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31094
張家麟
蘭臺網路
2010年7月01日
120.00 元
HK$ 108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台灣宗教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灣宗教社會叢書
分
類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你終究是神,因為你是我的永生
生生菩薩世世佛:小部經典本生經
達賴喇嘛的貓5:喚醒內在小貓,點燃生命熱情,找回最純粹的幸福
神聖的顯現:比較宗教、聖俗辯證,與人類永恆的企盼
祕密瑜伽士的生死莊嚴:〈中陰祈願文〉契入昭空大手印
內
容
簡
介
@台灣民間宗教儀式人類學者的紀錄已經很多,反而從社會學的理論來解讀的作品卻相當有限;本書蒐集八篇論文,全部與當代台灣民間宗教儀式、信仰、發展與信仰認同有關,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進入宗教與社會兩者互動間的學術解讀。
由於政治體制容許民間宗教的存在,台灣民間宗教保留相當多的傳統漢人宗教儀式,異於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傳統甚多。因此,在台灣從事民間宗教儀式調查,固然有其困難,但對研究者而言,這裡已經是華人社會宗教研究的寶地。
本書研究台灣民間宗教儀式中的禮斗、叩問、收驚、扶鸞等儀式,運用宗教融合、本土化等概念,來對民間宗教的儀式提出變遷的解讀。希望能夠理解處於後現代社會的台灣,仍然保留許多傳統漢人宗教儀式的內在因素。當然,這些儀式可能深受宗教主事者(宗教領袖)理念的影響而產生變遷,也有可能是信徒對現代社會的需求為宗教領袖所發現,而對儀式賦予新的意涵而產生變化。筆者對這些儀式的解讀,仍需要讀者進入本書中細細品味,才可能深刻理解這些問題的表像與答案。
作者簡介
張家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系文學士
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博士
現任: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考試院文官講座教授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理事長
台灣宗教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港澳之友會理事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理事
宗教哲學社理事
心鏡季刊顧問
著作:
1.國家與宗教政策(2004)
2.當代台灣宗教發展(2005)
3.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2006)
4.台灣宗教統計學(2008)
5.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2008)
6.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2008)
7.大陸宗教對台宗教交流20年(2009)
8 國家與社會福利(2000)
目
錄
@章 融合與發展-以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變遷為例........8
壹、前言.........8
貳、臺灣民間信仰儀式的融合現象........14
參、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融合現象的效果.......33
肆、討論............45
伍、結論...........47
第二章 論臺灣民間信仰本土化—以禮斗儀式為焦點........52
壹、前言...............52
貳、臺灣廟宇禮斗儀式的意涵......57
參、禮斗儀式本土化現象...........71
肆、討論:臺灣禮斗儀式本土化的因素........87
伍、結論.................94
第三章 臺灣民間信仰的宗教靈療方法及其信仰基礎-以台中慈德慈惠堂的「叩問儀式」為例............105
