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姊妹 The Help

姊妹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1202174
凱瑟琳.史托基特
王娟娟
商周出版
2010年8月06日
120.00  元
HK$ 102  






* 叢書系列:新.小說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小說


文學小說 > 溫馨/療癒小說








9年美國出版界奇蹟!

  ★不到一年銷量突破4百萬冊!
  ★《紐約時報》2009年度暢銷榜第二名,僅次於丹.布朗《失落的符號》

  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
  遠遠不如我們想像中的不同。

  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她的母親認為一椿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女傭是她傾訴心事的好朋友,然而這次回來女傭也失蹤了,沒有人知道去向。

  機靈能幹,內斂沉著,曾帶大十七個白人小孩的53歲黑傭愛比琳,在兒子兩年前因雇主疏忽而意外死亡後,她的內心世界起了變化,她在史基特的朋友李佛太太家當幫傭,照顧兩歲的小女孩。

  黑傭米妮,是愛比琳最好的朋友,矮小肥胖,廚藝了得,除了一身潑辣性格使她時常丟工作,一直到鎮上新來一戶人家才讓她找到幫傭之職。新來的漂亮女主人對待米妮如同姊妹,只是女主人看似心事重重還行跡可疑,鎮上的其他女士也不歡迎她。

  某日,史基特的朋友希莉起草一份衛生計畫,她恐於黑人身上帶有病毒,建議為幫傭另蓋廁所。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謂為大膽的寫作計畫: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的工作甘苦,並寫成一本書……

  愛比琳、米妮,和善良的史基特、接二連三的黑人遭虐事件,以及一個「幫傭專用廁所」事件,使得這些女人在保守的60年代不分黑白地首次相聚:黑傭訴說人 生,白女孩記錄並改造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有越來越多黑傭透過她們願意說出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年代,她們的相 遇是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間搭起的最初橋梁。或許是真的,不管有多麼危險,「這本書」真能順利出版,讓她們的聲音被世人聽見……

得獎記錄

  《出版人周刊》2009年度暢銷榜第六名
  《今日美國》2009年度圖書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9年度「讀者最喜愛書籍」
  南非2009 Exclusive books Boeke Prize
  英國柑橘獎2010年入圍作品
  歐普拉俱樂部強力推薦
  美國獨立書商聯盟(IndieBound)2009年2月選書
  博客來書店2009年3月外文館選書
  誠品書店2010年6月外文選書
  夢工廠取得電影版權即將盛大開拍

作者簡介

凱瑟琳.史托基特 Kathryn Stockett

  1969年生長於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森市,在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獲得文學與創作學位,畢業後移居紐約,從事雜誌出版與行銷工作九年,她目前與丈夫和女兒居住在亞特蘭大。《姊妹》(The Help)是她的第一部小說。

  《姊妹》一書是美國企鵝集團Putnam旗下新成立的文學出版社Amy Einhorn Book創社作品。該社副社長Amy Einhorn在2007年僅讀了幾頁企畫書便愛上這個故事,以高價預付金買下該書版權,更是08年法蘭克福書展版權交易最熱的書籍,版權授出近40國。 09年2月在美出版 以來,史托基特這部處女作小說締造驚人銷量,感動數百萬讀者,他們甚至到作者網站和臉書粉絲團寫下Thank you, Kathryn Stockett!

譯者簡介

王娟娟

  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現定居美國加州,是位專職譯者。譯作以小說類見長,譯有A.S.拜雅特短篇小說集《元素:冰火同融》、《馬蒂斯故事》、《夜鶯之眼》等三冊,《我要買個母音》、《暗房》、《神秘河流》、《暗礁》及其他藝術類語文類譯作共二十餘冊。


痋A太遲
凱瑟琳.史托基特

  我們的家庭女傭,荻米崔,以前常說,仲夏在密西西比採棉花大概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休閒活動,如果不把採秋葵──另一種扎手的低矮作物──算進去的話。荻米崔跟我們說過她小時候採棉花的種種故事。她大笑,然後舉指朝我們猛搖、警告我們千萬敬而遠之,彷彿我們這一群出身富裕的白種孩子除了抽菸喝烈酒外,還可能陷入採棉的萬劫不復境地似的。

