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玩樂一百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6932
王美玉/總編輯;何榮幸/總策畫;黃哲斌、謝錦芳、郭石城、高有智、楊舒媚/執行
天下文化
2011年1月31日
193.00 元
HK$ 164.05
詳
細
資
料
* 規格:精裝 / 320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同
類
書
推
薦
臺灣開發史(增訂七版)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2)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歷史B(五版)
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內
容
簡
介
@《中國時報》自二○一○年一月一日起,推出「民國99.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獲得廣大迴響及平面出版媒體的注意,更獲得第二十四屆吳舜文新聞獎。
面對中華民國百年,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此專題報導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民國99.台灣久久」的十二大主題,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正是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在編輯與作者重新整合下,十二大主題及三百多則子題將分為三卷,以軟精裝開本、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三卷主題內容如下:
【玩樂一百年】:呷飯.看戲.遊玩.摩登
【人文一百年】:讀冊.運動.生死.拜拜
【政經一百年】:起厝.創業.投票.風雲
我們期待能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起回顧台灣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重新認識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紀錄,並喚起美好時代的向上精神,重燃台灣新世代的希望與熱情。
選書緣起
《中國時報》自2010年1月1日起,推出「民國99 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引發廣大讀者迴響,並獲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此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
我們在民國百年的現在,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本書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目
錄
W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玩樂一百年
【呷飯】
★多元包容,就是台灣的味道
導論執筆 / 何榮幸
●一擔傳四代,度小月的變與不變
採訪 / 何榮幸.洪榮志
○最古早的「原」味再度流行
採訪 / 何榮幸
○味精簡直是「災難」
採訪 / 何榮幸.林欣誼
●小巷飄香,客家主廚炒紅上海菜
採訪 / 何榮幸.王瑞瑤
○美觀園征服老台北人的胃
採訪 / 何榮幸.王瑞瑤
○從藝旦到那卡西
採訪 / 何榮幸
○飄泊的年代,鄉愁的味道
採訪 / 何榮幸.林欣誼
●總鋪師v.s.米其林
採訪 / 何榮幸.王瑞瑤
○夜市小吃端上國宴
採訪 / 何榮幸
○異國美食轉化為生猛台灣味
採訪 / 何榮幸.林欣誼
●油飯傳香,祝福綿長
採訪 / 李安君.邱祖胤.吳敏菁 整理 / 何榮幸
●童年的滋味
採訪 / 梁鴻彬.甘嘉雯.林佩怡.蘇瑋璇.王曉鈴 整理 / 何榮幸
●那支屬於冰果室的戀曲
採訪 / 黃文博.蕭博文.李義.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情定西餐廳
採訪 / 黃麗如.高政全.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厝邊有喜事,全村辦桌一家親
採訪 / 陳志東.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台灣廚房裡的傳奇
採訪 / 馮景青.林如昕.仇佩芬 整理 / 何榮幸
●熟悉的紅標
採訪 / 廖素慧.黃天如.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懷念的月台叫賣聲
