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

大江大海
4717211008577
龍應台
金隄
天下雜誌
2011年2月15日
127.00  元
HK$ 114.3  






叢書系列:世紀對話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世紀對話


[ 尚未分類 ]









醞釀十年,行走萬里
跨三大洋五大洲,從松花江到巴士海峽
閉關四百天,一出航波濤壯闊
龍應台讓人最震撼、最心疼的作品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民國98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推出,在市場上掀起一波滔天巨浪。

  有多少人才因此了解,在距當時一甲子之前的民國38年,那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

  而今,民國100年了,為呼應全世界各地讀者的來信,回應他們因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帶來給他們人生上的改變,特別推出《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收錄龍應台老師為讀者所寫的最新序文,以表達《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帶給每個人心底、或人生上久久無法平息的『湧動』。

作者簡介

龍應台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本類書籍銷售TOP5
購物說明
內容簡介
醞釀十年,行走萬里
跨三大洋五大洲,從松花江到巴士海峽
閉關四百天,一出航波濤壯闊
龍應台讓人最震撼、最心疼的作品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民國98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推出,在市場上掀起一波滔天巨浪。

  有多少人才因此了解,在距當時一甲子之前的民國38年,那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

  而今,民國100年了,為呼應全世界各地讀者的來信,回應他們因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帶來給他們人生上的改變,特別推出《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收錄龍應台老師為讀者所寫的最新序文,以表達《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帶給每個人心底、或人生上久久無法平息的『湧動』。

作者簡介

龍應台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世紀對話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愛的責任

第一部 在這裡,我鬆開了你的手
1 美君離家
2 躲躲雨
3 碼頭上
4 美君回家
5 新安上河圖
6追火車的女人
7 不能不遇見你
8 追火車的小孩
9 最普通的一年
10扛著鋤頭聽演講
11 百葉小學
12 潮打空城
13 四郎

第二部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14夏天等我回來
15端午節這一天
16管管你不要哭
17棲風渡一別
18永州之野產異蛇
19向前三步走
20十萬大山
21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22 魔鬼山上
23千斤擔子兩肩挑

第三部 在一張地圖上,和你一起長大
24我的名字叫台生
25走一趟吉林路
26一把一把的巧克力
27小城故事
28只是一個兵

第四部 脫下了軍衣,是一個良善的國民
29那樣不可言喻的溫柔,列寧格勒
30人民大街
31兵不血刃
32死也甘心情願地等你
33賣給八路軍
35一萬多斤高梁
36出走

第五部 我磨破了的草鞋
37上海的早晨
38甲板上晴空萬里
39突然亮起來
40坦克登陸艦 LST-847號
41我是台灣人
42一條船,看見什麼?
43鼓樓前
44七十軍來了
45正確答案是C
46海葬
47草鞋
48歷史的感激
49一支香

第六部 福爾摩沙的少年
50水滴
51船要開出的時候
52鹽
53如要凋謝,必做櫻花
54南十字星的天空
55這些哥哥們
56堪薩斯農場
57不需要親自動手
58木匠比爾的素描
59衛兵變俘虜
60三更燈火五更雞
61日日是好日

第七部 誰丟了他的兵籍牌?
62最底層的竹
63那不知下落的卓領事
64老虎橋
65到拉包爾去
66魂牽
67尋找李維恂
68那個叫田村的年輕人
69誰丟了他的兵籍牌?

第八部 他是我兄弟
70二十海里四十年
71木麻黃樹下
72 兩個小男孩
73 尋人啟事

出發 十九歲的決定


民國一百年 增訂新序
湧動
龍應台

  一年半以來,收到太多的讀者來信,來自不同年紀閱歷的世代,來自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大江大海》像黑色深海中鯨魚以震動微波發出的密碼--有些失散半世紀的親人,找到了;有些完全淹沒的歷史,浮出了;有些該算沒算的賬、該謝沒謝的恩,找到了遺失多年的投遞地址;有些背了一輩子的重擔,放下了。

  這不是走到民國百年了嗎?開啟一封一封來信,每一封信都帶著熱流,像大河穿過大地,像血液流過血管。民國百年的土壤,一定是鹹的,有多少人的眼淚和汗。

  書出當時只有“跋”,沒有“序”,在書出版一年半以後,離散的「民國三十八年」更為人知了,而書中很多涉大江大海的人,也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回到他曾經用眼淚和汗澆過的大地。 捧著這把我無以回報的信,就以一篇短序,來跟讀者做個很難及格的「進度報告」吧。



  二零零九年秋天,《大江大海》出版,好像有一道上了鎖,生了鐵鏽的厚重水門,突然之間打開了,門後沉沉鬱鬱六十年的記憶止水,「嘩」一下奔騰沖洩而出,竟然全是活水。

  老人家在電話上的聲音非常激動,大江南北各地的鄉音都有,他們的聲音很大,可能自己已經重聽;他們的敘述混亂而迫切,因為他們著急:一通電話怎麼講清一輩子?

