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如何閱讀一本書【15週年慶獨家封面】

如何閱讀一本書【15週年慶獨家封面】
0010476319
郝明義、朱衣
台灣商務
2010年8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 叢書系列:OPEN 1
* 規格:平裝 / 44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1


[ 尚未分類 ]








  這本書在一九四○年出版,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這是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莫提默.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譽。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並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 (Charles Van Doren)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幫他把一九四○年第一版《如何閱讀一本書》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一九七○年的新版就由兩人共同領銜。

  臺灣商務印書館自從二○○三年七月推出《如何閱讀一本書--首次完整中文版》,便深獲各界讀者之好評,適逢臺灣商務印書館六十週年館慶,是故推出新封面版本,期能帶給廣大讀者們全新的閱讀視野。


作者簡介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

  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譽。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並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 1926- 

  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幫他把一九四○年第一版《如何閱讀一本書》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一九七○年的新版就由兩人共同領銜。


譯者簡介

郝明義   

  出版人。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以及「網路與書」發行人。著有《工作DNA》、《故事》、《那一百零八天》;譯有《2001:太空漫遊》。


朱衣
 
  著名都會女作家,擅長描繪都會生活的情愛男女,著有《前中年期浪漫族》、《不婚年代的戀愛哲學》、《不要約會只要喝咖啡》等十餘本小說。目前除小說創作外,並從事心靈成長的散文寫作及翻譯,著有《日日是好日》、《勇敢再出發》等書;譯作包括全球暢銷書《別為小事抓狂》系列、《美麗人生十大守則》系列、《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寬恕--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2》等十餘本。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主動的閱讀.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閱讀的階段與層次.更高層次的閱讀與高等教育.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閱讀的速度.逗留與倒退.理解的問題.檢視閱讀的摘要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三種做筆記的方法.培養閱讀的習慣.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從一本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實用性理論性作品.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駕馭複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發現作者的意圖.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單字詞義.找出關鍵字.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彙.找出字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句子與主旨.找出關鍵句.找出主旨.找出論述.找出解答.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受教是一種美德.修辭的作用.暫緩評論的重要性.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化解爭議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偏見與公正.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判斷作者論述的完整性.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相關經驗的角色.其他的書可以當作閱讀時的外在助力.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如何運用工具書.如何使用字典.如何使用百科全書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兩種實用性的書.說服的角色.贊同實用書之後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讀想像文學的「不要」.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如何閱讀故事書.關於史詩的重點.如何閱讀戲劇.關於悲劇的重點.如何閱讀抒情詩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難以捉摸的史實.歷史的理論.歷史中的普遍性.閱讀歷史書要提出的問題.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關於文摘的注意事項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了解科學這一門行業.閱讀科學經典名著的建議.面對數學的問題.掌握科學作品中的數學問題.關於科普書的重點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現代哲學與傳承.哲學的方法.哲學的風格.閱讀哲學的提示.釐清你的思緒.關於神學的重點.如何閱讀「經書」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什麼是社會科學?.閱讀社會科學的容易處.閱讀社會科學的困難處.閱讀社會科學作品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客觀的必要性.主題閱讀的練習實例:進步論.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好書能給我們什麼幫助.書的金字塔.生命與心智的成長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top

譯序

  我是在一九九九年春節期間,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離這本書的初版(一九四○ 年),有六十年了。

  會知道這本書,極為偶然。

  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年底,我和一位譯者討論稿件之後,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遊戲》(Quiz Show)的電影。電影是真實故事,主角是一九五○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英姿煥發的年輕教授,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查理.范多倫書香門第,父親馬克.范多倫(Mark Van 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理.范多倫由於博覽群書,才氣過人,就參加當年風行美國的電視益智節目,結果連續拿下十四週冠軍(今天網路上還可以找到當年的題目,難度非同小可)。查理.范多倫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終究不敵良知的煎熬,最後坦承主辦單位提供了他一些問題的答案。電影在查理.范多倫得知他被學校解聘的黯然中結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後來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收留,以及他們兩人後來的故事。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因為想當記者,所以輟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了一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本書就是十九世紀英國重要的思想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有關彌爾的一些生平介紹,請參閱本書第三百七十頁。)艾德勒讀到彌爾竟然是在五歲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不過因為他拒絕上體育課,所以沒能拿到學士文憑。但是他留校任教,最後拿到了博士學位。)

