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畫家圖說彰化: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

畫家圖說彰化: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73698
施並錫
晨星
2010年6月29日
117.00  元
HK$ 99.45  






* 叢書系列:彰化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彰化學叢書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達文西曾說:「人類的第一件繪畫作品是陽光把人的影子投射在牆上。」而人類的第二件繪畫,是把那被陽光照射的人及其影子畫下來。人的影子是有生命的造形,有影子即有光線。繪畫藝術所有種種,全係光之所賜。直到今日人們還是沿循第二件繪畫的原理,並依戀第一件繪畫。──施並錫

  施並錫教授於書中對台灣水彩畫的發展,有極為翔實的敘述。藉由探討同屬田園風情畫派、畫面都充滿陽光、都以大自然為表現主題的水彩畫家們──二十世紀日本畫家不破章(1901 ~ 1978)以及不破章與張煥彩、施南生及沈國仁等本地畫家的水彩繪畫藝術,試圖建構出畫家心中獨鍾的「光之鄉」──台灣彰化。

  被稱為「田園水彩畫家」的張煥彩老師,作品完全反應居家生活,不管是起伏山巒、屋舍穀倉、山寺廟宇、菜園風光都是入畫的題材,都以具象的自然形態來呈現。在他的畫筆下,台灣人的樸素自然、克勤克儉的平實精神及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完全展現無遺。

  本書更收錄美術系教授王哲雄、謝東山、李欽賢;知名藝評家花亦芬、康原等人,論施並錫其人其畫,試圖建構施並錫愛鄉、愛土地以及關懷人權的強烈意識,並宣揚「美的意識」。

作者簡介

施並錫(1947 ~ )

  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後至紐約大學攻讀藝研所。深造歸國後,一九七七年首次於省立博物館舉辦個展,一九八七年以「母與子」系列獲首屆席德進基金繪畫大獎。二○○八年回到故鄉彰化,成立「員青藝術協會」,立志由地方散播起美的意識。

  曾任高雄縣文化局局長(2003 ~ 2005),推動大貝湖之大型國際偶藝節、橋頭糖廠黑銅觀音文化節等。現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作者序】傳承.深根.開創施並錫
一、美術創作的大地與歷史意識
二、風和日麗的不破章
三、平實彩筆的張煥彩
四、論施並錫其人其畫
1、藝術與社會的互動王哲雄
2、都市魅影.真實人生謝東山
3、大地有美有感傷李欽賢
4、陵遷谷變,逝者如斯花亦芬
5、油畫圖像建構歷史文化康 原


大地有美有感傷──施並錫的土地新傳
李欽賢 美術史學者

1.唯一不變的是「常變」

  跨世紀的台灣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的空前巨變,傳統詩詞常讀到的「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之類的人文嘆息,已無法適合當今的時代觀照。敏感的藝術家絕不想依憑既有的吟詠山水、展現技巧之本領,繼續討好世俗與市場。畫家施並錫更發現「常變」反而是世事唯一不變的現象。他否定了過去他自己的慣性與類型,細心觀察大地生命存亡的訊息。

  敏感,是藝術家發人之所未省者;感受,是藝術家喚出創作的痛苦與狂歡。這樣的作品窄看滿目瘡痍,卻是藝術家所看到的事實,亦即施並錫畫筆下「常變」的生態寫實。

  「流嬗大地」主題屬施並錫跨世紀的力作,幾乎全是百號以上的大畫面,涵蓋了世紀末台灣接受大地反撲的震盪以及迎接新世紀台灣的陣痛。時代大變遷,大地大翻滾,山河大動搖,無奈的台灣越過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再度站起來,展現浴火重生的希望。

  施並錫的心痛是痛定思痛,從痛處反思,於是土石流的禍首─檳榔、肆虐美麗島歲月的天災─地、水、火、風四連作,還有八掌溪事件人為疏忽所造成的悲劇,以及高屏溪大橋斷裂事故,都上了施並錫巨大的畫幅。其所產生的震撼已非單純的報導性圖像可堪比擬,施並錫以探究真相的原理,把他的感受畫出來,讓人們面對畫作勾起史詩的衝擊。施並錫探究事件真相有治史的宏觀,還有對土地一貫的深情,只有這樣的藝術家,才有敏銳的時代嗅覺於先;表達強烈悲鳴的感受於後,建構了施並錫「流嬗大地」之與時代無法脫勾的系列巨作。

  高屏溪大橋斷裂於公元二千年八月廿七日,這座橋齡不長的水泥公路大橋,事實上仍抵不過一九一四年竣工的高屏溪鐵道橋。斷裂紀事搬上畫面,施並錫的感觸是橋下「流水依舊景物流變不已」,橋斷的成因包藏了盜採砂石、偷工減料的嚴重性。是以作者畫斷橋紀事也要揪出禍源,甚至所有「流嬗大地」系列大畫幅,皆以顛覆福爾摩沙舊圖像,提出新觀照、新詮釋,一切思惟的基礎,在於深入究明台灣「常變」的生態現狀。

