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618183
黃婉玲
樂果文化
2010年12月10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樂生活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9.0*26.0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樂生活
分
類
旅遊
>
台灣
>
台灣旅行
同
類
書
推
薦
鐵道博物館:鐵道與文化的連結器
老牌新潮漫步地圖:老店新情味
我在環島的路上:邊走!邊玩!邊吃!邊畫!【首刷限量加贈:歡樂環島明信片】
《我那23天的徒步環島 台灣朝聖之路》
台風全球擴散ing!台式潮流正式來襲:帶你用心感受最道地的台味,世界唯一的台灣
內
容
簡
介
@即將消逝的百年美味、快被人遺忘的古早美食,
請跟隨記憶的腳步,一起找回阿嬤時代對美味堅持的那份初衷,
並重拾懷舊風古早氣味的溫暖回憶
*深刻描寫堅守崗位的實力老店與老師傅的堅持與感動
*數十種應景食品、小吃……精彩有趣的故事典故
*深入體驗古早美食的文化傳承與記憶中的味蕾地圖
原以為尋訪工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但當整理完成、心情沉澱後,才發現文章留給大家共賞,但幕後的花絮、感人有趣的故事,卻是唯我獨享,這是這本書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庶民小吃是非常具體的生活方式,因為飲食一定有其承傳與淵源,而老祖宗們展現豐富多采的「吃」的享受與創意,讓每一種小吃都有它精彩的故事和迷人的豐腴美味。作者嘗試用吃來談文化,希望讓大家能藉此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與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思維,只是一路走來,那些老師傅們或是老店的付出與收成儘管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堅持執著、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牽引著作者的情感與不捨……
因為這本書,作者一一尋訪了這塊土地生長的足跡,更為了充實自我,和老師傅們搭起橋梁,她上過烹飪課、到廟口閒坐、狂逛菜市場,開始學習與吃有關的功課,曾經因心痛於某個老師傅一生經歷的故事,讓尋訪工作停擺一年。
書中所寫的每一道古早味都負載了時間的軌跡也跳躍了空間的隔閡,我們隱約可望見早期農村生活的艱苦,也在魯肉飯裡瞥見先民節省的烹調,更在許多老店糕點中看到傳承的手藝。但是,如果烹調裡的人離開了或是老店已吹熄燈號,味道會不會也就跟著消逝呢?因此,作者寫到自己著作的過程,忍不住發出喟嘆:「唯一遺憾的是,如果我早幾寫這本書,就不會讓摻有地瓜的雙糕潤失傳……我與時間競跑的壓力是多麼沉重與孤獨。」
古早味的飲食文化是建構在整體社會脈絡之下,於是,古早味自然也牽涉到人的認同,也是對這塊土地的一種認同。飲食同時也是文化的面貌,蘊藏情感、生活、歷史、往事等多重元素,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味蕾的文化地圖。
作者簡介
黃婉玲
出生、成長於台南,從小穿梭在古蹟之間,曾經營美容沙龍、房地產再到投資業,對於記憶中的老故事始終難以忘懷,終於動手尋訪即將消失的美食與背後的故事,著有《淺談古早味》。
目
錄
豸嬁
麵茶
麵粉餅
油飯
綠豆蒜
菜丸
豬油拌飯
蚵嗲
魯麵
九層軌粿
油渣
阿舍菜
酐仔菜
鹹紅龜
雙膏潤
雙環糖
老花米香丸
月餅
合婚糖
鹼仔粽
豎燥
剉冰
芋冰
狀元粿
八龜壽桃
三色粿
煎嗲
糖塔
序
?
花了九年三千多個日子,我一頭栽入尋訪存在已久卻總隱於一角的古老味,所花費的體力、金錢和遇到的困難,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原以為尋訪工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但當整理完成、心情沉澱後,才發現文章留給大家共賞,但幕後的花絮、感人有趣的故事,卻是唯我獨享,這是這本書送給我最大的獎品。
我嘗試用吃來談文化,讓大家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與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思維,我深信用「吃」來談,一切變得不沉重,只是一路走來,我的身軀被這些因為吃所認識友人、長輩的情感壓得很沉重,我一直不解他們的付出與收成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堅持執著、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我讓自己投入他們生活中,以體驗、了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生活牽引著我的情感,但每當跳脫出來時,我不得不承認,連我都無法如他們般的投入,又如何要求他們死守著這個崗位。
我希望藉由這本書引起大家的興趣,一起去尋訪這塊土地生長的足跡,為了充實自我,和老師傅們搭起橋梁,我上過烹飪課、到廟口閒坐、狂逛菜市場,開始學習與吃有關的功課,曾經在尋訪阿菊姨時,心痛於她一生經歷的故事,讓尋訪工作停擺一年,每天望著阿菊姨送給我攪拌粉粿的棍子,心裡好揪痛,為了這群從來沒有正名,只有偏名的老師傅,看他們對名利的淡薄與目前社會上充斥的爭名奪利,成明顯對比。
阿菊姨雖因中風退隱江湖,但如她所說,人生若能重來,她仍願意為了做一攤子的豆類、粉圓、粉粿累倒中風而無悔,畢竟客人吃完高興滿足的表情,是她這輩子生命中最大的原動力。
而敲開黃師傅的門,原只是為了要尋訪故事,但沒想到後來和他全家都成為好友,黃師傅一再叮嚀「能找到多少資料就寫多少,千萬別自作聰明不懂裝懂而誤導人」,因此有時候找到一些古早味,卻找不到真實的來龍去脈,只好忍痛放棄手上的資料。美鳳從賣一大臉盆的碗粿起家,再以油飯展開人生事業,卻從沒聽她咀咒過走過的苦難,即使一天要辛苦製作八百斤的油飯也不覺得累,「因為有人欣賞我的油飯」,是她不會累的原動力。
豆花伯不在乎故事的傳承與否,只會叮嚀我做個賢惠的太太,一定要學會煮一鍋好豆漿給家人喝。葉天龍先生囑咐我寫書如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尋訪出來,千萬不可為了累而害怕,中斷自己的腳步,如他製冰材料漲了,虧錢也得賣,「誠信勝於財富」。
雖然寫這本書,我曾擔心體力不能負荷,情感也承受不了,與時間競跑的壓力實在太沈重與孤獨,書出版了卻必須和讀者說一聲「我來晚了」,因為一路走來我一直參與老師傅或老店的熄燈號,失去的感覺很痛苦,盼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共同尋找,不要讓祖先的故事遺漏。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