  「一連幾天,我就是採棉花。然後我低頭,發現身上竟然起了水泡。我趕緊讓我媽媽看了。我同她都不曾見過黑人讓太陽曬得起水泡。那是白人的玩意呀!」

  我那時年紀小,還不懂這故事其實並不好笑。荻米崔出生於一九二七年的密西西比州蘭普金鎮﹝Lampkin﹞。她生不逢時,出生時正值大蕭條時代之始。這樣的出生時機,讓孩童時期的她,深刻體驗到身為一名貧窮黑人佃農女兒的點滴滋味。

  荻米崔在她二十八歲那年開始為我祖父母一家做菜理家。那年我父親十四歲,我叔父七歲。荻米崔身形矮壯、膚色深,當時已經嫁給了一個刻薄惡毒、名叫克萊德的酒鬼丈夫。我每回問起他的事,荻米崔總是不願回答。除了與克萊德有關的話題,荻米崔其實健談得很,整天同我們說個沒完。

  而老天,我多麼喜愛同荻米崔聊天啊。放學後,我同她一起坐在我祖母的廚房裡,聽她說話,看她做蛋糕炸炸雞。她廚藝高超。客人在我祖母的餐桌上品嘗過她的手藝後,總會津津樂道上好一陣。尤其是她的焦糖蛋糕,入口那種幸福被愛的感覺!

  可我和我的哥哥姊姊是被禁止在荻米崔的午餐時間去打擾她的。祖母總說,「別去煩她,讓她吃,這是她的休息時間,」於是我只能站在廚房門口,眼巴巴地等著。 祖母希望荻米崔能好好休息,下午才好把該做的事都做好;更別提,黑人用餐的時候,白人本來就不該同桌。

  那只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一部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規則。小時候,每回在黑人區看到黑人,即使他們衣著體面、舉止得宜,我記得自己依然還是同情他們。如今承認,我羞愧不已。

  但我從不同情荻米崔。有好幾年的時間,我曾認定荻米崔何其有幸,能在我們家工作。一份在這麼戶好人家裡的穩定工作,為白種基督徒打理家務。此外,因為荻米崔未曾生育,我們甚至感覺自己為她填滿了生命中的某些空洞。如果有人問起荻米崔有幾個孩子,她總是豎起手指,答說有三個。她說的是我們:我姊姊蘇珊,我哥哥羅伯,還有我。

  縱然兄姊拒絕承認,但我確實是同荻米崔最親近的一個。只要有荻米崔在身邊,沒有人敢動我一根寒毛。她常要我站在鏡前,說道,「妳很漂亮。妳是個漂亮的女孩兒。」雖然事實並非如此。我戴著眼鏡,還頂了頭糾結的棕髮。而且我痛恨洗澡。那時我母親經常不在。蘇珊與羅伯嫌我煩,老跟在他們後頭跑。我感覺自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這荻米崔都懂。她牽著我的手,告訴我,我很好。

  我父母在我六歲時離了婚。荻米崔對我於是更形重要了。每回母親又出遠門,父親便把我們安置在他當時經營的汽車旅館裡,讓荻米崔過來照顧我們。我常常趴在荻米崔的肩上哭了又哭,想念母親想念得發起了燒。

  那時,我的姊姊哥哥在某方面來說,已經不需要荻米崔了。他們會躲在旅館閣樓套房裡,拿吸管當籌碼,同櫃檯職員一起玩牌。

  我記得自己看著他們,忌妒他們年紀夠大,甚至一度暗想,我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我不需要荻米崔在我身旁團團轉。別人都在玩牌了啊!

  當然,我加入牌局才不消五分鐘,便把吸管全輸光了。我於是回到荻米崔膝上,一派不情不願,繼續看別人打牌。可沒幾分鐘,我的額頭便頂著她的頸項,讓她抱著輕搖,彷彿我倆同乘著一艘小船。

  「妳合該在這裡。同我一起,」她說道,拍拍我發燙的腿。她的手總是冰冰涼涼的。我看著大孩子們玩牌,對母親再次遠離一事釋懷不少。我已找到歸屬的地方。

  電影、報紙、還有電視上一窩蜂對密西西比的負面描繪,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密州人成了神經兮兮、防衛心甚重的一群。我們以故土為傲也為恥,可多半還是為傲。

  可我終究離開了。我在二十四歲那年搬到了紐約。我發現,在一個充斥過客的城市裡,初識的兩人互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就是「妳是哪裡人」,而我應以「密西西比」,然後靜待。

