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不可思議的生態系【圖解版】
9789861774268
兒玉浩憲
簡佩珊
晨星
2010年10月29日
97.00 元
HK$ 82.4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知的
分
類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生態/動物行為
同
類
書
推
薦
大小貓熊:你不知道的動物小祕密(日本SMA大賽特別獎動物圖文小劇場)
小鳥小哲學:重拾平衡、找回生活餘裕的22堂課
紫斑蝶 修訂版
追蝶人:詹家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永久珍藏•極美蝶舞小海報2張)
天生就是超級咖:這些動物的驚人祕密—我很奇怪但很可愛2【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蟲蟲世界
內
容
簡
介
@「生態系」指的是結合生物的生活方式與環繞其周圍的環境因素。大從雨林生態系、沙漠生態系、海洋生態系,而到田間生態系、紅樹林生態系,小至家裡的水族箱或是陽台都是一個生態系。
在生態系當中有大型的動物像大象、鯨魚,也有小型如浮游生物與細菌,不論是有生命的動物或是不會動的植物,彼此間存在著豐富又奇妙的共生關係,相互依存、營養共生,構成一幅幅奇妙的青山綠水世界。
被破壞的自然環境能夠「再生」嗎?
土壤裡等待發芽的「種子銀行」是?
植物跟微生物間的「營養共生」為?…
一直以來,不論是生態環境惡化、外來物種入侵使本土種瀕臨滅絕、過度砍伐造成沙漠化等影響生態系相當嚴重的消息層出不窮。我們賴以維生的地球遭到破壞的程度,已經超乎想像。因此,對於小從物種平衡遭到破壞,大到地球暖化現象,承受許多問題的生態系,對其的關注應該已是刻不容緩。
用歷史觀點和科學視角來重新檢視生態系在地情形,甚至是全球狀況都是相當重要的。書中將從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的關係開始,介紹各種生態系的特徵、各處的植物相.動物相、食物鏈的結構、動植物間的共生關係等,並說明世界各地對正邁向毀壞的生態環境所提出的應對措施。期許在你我共同努力下,能夠讓青山綠水永續留存。
作者簡介
兒玉浩憲
1934年出生於和歌山縣。於京都大學理學研究所就讀時專攻生態學,為理學碩士。1959年起為朝日新聞報社記者,主要在科學部門負責科學、技術、醫學等領域。之後擔任過科學.醫學雜誌總編輯、編輯委員。目前為電氣學會誌編輯顧問、醫學記者協會理事、自由作家。著作有《圖解雜學 生態系》《圖解雜學 科學的結構》《圖解雜學 病毒》(Natsume社)、《轉動世界的能量半導體》(電氣學會)、《讓你能夠安穩沉睡的睡眠學》《很懂「遺傳基因」的書》(PHP研究所)、《腰痛顧問》《未來醫療O型環測試》(醫道的日本社)等。
譯者簡介
簡佩珊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譯作有《你對宇宙了解多少?》(晨星出版)。
目
錄
@章 「生態系」是什麼?