壹、前言..............105
貳、叩問儀式流程.....................113
參、叩問儀式的宗教靈療個案分析..............117
肆、宗教靈療儀式與宗教信仰觀................125
伍、討論與結論...............134
第四章 收魂、驅煞與祈福-信眾到行天宮收驚的因素分析........146
壹、前言..........................146
貳、收驚的理論回顧....................152
參、行天宮收驚儀式..............................157
肆、信眾到廟收驚的「傳統」原因.............161
伍、信眾到廟收驚的「現代」原因.............164
陸、討論與結語..............................169
第五章 宗教儀式變遷與當代社會—論臺灣扶鸞儀式的型態及其形成原原...........185
壹、前言...........................185
貳、當代臺灣扶鸞儀式比較...............188
參、扶鸞儀式維持傳統之原因...................221
肆、扶鸞儀式產生變遷之原因...................225
伍、討論與結論...........................230
第六章 善書的宗教信仰體系與社會穩定—臺灣地區信徒對《太上感應篇》信仰認同與實踐...............237
壹、前言......................................237
貳、信仰者對《太上感應篇》的宗教信仰體系認同度..........240
參、信仰者對《太上感應篇》的信仰認同與社會穩定..........258
肆、討論.....................264
伍、結論........................267
第七章 現代鸞堂發展困境與策略.......................281
壹、前言.........................281
貳、現代鸞堂發展困境...............282
參、鸞堂困境形成之因...............289
肆、鸞堂發展的策略...............302
伍、結論..............306
第八章 論華人民間宗教神祇的神格轉化-以關公晉昇玉皇大帝為焦點.................310
壹、緣起...........................310
貳、關羽成為天公的「醞釀期」.......312
參、關公成為天公的「關鍵期」.......324
肆、關公成為天公的「強化期」.......333
伍、關公成為天公的「鞏固期」.......336
陸、結............342
序
宗教儀式融合、在地化與發展
臺灣地區華人民間宗教淵遠流長,隨著祖先渡海來台,至今仍傳承及保留許多古老的宗教傳統。當中國大陸今天欲重新肯定傳統宗教文化之際,相對的突顯出,位於海角一隅的寶島早已傳承並再生新的中華文化中儒、釋、道三教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因為臺灣也是宗教活動及學術研究的寶地。
儘管臺灣民間宗教曾經遭遇戰火的摧殘,日本政府的支配及國民政府的權威壓抑,但是,紮根於庶民社會中的民間宗教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宛如「疾風中的勁草」與「壓不扁的玫瑰」,仍舊能夠在歷史困境中生存與發展。
不只如此,在清季中葉面對列強的壓力,臺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從此外文化也隨著商業貿易力量進入臺灣,傳教士也與商人來到臺灣。基督一神論與民間宗教的多神、多鬼論相互激盪,幾代下來,民間宗教信仰人口固然已有萎縮。然而,基督信仰人口也約略維持在5.8%的總信仰人口。由此可知,民間宗教信仰人口的流失不是基督信仰的增加,而是其他的因素。