採訪 / 黃力勉.許俊偉.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逐漸褪色的傳統年味
採訪 / 邱雯敏 整理 / 何榮幸
●百年豆油香
採訪 / 周麗蘭.梁鴻彬 整理 / 何榮幸
●心血結成穗,汗水化為珍珠
採訪 / 周曉婷.洪祥和.洪璧珍 整理 / 何榮幸
●早,來碗豆漿.鹹粥或牛肉湯
採訪 / 黃文博.潘杏惠 整理 / 何榮幸
●愛物惜福的庶民美食
採訪 / 陳志東.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一碗牛肉麵 ,五湖四海飄香
採訪 / 黃麗如 整理 / 何榮幸
●大江南北的味道
採訪 / 邱雯敏.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串門子串出來的菜餚
採訪 / 王瑞瑤.王曉鈴 整理 / 何榮幸
●客家傳統美食以勤儉調味
採訪 / 簡光義.林欣誼 整理 / 何榮幸
●原住民取食山林
採訪 / 莊哲權.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從國宴菜色看政經變化
採訪 / 邱雯敏.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舊式酒家繁華落盡
採訪 / 李安君.廖嘯龍.林金池 整理 / 何榮幸
●貴氣逼人的魚翅餐
採訪 / 王瑞瑤.陳志東 整理 / 何榮幸
●打開電視學做菜
採訪 / 邱雯敏 整理 / 何榮幸
●百年濃醇,人文咖啡飄香
採訪 / 許素惠.黃麗如.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來泡茶,茶香中搏感情
採訪 / 沈揮勝.洪榮志 整理 / 何榮幸
●珍珠奶茶搖出飲品革命
採訪 / 洪榮志.馮惠宜.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乎乾啦的滋味
採訪 / 王莫昀.何榮幸 整理 / 何榮幸
●遊子的鄉愁,老外的最愛
採訪 / 王曉鈴.吳政峰.李翰.林欣誼 整理 / 何榮幸
●美味的元素
採訪 / 陳易志.陳世宗.洪祥和 整理 / 何榮幸
【看戲】
★粉墨流轉,戲夢之間一百年
導論執筆 / 黃哲斌
●戲台人生,女人打造一片天
採訪 / 黃哲斌
○京劇現代化的革命者
採訪 / 汪宜儒
●李行一甲子電影歲月
採訪 / 黃哲斌.張士達
○榻榻米上的說書人
採訪 / 黃哲斌
■八家將陣頭上舞台
採訪 / 汪宜儒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史豔文
採訪 / 黃哲斌.周麗蘭
○神明面前打對台
採訪 / 汪宜儒
○輝煌寂寞皮影戲
採訪 / 林宏聰
●南北管流轉風華
採訪 / 林采韻.洪榮志 整理 / 黃哲斌
●「落地掃」唱出歌仔戲輝煌
採訪 / 曾百村.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搬戲請神看
採訪 / 呂妍庭 整理 / 黃哲斌
●反串的魅力
採訪 / 吳垠慧.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舞台前後的人生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唱進大銀幕
採訪 / 吳垠慧.張朝欣 整理 / 黃哲斌
●歌仔人生師徒薪傳
採訪 / 汪宜儒.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吊鋼絲演歌仔戲
採訪 / 汪宜儒.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日治時期時尚風潮──京劇
採訪 / 汪宜儒.何榮幸 整理 / 高有智
●吟過戰後鄉愁,再唱新曲
採訪 / 汪宜儒.黃哲斌 整理 / 高有智
●舞台千變看大戲
採訪 / 朱梅芳.黃哲斌 整理 / 高有智
●布袋戲王拚王
採訪 / 汪宜儒 整理 / 高有智
●樣板戲的時光
採訪 / 汪宜儒.黃哲斌 整理 / 高有智
●打造「偶」像的藏鏡人
採訪 / 許素惠.吳敏菁 整理 / 高有智
●金光閃閃霹靂熱
採訪 / 黃哲斌.高有智 整理 / 高有智
●苦海女神龍的傳奇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高有智
●十指搖動,古今事由
採訪 / 汪宜儒.周麗蘭 整理 / 高有智
●人偶合體的台式Cosplay
採訪 / 邱祖胤 整理 / 高有智
●聽辯士,撿戲尾
採訪 / 殷偵維.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土洋戲院興替
採訪 / 簡光義.李雨勳.殷偵維.吳文智 整理 / 黃哲斌
●本事與海報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走進拍戲景點
採訪 / 陳易志.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有人味的手繪看板
