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香港正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430435
陳曉蕾
三聯(香港)
2010年10月01日
118.00 元
HK$ 106.2
詳
細
資
料
規格:平裝 / 334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報導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日常之遇:2022第十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回望加利谷山(簡體書)
回望加利谷山(簡體書)精裝
做戲的人:新台劇 在路上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惡魔交涉術:讓人無法拒絕的黑暗智慧
二十四節氣養生:調節體內循環,教你滋養出不生病的健康體力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學:政大超人氣通識課「從漫畫看日本」
灣生回家
荷蘭式快樂:做自己,不需要說對不起的人生觀
食戟之靈 8
內
容
簡
介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了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了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陳曉蕾
資深記者,《低碳生活@香港》叢書主編,出版著作包括《香港第一》、《方任利莎傳記.生命裡的家常便飯》、《夠照》、《聽大樹唱歌》、《一家人好天氣》、《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等。, 曾獲人權新聞獎中文雜誌冠軍、亞洲出版協會 (SOPA) 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亞洲最佳中文環保報道大獎等。
序
自序
____陳曉蕾
「我會出版一本關於香港農業的書。」我在咖啡廳告訴朋友。
他即時反應:「無人睇喎!」
「唔...」有點尷尬,早上剛好去過農田,於是從袋子拿出一條粟米。
朋友:「好綠!熟了嗎?」
「熟了,早上才剛摘下來。」我心想,他平時看到的粟米,都是被跨境運輸折騰得渾身枯黃吧。
用咖啡羹刮下兩粒粟米,遞過去。
他有點猶豫,還是接過調羹放到嘴裡,「嘩,好甜!」兩眼突然發光!
我高興地再從袋裡掏出三粒蒜頭:「這是農夫用了一年時間去生產的。秋天下種,春天才收成,在繩子上掛了一整個夏天,收乾水份,然後秋天才拿出來賣。」
蒜頭外皮緊緊裹著蒜,裡頭一粒粒蒜子有大有小但都非常結實,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鬆泡泡大小劃一的工業農場貨色。
一年時間,才有這蒜頭。
「香港農業式微,但全心全意去做好一件事,永遠不會過時。看見農夫對著土地埋頭苦幹,那種耐性和韌力,會感動:香港原來除了地產,還有農作物出產,而香港人除了炒股票,竟然也有種田的。
我想寫的就是這些--
從一條粟米、三粒蒜頭,看到香港的好。」
朋友沒作聲,一會兒,問:「這粟米賣多少錢?」
「送的。」我不禁笑著揚起眉頭:「在田裡但凡讚什麼種得好,所有農夫都會豪氣地馬上摘下,硬要送過來,一般人哪會這樣愛分享?」
序
耕讀傳家 ____陳雲
舊時大宅正廳的匾額,有時寫「詩禮傳家」,有時寫「耕讀傳家」。寫「詩禮傳家」的,是仕宦顯赫之家;寫「耕讀傳家」的,則是鄉郊的莊園,有時逃避朝廷災禍而隱居,便教子女耕讀以傳家業,也傳授兵法武藝,保護家園,這是武俠小說常見的情節了。
童年在元朗,父親逃避大陸劫火,因落難而隱居田園,一家度過十多年的耕讀生涯,種菜讀書,即使不是讀古書,也有古意。料想不到,近年也有城市文人歸園田居,體會耕讀生涯。在大自然取得生機,這是文化復興之兆。一個小田莊,一群人的文化體驗,不期然令我想起以色列人的自治農莊,即是kibbutz(基布茲),也令我回憶起五四時代旅居日本的中國文人仰慕的「新村運動」、台灣民主化鬥爭的鄉土運動。重新發現土地,是文化更新之深密動力。一群人在靜靜耕作,與一群人在靜靜讀書,會發揮莫大的文化威力,可以傳家,可以傳國。諸葛亮出山之前,也是躬耕於南陽的。
宗妹曉蕾於數年前訪問過我,在鬧市銅鑼灣,關於香港鄉土文化、文物保育之類。後來她身體力行,走訪在本地耕作的農夫去了。一直有讀她的網誌南涌年紀,讚歎她貼身報導和那些開墾土地的農夫的毅力。在今日新界房地產惡勢力圍困之下,耕田比起三四十年前要艱難得多。讀《香港正菜》的書稿,令我想起節令、菜種和蓮塘。現在不止童年的元朗絲苗食不到了,白菜、苦瓜、芥菜和白瓜都食不到。除了芋頭之外,我最喜歡食蒜炒白菜和薑炒芥菜,都是自己種的。後來家裡不種菜了,在菜市買的也可,都是本地出產的。近年菜市看見的翠玉瓜、意大利生菜和羅馬生菜,都好食;魚翅瓜則名稱浮誇,既提倡禁食魚翅,此瓜也必須重新改名。豆角有白的、青的和紅的,冬瓜是結霜的,南瓜以前村裡叫金瓜。當年亂丟瓜種,結果在田頭長出一叢金瓜苗,結了金瓜,個個十幾斤重,但當年父老認為金瓜濕氣,結果食不完,在田頭爛了。十年前,去台灣旅行,在九份的後山亂闖,結果去了一個名叫金瓜石的鄉村。名字一直惦記到今,偶然也會夢遊舊地。
中文「地產」的今義,是房地產或樓房地產的簡稱。中文是簡潔的語言,用簡稱便有問題。現代的簡稱名詞,多是內藏殺機的,如香港近年的「教改」、「政改」,大陸的例子如「土改」、「文革」,舉一個也夠嚇煞人的。中文「地產」的本義,即不是簡稱的地產,是土地所產之意,農產是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地產作陽德。」鄭玄注:「地產者,植物,謂九穀之屬。」《呂氏春秋.上農》:「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產也。」高誘註:「地產,嘉穀也。」
農不見於國,不論古今,都是大凶之事,為政者便要教民尊重地產,重新耕田種地。為政者不做事,放任地產炒賣,國將不國,民間便要自救,耕田種地。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好好地老
2.
路向(增訂版)
3.
我是爺爺??湊大的
4.
香港認知障礙症資源地圖
5.
平安紙
6.
香港好走 有選擇?
7.
香港好走 怎照顧?
8.
香港好走 怎照顧?
9.
香港好走 有選擇?
10.
平安紙
11.
阿媽
12.
死在香港:見棺材
13.
死在香港:流眼淚
14.
好味
15.
有米
16.
路向
17.
向逆境說 Yes
18.
剩食
19.
6 IZZUE
20.
低碳有錢途
21.
一家人好天氣
22.
聽大樹唱歌
23.
生命裡的家常便飯:方任利莎的甜酸苦辣
24.
夠照
25.
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
26.
澳門行街Guide(完全版)
27.
尋找香格里拉
28.
香港第一
29.
生命好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