  有些人會微笑說道,「我聽說那裡很美,」這時我會應道,「我的故鄉在全國幫派相關謀殺案件排行榜上高踞第三。」而對那些同我說「老天,妳一定很高興逃離那鬼地方吧」的人,我則全面備戰,說道,「你又知道了?那裡很美很美!」

  一回在某個屋頂派對上,一個顯然來自城北某富裕白人郊區家庭的醉漢問我哪裡人、而我告之以密西西比後,他竟訕笑,說道,「我很遺憾。」

  我用我的細跟高跟鞋釘住他的腳,用接下來十分鐘的時間,平靜地諄諄訓示他,同他說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說尤朵拉.薇爾提﹝Eudora Welty﹞、說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還有貓王﹝Elvis Presley﹞、BB金﹝B.B. King﹞、歐普拉.溫菲﹝Oprah Winfrey﹞、吉姆.韓森﹝Jim Henson﹞、費絲.希爾﹝Faith Hill﹞、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以及《紐約時報》美食版編輯與評論家葛雷格.克萊朋﹝Craig Claiborn﹞。我還告知他,當年首例肺部及心臟移植手術就是在密西西比州進行的,此外密西西比大學還是美國司法系統的制定地。

  我思鄉情切,就等這種人上門。

  我既不有禮也不淑女,而那可憐的傢伙終於逃走後,一直到派對散場,都還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可我就是不得不。

  密西西比就像我母親。我愛怎麼嫌她抱怨她都可以,可要有人膽敢在我面前說她一句不好,那就只有上帝幫得了他了。除非我媽剛好也是那人的母親。

  《姊妹》(The Help)一書寫於紐約。我相信比起在置身事中的密西西比,距離所提供的洞察力確實讓事情容易許多。在呼嘯運轉的大城市裡,放慢思緒回想過去,又是何等慰藉。

  《姊妹》故事純屬虛構。雖然如此,我在寫作期間卻經常思及我家人對這本書的可能觀感、還有荻米崔又會怎麼想──雖然她早已過世多年。我戒慎恐懼,深怕自己已然越界,擅自以黑人聲音發言寫作。我害怕自己未能完整描述這段影響我生命甚鉅的關係,這段情深意摯、卻屢屢在美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中遭到刻板印象扭曲誤解的關係。

  我衷心感謝有幸一讀哈沃.雷恩斯﹝Howell Raines﹞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葛蕾迪的禮物》﹝Grady’s Gift﹞一文:

  對一個出身南方的作家來說,最為微妙棘手的題材,莫過於描寫在一個隔離的不公世界裡,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情感。那樣一個社會之所奠基的虛假不義,讓所有情感必要遭人質疑,也讓所有人無從得知,流動在兩人之間的究竟是真情真意,抑或只是同情或實用主義。

  我讀了這段文字,暗忖,他是如何將一切化為如此精簡扼要的文字的?同一個滑溜無比的議題,在我手裡卻像條濕淋淋的魚,叫我百般掙扎卻仍無法掌握。雷恩斯先生卻以簡單幾個句子精準中的。我很高興得知,在這樣的掙扎困境裡,我並不孤單。

  一如我對密西西比的感情,我對《姊妹》一書的感情同樣充滿矛盾與衝突。關於那條黑白女人之間的界線,我始終害怕自己著墨過深。我自小被教導迴避此類不當話題:它們既俗氣,也不禮貌,而且她們可能會聽到。

  我也害怕自己說得太少。對很多在密西西比為白人家庭工作的黑人女性來說,生活之困頓尤甚;此外,更多白人家庭與黑人幫傭之間的情深義厚,也遠遠超出我有限的時間與筆墨之所能。

  我僅能確知以下:我從不妄自認定自己知道身為一九六○年代密西西比黑人女性的真實感受。這是位在黑人女性薪水支票另一頭的白人女性永遠無法確切了解的。可嘗試著去了解卻是人性最基底而不可或缺的一環。《姊妹》書中有一句話,我由衷珍視:

  這不就是這本書的重點嗎?讓女人們了解,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遠遠不如我想像中的不同。

  我相當確定,我家族成員中,從不曾有人問過荻米崔,身為密西西比的黑人女性、為我們這樣一個白人家庭做事,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從沒有人想到要問。這只是尋常日子,尋常生活。這從來不是會逼得人不得不去探究的問題。