採訪 / 許素惠.高有智.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寂寞弄影人──放映師
採訪 / 陳凱勛.高有智.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影迷的天堂--二輪戲院
採訪 / 陳凱勛.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MTV自由選片的樂趣
採訪 / 唐嘉邦.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戰後本土電影的光輝歲月
採訪 / 張士達.朱方蟬.黃文杰 整理 / 黃哲斌
●時代的視覺暫留
採訪 / 張士達 整理 / 黃哲斌
【遊玩】
★逐夢壯遊,play不累
導論執筆 / 郭石城
●百歲人瑞凸全台
採訪 / 郭石城
○玩主題,慢活正夯
採訪 / 黃如萍.郭石城
○搭郵輪,開眼界
採訪 / 黃如萍.郭石城
●環島泡湯夢
採訪 / 郭石城
○比滑溜,拚氣味
採訪 / 廖嘯龍.陳易志.潘建志 整理 / 郭石城
○世紀追浪樂
採訪 / 郭石城
○水樂園,消暑闔家歡
採訪 / 郭石城
●登月熱,打造賓館夢
採訪 / 郭石城
○五星級飯店求新求變
採訪 / 黃如萍
○玉山旅社人文味濃厚
採訪 / 廖素慧
●從大船入港到藍色公路
採訪 / 郭石城.唐嘉邦.朱芳瑤 整理 / 郭石城
●河岸漫步,細品府城況味
採訪 / 郭石城.石文南 整理 / 郭石城
●金廈重新通航
採訪 / 李金生.郭石城.李宗祐 整理 / 郭石城
●南墾丁北福隆,吶喊的青春
採訪 / 吳政峰.黃如萍 整理 / 郭石城
●鐵馬環島逐夢
採訪 / 潘杏惠.郭石城.蕭承訓 整理 / 郭石城
●機車兜風不分年齡
採訪 / 張朝欣.盧金足.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牛車與鐵牛
採訪 / 朱真楷.郭石城.洪祥和 整理 / 郭石城
●TAXI載客物語
採訪 / 郭石城.林郁平 整理 / 郭石城
●蔗香瀰漫的台糖小火車
採訪 / 林宏聰.郭石城.許素惠 整理 / 郭石城
●末代車站與老車旅館
採訪 / 陳慶居、李坤建、吳敏菁 整理 / 郭石城
●蜿蜒綠意中──阿里山鐵道
採訪 / 呂妍庭.鄭光宏 整理 / 郭石城
●鐵道司機耍特技
採訪 / 郭石城.許俊偉 整理 / 郭石城
●承載人生故事的火車廂
採訪 / 黃文博.郭石城.許俊偉.何榮幸 整理 / 郭石城
●搭火車悠遊寶島
採訪 / 許俊偉.黃文博 整理 / 郭石城
●走中橫,玩團康
採訪 / 郭石城.陳至中.洪祥和 整理 / 郭石城
●北宜彎,蘇花險
採訪 / 郭石城.李忠一.洪祥和 整理 / 郭石城
●迷人的車掌小姐
採訪 / 郭石城.許素惠.許俊偉 整理 / 郭石城
●野雞車狂□的歲月
採訪 / 許俊偉.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走出機場,■(□日)□無界線
採訪 / 黃如萍.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浪漫空姐夢
採訪 / 黃如萍.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走訪大人物特區
採訪 / 郭石城.張力可、吳政峰 整理 / 郭石城
●追著神明走
採訪 / 陳慶居.陳文信.陳登瑋.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南土的守護者──鵝鑾鼻燈塔
採訪 / 潘建志.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千山萬水瘋探索
採訪 / 黃麗如.唐嘉邦.張立勳.郭石城 整理 / 郭石城
●畢業旅行的快樂
採訪 / 黃麗如.郭石城.洪祥和 整理 / 郭石城
【摩登】
★擺盪東西潮流,摩登而多元
導論執筆 / 謝錦芳
●流行接力賽
採訪 / 謝錦芳.徐亦橋
○三寸金蓮變露趾高跟鞋
採訪 / 謝錦芳
○百年走出不同風采
製表 / 謝錦芳
●旗袍復古風,鄉愁穿成時尚
採訪 / 謝錦芳
○宋美齡到蔡依林,看我72變
採訪 / 徐亦橋
○從麵粉袋到迷你裙
採訪 / 謝錦芳
○翻開老廣告,解讀流行密碼
採訪 / 謝錦芳
●徐莉玲最愛「設計」台灣
採訪 / 謝錦芳.張亦良
○洪麗芬「衝店」到巴黎
採訪 / 謝錦芳.張亦良
○百貨公司的祕密武器
採訪 / 謝錦芳
●白紗婚禮小革命
採訪 / 黃菁菁.謝學豐 整理 / 謝錦芳
●原住民編織之美
採訪 / 高有智.潘杏惠 整理 / 謝錦芳
●從洋裝熱到哈日風
採訪 / 郭家崴.黃菁菁.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客家藍衫的蛻變
採訪 / 張立勳.林和生.吳江泉 整理 / 謝錦芳
●與時俱進的古典美
採訪 / 戎華儀.江慧真.郭家崴 整理 / 謝錦芳
●看不見的性感
採訪 / 郭家崴.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從大甲帽到造型帽