1-1 養育「生命存在」的自然
1-2 以「優美的景色」深植人心的生態系
1-3 曾經豐饒多元的「田間生態系」
1-4 以半天為週期的「沙洲生態系」
1-5 出現在東南亞熱帶林中的超高樹
1-6 潮間帶的紅樹林
1-7 五彩繽紛的常綠闊葉林
1-8 溫帶草原可作為牧場和農地利用
1-9 草比人高的非洲大草原是動物天堂
1-10 沙漠因降雨獲得重生
1-11 包含動植物的地理分區共分為六區
1-12 大部分的海洋生物都在大陸棚中
第二章 相互纏繞的生命網絡—生態系
2-1 由微生物和小動物共同耕作的土壤
2-2 合成養分的綠色植物
2-3 仰賴植物為生的動物
2-4 藉由「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轉變為無機物
2-5 弱肉強食的「食物鏈」
2-6 高級消費者其實是最脆弱的
2-7 攝食浮游生物的動物們
2-8 用金字塔結構解釋生態系的平衡
2-9 氮和碳的循環是維持生命的助手
2-10 地球上層層相連的生命網路
2-11 生態學是究明關係性的學問
第三章 植物的附著性與動植物的相互共生
3-1 熱帶雨林中樹木的友好關係
3-2 逮到機會,見縫就鑽的植物
3-3 在土壤中等待發芽的種子銀行
3-4 適環境者生存
3-5 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營養共生」關係
3-6 防備與利用同時進行的植物
3-7 和昆蟲一起演化的蟲媒花
3-8 一起進化的植物和動物
3-9 生物群落整體的進化
3-10 開花植物和哺乳動物的全盛期
3-11 草食性動物將消化工作交給微生物
3-12 委託螞蟻幫忙防衛的金合歡屬植物
3-13 關鍵物種會使環境改變
第四章 令人無法忘懷的日本大自然
4-1 日本國土的三分之二都是森林
4-2 日本西部照葉林,連白天都黑漆漆
4-3 一旦人類定居,天然林就會荒蕪
4-4 稻作文化從西日本登陸
4-5 赤松在荒地也能成長
4-6 奈良的春日山是天然的生態系
4-7 武藏野森林的遽變
4-8 常綠闊葉林也被開拓成人造林
4-9 近郊是動植物的交流廣場
4-10 破壞自然的稻作技術
4-11 缺乏豐富性的日本森林
4-12 從國外入侵的外來生物
4-13 候鳥的遷徙習性將生態系結合在一起
4-14 將近郊直接當作自然公園使用
第五章 停止蠻橫行為,走向復育生態系之路
5-1 人口暴增是破壞地球生態系的兇手
5-2 瀕臨絕種的大型動物
5-3 由於森林不斷被砍伐,導致沙漠化日益嚴重
5-4 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導,致低窪地區被水淹沒
5-5 傳統水田生態系也出現了變異
5-6 生態系的平衡持續崩解中
5-7 羅馬俱樂部提出毀滅警訊
5-8 保全生物多樣性的「公約」
5-9 華盛頓公約制的定國際貿易條約
5-10 公布瀕危野生動物的紅色名錄
5-11 濕地減少對候鳥的影響
5-12 種植荇菜重建霞之浦
5-13 用「綠色水庫」確保市區水源
5-14 增加世界自然遺產物種的登錄
5-15 防止暖化的時機要點
序
V力試著與自然和平共存
紅紅的臉加上長長的喙,展開羽翼,在那柔白的羽毛上浮現出些許的粉紅,這就是朱鷺的樣貌。而朱鷺的學名
「Nipponia nippon 」,或許也隱含著「真正的日本之鳥」的意思在其中。
1908年(明治41年)朱鷺就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級保護動物,在當時日本全國都還可以看到朱鷺的蹤影,但是從明治末期以來,朱鷺的數量就開始急劇地減少;甚至到了昭和年代後,就只剩佐渡島(新瀉縣)和能登半島(石川縣)還可以看到朱鷺了。
