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是社會科學中重要的學科,但其範圍極廣,複雜度極高,各家論點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學生往往敬而遠之,而從事社會學教學的教授們,亦苦於難以尋到一本合適的入門教材,可結合學生之生活經驗以啟發其學習的興趣。本書原作者David M. Newman教授,在撰寫本書 “Sociology: 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 之前,想必也應遇到上述的困難,因而從學生較熟悉的各式各樣生活內涵出發,以日常的生活對應學理上的解釋。從教學角度來看,一方面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另外又尋求驗證社會學於日常生活與環境的適切性;從研究角度來看,David M. Newman教授多處使用現今經常出現之時事做引,做出合乎學理的解釋,就相關理論的應用性與延伸性上,深化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價值。
本書的中譯本依據原著之第六版編譯,但原著至2010年暑假已再出版第八版,可見其深受社會學界之歡迎。這一點可從作者自序企圖編寫一本「真實的教科書」之出發點來看,他認為大學教科書因為適用對象的關係,常被一般的舊書回收商視為拒絕往來戶,但他認為社會學儘管帶有濃厚的學術意涵,卻也不能囿於象牙塔內而自外於日常的生活世界。因此,David M. Newman教授期望編寫一本能真實地反映生活事實的社會學教科書,作為本書的定調,讀者當可從此特點,感受本書之實用性與解釋性。儘管本書通篇是以美國社會所發生的各種社會現象作為撰寫的依據,美國的生活或文化模式或許無法全然與台灣相同,但在資訊無國界的全球化影響下,西方世界的生活模式對我們已不再陌生。就學理解釋而言,讀者不妨就書中所舉之生活現象,檢視其指涉之社會學理意涵並與之對話,相信必能跳脫文化之隔閡而有所獲。
就學術價值而言,本書作者相當程度呼應了C. W. Mills所提出的《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對社會學研究的期待,作者自己也承認「社會學的想像」是縱貫本書的主題,它不是很難掌握的抽象概念: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外在事物,有時會以不甚明顯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史會與社會的歷史息息相關。但你如何能夠理解整體社會與歷史的事件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一種方法是回想你出生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情;到圖書館,找尋你出生當天的一份報紙與一本通俗性的雜誌,當時究竟發生哪些重要事件?主要的社會與政治議題為何?經濟情勢如何?穿著、電影、音樂各方面的流行趨勢如何?問問你的父母或其他長輩,他們是如何回應這些事件與情勢。你認為他們的回應如何影響養育你的方式以及家庭的價值觀?這些歷史性的情事對你是否仍持續產生影響?諸如此類的章節鋪陳,在本書中不勝枚舉,讀者可就此架構出一個深具歷史與生活意義的社會學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