  一位八十八歲的長者說,他無論如何要親自把手寫的自傳送過來,現在就送過來,因為,他說,「他們馬上要送我進老人院了,一進老人院,大概就沒人找得到我了…」

  「他們」是誰?我不知道,也不忍問,只是想到,人生的不由自主,除了十八歲時可能被送上一條船而就此一生飄零之外,竟然還包括在八十八歲時被送進一輛不知所終的車。

  無數的自傳到了我的手裡,很多是手寫的,有的童拙,每個字都大手大腳跨出方格,雜以錯白字,憨厚可愛;有的,卻是一筆有力的小楷書法,含蓄雅致。字體大小錯落,墨跡深淺斑駁,可以想見都是花了很長時間,晨昏相顧,一再琢磨的掏心之作。我將大大小小的自傳手稿在地板上攤開,夕陽的懶光照進來,光束裡,千百萬粉細的塵粒翻滾,一部民國百年史,是否也包含這些沒人看見的自傳呢?

  更多的信件,來自和我同代的中年兒女們。

  …我在父親的遺物中看見一個臂章,寫著某某 「聯中」的字樣,從來不知道那是什麼,其實也沒在乎過,懶得問。讀了你的書,才知道自己的父親竟然是那八千個孩子中的一個,他竟然是這麼走過來的。想起從前每次他想跟我談過去時,我就厭煩地走開…  開放之後,他一路顛簸回到老家,只能拜倒在墳前哭得死去活來,太遲了,太遲了…  讀你的書,我也才認識了父親,可是也太遲了…

  在戰後和平歲月出生的這一代,也都六十歲了,已經懂得蒼茫,凝視前一代人逐漸消瘦,逐漸模糊的背影,心中有感恩,更有難以言說的疼。火車錯過,也許有下一班,時光錯過,卻如一枚親密的戒指沉入大海,再多的牽掛惆悵也找不回來。

  年輕的一代,很多人真的拿著錄音機磨蹭到祖父母身邊,請他們「說故事」。香港珠海學院的學生為長輩拍紀錄片,小學生回家問外公外婆 「當年怎麼來香港的」,問出連自己父母都嚇一跳的身世。羅東高中的學生遍訪鎮上的眷村長輩,一個一個做口述歷史。但是被封藏的記憶並不僅止於流離的難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記憶也有「流亡」的可能:

  外公很恨外省人,媽媽嫁給外省人他一直都不高興。我和媽媽去他家,他拿出他做日本兵的照片給我看,很得意說,你看,日本兵制服多神氣,哪像中國兵那麼爛。我對他反感得要命,但是,現在我有點明白了:他在南洋打仗,很多年輕時的好朋友都死在南洋,他喝醉唱歌,其實是在想念過去,就像爺爺一天到晚說他的老家山東如何如何…



  《大江大海》至今在大陸未能出版,但是在一個防堵思想的社會裡,「未能出版」等於得了文學獎,人們於是花更大的工夫翻牆尋找。對於內戰的「勝利者」而言,六十年來「失敗者」被罩在一個定型的簡單的「敵我意識」硬殼裡頭,攤開《大江大海》,猶如撬開那個硬殼,看見的卻是渾身傷痕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原來所謂敵人也不過就是當年鄰村的少年。讀他人史,澆自己愁,「勝利者」自己心中多年深埋的傷,也開始隱隱作痛。

  您的書我讀得很慢,讀時淚流滿面,無法繼續,只能掩卷使自己平靜下來才能再讀下去。有時,需平靜數日才能續讀。  抗日戰爭勝利的1945年,我已經是讀小學四年級的少年了。今年,我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了,我的家鄉是在東北吉林省的一個小山城…

  隱忍不言的,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傷口。北京作家盧躍剛給我一封長信,說的是「勝利者」的傷,其實比「失敗者」還痛:

  失敗者”轉進”到了台灣,臥薪嘗膽,蝸居療傷。勝利者的行徑卻著實怪誕。他們不是像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的勝利者那樣,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休養生息,而是按照革命的血統論,把中國人嚴格地階級成份等級化...先是向農民翻臉...把幫助自己打下江山的自耕農變成了農奴;次之向知識分子翻臉,向民主黨派、工商界人士翻臉,把過去的同盟者打成自己的敵人...國共內戰,死個幾百萬人暫且不算,戰爭本來就是血腥的。我們要問,中共建政後,和平時期冤死了多少人?

  在「失敗者」飄搖度日,倉皇求存的時候,「勝利者」卻開始進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大躍進時期的饑荒死亡人數定在四千五百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底層農民。

(未完,全文詳見《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




其 他 著 作