2.台灣美的焦慮圖像

  施並錫「流嬗大地」系列巨作頗有今人觸目驚心的畫面,是作者道盡台灣之美前的憂心。憂心下的土地新傳統換成圖像,傷痕累累,作者以歷史情懷和地理認知,尋索焦慮中的台灣,呈現不同角度的台灣美術。

  台灣美術已然走出唯美的、山光水湄的尋常焦點,注入爭議論題,借力使力,突顯風景的人文性與社會性,擴張繪畫版圖無限上綱,台灣之美脫離純欣賞,接近了反覆思考的地步,這就是施並錫新作的時代意義。

  台灣美術的焦慮圖像極少出現於美術史上,有一陣子模仿西方超現實主義手法呈現的哲學式焦慮,並沒有與土地共生詠嘆的情緣,那畢竟是彼時新生代青年的感時傷懷,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心靈出口。今天施並錫所拋出的焦慮圖像,都是近年來台灣發生過的血淋淋事實,從八掌溪四名待救的工人到「賽龍舟」乃至「民意如流水」的萬頭鑽動,作者以人作議題,隱喻生命的尊嚴與人性的浮躁,其實這也是現代台灣人的寫照。

  選舉與慶典已成為今天台灣人心沸騰的另類舞台。「飛龍在人間」,作者藉龍圖騰諷喻封建霸權,畫中背景選在同具權威性的建築物大門,依線條走勢營造龍騰與飛簷絞結的筆力,刻劃龍威盤據咱土地的反諷場景。

  至於人潮是盲從的、不由自主的,施並錫視民意也是一種流水,賽龍舟是群策群力順水而流,都是很現實、很俗民化的集體行動。時間一到人群流逝,期待下回再聚。

  台灣美術也很少有此般熱鬧場面,本來可以用歡笑的嘉年華會來處理,但是施並錫卻以冷眼省視群眾中的個人意志,都捲進浪潮裡去了。

  現階段台灣美的焦慮圖像,是施並錫「流嬗大地」的創作主題,放大開來就是台灣跨世紀的大紀事。這樣肯與時代共嚐滋味的藝術家不會很多。焦慮圖像也許不美,但也非完全醜陋,它是台灣美的時代經驗,端看藝術家怎麼轉化,怎樣表達。

  施並錫選擇平面性的油畫,以畫與畫的呼喚,人與畫的對語,為維護台灣美,期待台灣要更美,面對大畫布坦誠告訴大家:大地有美也有感傷。

  什麼都變了,只有流水不變。流水好比光陰,時間過去,世間無常一直持續。「常變」是以成為不變之理。跨向廿一世紀的台灣,承受遽變,浴火鳳凰,未來土地傳記勢將重寫。

  處理流變時代繁華都會,車流亦如流水,「川流不『熄』一作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夜景。快速、華燈映照出一幅流光似水的畫面,夜間行車交錯奔馳,是回家或赴約,交代了現代人生活的律動。車子擦身而過,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也是現代人的寫照。作者畫車流燈光以彩管代筆,宣洩如柱,一氣呵成。

  台灣美的焦慮圖像可以說是施並錫的土地新傳,對台灣跨世紀提出福爾摩沙圖像的新詮釋,舉凡生態破壞、土石流禍首、大地震現場、水火災變的無情等等,珍惜大地之美,痛陳現實感傷,施並錫為台灣美術留下傷痕美感,留下記錄,留下見證,一切都為這個時代。

傳承!.深根.開創
施並錫

  文化是國家社會的根本,扎根深穩,莖幹枝葉自然茂密生意盎然。文化之深度,攸關國家社會之興隆;文化的傳承則牽連國族精神及意志的延續。

  每當看到張煥彩、藍蔭鼎、李石樵等老一輩台灣美術家筆下之台灣圖像或風物誌,輒想到百年來台灣延續著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拓荒精神與意志;本著誠正、勤奮、樸實的精神,創造傲人的經濟奇蹟。唯自從經濟起飛後,山川日漸變色,淳樸民風消褪。國人常把負面願景當成希望,錯轉為無可自拔地對名利、權位的追逐,卻換來富裕後的空虛心靈,盲目生活。執政當局蓄意降低人民心靈及思維層次、文化品質,在一切以選舉勝算的考量下,瞻「錢」而不顧全大局的建設,衍生了種種衰竭與破壞。整個社會充斥向錢和權看的功利主義,進而集體性的心靈外馳,放縱於物慾的亂象裡。