根據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至21世紀初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人口仍佔最多,約為總信仰人口的 48%;台澎金馬地區之廟宇,十分之八九皆屬民間宗教。這些信眾敬拜祖先、施食孤魂野鬼,虔誠禮敬各種神祇,信仰範疇涵蓋儒、釋、道三教。他們參與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擔任廟宇中的志工,也奉獻金錢給神明。很難想像在科學昌明後工業臺灣的社會中,竟然保留著這麼多古老的民間宗教儀式與信仰活動,這或許從民間宗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角度,可以得到部分的解答。
傳統的「宗教融合」(religious syncretism)是指不同宗教的相互影響,彼此吸收對方之長,融入自己的宗教中。臺灣地區的華人民間宗教除了與其他宗教融合外,尚有與社會主流價值結合的現象,早已溢出原有的「宗教融合」的概念,反而比較接近宗教儀式「在地化」(religiouslocalization)的現象。尤其在觀察民間宗教中幾項重要的儀式,例如拜斗、扶鸞及收驚的科儀,經常可見當代儀式和傳統儀式的差異,此差異形成儀式的變遷;而造成這種變遷的主要原因在於,儀式主持者的敏銳嗅覺,他們吸取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將之融入儀式當中,使儀式既有「傳統」的樣式,又有在地化「新」的元素。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新的社會主流價值,卻又隱含全球化(globalization)中「女性主義」(feminism)、民主參與(democratic participation)等普世價值。
例如從魏晉以來即有的「降鸞」儀式,臺灣部分鸞堂卻由女性擔任鸞手,與傳統男性主導的儒家「父權主義」相悖離,這是現代「女性主義」(feminism)滲入到古老的扶鸞儀式的結果。固然有極少數的鸞堂像苗栗獅頭山勸化堂,仍然堅持男性主持扶鸞儀式,女性只能在堂外聆聽聖示;幾乎大部分的鸞堂已朝向男女平權的方向,男女共同主持或參與鸞務。
除了女性主義為鸞堂所接受外,「民主參與」也進入到民間宗教的扶鸞與禮斗科儀中。傳統民間宗教廟宇,往常由宗教領袖來主持這些科儀,扶鸞是由代表天、地、人的「三才」,擔任神的代言人(鸞手),說出神的話語(唱生),及記錄神所說的話(記錄生),其他的鸞生只能安靜的聆聽。現在已有不少鸞堂打破「菁英式」的扶鸞儀式,成為大眾參與的宗教活動;讓來到鸞堂的鸞生能夠分享扶鸞的各種活動,幾乎每位鸞生皆輪流各司其職,擔任鐘鼓生、筆抄生、接送駕生等。其餘沒有任務者則「靜坐」冥想、聆聽,取代傳統站立的方式。甚至少數鸞堂以電腦多媒體的螢幕展示,讓鸞生打坐聆聽鸞文之餘,也可看見神明書寫的話語。
並非所有的扶鸞儀式皆呈現女性主義與民主參與的現象,而是程度高低的不同表現,有些堅持傳統,有些大幅度的改變傳統,也有只是部分改變儀式。簡言之,在臺灣民間宗教的扶鸞儀式展現出「一種」儀式樣貌,儀式本質卻已經「多種」類型,這是儀式與現代主流價值緊密結合而呈現不同的結果。然而這種儀式本質及外貌的「變」或「不變」,與鸞堂領袖的理念有重大關連,當主事者認為傳統不能輕易修改,則儀式的原貌容易保存;反之,主事者以為應與現代社會思想結合,才能使儀式存活下來,則儀式就容易產生各種變化。
宗教領袖的理念(idea)與洞察社會變遷、需求的能力,往常是儀式「變遷」的主要動力。在傳統的科儀中,是否賦予新的意涵,關鍵在於宗教領袖是否得到信徒認同,當此認同的程度越高,宗教領袖就可能「隨心所欲」,將社會的主流價值納進科儀中,而使原有的科儀產生與現代社會需求、接納現代流行思想結合後,產生「在地化」的效果。
在民間宗教中的「禮斗」法會,也可以看見類似扶鸞儀式「變」與「不變」的現象。如同一種拜斗,多種樣貌的型態(patterns),堅持傳統與改變傳統的法會同時並存在於現代臺灣社中,禮斗法會形同「一頭大象」,在不同廟宇的禮斗法會中,由主持者各自表述「象頭」或「象腿」的「多元」現象。
以拜斗法會中的「斗」來看,現在各廟宇幾乎都呈現重大變遷,除了傳統祈求「星斗」來保佑信仰者「壽命」的原始概念外,尚發展出來許多「神斗」與「功能斗」,而這是過去拜斗史料中從來沒有的紀錄。原本華人民間宗教有祭拜「北斗星」可以「延壽」的功能,現代廟宇則發展出廟中主神與陪祀神皆可以「立斗」來拜,則有「祈福」的意涵。甚至出現信徒對神祈求的各種「功能斗」,如「事業斗」、「平安斗」、「發財斗」、「婚姻斗」、「功名斗」等。由於拜斗法會是民間宗教財源的基礎,因此,廟宇的主事者在傳統星斗延壽崇拜的需求外,建構了新斗的類型,滿足現代社會中信徒的宗教心靈,這是民間宗教廟宇主事者的創意,形成臺灣特有的「在地化」禮斗法會。