採訪 / 陳世宗.張朝欣.周麗蘭.江佩君 整理 / 謝錦芳
●青春無敵比基尼
採訪 / 江佩君.謝錦芳.何榮幸 整理 / 謝錦芳
●木屐與夾腳拖的庶民精神
採訪 / 江佩君.梁鴻彬.吳敏菁 整理 / 謝錦芳
●足下的性感
採訪 / 謝錦芳.徐亦橋 整理 / 謝錦芳
●牛仔褲穿出自我風格
採訪 / 郭家崴.曹秀雲.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不只是運動鞋
採訪 / 廖嘯龍.吳敏菁.郭家崴 整理 / 謝錦芳
●愛情的見證
採訪 / 謝錦芳.洪榮志.謝學豐 整理 / 謝錦芳
●身體的印記,失落的文化
採訪 / 陳權欣.陳惠芳.洪祥和 整理 / 謝錦芳
●時而性感,時而風情萬種
採訪 / 洪璧珍.吳敏菁.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打造造型,從變髮開始
採訪 / 林秀麗.黃文博.馮惠宜.江佩君 整理 / 謝錦芳
●追求窈窕,衣帶漸寬終不悔
採訪 / 張翠芬 整理 / 謝錦芳
●我喜歡一切美的事物
採訪 / 謝學豐.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從街頭挽面到頂級SPA
採訪 / 蕭博文.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採訪 / 郭家崴.陳育賢 整理 / 謝錦芳
●嬌豔欲滴的迷人魅力
採訪 / 郭家崴.江佩君.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纖纖之美,彩繪指甲放電
採訪 / 張舒婷.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最貼身的自我風格展現
採訪 / 陳俊雄.謝錦芳.郭家崴.賴怡鈴 整理 / 謝錦芳
●名牌包見證女人經濟實力
採訪 / 徐亦橋 整理 / 謝錦芳
●自創品牌,不斷令人驚豔
採訪 / 謝學豐 整理 / 謝錦芳
●自信穿在身上,我就是名牌
採訪 / 汪宜儒.王雨晴 整理 / 謝錦芳
●名模跨出伸展台
採訪 / 朱梅芳 整理 / 謝錦芳
●好設計無國界
採訪 / 徐亦橋.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序
鬩?v、展望未來
呂理政
我是一專職的博物館人,因緣際會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必須思考如何從博物館觀點來詮釋臺灣歷史。歷史的基本精神是「執中」,我認為:臺灣的歷史就是臺灣這一片土地的歷史,也是所有臺灣人民的歷史。進一步說,臺灣的歷史是以「臺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臺灣人」為主角,所建構臺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歷史並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源源不斷的長流;民主時代的歷史,不能統一論述,而是開放的公眾論壇,而且歷史仍然有待不斷的發現和詮釋。歷史的內涵包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民俗與生活各個面相,歷史的詮釋必須兼顧學者與民眾的觀點,在時間長河中,穿越統治政權,展現持續的文化與生活,呈現不斷裂的歷史。
九十八年十一月,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的五人記者團隊約我見面,說明他們提出的建國一百年專題報導企劃案,這是一個持續整年、規模前所未見的專題報導,需要許多資料,因此他們希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能夠協助提供相關資料,支持這一整年的專題報導。或許是一個巧合,本館九十八年四月創刊的《觀台灣季刊》是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臺灣史推廣刊物,創刊的第一個系列就是連續十二期的「臺灣百年系列」,內容是從庶民的、親切的觀點,敘述百年台灣現代化的歷程。
我們一見投緣,很快就建立專題的共識:從庶民生活的觀點,廣泛的講述許多臺灣人的故事,層面包含多元族群、百工行業,並表現臺灣人在百年歷程中所表現的正面意涵,如多元、自信、尊嚴、勤勞、民主、創新等。專題定名為「民國九九.臺灣久久」,並如期從民國九十九年元旦開始刊載。
整整一年之間,中時和臺史博團隊,溝通順暢合作愉快。中時團隊經常專程到台南和我討論每月的專題架構,進出本館典藏庫查閱館藏文物圖像,並由本館研究人員負責協助提供資料及歷史知識諮詢。在這過程當中,讓我深深感受中時團隊的專業執著和認真態度,令人佩服。
「臺灣久久」專題報導的用心和努力,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並榮獲第二十四屆(民國九十九年) 「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得獎評語為:「以難得一見的規模,有系統地報導百年來臺灣各族群、各領域庶民攜手共建的台灣文化精髓及其內蘊的核心價值。」實至名歸,值得道賀。