  艾德勒除了任教,寫過第一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還以主編過《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以及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

  查理.范多倫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後,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把《如何閱讀一本書》原來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今天我們讀到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理.范多倫共同領銜的。(其間一些補充說明,請參考本書作者序。)

  我因為對范多倫故事的好奇,而去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而最後滿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還有對閱讀及出版的重新認識。一氣讀完後,有兩種強烈的感覺。

  先是羞恥。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惱: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節省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但,另一個感觸則是:何其有幸。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才讀到這一本書,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有幸。這麼多年來,我在閱讀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言,這本書幫我就讀書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許多印證和總結。如果沒有經歷這麼多年的尋覓與顛簸,發現與失落,我讀這本書的感受不會這麼深刻,收穫也不會這麼豐富。因此不論就讀者還是出版者的身分,我相信這本書都深遠影響我的未來。

  因此,我必須謝謝介紹這本書給我的汪怡先生。謝謝他那天下午在來來飯店的指點。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工作,所以一方面決定出版這本書,一方面也決定自己動手翻譯。

  但是一旦開始翻譯之後,就知道實際的時間多麼不夠。尤其後來我的工作異動,有些新的計畫要出發,再加上當時還在同時進行另一本《二○○一:太空漫遊》的翻譯,所以,另找一位譯者,也就是朱衣來一起合作,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事實上,這本書幾乎全部都是朱衣翻譯的。我的工作,則是把她的全部譯稿再仔細校閱一遍。這樣我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琢磨,才完成了全部工作。如果讀者發現翻譯上的疏失(一定不免),責任由我們共同承擔。
  我進出版業的第一份文稿,就是朱衣幫我做的校閱。多年後能有機會和她一起合作這本書,覺得非常榮幸。而由於我們翻譯的遲延,導致許多讀者一再查詢出書時間之不便,也在此一併致歉。

  這本書的序言,是艾德勒在一九七二年,《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出版時所寫。三十一年後再讀,仍然不能不嘆服兩位作者對教育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的排行榜上,《如何閱讀一本書》排名第五百六十九名,歷久彌新,由此可見。現在,就請好好享受這頓知識的盛宴。

郝明義

自序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版是在一九四○年初出版的。很驚訝,我承認也很高興的是,這本書立刻成為暢銷書,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首有一年多時間。從一九四○年開始,這本書繼續廣泛的印刷發行,有精裝本也有平裝本,而且還被翻譯成其他語言--法文、瑞典文、德文、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所以,為什麼還要為目前這一代的讀者再重新改寫、編排呢?

  要這麼做的原因,是近三十年來,我們的社會,與閱讀這件事的本身,都起了很大的變化。今天,完成高中教育及四年大學教育的年輕男女多了許多。儘管(或者說甚至因為)收音機及電視普及,識字的人也更多了。閱讀的興趣,有一種由小說類轉移到非小說類的趨勢。美國的教育人士都承認,教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問題。曾經指出七○年代是閱讀年代的現任健康、教育及福利部部長,提供了大筆大筆聯邦政府經費,支持各式各樣改進基本閱讀技巧的努力,其中許多努力在啟發兒童閱讀的這種層次上也的確有了些成果。此外,許多成人則著迷於速讀課程亮麗的保證--增進他們閱讀理解與閱讀速度的保證。

  然而,過去三十年來,有些事情還是沒有改變。其中一項是: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現在既然速讀已經形成全國性的狂熱,新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不同速度的閱讀法才是解決之道。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候要讀得快一點。

  很不幸的,另外有一件事也沒有改變,那就是指導閱讀的層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我們教育體系裡的人才、金錢與努力,大多花在小學六年的閱讀指導上。超出這個範圍,可以帶引學生進入更高層次,需要不同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則幾乎少之又少。一九三九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詹姆斯.墨塞爾(James Mursell)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學校教育的失敗〉。現在我引述他當時所寫的兩段話,仍然十分貼切:

  學校是否有效地教導過學生如何閱讀母語?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到五、六年級之前,整體來說,閱讀是被有效地教導過,也學習過了。在這之前,我們發現閱讀的學習曲線是穩定而普遍進步的,但是過了這一點之後,曲線就跌入死寂的水平。這不是說一個人到了六年級就達到個人學習能力的自然極限,因為證據一再顯示,只要經過特殊的教導,成人及大一點的孩童,都能有顯著的進步。同時,這也不表示大多數六年級學生在閱讀各種實用書籍的時候,都已經有足夠的理解能力。許許多多學生進入中學之後成績很差,就是因為讀不懂書中的意義。他們可以改進,他們也需要改進,但他們就不這麼做。

    中學畢業的時候,學生都讀過不少書了。但如果他要繼續唸大學,那就得還要唸更多的書,不過這個時候他卻很可能像是一個可憐而根本不懂得閱讀的人(請注意:這裡說的是一般學生,而不是受過特別矯正訓練的學生)。他可以讀一點簡單的小說,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閱讀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或是精簡扼要的論文,或是需要運用嚴密思考的章節,他就沒有辦法了。舉例來說,有人證明過,要一般中學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或是論述文的重點及次要重點在哪裡,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不論就哪一方面來說,就算進了大學,他的閱讀能力也都只會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

  如果三十年前社會對《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所需求,就像第一版所受到的歡迎的意義,那麼今天就更需要這樣的一本書了。但是,回應這些迫切的需求,並不是重寫這本書的唯一動機,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動機。對於學習「如何閱讀」這個問題的新觀點;對於複雜的閱讀藝術更深的理解與更完整的分析理念;對於如何彈性運用基本規則做不同型態的閱讀(事實上可引伸到所有種類的讀物上);對於新發明的閱讀規則;對於讀書應如金字塔--基礎厚實,頂端尖銳等等概念,都是三十年前我寫這本書時沒有適當說明,或根本沒提到的概念。所有這些,都在催促我加以闡述並重新徹底改寫,呈現現在所完成,也出版的這個面貌。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一年後,出現了博君一粲的模仿書《如何閱讀兩本書》(How to Read Two Books),而理察教授(I. A. Richards)則寫了一篇嚴肅的論文〈如何閱讀一頁書〉(How to Read a Page)。提這些後續的事,是要指出這兩部作品中所提到的一些閱讀的問題,無論是好笑還是嚴肅的問題,都在我重寫的書中談到了,尤其是針對如何閱讀一系列相關的書籍,並清楚掌握其針對同一主題相互補充與衝突的問題。

  在重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種種理由當中,我特別強調了閱讀的藝術,也指出對這種藝術更高水準的要求。這是第一版中我們沒有談到或詳細說明的部分。任何人想要知道增補了些什麼,只要比較新版與原版的目錄,很快就會明白。在本書的四篇之中,只有第二篇,詳述「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規則的那一篇,與原版很相近,但事實上也經 大幅度的改寫。第一篇,介紹四種不同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是本書在編排與內容上最基本也最決定性的改變。第三篇是全書增加最多的部分,詳加說明了以不同閱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如何閱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像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說、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最後,第四篇,主題閱讀的討論,則是全新的章節。

  在重新增訂這本書時,我得到查理.范多倫的幫助。他是我在哲學研究院(Institute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多年的同事。我們一起合寫過其他的書,最為人知的是一九六九年由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二十冊《美國編年史》(Annals of America)。至於我們為什麼要合作,共同掛名作者來進行改寫本書的工作,也許有個更相關的理由是:過去八年來,我和范多倫共同密切合作主持過許多經典著作的討論會,以及在芝加哥、舊金山、科羅拉多州的阿斯本舉行的許多研討會。由於這些經驗,我們獲得了許多新觀點來重寫這本書。

  我很感激范多倫先生在我們合作中的貢獻。對於建設性的批評與指導,他和我都想表達最深的謝意。也要謝謝我們的朋友,亞瑟.魯賓(Arthur L. H. Rubin)的幫助--他說服我們在新版中提出許多重大的改變,使這本書得以與前一版有不同的生命,也成為我們所希望更好、更有用的一本書。

莫提默.艾德勒

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寫於波卡格蘭德(Boca Grande)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