再從拜斗法會唸誦的「懺悔」與儀式的「主持」來看,則可以見到佛教法師、道教道長對民間宗教儀式的影響力。部分的廟宇請道長主持拜斗法會,也有鸞生自己主持,另外少數廟宇則是由佛教法師或法師指導的誦經團來主持;此意為著民間宗教與佛、道教的「融合」。像松山慈佑宮的禮斗法會誦經團完全擱置五斗真經,而唸誦「金剛經」、「心經」、「水懺」、與「阿彌陀佛經」,為信徒延壽。這是因為佛教法師樂於指導誦經團,道教道長卻將誦經視為代代相傳的專業,不隨意傳授,而形成佛教經懺滲入到禮斗法會的結果。誦經團對北斗的延壽功能可能一知半解,乃誤誦了「往生」或「祭鬼」的經懺,但這不妨礙拜斗法會的進行。
從「宗教融合」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民間宗教的拜斗科儀影響力甚大,除了佛教經懺取代五斗真經外,佛教法師也被廟中的主事者聘請擔任拜斗最後一天「圓斗」時「普施」科儀的主持者。鸞堂信仰者也習以為常,認為民間宗教本來就應接納法師或道長,這是因為儒、釋、道三教思想、神祇、科儀的「融合」,是民間宗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內涵。因此,
在民間宗教的廟宇可以見到法師,除了廟宇主事者的認知或包容外,真正的關鍵因素為三教融合的思想底蘊,它可以接納佛、道的神職人員;相反的,佛、道兩教的廟宇舉辦的科儀,由於其已有專業神職人員及自己的經典,因此,不太可能邀請其他宗教的神職人員參與宗教儀式。
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儀式種類繁多,經常見到「宗教在地化」或「宗教融合」的現象,像臺灣信眾常到廟裡收驚,此儀式是各廟宇非常普遍的科儀,一般廟宇採取簡單的「小收」,道士主持的道壇則採繁複的「大收」科儀;前者經常是免費的「宗教服務」,後者則是付費的「宗教商品」。
以台北行天宮為例,效勞生(收驚婆)為信徒收驚,採用道教神址「真武大帝」的「太乙指」與「劍指」手印;至於松山慈惠堂的收驚師父則用佛教「佛祖」的「蓮花指」;玄門真宗的法師則用左、右兩手皆用「劍指」。呈現出一種手驚儀式,多種手印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佛教或道教神祇的手印,皆被民間宗教廟宇的神職人員採用。收驚沒有統一的手印,這與華人民間宗教「非制度性」的特質密切相關。不只如此,收驚師傅的資格也沒有標準養成程序,有的師父是「天啟」,直接由神感應,就具備收驚能力;有的師父則是在廟宇「效勞」一段時間後,經由擲筊向神情求,獲得資格後,由廟宇主事者集體培訓,培訓完成,在向神擲筊,經神明同意後,才擁有收驚的資格、至於收驚師父使用的口訣,也是佛、道教的咒與皆有。最簡單者,採用道教先天神-「□」為口訣;也有用佛教咒語「唵嘛呢叭咪嗡」為口訣,其意為替收驚者的「祝福」;較為複雜的口訣為「淨三業神咒」,此意指當信徒「身、心、口、意」皆清靜時,病痛自然化解,魂魄回歸正常。
宗教領袖將原有宗教儀式融合其他宗教元素,或將原有宗教儀式與現代思想結合,使臺灣民間宗教的諸多科儀產生「質變」與「型變」,而背後的主要意涵在於使古老的儀式「浴火重生」,得以繼續生存於當代與未來的社會。事實上,不只民間宗教如此,臺灣佛教的部分教派也是如此。像法鼓山的「環保心靈水陸法會」及慈濟功德會於農曆七月舉行的「感恩法會」,皆有相當濃厚的「宗教領袖」身影與理念;不過這留待下一階段追蹤研究,再比較佛教與民間宗教儀式中「宗教融合」與「在地化」的異同,並深究其形成的因素及影響,應可較廣泛的建構臺灣宗教儀式變遷之理論,我私下深深期盼著這學術志業能夠逐步完成。
張家麟寫於圓山 2010.08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彼岸花前說再見:我們忘川賞花而行,向死而生
2.
與神對話【上冊】:第七屆全國扶鸞大會暨全國鸞堂介紹彙集
3.
與神對話【下冊】:當代台灣鸞務變遷
4.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
5.
神來一筆:扶鸞的回顧及展望
6.
兩岸和聲: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文選
7.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8.
來生石
9.
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
10.
受戒武僧 豔蛇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