  社會上種種反常現象與錯誤價值觀,正腐蝕著國人的心靈,漸次摧毀我們的家園。我們一定要抓穩自己的根,一切從定根做起,找回咱們的傳承精神──誠正、勤奮、樸實。透過尋根,才能催生台灣新人文主義運動。以再生的台灣精神,創造固本與前瞻、本土與國際兼顧的台灣新文化。欲達成此目標,其前置階段就是在地歷史,乃至國族主體性文化之認同。

  「社會」一詞,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意識、風俗民情、環境生態等等,廣義則為時間和空間、大地和歷史之總和。我們不能否認,國人的大地、歷史意識一向薄弱,不少人不知大肚溪與貓玀溪的關聯,也不知濁水溪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我們與平埔血緣、文化的關係。故而愛土意識淡然,「淡薄」轉為無情無義。

  大地,是深耕扎根的憑藉處,是母親的化身及象徵。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大地均被視為孕育萬物之母,眾生無法脫離或背叛。彰化地區是我們的家鄉,正是我們的「大地」。彰師大林明德教授暨作家康原先生的策劃,所推的「彰化學」,是一門向大地、歷史學習,並且也讓家鄉人士學習──富藏人文精神及歷史地形學價值之學問。於此關鍵時刻,「彰化學」擔任賡續傳承文化、文化深根、開創新人文主義之有力角色。其所涉及之層面寬闊,且對每個領域皆能作深入探討。吾人對其努力推動台灣新文化之努力,充滿著景仰與期待。

  筆者有幸承蒙彰化學編輯委員會邀約,前後發表關於張煥彩與不破章兩位藝術家之作品研究論文兩篇,連同《美術創作之大地、歷史意識》一文合輯付梓,於此謹銘至深謝忱。

  筆者之所以撰文闡述張煥彩與不破章兩氏其人與其畫,係基於美術發展與文化相同,需有傳承、積累和扎根的觀念。此外,更鑑於今日社會各界普遍欠缺人本倫理觀──這是一種完全別於威權倫理觀,發自良知良能仁心之倫理觀。

  人本倫理觀是人文價值觀的一種。人文價值觀產生於創造性生活上。蓋創造是幸福和自由的基礎,在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生活中,人一定能找到自我,找到所有與環境、人、事、物溝通聯結的管道和要領,以及對話的能力。這是因為自我生命力的擴張和深化,過程中我們自然而然地有了「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潛能。於是乎「日日是好日」地心中充溢著愛與感恩之心生焉,人本倫理觀得以建構。

  張煥彩先生早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自師大美術系,為筆者之大學長。一九六○年代任教於員林中學,又為筆者之授業師長。他任教彰化地區數十年,培育了不少藝術人才,是位難得的藝術教育者。煥彩師具有誠正勤樸之台灣精神,寡言仁慈,教學認真。在創作上早露頭角,秉持「心中有愛,處處皆可入畫」的信念,創作不輟,直到生命最後時刻。其畫作如其人,展現「日日是好日」的正向生命態度。筆者與不少同好咸認為張氏其人其畫,堪作藝界瑰寶,足為後學效法。

  關於日籍畫家不破章氏之闡述,係因筆者景仰一位外國人士無分別心地表現了對台灣的感情與愛心。尤其經常落腳彰化地帶以彰化為題材,創作永恆圖像無數。這些作品更是彰化地帶,與台灣歷史、人文遞嬗的見證,無華的用筆用色,至誠且貼切地表現出台灣內在性格、彰顯於外的民情風貌,表達了台灣人民的勤勉踏實。

  值得特書者是,當其行腳彰化地區時,與張煥彩等多位本地畫家長期以畫會友式的互動,互相激盪後開出不錯的花朵。不破章氏之人格、風範及繪畫造詣,均獲得本地人士之讚佩。而本地人士之善良熱情,亦令不破章氏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終願把大量心血畫作留在彰化,譜成了一九七○年代藝壇一段佳話。

  如此至情至美之心靈互動,就是人本倫理觀建構之充份條件。

  本書亦收入筆者關於大地、歷史意識之文章,從對玉山的認識與表現,說到土地、生態倫理的重要。一言以蔽之,即對我們所居住之土地家園,須懷感恩圖報之心。尤其對哺育我們的彰化家園,更須深深瞭解。筆者透過美術繪畫面向,探討彰化的變遷,傳達彰化的美好。希望經由彰化學,把重建台灣人本倫理觀、新人文精神的微薄聲音流傳出去,共同努力找回正向台灣精神,建構健全正常社會。




其 他 著 作
1. 美麗與哀愁:施並錫2009年創作畫集
2. 天天約繪-青春保鮮.美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