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本打算盡可能蒐集散佈全台灣的「蚊子館」,在最初匯整的名單中雖然列舉了二百三十多個疑似案例,但實際走訪後發覺有關單位近年來的確進行了相關活化措施,在求證比對之後,最後收錄了一百一十九處完全閒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分成十一個子項逐一呈現,構成第一篇基本輪廓。第二篇則列舉了二十八個行政院工程會已解除列管的案例,透過實地踏查,這些投入更多經費的活化案例有些看起來似乎成功,但成效不彰、掛羊頭賣狗肉的也不在少數,不禁令人質疑「為了活化而活化」的政策是否有其必要性?而轉型活化的各種BOT (Build, Operation, and Transfer,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並營運,屆滿後移轉該建設之所有權予政府)、ROT(Rehabilitate Operation, and Transfer,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現有設施,予以擴建、整建後營運,屆滿後營運權歸還政府)、OT(Operation, and Transfer,由政府投資新建完成後,委託民間機構營運,屆滿後營運權歸還政府)等公部門與民間合作的方式,雖然暫時性地以變更名目方式挪作它用,但是否有圖利財團、變相開發或炒地的疑慮,尚需社會各界更多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