然而到了1952年,也就是朱鷺被認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時,佐渡島的野生朱鷺在只剩22隻,而能登島也僅存2隻而已。直到1960年,朱鷺終於以「有瀕臨絕種的可能,需要特別保護」為由,被指定為國際保育的鳥類。1981年佐渡的朱鷺減少只剩5隻,日本開始將全部的朱鷺捕捉並集中至佐渡朱鷺保護中心進行保育,但是此時朱鷺已經完全生不出雛鳥,最終仍不免全部死亡。就連從別處捕來的1隻朱鷺也無法幸免而步上後塵,至此日本的野生朱鷺即全數滅亡。
雖然最近可以從新聞中聽到「人工繁殖朱鷺成功」或者「成功野放在保育中心飼育的20隻朱鷺」等等的消息,但是那些朱鷺其實都是在1999年由中國北京動物園贈送的雌雄朱鷺經過10年,成功復育的成果。
其實早期在中國,人們本來也以為朱鷺已經滅亡,但是自從在山谷中發現7隻朱鷺後,便開始了朱鷺的保育事業。他們不但保留朱鷺可以築巢的森林、禁止森林周邊的農地使用農藥,甚至連朱鷺的食物——泥鰍,他們也會主動放進田埂中;他們致力的就是這些環境保育工作。
但是因為這些朱鷺都是由同樣的父母孕育出來的,遺傳因子也相同,所以很有可能會敵不過嚴苛的自然環境而死亡。其實從保護野生生物的觀點來說,這些由人工孵化或人工繁殖的生物並沒有太大意義,自然環境的保全應該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對於東方白鸛和金雕來說,環境的復育也是同樣重要。如果要等到我們發覺到牠們有絕種的危機才要開始行動,那就已經來不及了。要是我們這些已經增長過多的地球人口還永無止境地追求物質富裕,地球環境終將耗竭,最後連人類的永續生存都會有危險。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忽視這些即將絕種的生物。已經是天然紀念物的東方白鸛,主要是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濕地繁殖再到日本過冬。而在2005年,我們終於成功地野放了在日本繁殖的東方白鸛。
而放棄遷徙、長年停留在豐岡市(兵庫縣)的金雕,從明治末年起就是國家的保育對象,也在昭和初期成功養殖到超過100隻的情況。但是,從1971年卻漸漸看不到野生繁殖的金雕蹤跡。
在此之前我們嘗試用人工飼育的方法,大約花了20年的時間才得到55顆蛋,但是最後還是連一隻雛鳥也沒有孵化成功。然後在1986年,由人工飼育的最後一隻產自豐岡的金雕也死亡。金雕最終全數滅亡。
造成這些鳥類滅亡的主因是牠們可以築巢的場所——松樹林被亂伐的緣故。除此之外,由於乾田農法的普及,也造成牠們的食物——水生動物減少;而對牠們發出最後致命一擊的,就是為了要驅除稻穗裡面的害蟲的農藥。最後,就連青(魚將)(俗稱稻田魚)等等生活在田埂中的生物都消失了蹤影。
在縣立「東方白鸛的鄉公園」中,將原本西伯利亞產的6隻東方白鸛用人工飼育的方法增殖到100隻以上,也從2005年起開始反覆進行野放活動。結果牠們好像已經可以在人工的築巢塔上孵育雛鳥了!
支持著這個計畫的是附近的居民們。這裡附近的農家採用的是「東方白鸛復育農法」,也就是說「將農藥的使用降低到平常的25%以下、用撒米糠取代化學肥料、為了造就讓水中生物也能夠棲息的環境,即使是冬天也要放水到田中,並設置魚道」等等。
即使稻田出現了會啃食稻葉的蚜蟲,在這個環境裡繁殖出來的蜘蛛也會幫忙消滅牠;而蜘蛛會被青蛙吃掉,青蛙又會被蛇吃掉。此時,東方白鸛為了尋找自己最愛吃的蛇或是青蛙,就會常常造訪這些稻田。
但是對農家來說,這樣一來除草的時間就會變多,而且一旦雜草增生,稻米的收成量也會跟著降低。不過,採用「復育農法」產出的稻米能夠使用「東方白鸛」為品牌,因為無農藥所以能提高5成的價錢賣出。目前利用「復育農法」的稻作面積已經超過200公頃!
除了這項好處以外,觀光客的數量也增加了。像「豐岡市立東方白鸛文化館」每年的參觀人口都超過40萬以上,另外市區內的稻田也成了孩子們的重要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用歷史觀點來重新檢視生態系的在地情形,甚至是擴大到檢視全球的生態狀況都是相當重要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