在整整一年的合作期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結識中時的這一群記者,真誠為友,當然也很高興有許多讀者在一年間不斷的輕鬆閱讀庶民的百年臺灣史。天下文化出版社共襄盛舉,使「臺灣九九」從報紙專題有機會彙集成書,相信更能惠及廣大讀者。
我個人一直以為:臺灣歷史可以很生活、很輕鬆、很有趣、很容易親近。期望本書的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中親近歷史,從庶民生活的角度回顧百年來臺灣人走過的路,看見多元創新的臺灣精神,挺起胸膛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呂理政
民國一百年元旦
台灣久久,久久記憶
莊永明
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正式納入台灣為三十五省分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遷台,日治留台的「華僑」,加上百萬的「新移民」,使台灣成了南腔北調、南俗北風的大熔爐。初期本省人以「阿海」自視,而叫大陸人為「阿山」,甚而將日治時期有「祖國經驗」的人稱「半山」。時過境遷,而今,所身處的山河,都是這塊島嶼的地景風貌,自然日久之後,山海無隔,「番薯」(台灣人)、「芋仔」(大陸人)一家親。
各方「人馬」,雲聚台灣,和「原住民」生死與共,生活習慣、不同口音,和各有宗教信仰,在相互包容、互相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中華民國一百年,寫在台灣的歷史,超過建國的原點大陸時期。海峽兩岸也因政體不同,「政治史」的解讀,難免「各自表述」。「社會史」也必然論述有別。
「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是《中國時報》在民國九十九年所製作的專題,而專題的標題正是我向編輯團隊所建議的題目。
如此「懷舊」的題目,確能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三百六十五天見報的專題,天下文化以《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結集成三冊書出版,第一冊:玩樂一百年,包含:呷飯、看戲、(□日)□、摩登,庶民生活的眾生相,給予了活生生的文字、圖像紀錄。
以前的「歷史觀」是「改朝換代」、「政黨輪替」,而今多元文化下,社會生活史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擺脫政治,切入生活的歷史,正是「新歷史觀」,這不正是「主權在民」,人民是主角的最好說明嗎?
台灣住民群聚在島嶼,在生存共同圈,凝結成生命共同體,生活方式雖有不同、生活態度或有殊異、生活程度仍有差異,但共同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深處。
「玩樂一百年」以生活面的呷飯、看戲、(□日)□、摩登四大主題,用「生活記憶」來剖析「前世今生」的生活變化,也可說是老老少少談論最多的現實話題,也必然是談不盡的題目。
以飯食來說,以台北市近年來所推動受矚目的「牛肉麵」節來說,是上一代,也就是百年前匪夷所思的一項活動,何況又是令人垂涎三尺吃「禁忌的東西」。老台灣人基於對耕作夥伴的感情,告誡後生晚輩不可吃牛肉,現在不僅大街小巷牛肉麵店處處可見,竟然還玩起烹煮牛肉的比賽。
再以米飯為例,「在來米」吃膩了,改用「蓬萊米」,而今某某號改良米種,池上便當,各種米食,多到難以辨識。老人家訓誨的:「一粒米,百人汗。」年輕人不是已當耳邊風嗎?
小時候的點心,麵茶、杏仁茶、米奶,竟然會成了懷舊的鄉土小吃,而且還得提著燈籠去找賣家,上一代真會笑掉大牙。
看戲這個議題,道盡台灣人的娛樂生活,以本土劇種歌子戲為例,從「落地掃」、野台戲,電視戲,各有看頭,目前在國家劇院,也可登台,可不是當年被視為「廟埕戲」可想像。
「(□日)□」、「摩登」,我就不再多說了,欲知細事,請看本書分解。不用仔細觀賞,只需偶爾瀏覽,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勾勒出一段盛情,一段溫馨。
台灣久久,共存共榮的基石就在揮不去的久久記憶!
一首民間大合唱
陳柔縉
那是二○○九年的一個傍晚,記者一天所獲的新聞紛紛回籠,報社的燈火慢慢繁亮,利用回社與坐定的交接空檔,中國時報幾位資深記者何榮幸、謝錦芳、黃哲斌與高有智要開個討論會,我受邀參與,一起討論如何在報上做出台灣人的百年生活史。
「台灣人百年生活史」,這麼簡單的八個字,卻是無邊界的題目,如何將之具象,如何捏塑出曲線,要貼上甚麼樣的銅釦或蕾絲,材料怎麼採買,誰負責上色,千頭萬緒。非我發言之際,我旁觀著這場討論,猶如目睹一個「密謀」,我有點擔憂,此謀能如何周密?
