影像泛濫的環境中喚醒人們對身體與觸覺的鄉愁。這次的展覽是這種嘗試的實踐,也希望本次展覽能順利成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