  曾有很多年的時間,我只希望自己當年曾夠成熟夠細心地去問了荻米崔這個問題。她過世於我十六歲那年。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像著她的答案。而這正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因。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helenna
/ 台灣台北
2010.07.26看helenna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這是一段有關凌駕於膚色之外的友誼故事。寫於六十年代,充斥種族優劣主義的美國南方社會,在優雅和歧視的背後,一個年輕白人作家與週遭黑人幫傭女性們合作,跨越膚色的障礙,從厭惡、敵意到全心全意的協助、讚揚,忠實地寫下黑人對於白人家庭的無比貢獻,與遭受萬般刁難及侮辱對待的鮮明故事。黑人女性為捍衛族人權益,第一次不顧生命威脅,勇敢與白人勢力對抗。一場不敢說出來的真相風暴,席捲了密西西州這個傲慢與偏見的黑白社會。

回顧美國歷史,無疑地黑人深受種族主義之毒,偏頗種族思想和制度保障了白人權益,種種矮化黑人的政策,造成有色人種巨大傷痛,人民出現黑白鮮明對立的分野,有色人種永遠只能從事低下勞力工作但求溫飽。在六十年代,貧困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生活難關。在大量聘用黑人做為農業、幫傭的勞力市場的密西西比州更是如此。不公制度強化了貧窮的差距,成為黑白族群牢不可破的壁壘分明。原文書名,The Help,簡明扼要地提出《姊妹》故事的核心,描繪了當時美國南方白人家庭,愛用黑人幫傭的生活剪影。透過優劣族群規範下,看待彼此間言行、信仰的差異,探索並剖析白人雇主、黑人幫傭之間既親密又仇視的情感。既然視有色人種為骯髒帶菌民族,白人婦女卻愛把幼兒交付黑人褓姆照顧,然後又處處制定黑人行為規範,防止孩子依賴信任黑人褓姆,想盡辦法將孩子洗腦成黑、白的階級意識。無論白人如何歧視黑人,他們又不爭氣地需要黑人的幫助,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社會階層現象。

書中唯一對黑人友善的白人小姐_史基特,與黑人褓姆_康斯坦丁之間的深厚情誼,讓她無法理解周遭白人朋友對待自家黑人幫傭的偏執心態。直到康斯坦丁突然離職疑雲,又看到聽到其他不公待遇,讓她想對這些欲言又止、心存疑慮的黑人傭僕做些甚麼。當真相越掘越深,震撼了史基特當初只想找寫書靈感的單純初衷。一場惡毒的誣陷,徹底的改變這群黑人女性的態度,透過愛比琳、米妮、亞玫這些來自不同白人家庭的女僕生活,驚恐、悲憤、無奈、軟化與不服輸,娓娓道出她們一直以來是如何戰戰兢兢地遊走黑白界線。史基特發現~打心底想要幫助這群黑人女性,不光只是工作,也是為她的白人朋友、家人贖罪的使命感。

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愛比琳與米妮這兩個黑人好友角色,她們忠心耿耿的為白太太家庭付出一切,疼惜白太太家庭的小孩們,但在不被當人公平對待的權益上激憤不已,又擔憂自家人的生存危機而默然承受,內心矛盾與衝突讓人心酸。「適者生存」法則被用來為社會階層現象、種族主義正名,剝奪人生來平等的權利,這現象各國皆可見。這種粗糙的生物種族分化法不過祇是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人民政府永遠總是慢半拍措施,弱勢族群想聽到重視的積極聲音,唯有在民主選票的需求上,選完就沒有了。媒體在報導種族事件的時候,往往缺乏客觀深 入立場,只講究票房效應才是經營策略,無形中現實和功利,成為種族之間無法和平共處的衝突點。不要說祇有膚色種族間歧視,就算是同膚色族群間一樣存在有歧視現象。因此,我們也看見了白人家庭裡,彼此間相互較勁攻訐,合盟打擊孤立的齷齪手法。

《姊妹》,她們的黑與白故事充斥衝突與親密,也有不少互助的光輝,透過黑人女性的角度,我們得以看見那個年代的種族歧視與堅定信仰。不是每個白人都麻木不仁與殘忍,也不是黑人都是逆來順受。史基特跟這些黑人女性經過長時間的相處,用同理心與信任超越了膚色的生物層面,拯救失望的心靈。當脫下有色眼光,同等對待,用心體會,膚色不過是生物基因的差異性,膚色底下每個靈魂光彩都是一樣,