不了幾天,啪啪啪,他們分頭把相關題目的企劃書,傳進我的信箱。哇哇哇,這幾個好傢伙,竟然已經換裝完畢,該拿的工具握在手上,藍圖也都畫得漂漂亮亮了。具體一點說,他們把相關該讀的書籍都蒐集、快覽、做過筆記了,綱要子題也都整齊在表格裡了,大約就只剩採訪和寫出來而已。而我,其實就是他們密謀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沒多久,中國時報「台灣久久」專題已經開跑,宛如馬拉松,天天見報了。
這種快速進入一個新題目,快速抓到重點的能力,雖說我看得佩服不已,卻也是不意外的。這就是記者,如何把複雜的新聞,用簡要的幾百字說完,讓讀者清楚明瞭,還自然一口氣讀完,本來就是記者每天在鍛鍊的基本功夫。何況,何榮幸原是政治記者,謝錦芳財經記者出身,黃哲斌跑過社會新聞,高有智熟悉醫療院所,各個浸淫多年,還是新聞獎的常客,對相關領域本來就經絡清楚,通古知今。
我想,記者和台灣史兩個概念的結合,就是這本書最特別之處了。而且這裡所謂的記者,還不是他們三、四個人而已,而是《中國時報》傾全社之力,把分布在各縣市各路線的記者統統納入這個任務編組,彷彿師團大作戰,有師長,有團長,有兵,有飛機,其靈活、氣勢、廣度與攻堅速度遠非個人作者所能及。《中國時報》的記者就是這樣善用了採訪與寫作能力,深入社會各角落、各階層、各行業,把人民的故事找出來,匯集而成台灣人的百年生活經驗。
這種以民眾個人的故事為本體,自然別於一般史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拿這本書的幾個分題來說,「起厝一百年」意在追尋台灣人與房子的感情,從人的角度切進去,而不似一般冠名「建築史」的書籍,以建築物為對象,講型式、建材與年代,論美學與設計師,因而讀者在這本書聽到的是作家吳音寧笑談她受三合院之害,老家的三合院不用鎖門,讓她初到都市生活時,經常忘記帶鑰匙;或讀到出版聞人郭重興對迪化街老宅的依戀,夢想一朝賺大錢,要把老房子再買回來。
一般財經史的書,多是統計數字滿布的一張蜘蛛網,要不就是吹捧官員和企業家的一條口香糖,無法靠近,也無法吞下去。但本書的「創業一百年」卻是訪問了前輩畫家楊三郎的女兒,講她小時候去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品嚐冰淇淋和蛋糕的童年好滋味。
本書的「投票一百年」談台灣人的政治經驗,題目看似堅硬,讀來也一樣像故事書。例如,名政評家司馬文武回憶警總查禁他主編的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一來就跟我們搶書,對我們拍照存證」,於是,「他們搶照相機,我們也搶他照相機,下一期雜誌出刊時,就把情治人員的照片刊登封面寫上『爪耙子』。結果他們不是被調走,就是請我們吃飯……」。
除了名人的回憶,書裡還有更多一般民眾的生命經驗,江晉清、李林瑞鳳、王萬、陳文忠、徐能發……,就是這些名字,我們可能不認識,但是他們說的故事,卻跟我們自己的故事那麼神似。如此一套書,既是故事的大採擷,無疑也是一首民間的大合唱了。
民國百年,一個難逢的時光紀元,合宜的回首時節,最該讀史。但何謂「民國百年史」,對台灣人來說,卻有幾分尷尬。回看台灣這個土地社會的百年,不全是民國的一百年,而有三十七年的大正與昭和。如果專看「民國」的百年,台灣只提供了後半段的舞台,前一段在海峽對岸,老一輩台灣人並不在台上,連站幕後都不是。
那就,都讀吧!因為,不知對岸民國,不知今日台灣,同樣,不知舊時台灣,也不知此岸民國。
要讀台灣歷史,那開春請從「台灣久久」輕鬆好讀起步吧!