2.
顏玲
/ 台灣台北
2010.07.24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有一種鳥叫喜鵲,集體行動,有地盤意識,踏入其領域的鳥類會遭受攻擊,巢寄生習慣,將卵產在其他鳥的巢中,由其他鳥類代為孵化和育雛繁殖。

《姊妹》The Help)這本書說的是六0年代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一群黑人幫傭的故事。在白人家庭幫傭對她們來說宛如世襲工作,由於過去祖先身份是家奴,她們從小就被灌輸如何有條不紊做好家事工作,以及如何與白人雇主應對進退,她們不曾有過夢想,更遑論逾越白人所界定的規則線。

孩童用心看世界,大人用腦看世界,這群黑婦用無私的愛帶大白人孩子,諄諄教誨上帝眼中沒有異己的大同天下。然而這些孩子長大後開始用有色眼光看種族,看權勢與財富,區分你我,並厲聲訓斥當初養育自己的幫傭,接著再用同樣的方式把兒女丟給她們輔養,這一切正如上述喜鵲的社會行為一般。

美國在林肯總統的努力後,即使經過多年,仍舊有著黑白不平等待遇,種族隔離政策讓黑人不能使用白人圖書館、不能上白人醫院或商店、甚至不能上屋子裡的客用廁所,他們小時候在黑傭懷裡磨蹭,長大卻直指黑人帶有病菌。這樣的種族劃分觀念直到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廢除了弗吉尼亞州的禁止白人與其他種族通婚的法令後,才逐漸被打破。

《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中我們了解到,他的母親安.鄧翰是一位勇於跨越種族藩籬、樂於幫助人的白人女子,而歐巴馬的祖父母也是和善可親之人──他們最終答應歐巴馬的母親與肯亞留學生老歐巴馬成婚。當黑白通婚產下的子女不管膚色是黑是白,都免不了造成父母教育與孩子自身成長的難題,在少年歐巴馬眼中,白人觀念裡的黑人是暴力的、懶惰的、瘋狂的、不潔的,相較在《姊妹》一書中,黑人是弱勢的、善良的、認命的、和藹的,對照下自有不同的反諷意味,誠如書中慈愛的黑傭愛比琳所說:『沒有所謂的界線,一切都是很久以前讓人編出來的,那些都只是位置而已。』

作者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將自己出生的背景用演繹方式羅列出許多角色,再取黑傭愛比琳、米妮、以及白人女孩史基特等三人,以第一人稱手法分述一條縱線故事,交織了一個黑白二元對立的畫面,互相投射在同一舞台,有時表面看似相融卻是衝突;有時表面看似齟齬卻又平和。作者在人物個性的描述上堪稱細膩,每個對話、舉手投足都富有生命動力,不管是要角或無足輕重的人物,她都有獨特的筆觸將之鮮明生動起來。

作者將故事中「有色人種促進協會聯絡人」被殺害時,風聲鶴唳的情節與街頭社區顫慄的氣氛描繪得很特別,除此之外白人誣陷黑傭、對她們說話的語調和用詞、以及黑人在自己教會的暢所欲言,都不禁使人聯想到喬治•歐威爾《1984》裡極權統治的恐怖世界。

在所有出場人物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胸大無腦的傻大姐西麗亞,或者我本身多少有些傻氣,因此西麗亞的笨拙和無知,甚至後知後覺的個性,都能讓我在心底出現一抹淡淡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惡角色希莉,她那跋扈與尖酸,掌握了整部小說的起承轉合,更可以說她才是這個故事中的靈魂人物,尤其下半場大家等待希莉驚聲尖叫的時刻,把緊湊的氛圍營造的相當出色。

單就小說的原意來說,很明顯的是一個關於種族與奉獻的故事,但向內探索我們仍能找到許多元素深究,例如母親對子女的愛、夫妻之間的信任及相處、人際關係和利益原則相衝突等等…。

這是一本我個人認為很成功的小說,高潮迭起,大事件中包裹了小狀況,不管是屏氣凝神的緊張或是血脈賁張的忿怒,每個高低起伏都讓人心情隨之起舞,如果改編成電影,相信也一樣能讓人再三回味。尤其喜歡的是書中三位主角最後都了解自己的方向,不管是出於自願或被迫走向不一樣的未來,但起碼她們都決心放手一搏,不再讓宿命或恐懼捆綁著她們的一生。







其 他 著 作
1. 姊妹(電影書衣版) The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