讓愛從零開始 打拚向前行 刻畫百年記憶
中時一甲子 打開歷史時光膠囊
前《中國時報》總編輯 夏珍
路要走多長,回首才足以驚覺前路多艱險、而眼前美景多麼值得珍惜?歲月,不輕意間滑過;恍若未覺中,時間,已經在大地上刻下痕跡。
一百年,是一個迷人的魔幻數字。一個世紀足可文明傾頹或輝煌。隨便站在街頭駐足,將自己推進時空之旅,想想看:相同的地點,一百年前這裡是滄海還是桑田?經過這裡的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人生有什麼悲歡離合?把自己拉出來,再向後看一百年,想想看:相同的地點,一百年後是廢墟還是豪宅?還有人們走過這裡嗎?
五年前,台灣陷入藍綠對決與扁家弊案初爆的焦躁氣氛,有一群人傻傻地相約走出一條「千里環島步道」。當時,作家小野寫過一段話,大意是:一百年後,有位歷史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走這條步道,告訴小朋友,百年前的某一天,台灣人因為彼此抱怨討厭,所以決定走出這條千里步道,讓愛從零公里開始!
沒人知道能不能留下「讓愛從零開始」的歷史紀錄,但是向前追索歷史跡痕的時候,就能發現不論是悲劇、喜劇,當它走過漫長的時間隧道,留下來的就是愛。不同時點,來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塊他們曾經陌生、爾後熟悉的土地上,寫下各自不同卻都動人的人生故事,當下雖然不能同悲歡、共喜樂,在歲月的洗滌下,卻匯聚成一首時代之歌,為同一代人懷想、傳唱。
就在中華民國即將邁入一百年之際,今年正是《中國時報》創辦六十周年的時刻。走不出千里步道的我們,決定也要傻傻地做件事:打開百年來的時空膠囊,以一整年刻畫這塊土地上,台灣人一百年的共同記憶。
非常感謝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願意鼎力協助中時完成這個新聞界前所未有的大計畫,無償提供館藏珍貴的史料、圖片;未來台史博有任何出版或展示需要,中時同樣願意無償互惠提供圖片與材料。
非常感謝第一季贊助單位摩根富林明集團,對這項有意義的行動共襄盛舉。
還要特別感謝莊永明先生、陳柔縉小姐及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先生,他們的長期努力讓台灣庶民史逐漸受到重視,更欣然同意擔任本計畫的顧問。
歷史有情,台灣有愛,我們歡迎更多人提供,他們所珍藏的先人的足跡或記憶,讓我們一起譜寫這首「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的台灣之歌。
台灣主體 訴說庶民動人故事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何榮幸
中華民國一百年即將到來,當各族群在這片土地攜手共創「台灣經驗」後,我們認為,該是揚棄帝王將相的統治者觀點、走出國共內戰的政治化餘緒,從多數人民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劃過去一百年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的關鍵時刻!
我們希望把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還給人民,因此,在民國九十九年的第一天,我們推出為期一整年的「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大型專題,用這種方式來為全體台灣人民的努力喝采。
從南島語系原住民落腳開始,這片土地歷經不同政權統治,也不斷包容各種族群與異文化。過去一百年,這片土地更在社會進步、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等層面飛躍成長,在不同族群共同奮鬥下,締造了在世界舞台佔有一席之地的「台灣經驗」。
為了從民間社會角度描繪「台灣經驗」,中國時報動員所有記者,從庶民角度、台灣主體、人本主義出發,用心述說過去百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種種動人故事。希望透過這種努力,讓台灣人民找到連結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關鍵力量,讓不同族群在保留原本差異下,學習尊重與欣賞其他族群的生活經驗,進而在這片共同生活、命運一體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其實,一百年的社會轉型與生活變化,每一個歷史主題都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博士論文,每一件風雲大事也都可以發展出一本專書,我們在有限篇幅能夠做的,就是努力說出每個主題與台灣人民關連最深的故事。這些大大小小故事總和,才是這片土地與人民的全貌。
我們還希望儘量做到「今昔對照」的影像呈現。例如,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衡陽路原址為今日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分行等,不論是重要歷史場所,或是生活方式轉變,我們都將努力留下今昔變化的痕跡。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打拚向前行──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專題能提供台灣人民更多前瞻未來的自信與勇氣。看完一則則大膽作夢、努力轉型、志在八方的庶民故事後,讀者應該會對台灣的未來產生更大信心,大家共同以樂觀、希望、進取的態度,一起打造長長久久的台灣發展願景!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套書)
2.
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人文一百年
3.
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政經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